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法典物權編添附規則立法研究

2020-12-23 騰訊網

選編自陳華彬:《我國民法典物權編添附規則立法研究》,載《法學雜誌》2019年第9期。本文未經原文作者審核。作者:陳華彬,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法典物權編(草案)》第117條設有添附的規定,主要還是按照合同與侵權責任規則來處理和對待附合、混合與加工問題,而未自物權法的視角,尤其是並未基於近現代及當代比較添附法的立法成例、法理或學理來釐定因添附而生的物權變動,並調和及維護因添附關係發生後的各方利益關係,故而實值檢視與慎思。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陳華彬教授在《我國民法典物權編添附規則立法研究》一文中,闡明了添附的學理,分析了法理乃至域(境)外比較法立法成例,給予我國《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新設的添附規則以檢視、對照及完善的建議。

一、添附制度及其規則的旨趣、意蘊與法律構造

分屬於不同人的所有物因添附的結果,只要發生附合、混合,法律均強制規定了添附物的所有權單一化或者共有。這是為了為貫徹一物一權的原則,並且維持其經濟價值、避免糾紛。總之,添附規範的旨趣在於維護物的歸屬與經濟價值。

二、不動產附合及動產附合的涵義、構成

(一)不動產附合的涵義釐清與構成

附合系一種重要的添附類型,包括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及動產與動產的附合。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古羅馬法,因附合而生的附合物所有權的歸屬,系依「從物隨主物」或「地上物隨土地」的原則而定。其具體情形涵括:1.動產附合於不動產(譬如某人於他人的土地上以自己的材料建築房屋)時,其房屋的所有權即歸土地所有人;2.動產附合於他動產時,譬如於他人的布帛上為刺繡,布帛若為主物的則全歸他人取得;3.不動產附合於不動產時,譬如某人所有的土地因水流變遷而附合於他人的土地時,則他人的土地即因之而擴張。

根據現今域(境)外比較添附法制度與學理或法理,不動產附合的成立或構成需符合或滿足如下要件:1.需動產附合於不動產;2.附合的動產與被附合的不動產不屬於同一人所有;3.需動產經附合成為不動產的重要成分(部分);4.需不具使用不動產的權利。

(二)動產附合的構成

動產與動產的附合,譬如擅自以他人的鞋油擦拭自己的皮鞋,丙的名畫與丁的紙瑢瑑附合而裝裱成畫一幀,於金戒指上鑲寶石,抑或擅自將他人的油漆漆自己的車身等。動產與動產的附合,若同時也有加工,原則上已非單純的附合關係,而應依加工的規則定其合成物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動產與動產附合後,該合成物所有權的歸屬乃與不動產附合的情形相同,仍系以保持合成物的整體經濟效用為規範旨趣,而並非對各動產所有權人間的利益所為的公平衡量。

按照現今域(境)外比較添附法立法成例與添附法法理或學理,動產與動產的附合(動產附合)需以滿足或符合下列要件為必要:1.需為動產與動產附合;2.需非毀損不能分離或分離需費過巨;3..需為不屬於同一人所有的動產。

三、混合的涵義釐定、規範旨趣與構成

混合是添附的另一種重要形態,係指物主各異的動產互相混合後不能識別或識別需費過巨的法律事實。二物相混摻雜後若仍非一物的,即使難以識別或識別需費過巨,各物仍為個別獨立的物且存在於各物上的權利並不發生改變。亦即,此種事實與添附制度的規範旨趣並不相同,故而其並非此處所稱的混合。

根據現今域(境)外比較混合法立法成例、學理或法理,動產與動產的混合以滿足如下要件為必要:1.需動產與動產混合後成為一物;2.需不屬於同一人所有的動產;3.需不能識別或識別需費過巨。

四、加工的涵義確定與構成

加工系近現代與當代添附制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添附的具體形態之一。按照近現代與當代域(境)外比較加工法的立法成例、法理及學理加工的構成需滿足或符合如下要件:1.加工的物需為動產;2.需加工的材料為他人所有;3.需因有加工行為而製成新物或價值巨額增加。

五、附合、混合與加工的物權歸屬效果

符合或滿足以上添附(附合、混合與加工)的構成要件時,首要的即是發生物權歸屬的效果。根據近現代與當代比較添附法立法成例、法理及學理,添附的物權效果即對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的處理,主要採取如下兩種方法:1.維持添附物的現狀,使各物的所有人形成共有關係;2.維持現狀,使添附物專歸某人取得。

