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州縣誌》記載,製作扒雞最早的德州城北月牙灣村民王明奎,其祖輩皆以煮雞為生。他家把殺好的雞將兩腿交叉別入膛內,把兩翅膀從雞脖的刀口插入,讓翅尖從嘴的兩側伸出,然後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雞」。後來,為招攬生意,他請一名老中醫開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調味品,煮出的扒雞,大開胃口,那時叫作「五香扒雞」。王明奎有個兒子叫王吉三,爺倆憑著一手高超的技術,先後在德州、濟南、霑化、利津等地開設了扒雞鋪,德州五香脫骨扒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自從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起,隨著津浦鐵路的修築和通車,德州以製作扒雞為生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其中有一名老廚師名叫王玉亭,是城關馬屯村人,他不斷改進工藝,製作的扒雞質量超過了王明奎,使扒雞這一美食更加發揚光大。到了民國年間,德州火車站逐漸添設了「福和居」、「祥勝居」、「八大處「等扒雞鋪,當時就有「聞香下車,品嘗為快」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