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鄉訊原創,作者:榕光】閩南農村,每年入秋以後,各個自然村都有「做佛生日」的民俗活動。各個村落的「佛生日」都有一個固定的日子,雖各有不同,但大都在農曆八月以後,最遲在十一月結束。
那麼,這每年一度各村落不同日子的「佛生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佛教是我國民眾信仰宗教中的一種。佛教源自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被後世稱為佛陀,也稱佛祖。他本是個王子,據記載他出生於公元前565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如今各大佛教寺院每年的四月初八這一天都有舉行「浴佛節」宗教活動,以此紀念佛祖的誕生。這才是真正的「佛生日」。可見閩南農村每年秋季隆重舉行的「佛生日」活動,並非真正意義的佛祖生日,實際上與佛教無關。
我國古代民間信仰的宗教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三教:佛教、道教、儒教。宋代以後,各種宗教逐漸世俗化,並且互相滲透,閩南地區尤其突出,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宗教的世俗化,使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出現了現實主義的傾向。特別是農民在生產活動中對大自然的依賴,明顯地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對歷史上各種宗教傳承下來的「佛」、「仙」、「神」,統統都是他們膜拜的對象。現在民居廳堂右邊習慣都設有一個供奉神佛的龕,裡面寫上名字的「神佛」可謂五花八門,既有屬於佛教的「佛」,也有屬於道教的「仙」,還有非佛非道的「神」,名目繁多,林林總總,蔚為大觀。閩南農村盛行的一年一度「做佛生日」活動,實際上就是借著為這些神仙佛道「做生日」而舉行的一種法事禮儀活動。
每個自然村落都形成有一定的疆界,在這個疆界內裡聚族而居的村民,稱自己居住的村落為「境」。每境都奉祀一尊保護神,就叫「當境神靈」。各村落的當境神靈是不同的,他們的「生日」當然不可能都在同一個日子,這就是各村落輪流著「做佛生日」的原因。
當境神靈承載著一村村民的健康平安、人丁興旺、生產豐收等美好期望。春有祈禱,秋有答謝,這是和農民的生產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每年開春,信眾們都會舉行進香活動,燒香許願,企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秋季是農作物成熟收穫的季節,農民們認為作物豐收有賴於神靈庇佑,應該知恩回報。「做佛生日」的例俗由此產生,所以,這些「佛」的生日都在秋季。
比如,道教的俗神楊府真人,生前是著名的堪輿家,逝世後被道教奉為「仙公」。據記載,楊仙公生於農曆三月初八,逝世於農曆九月初三。而奉楊府真人為當境神的村落卻是以九月初三日作為楊仙公的生日。這也可以佐證,「做佛生日」是農民秋收後借著這個日子答謝神靈的一種禮儀吧。
史料記載,古代農民有在每年收穫後祭神的風俗,稱為「報歲」。隋朝《國清百錄》一書收錄的《三皇太子敬靈龕文》,其中就有關於「報歲」的記載。由此可見,閩南農村秋後「做佛生日」的習俗,應是我國古代農民每年秋收後祭神「報歲」習俗的遺存,源遠而流長。
長期以來,「做佛生日」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或儀式。主要內容有,請道士(師公)在奉祀當境神靈的宮觀寺廟裡舉行隆重的「供筵」儀式,供品有豬首、全雞、全鴨、全魚,還有糧食蒸製的熟食品、麵條等等,都是農民經過一年辛苦耕耘而收穫的農產品。還要請戲班來搬演大戲答謝神靈,傍晚則有「犒將」環節。所謂「犒將」,就是為神靈的「將士」們搬演專場折子戲,傳統認為,這些當境神靈手下都有大隊兵馬,部將眾多。「供筵」是只敬主祀神靈的,「犒將」則是犒勞三軍,所以有專場演出。「犒將」戲開演時,信眾們家家戶戶煮好豐盛的飯菜挑到戲臺前「勞軍」,讓那些來「看戲」的「三軍將士」同時享用酒肉大餐。「供筵」和「犒將」完成之後,當晚家家戶戶將供品做成菜餚,宴請親朋好友。這就是「吃佛生日」。
以前「吃佛生日」是不用邀請的,嫁出的女兒都會在這一天自動回門。過去交通不便,嫁遠一點的女兒回一次娘家不容易,姐妹們一起聚首更是難得。一年一次的「佛生日」,為這些嫁出的女兒提供了一個相見的機會,成為女兒回門的固定節日,同村分散嫁到各地的閨蜜們也有了一次相聚的日子,很是溫馨。當然,最高興的是那些姥姥們,每年一度的「佛生日」,也是她們「看外孫」的特定日子。所以,「佛生日」又有了「外孫日」或「外甥日」的別稱。
「佛生日」宴請的賓客,除了甥舅、姑姨、女婿等親戚外,還有好友。種田人有土地相鄰的業主,俗稱為「田邊」,這些因土地相鄰而結成朋友的「好田邊」,是年度「佛生日」宴會的常客,他們在聚首一起共享豐年碩果的同時,也分享耕作經驗和品種的優劣等信息。
以神靈為精神寄託的當境神奉祀,衍生出「做佛生日」這一民俗,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空間,它在古代農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企求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願望基礎上,產生了「做佛生日」的特殊的宗教信仰禮儀。圍繞這一禮儀的實施,農民尊重自然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間戲班獲得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地方文化得到繁榮;親朋好友一年一度溫馨相聚,親情友情進一步溝通和升華。這些文化現象年復一年薪火相傳,成為豐富多採的閩南文化的組成部份。
以前的「做佛生日」民俗是一種很樸素的農耕文化。「佛生日」到來之前幾天,就要忙於洗蒸籠、磨米漿「蒸龜做粿」、宰殺雞鴨、搭戲臺準備唱戲、大掃除擦桌椅準備請客等等,雖說忙乎了好幾天,卻體現了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和歡樂。請客的菜餚也很樸素,大都是自家的農產品,並無鋪張浪費之嫌。這是和近年來借「做佛生日」大操大辦的陋習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