六、附合、混合與加工的債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等求償關係

按照近現代與當代添附法立法成例、法理及學理,於添附物所有權單一化,而歸由一人取得時,僅為維護經濟價值,並非使取得所有權的人獨佔添附物所有權的利益。故此,為調和因添附而取得添附物所有權的額當事人與因此而喪失所有權的當事人間的利益,亦即為平衡添附物所有權發生的變動,著眼於維護與調和因添附而喪失所有權權利或利益的當事人的考量,乃依債法上的救濟方法,允許根據不當得利的規定請求償還價額。

進言之,因添附而發生的(動產)物權變動,乃應透過債權請求權而予平衡。具體而言,因添附事實的發生而重定添附物所有權的,為平衡由此而引起的物權變動,喪失動產所有權權利或利益的人,得依有關不當得利的規定請求償還價額。此請求償還價額,特性上屬於不當得利請求權。其成立除因添附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外,還需具備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即還需當事人間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概言之,一方因添附取得動產所有權而受益,致他方受損害,需無法律上的原因。此種不當得利系「非給付不當得利」。

另外,因添附而取得添附物所有權的客觀價值不符合受益人主觀利益的,學理與實務謂為強迫得利。實務中對此等強迫得利得處理主要包括:1.符合侵權行為或無權佔有的構成要件時,受害人可以請求除去妨害或回復原狀。2.因受益人取得所有權不符合其主觀利益,應認為所受利益不存在,從而並不負返還償金的義務。也就是說,並不發生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問題。3.受損人為惡意時,其行使不當得利請求權,自誠信原則而予衡量顯為不當的,受益人得主張惡意抗辯權,拒絕償還。4.不法管理人對佔有物所為的添附,其因添附而支出的必要費用與有益費用,皆應依不適法的無因管理(規則)而向本人請求返還。

最後,還應提及的是,因添附而喪失權利時,受有損害的一方不僅有不當得利請求權,還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而支持此兩種請求權的法律上的根據(請求權基礎)的,乃係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

