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德蘭起義談起,歷史告訴我們,什麼在不斷出現

2020-12-23 海潮評論

「法國1789年的革命只有1648年的革命來做他的原型,而1648年的革命則只有尼德蘭人反對西班牙的起義來做它的原型。這兩次革命中的每一次都比自己的原型前進了一個世紀;不僅在時間上是如此,而且在內容上也是如此。」

----------------- 馬克思

1

從「地理大發現」之後,直到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和奧地利)崛起,歐洲的國家秩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商路的發現起到了滄海桑田的作用,舊的如德意志地區工商業逐漸沒落,而新的如尼德蘭地區受益於海上商路的崛起,工商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尼德蘭(意為低地),哈布斯堡王朝的工商業中心。在這個並不廣闊的地域,16世紀初已經有了300萬人口,200多個城市,6000多個村落。而在這17個富饒的省區中,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安特衛普,是自「地理大發現」以來,聯繫歐美亞的樞紐。尼德蘭當時還是呢絨紡織業的中心,英國輸出的羊毛,90%要運到尼德蘭加工,相較於英國,這裡更早出現了新式的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除此之外,尼德蘭的染色業、造船業、捕魚業、運輸業也都很發達。在1560年前後,尼德蘭的年工商業總收入已經達到了3187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當之無愧的財政重地。

經濟的高度發達使本地的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更大的政治權力,在尼德蘭各省都有三級議會;在1465年以來,還出現了由各省三級議會代表組成的全國三級議會。賦稅徵收要經議會通過,並且各個城市都有一定的自治權。這些上層結構的改變意味著社會財富開始以一種新的形式分配,不同於之前的封建形式,而是一種新的,更具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形式。而哈德爾堡王朝的統治階層,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改變所帶來的巨大意義。

從查理一世到腓力二世,哈德爾斯堡王朝的統治者們對尼德蘭橫徵暴斂,把他當作帝國提款機。腓力二世還下令將從事工農業生產的50萬穆斯林人驅逐出境。同時他還縱容天主教會成立「宗教裁判所」,對尼德蘭和其他國家的新教民眾大肆迫害,在國際間充當「反新教」主力,還因此與其他國家發生了多場戰爭。這加重了帝國的消耗,反過來又讓尼德蘭遭受的剝削更加嚴重。

哪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從1567年腓力二世鎮壓革命運動開始,到1609年西班牙與荷蘭籤訂《十二年停戰協定》為終止,雖然在這過程中經歷了一些曲折,但尼德蘭革命運動終於在最終贏得了勝利。

2

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不難發現,封建者為何失敗,而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何獲勝。你可以把歷史比作一臺彈子機,也許會有一兩顆球彈得很遠,但如果你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其分布是有著一定規律的。歷史也是這樣,也許會有一些個別的事件發生,比如復闢;但不會影響歷史的總體發展趨勢,那就是先進的代替落後的、充滿活力的代替死氣沉沉的、渴望學習的代替驕傲自滿的,謙虛的取代傲慢的。

從這個歷史事件的過程分析,當時的帝國統治階層自然是知曉尼德蘭的經濟實力的,也自然知道新型議會的產生,新的宗教形式的傳播。但他並沒有依據這些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即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相反他依然認為對方是待宰的羔羊,充其量是一隻肥羊。可當他的刀伸過去的時候,卻發現在羊皮下藏著的是一隻狼,並且被這隻狼所咬傷。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無數次的革命,都反覆印證了統治階層的這種短視。抑或說無視。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傲慢,蔑視,其實可以理解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麼這樣說呢?革命是生產關係的改變,這種改變對認知方式來說無疑與模式的切換。舊的統治階級沿用的是過去的認知模式,當新生事物出現時,用舊的模式觀察新的事物,自然會看走了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一個二維世界的生物,無論它如何去觀察一個三維物體,它能看到的只能是三維物體在其二維世界的投影。

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了。我們和大洋彼岸,人民與人民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否存在這種認知上的不對稱呢?我們對他們的了解,是不是遠勝於他們對我們的了解呢?我們經常說傲慢和偏見來源於無知,這裡的無知只是字面含義,並不帶有感情色彩。

在不久前的一篇報導中,美國長期從事中國事務觀察的彼得沃克就曾感嘆,美國太不了解中國。他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國家交往與人際交往類似,相互了解可以減少和消除誤解和偏見,這樣才能對對方的行為做出恰當的判斷,從而得到合理的回應。

所以不難看出,只要雙方的了解繼續存在鴻溝、繼續不對稱下去,互相的誤解和偏見就很難真正地消除。媒體在增進了解上能起到很大作用,而對方媒體一直以來做的恰恰不是彌合這個鴻溝,而是讓這個鴻溝不斷加大。這種情況下,在可預見的未來,除非有顛覆性的事件發生,否則這種認知鴻溝只會不斷擴大,直至達到某個閾值,產生質變。

