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薦書:《西南聯大英文課》,用笨方法學英語!

2020-12-14 司馬文君

陳福田主編的這本《西南聯大英文課》,我前後花了兩個多月才把它精讀一遍。其實所謂的精讀,無非是通過英譯漢和背單詞的方式學習英語,這種最笨卻受用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在此推薦給希望在短期內提升英語水平的朋友。

其實這套教材比想像中的要難一些,我就是在中途放棄了兩次,第三次才堅持到最後的,所以前兩課賽珍珠的《Barren Spring》和毛姆的《Beast of Burden》記得最熟。我當時硬著頭皮把第一課的生詞挑出來寫在本子上,再逐句逐段英譯漢,晚上背生詞,並把附贈的朗讀音頻聽了 N 遍(建議買有聲珍藏版),雖然沒有聽到嘔吐的程度,但基本上可以全部聽懂了,只是太花時間,三四天才完成一課,於是就心生膽怯要逃避。

當時真想換一套相對容易的教材,比如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或者《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作品與評析》,可是覺得逃避終究不是辦法。

放空了兩天之後再學,快速學完第一課之後,就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課,前後大概花了一周時間,發現傷腦傷神且進度太慢,於是就擱下了。之後花了半天去尋找捷徑,結果捷徑沒找到,還是用笨方法最可靠,只需在細節上做了改進,比如記生詞就不需要寫在本子上,用手機軟體更省事,於是就找了有道詞典。

當然,其他在線詞典也可以滿足要求。我具體做法是打開詞典桌面客戶端,在設置裡添加單詞本的名稱,比如我直接添加「聯大英文課1」,「聯大英文課2」,直至最後一課「聯大英文課43」。這樣方便歸類單詞本,平時在手機上打開「有道背單詞」APP 便可以重複記單詞。另外在客戶端的偏好設置裡把當前學習課程的單詞本名稱設置為默認,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查詞時,直接點擊單詞旁邊的星號,它便自動進入默認的單詞本裡,只是每一課都需要設置一次,相對麻煩。

每一次添加生詞我都瞄一眼下方的備註,大部分是 GMAT、GRE和 IELTS 詞彙,四六級和考研詞彙也有不少。我發現自己對不少四六級詞彙沒印象了,在整本書的所有生詞裡佔了三分之一多,以至於在外出用手機刷單詞時擔心被人嘲笑。後來才覺得無所謂,不懂就是不懂,記下來用上就懂了。

為了更加快捷地挑出生詞,我就找到了本書的 PDF 版,可以直接複製生詞到有道詞典查詢,然後快速歸類到對應的生詞本裡,這項工作可以節省了三分之二時間,也方便隨時複習。但是我沒有用「有道背單詞」背生詞的次數,而是用楊鵬 17天搞定 GRE 單詞背誦計劃時間表。目前還沒有全部複習,它需要的是重複記憶,其中不少是高頻詞彙,我在學習新課文時就發現不少詞彙是前面課文出現過的,頻率相當高。

我只知道,當我背熟一個單詞的時候,我就離讀懂英語文本近了一步,不學依然是老樣子。我的這種學習方法這在不少人看來費時費力,不過如果不用來學習而做其他事情,時間不一樣過去嗎?當我幾個月之後回過頭來想一想,就會慶幸自己用最笨的方法去學,而不是總想找捷徑。如果天賦不高,底子不好,就只能靠勤奮去慢慢打磨自己,這是最可靠的方法。