七、結語

筆者認為,立基於當代域(境)外比較添附法制度及其規則、法理與學理,我國正在編纂中的民法典物權編對於附合、混合及加工規則的釐定,乃至這些添附形態的法理與學理的建構,無疑應依本文前述的論述分析與考量而為之。具體而言,對於附合、混合與加工的涵義釐定、制度及其規則的旨趣和構成,皆宜採與本文前述的分析、考量相同或近似的立場(或認識)。如此,方可使我國未來民法典物權編中的添附制度得以發揮其應有的功用與價值,並由此可以切實充分地作用於我們的國家。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教授徐國棟談《民法典.物權編》新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2020年12月20日上午,江西省仲裁法學研究會邀請我國著名民法學家、廈門大學教授徐國棟就「《民法典.物權編》新規定的理解與適用」問題進行專題講座。江西省仲裁法學研究會的部分專家、學者,法官、律師,企業高管以及高校在讀學生60餘人聆聽了本次講座。
  • 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建議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物權法》有關用益物權的一些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因此,藉助編纂民法典之機,對《物權法》中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進行認真檢討與修正,並對改革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加以立法確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結合現行法規定,聚焦改革實踐,就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立法機關參考。
  • 《民法典》第二編第九章:拾得遺失物、主物從物、添附
    法條解讀【規範關聯】《民法典》第二編第九章第312條、314---322條【注意】①由於我國對於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歸國家所有,所以與其說是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還不如說是國家取得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所有權的特別規定
  • 王利明: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王利明教授蒞臨論壇現場,發表題為《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主題報告。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到人大法學院來參加今天的研討班課程。今天和大家討論的題目是《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 民法典物權編:物權公示原則
    專欄《民法典(物權編)》第3章 物權公示原則《民法典》第208條 【物權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商品房一、物權公示原則界定公示不是公告。公示是公開宣示,讓公眾了解並可提出異議。公告就是當眾正式公布或通告。
  • 權威解讀 |《民法典》中的不動產物權制度
    《民法典》物權編對《物權法》中有關不動產物權的規定進行了多方面的補充、修改和完善,需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認真把握。1確立平等保護物權的基本原則《民法典》物權編第207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 《民法典》物權編貫穿以民為本的理念
    物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分量。《民法典》物權編作為《物權法》的「升級版」「加強版」,規定了各類財產關係的物權制度。相比《物權法》,《民法典》物權編有哪些變化?記者採訪了湖南人和人(株洲)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如泉。記者:《民法典》的誕生,對社會有哪些重要意義?
  • 溫世揚:中國民法典體系構造的「前世」與「今生」
    就立法體例而言,根據1961年通過的蘇維埃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於1964年重新編纂的蘇俄民法典一改西方(德國)立法傳統,並突破了1922年蘇俄民法典的四編體例模式,由所有權、債權、著作權、發明權、發現權、繼承權、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權利能力及外國民法、國際條約和協定的適用八編構成(將第二編「物權」改名為「所有權」,將屬於他物權範疇的擔保物權放入第三編;將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單列為一編
  • 民法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作者:申衛星、劉雲(分別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後)維護經濟和社會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是我國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
  • 《民法典》之動產擔保物權新規解讀
    作者:楊婧 來源:上海瀛東律師(ID:winteam500-sh) 前言:自《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過以來,各行各業對《民法典》的學習也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筆者也是如此,下班後的時間以及周末的時間,全部奉獻給了新規的學習和研究。
  • 杜萬華 | 《民法典》 總則編重點問題解讀
    單行 民事法律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單行民事法律的效力等級相當於 《民法典》 各分編。例如, 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規則雖然在 《民法典》 6 個分編中沒有單獨 成編, 但智慧財產權單行法的一般規則與 《民法典》 6 個分編的效力等級是相 同的。再如涉外民事法律關係適用問題, 我國已經制定 《涉外民事關係法律 適用法》。
  • 民法典的主要制度與創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我國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時代要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心願和期盼。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法典編纂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分別審議民法總則、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三個草案,對編纂工作提供明確要求,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 三分鐘學法161丨《民法典》解讀之物權編②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民法典的有為和有所不為
    具體來說,就是要強化民法在資源配置上的規則覆蓋和力度,不僅將更加重要和更加廣泛的資源納入民法之下,還要確保真正用市場化的法律方式去配置。  民法典在相關領域的攻關集中體現在物權編,在鞏固已經取得的物權法及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土地物權做出了一些重要努力。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釋義》
    朱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成員。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條文為基礎,全面系統、詳細深入探討了人格權編各條文所蘊含的基礎理論,深度專業解讀了其中的價值理念與疑點難點,為讀者準確理解與適用民法典人格權編提供了全景式、體系化的指導。
  • 論當前中國制定民法典的基本體系之選擇
    因此,雖然晚近與法典化杯葛的「解法典化」與「反法典化」討論甚囂塵上,但就我國目前民事立法與研究來看,已不再是法典化與否的問題,而是制定一部何種體例民法典的問題。   時至今日,在民法典編纂提上日程的背景下,鏡鑑何種法典體系又一次擺在了立法者與法學研究社群面前。民法學界圍繞法典體例與結構展開激烈爭論,主張四編制者,有之;推崇五編制者,有之;開創七編制者,亦有之,不一而足。
  • 提升《民法典》立法語言的規範化水平
    目前,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已進入收官階段。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法典(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會略有推延,但是,經過立法機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我們似乎已經聽到了《民法典》到來的腳步聲。此時,從技術層面提出簡便易行的修改建議,應該為時不晚。
  •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評註相關
    不過,民法典編纂本身即已表達了對法典體系效益的關切,[3]因而對於物權變動模式此類具有重大體系影響的問題,在理論上應當給予足夠重視,以在更多具體的細節上,以更具效率的方式,逐步實現「更多的正義」,而這正是法學的基本任務。[4]本文即擬在民法典編纂的視野下,結合《物權法》實施十多年來民事領域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發展,探究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 《民法典》知識問答之物權編
    江西柴桑律師事務所律師 李小磊 1、《民法典》的物權編管什麼? 答:管物的歸屬和利用的民事關係,例如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相鄰關係等。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205條。
  • ...為什麼我國民法典設置該條款?能否作為法院裁判的法律依據?
    謝棟 I 整理導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第一編「總則」基本保持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的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