而無論事實向哪個方向發展,先進的事物替代落後的事物始終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規律。

相關焦點

  • 掀黑色歷史力量,為荷蘭起義正名!
    黑色歷史的宣傳菲利普二世將國家財富投入到各條戰線上,並且幹預歐洲的宗教糾紛。雖然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達到了權力頂峰,但他也使國家處於經濟疲憊和文化衰落的軌道上,這將影響西班牙的大國地位。隨著荷蘭起義於1568年打響,一系列的衝突伴隨著菲利普二世的人生。
  • 低地上的新希望,誕生於殘暴統治下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西班牙王室接手這片土地之後,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這一地區成為西班牙的重要財政來源之一。與此同時,隨著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的不斷發展,新教在此落地生根,人們的思想也被解放了。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當局對這片土地進行了相當殘暴的統治。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說起「尼德蘭」這個名字,也許各位看官有點陌生,不過她的正式譯名——「荷蘭」,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關於荷蘭,你想到了什麼?風車、鬱金香還是攔海大壩,可是她的「成長」之路卻充滿坎坷。荷蘭疆域(圖片來自網絡)尼德蘭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早在14世紀時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16世紀時成為了西歐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 尼德蘭為何沒形成統一?經濟 宗教 革命 外國勢力 全是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表面的「統一」 實際的不和諧我們知道,形成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太多的客觀因素和有利條件,比如合適的地理位置,能夠互相包容的文化,稠密的人口來往等等,甚至是某些諸如革命之類的突發事件,那麼尼德蘭地區都符合嗎?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 荷蘭還是尼德蘭?荷蘭說:我是風車和鬱金香,你只是「低地水窪」
    可是荷蘭政府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想要在國際上利用改名大法重塑荷蘭的現代形象,那麼荷蘭到底是該叫荷蘭還是尼德蘭呢?「荷蘭」發展史人們之所以對尼德蘭這個名稱感到如此陌生,是因為很多人都不了解荷蘭的歷史。1588年,這七大省份又聯合起來,組成了「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簡稱為荷蘭共和國。可以說,荷蘭在歷史上就一直是「主導者」。那麼上文中的「尼德蘭」和「荷蘭」,到底哪一個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名稱呢?
  • 別再叫它荷蘭了,它的真名叫做尼德蘭!
    今年初,荷蘭的官方微博對外發聲稱將在此之後改名為尼德蘭,當然民間怎麼叫荷蘭也很大度的表示隨意。其實我們常說的荷蘭,僅僅只是尼德蘭王國中的兩個省而已,它的官方名字一直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譯過來就是尼德蘭王國了,而我們最常叫的荷蘭僅僅只是當初的翻譯導致的問題。
  • 世界史:分析威廉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引言威廉的個性以及獨特的地位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菲律普二世的敵人評價他為「暴君」一樣,威廉的敵人也認為威廉的城府很深,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貴族利益,可以隨時改變其宗教的信仰。
  • 荷蘭與尼德蘭是什麼關係?
    尼德蘭地區的範圍並不只包括現在的荷蘭,還包括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北部的部分地區。西班牙的經濟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幾百年前就是這樣。而尼德蘭是當時歐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製造業和商業、金融都強於西班牙。西班牙把尼德蘭當成了提款機,缺錢了就從尼德蘭取錢,西班牙有一半的收入都是從尼德蘭搜刮來的。
  • 荷蘭:為啥改名尼德蘭?
    荷蘭是俗稱,不過在中文裡就成了這個國家的正式稱謂,真正意義上的荷蘭其實指的是尼德蘭的兩個省,南荷蘭省和北荷蘭省。但是這兩個省是尼德蘭最發達的兩個省,人口多,工業經濟都發達,咱們熟悉的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都在這兩個省,所以開始很多外國人就拿荷蘭指代尼德蘭這個國家,大家將錯就錯就一直錯到了今天。
  • 荷蘭改名尼德蘭?原來我們一直叫錯了
    2020年,荷蘭將更換國家標識,將鬱金香和英文荷蘭的組合變更為「NL尼德蘭」。來自荷蘭的這份更名信息,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名變更,荷蘭的正式名稱一直是音譯「尼德蘭」的Netherlands。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在任務量本就繁重的年末,因為荷蘭突然宣布更名,各國又多了新的工作。更著急的是東京奧運會組委,荷蘭政府聲明中明確表示,希望2020東京奧運上使用官方名字Netherlands,奧運會的召開近在眼前,因為這一變動,也許宣傳冊、比賽手冊、開幕式入場順序等都要臨時再做調整。
