唐武宗並不昏庸,卻迷戀各種丹藥,最後竟因吃太多人心而亡

2020-12-22 淘歷史

唐武宗本來並不昏庸無道,他勤於政務,減免賦稅,裁撤駐軍,減輕百姓負擔。他登基之前,文恬武嬉,腐敗叢生;他登基之後,吏治為之一新,頗有中興的氣象。但在道教史上,此人飽受詬病:信道教沒什麼,但他卻還對道教衍生出來的旁門左道深信不疑。

會昌四年(844年)秋天,唐武宗鬧腹瀉,用藥無效,這時候,就像《西遊記》裡描寫的那樣,一個「妖道」冒出來,向他進讒言:用人心煎湯做藥引子,煉成神奇的丹藥,服用之後,就永遠不會腹瀉,而且可以長生不老。很明顯,這是很殘忍也很愚蠢的昏頭話,但唐武宗居然信了,他下旨給地方官員,讓全國每個「道」(一種行政區劃,類似於省)都給他進貢年滿15歲的童男童女的心臟。那時候全國有四十多個道,每個道的行政官員哪怕只進貢一顆男童心臟和一顆女童心臟,也會有八十多個小孩慘死在刀下!

《西遊記》中的比丘國王想用人心熬藥,被孫悟空攔住了;唐武宗想用人心煉丹,卻沒有人能攔住他,無數個童男童女的心被他挖出來,煉成丹藥服了下去。服用了人心煉成的仙丹之後,唐武宗有沒有長生不老呢?沒有。這廝在會昌四年開始讓地方官給他供應人心,在會昌六年就「駕崩」了,死的時候只有33歲。御醫說,他死於「惡痢」,或許是因為吃人心太多,以致消化不良而死。

唐朝皇帝當中,迷信煉丹的不光唐武宗一個,死於丹藥的也不光唐武宗一個。唐武宗前面的唐穆宗也煉丹,吃丹藥吃到中毒,死的時候才30歲。還有大名鼎鼎的一代聖君唐太宗,晚年也煉丹,他的丹藥成分裡應該沒有人心,但卻有石鐘乳磨的粉(一種熱性的藥用品)。由於長期服用,導致他熱毒攻心,最後跟唐武宗一樣,也是死於「惡痢」。

除了皇帝,還有唐朝文學界的幾個大腕,像韓愈、賀知章和李白,也迷信煉丹術。韓愈晚年餵公雞吃拌有硫黃的飼料,然後自己吃公雞肉,一直吃到暴斃;野史還說賀知章86歲還向一老人請教道術;李白讓第四任妻子宗氏進廬山修道,拜在女道士李騰空門下學習神仙之術,他自己還用水銀、硃砂、雲母和剛出生小孩的胞衣(這東西在煉丹界叫做「紫河車」,李白在寫給朋友的信裡提到過)做試驗……

皇帝煉丹,文人也煉丹,可謂上行下效,用現在的科學眼光來看,他們都很愚蠢。好在文人愚蠢,最多害死幾隻公雞;而君王愚蠢,就可能害死很多條人命。由此可見,普通人愚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領導人愚蠢;領導人愚蠢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能阻止他的愚蠢。