其實《西南聯大英文課》這套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認真閱讀,就算只看中文部分也是一種享受,在我眼中這本書不只是英語課本,還是通識教育的範本,每讀一篇選文都像在健全人格。這樣的書值得再讀一遍。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英文課》:一本影響幾代名家的英文書丨讀書者說
    這其中,有一本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就是西南聯大時期所有學生大一時的英文必修課課本——《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由西南聯大時任外文系主任陳福田編訂。《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編者陳福田大師雲集的西南聯大當然不乏一些有趣的名人軼事,彼時年少狷狂的錢鍾書被破格用為西南聯大教授,但他對這位學識淵博的外國語言文學家卻不太瞧得上眼,毫不客氣地評價陳福田「太俗」。
  • 錢鍾書、朱自清、楊振寧青年時用的英文課本,影響無數人
    《西南聯大英文課》主譯羅選民拜訪曾在西南聯大任職的楊絳先生比如有些文章會描寫中國縴夫,寫到他們在長江拉船、唱號子的場景;還有農民耕地的描寫,甚至寫到了牛的死亡。通過一系列文章的組合,把處在那個危機時代的中國描述出來了。同時也告訴學生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當時的世界。
  • 87歲袁隆平飈英文刷屏,千萬網友致敬,這才是學到老的典範!
    所以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西南聯大英文課》原名《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是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大一學生的英文課本。——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西南聯大英文課》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除英語閱讀技能、欣賞英語範文、西方經典之外,更重要的是傳遞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閱讀這類教材,學生學到的不是一鱗半爪的語言知識,或者獵奇的故事情節。
  • 錢鍾書、朱自清、汪曾祺青年時用的英文課本 出了禮盒版|檀生活
    《西南聯大英文課》主譯羅選民拜訪曾在西南聯大任職的楊絳先生比如有些文章會描寫中國縴夫,寫到他們在長江拉船、唱號子的場景;還有農民耕地的描寫,甚至寫到了牛的死亡。通過一系列文章的組合,把處在那個危機時代的中國描述出來了。
  • 個人與家國:從西南聯大到北大燕園
    在成都念了半年,我媽媽跑去叫我回家,說:「你考上西南聯大了,為什麼不回去?我已向學校申請保留你的學籍。」我說算了吧,就讓我念完這一年。那是1943年。從1944年起,我就回到西南聯大了。因為我在成都念了一年,西南聯大承認那些學分,所以不用再念一年級,拿我從前一年級的分數請各個系的老師籤字認可就行了。所以我基本上是從二年級上起的。當時考進的是外文系,因為那時候大家都覺得女孩子就適合學文科。
  • 西南聯大八十載80事:一所大學的意義
    浦先生那天的日記是:「自五月二十九日離滬,今日抵昆,在途凡一百七十七日,所歷艱難有非始料所及者。」 32.金嶽霖上課時,常戴一頂呢帽。每至學年伊始,給新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後來,不知為什麼,金先生配了一幅眼鏡,一片白,一片黑,畫風也是十分獨特了。
  • 紀實春秋 |《在西南聯大》即將播出
    同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雖然只存在了8年,但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創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且都不說梅貽琦、蔣夢麟和胡適這些校院領導了,任何一個院系,都有著一批無法超越的名字:中文系的朱自清、聞一多、陳夢家,外文系的葉公超、吳宓、錢鍾書;歷史系的陳寅恪、傅斯年、錢穆,哲學系的馮友蘭、金嶽霖、湯用彤,算(數)學系的華羅庚、陳省身,物理系的吳大猷、葉企孫、周培源,經濟系的陳岱孫、社會學系的潘光旦、費孝通……▲西南聯大老照片
  • 西南聯大人才的培養之道
    西南聯大前後8年時間,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00餘人,湧現了眾多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當今兩院院士,為現當代中國各項事業輸送了大批人才。一、「通識教育」風行通識教育是西南聯大人才培養的理念,也是校長梅貽琦長期教育思想的總結。他主張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培養知、情、志融會貫通的通識。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1937年7月29、30日,日軍用重炮和飛機對天津持續轟炸,重點即為南開大學,導致學校大部分校舍被焚毀。北平陷落後,日軍侵佔清華園,教學無法進行,師生紛紛撤離。上海自「八一三」抗戰以來,各大學同樣遭日軍蹂躪。同濟大學全部被轟炸,上海法學院全部被毀,復旦大學大部被毀,等。據統計,截至1937年10月21日,上海各大學損失總計達6623159元。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西南聯大教育救國
    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20日下午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西南聯大校舍(《西南聯大行思錄》作者張曼菱提供)  「教室是夯土牆、鐵皮屋頂,窗戶上糊的是紙,吃的是糙米陳米」,老校友回憶當年說,「許多同學不得不到校外兼職教書
  • 紀念西南聯大學子王代璠
    這幾天在網上讀有關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歷史文獻,那些與西南聯大有關的親人們的面孔一直在眼前縈繞。我先生的父親王代璠先生,大姑父高鼎三先生,小姑父曹國權先生,當年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我公公王代璠,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917年9月25日。公公的父親王祖淦老先生年輕時東渡日本求學。那時候,尋找出路的中國有志青年,都把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作為榜樣。
  • 西南聯大精神與北京大學
    關鍵詞:西南聯大精神;北京大學;多元一體;大同世界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是在抗日戰爭背景下形成的一所特別大學。在國破家亡的極端艱難環境下,西南聯大師生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懷著正義必勝、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肩負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崇高責任感,以「中興業,需人傑」自激自勵,團結合作,敬業求知,行大道,求真理,成就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引發了國內外的矚目和研究。西南聯大結束七十多年來,西南聯大的聲名不隨歲月而消失,反倒越來越響亮。
  • 西南聯大校歌
    Untitled Document西南聯大校歌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4日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楊振寧教授在文中回憶起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之初,由馮友蘭教授撰寫、在全體師生中傳唱、影響深遠的校歌。「他(馮友蘭)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松堂自敘》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   此為楊振寧教授記憶有誤。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如果說中國大學要編纂一部書,那麼西南聯大必然是要被印在封面上的。著名人類學家克羅伯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於西南聯大而言,那便是因為這是民族的氣節與國家的需要。他草草為父親辦完喪事便連夜逃走,奔赴西南。當時還是少年的鄧稼先,看到日軍在北平淪陷後舉行「慶功會」,怒不可遏,當眾把一面日本膏藥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他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美學教授,知道兒子此舉必將引來日軍報復,不得不把他送出城,南下昆明,臨行前,他告訴兒子:「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
  • 西南聯大,特殊時期的哲學課:梳理中國哲學,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南聯大,這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但也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因為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作為立國之本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才沒有中斷,而西南聯大培養的那些人才成為中國今後建設的棟梁之才。為什麼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出之前或之後幾十年呢?
  • 《西南聯大文學課》:為一堂課 穿越一座城
    電影《無問西東》裡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出身富裕,17歲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清華、北大、南開的合併建校,進入西南聯大。在聯大期間,他看到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從軍,當了飛行員。每次駕機訓練時他都會把食物帶給飢餓的孩子們,在一次與日軍的戰鬥中義無反顧地開著飛機撞向了敵艦,壯烈犧牲。
  • 謝本書 | 西南聯大三巨頭
    摘要:西南聯大三巨頭,即是西南聯大三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梅貽琦是西南聯大的靈魂,蔣夢麟是西南聯大的支柱,張伯苓是西南聯大的儒者。他們的顧全大局、聯合團結,使西南聯大堅持八年之久,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研究西南聯大,揭開聯大「聯合」之謎,就應當從三巨頭的研究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