  • 足球地理學堂:「荷蘭」與「尼德蘭」
    (荷蘭王國地圖)在荷蘭人的日常生活中「荷蘭」與「尼德蘭」出現的頻率可以說是相差無幾,不同的寫法卻均表示整個國家。如果你向荷蘭人詢問這個國家究竟該稱作「荷蘭」還是「尼德蘭」,他們一定會表示:二者均可。而在此前所謂的國家「更名」事件中,荷蘭政府的意圖是規範國名在官方或者重要場合的書寫方式為」尼德蘭」;而並非一些人理解中的國家由荷蘭更名為尼德蘭!
  • 荷蘭為什麼要改「名字」,和尼德蘭有什麼關係
    曾經尼德蘭的範圍是包括「低地三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今天的荷蘭(尼德蘭)相當於曾經的北尼德蘭,南尼德蘭歷史上也稱為佛蘭德斯。 尼德蘭所在位置 1581年,還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的荷蘭(尼德蘭)宣布獨立。
  • 早期尼德蘭文藝復興丨楊·凡·艾克
    從他們的變革訴求和歷史結果來看,他們幾乎都成功了。但如果細究他們的變革過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功,大多是由無數人的鮮血凝練而來的。而在我們上期提到的興起『早期文藝復興』四塊區域中,最讓人唏噓感慨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尼德蘭(尼德蘭:今荷蘭,盧森堡全境,外加德國部分地區)。
  • 尼德蘭豆:「荷蘭」和「尼德蘭」這兩個名字有什麼區別?
    前幾天,「荷蘭改名為尼德蘭」的新聞一度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雖然事後證明這只是荷蘭要修改官方標誌而已,荷蘭的正式國名就是「尼德蘭王國」。那麼「荷蘭」和「尼德蘭」這兩個名字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荷蘭改名尼德蘭的原因是啥?網友卻說:原來我們一直叫錯了
    12月27日,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一則消息,為了重塑國家形象,荷蘭政府宣布,自2020年1月起,國家更名為尼德蘭。荷蘭官方表示:尼德蘭不想讓你再叫它荷蘭。突如其來的任務量2020年,荷蘭將更換國家標識,將鬱金香和英文荷蘭的組合變更為「NL尼德蘭」。來自荷蘭的這份更名信息,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名變更,荷蘭的正式名稱一直是音譯「尼德蘭」的Netherlands。這一次宣布更名,其實是通過官方確認,今後將統一使用正式名稱,不再使用原先國際通用的「Holland荷蘭」。
  • 荷蘭變成尼德蘭,這是要回歸正統?
    Netherlands的翻譯成漢語就是尼德蘭,意為低地的意思。荷蘭人把自己稱為低地國家,那是因為荷蘭的海拔確實非常低。荷蘭面積4.18萬平方公裡,全境為低地,有一半的國土面積低於海拔1米,境內最高的瓦爾斯堡山海拔僅有321米,所以用尼德蘭(低地)更符合荷蘭的實際地形特徵。
  • 尼德蘭經濟衰退的困局 不良經濟結構和手工業潰敗是其中的關鍵
    由於當時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商業資本主義的部均衡性,以及缺乏堅實的自主產業,尤其是手工業和相關的產業經濟,進而導致了尼德蘭經濟逐漸喪失了活力,因此尼德蘭經濟也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不健全的商業結構雖然尼德蘭眾多城市擁有著高度繁榮的經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經濟背後所帶來的局限性。由於尼德蘭地方政府持續向外國商人推行各種貿易相關的有利措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商人前往。
  • 淺談這些國家隊所在國的中文名:橙衣軍團是荷蘭or尼德蘭?
    一.尼德蘭一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尼德蘭(Netherlands)一詞在歐洲有兩層不同的含義。它的狹義的含義就是荷蘭王國,其國家的全稱就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歐洲的尼德蘭地區以及今的荷蘭地圖(紫色)廣義上的尼德蘭是歐洲西北部的歷史地區,該地區指包括北海之濱的萊茵河、
  • 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所謂「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但在嚴格意義上,所謂「農民起義」並不存在。如范文瀾之《中國通史》認為:「地主成為農民面前唯一的大敵對階級,從陳勝吳廣開始,歷史上不斷地發生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大小起義。」翦伯贊之《中國史綱要》則說:「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推動了各地農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中國史綱要》至今還是很多高校歷史專業的必用教材。但在民國時期,通史中卻很少有關於所謂「農民起義」的內容,在提及時多有貶義。
  • 荷蘭什麼時候改名 荷蘭為什麼突然改名為尼德蘭?
    最近不少的小夥伴都聽說荷蘭這個國家要改名了,一些人還不清楚到底荷蘭什麼時候改名,為什麼荷蘭好好的突然要宣布正式改名呢?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解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