相關焦點

  • 唐武宗大規模「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與唐文宗不喜歡聲色犬馬不同,唐武宗喜歡騎馬遊樂,還經常帶著那位邯鄲歌舞伎出身的寵妃王才人到教坊飲酒,與樂人諧戲,就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唐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唐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國家大事。他讀書雖不如唐文宗多,卻知人善任,使他能在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沉著應付,渡過難關。
  • 吃丹藥修改史書
    歷史上,名聲不錯的帝王,一般到了晚年,都開始變得昏庸,這好像就是個不可逆轉的歷史定律。漢武帝劉徹年輕的時候,英明神武,把匈奴人打得載歌載舞,可是他到了晚年,逼死了太子,逼死了衛子夫皇后,把皇位傳給8歲的小兒子,可謂是昏庸。明太祖朱元璋年輕的時候,從乞丐成為皇帝,40出頭便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工作。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佛家思想是好是壞,我們需要辯證去看,不能一味認為它是壞,也不鬧一味覺著它是好。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吃這種零食只有一個好處:屍首爛的比較慢…
    只可惜,這個年紀輕輕的好皇帝,竟迷戀上了長生不老術。每日遵照道士傳授之法,斷谷絕粒,僅食仙丹。嘎嘣嘎嘣,跟吃糖豆似的,五穀雜糧,一口不沾。不僅自己吃,大吃狂吃,還拉著皇后王穆之開仙丹趴體,一塊兒吃。沒多久,就把皇后給吃掛了。一個月後,司馬丕也因服用過量,毒發身亡。時年二十五歲。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與唐文宗不喜歡聲色犬馬不同,唐武宗喜歡騎馬遊樂,還經常帶著那位邯鄲歌舞伎出身的寵妃王才人到教坊飲酒,與樂人諧戲,就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唐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唐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國家大事。他讀書雖不如唐文宗多,卻知人善任,使他能在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沉著應付,渡過難關。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唐武宗設齋請道士、僧人講法,賜給道士紫衣,對僧人的態度頗為冷淡,這對佛教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次年,武宗下詔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不守戒律者還俗,並沒收他們的全部財產,「充人兩稅徭役」。
  • 屬性丹藥匯總
    由於光明頂活動的丹藥寶盒,只有丹藥選擇,沒有丹藥屬性,好多朋友在問,特發此貼。
  • 《我也是大俠》丹藥最佳選哪個 丹藥最佳選擇推薦
    導 讀 我也是大俠遊戲是一款武俠風格的角色扮演類遊戲,在遊戲玩家們可以使用各種丹藥來提升自己的屬性,那麼丹藥怎麼選擇呢?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當時僧人有很多特權,除了不繳納賦稅之外,還能夠通過各種手段佔有土地,「凡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於寺觀,吏不能制」。即使僧人當中有作奸犯科的,官府也「不得箠曳僧尼」,不能對僧人肉刑體罰,不能鞭打,不能上刑具,這還怎麼管?
  • 唐武宗滅佛究竟為的啥?佛教提倡人心向善,不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嗎
    會昌六年,年僅三十二歲的唐武宗,因服用道士趙歸真的丹藥中毒身亡,趙歸真因此被杖殺。這位趙歸真,和名相李德裕,就是會昌法難的倡導者。事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會昌二年、三年①強令所有違法佛教戒律,和國家法律的僧侶還俗,並沒收其財產,充入兩稅徭役。
  • 唐武宗李炎:我這一生本只想安分守己,可命中注定我要成王
    「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這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對唐朝時期,唐武宗即位後為唐朝作出的貢獻,對此產生的感悟。在王夫之看來,如果唐武宗沒有因病去世,宰相李德裕沒被上位之後的唐宣宗貶去官職的話,唐朝在兩人的治理下,有希望能夠恢復往日的生機。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與唐文宗不喜歡聲色犬馬不同,唐武宗喜歡騎馬遊樂,還經常帶著那位邯鄲歌舞伎出身的寵妃王才人到教坊飲酒,與樂人諧戲,就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唐敬宗無節制地遊樂誤國家大事不同,他讀書雖不如唐文宗多,卻知人善任,使他能在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沉著應付,渡過難關的唐武宗即位之初,在大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勸說下,將唐文宗的寵妃楊氏、陳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治對手均賜死。
  • 古人追求長生不老,常服食一些丹藥,所謂不老丹藥又是什麼?
    研究員王志高介紹說,古墓的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王斌的長女王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有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些「紅米粒」雖然已經過了1600多年,至今還是比較完整,只是不知道這到底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服用的丹藥?
  • 或與誤服丹藥有關
    以出鎮西陵(即夷陵,今屬湖北省宜昌市)為例,名將步騭和他的兩個兒子(步協、步闡)竟持續掌控43年。陸氏宗族中的陸凱曾涉嫌參與謀反,皇帝孫皓問他:「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凱說:「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孫皓竟不敢處理陸凱,直到陸家掌握軍權的陸抗死後,才將陸凱家人流放。
  • 唐武宗滅佛:千裡佛寺難覓青縷煙,佛像布青苔,不見敲鐘人
    唐武宗又是如何進行滅佛運動的?這次滅佛對佛教在中國古代的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呢?唐武宗滅佛的原因關於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歷史界有很多說法,至今依然沒有統一的定論。無論對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有多少種看法,其真實歷史情況已經很難去復原。不過,從許多角度上進行分析,我們依舊可以對唐武宗滅佛的緣起有大致的了解。
  • 他是古代科學家,地理學的開創人,最後卻因服用丹藥而亡
    秦朝的地形圖早已不能得見,漢代所存的《輿地誌》、《括地誌》等在西晉朝也顯得很不夠用了,因為漢代所繪製的圖也都是些不太嚴謹不太詳細的大概地理圖形,既不科學,也不詳審。就比如這位裴秀老兄,就是一頂一的會玩,他雖然精通地理學,有科學家的氣質,但受大環境的影響,也不能擺脫迷信的氛圍,裴秀老兄也喜歡服丹藥以修仙求長生不老。《本傳》載其「服寒食散,當飲熱酒而飲冷酒,泰始七年薨,時年四十八。」寒食散,其實就是著名的五石散,寒食散是它的別稱,突出的是它的食用方法。
  • 道家丹藥論真1
    難在用心,我相信今人,有許多人也在照道書的丹藥做法製藥。但我也相信,許多人也只是一古腦打粉做成蜜丸的樣子而已。古人三個月才能做出的東西,他三天做成了。可能他還嘲笑古人:這沙雕,那麼古板,浪費時間……。所有的道家丹藥,必須經過五行運化、移精變氣、去燥減火,這是最基本的。當世陸續有許多大師,說自己的東西是外丹藥,敢問什麼是五行運化?又怎樣移精変氣?又如何去外火閉內火?
  • 歷史上的今天丨為什麼說古代暴斃的皇帝大多死得都不冤?他們連這個都吃…
    朱常洛絕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只不過,歷史上大多服食仙丹的皇帝或名人,都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長生不老,或為了升仙。距離朱常洛當皇帝大約兩千年前,戰國時代,已經有一撥煉丹方士在各國之間蹦躂,向國君進獻不死之藥,把齊、燕兩地個別國君發展為忠實擁躉。從秦始皇開始,皇帝就普遍怕死,從而拉開了無限折騰地尋找長生不死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