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源自姬姓,蔣氏始祖自西周伯齡 公 姓姬 名舜 氏蔣。乃周公旦三子,文王之孫是也。周室初興以功封爵,同姓封國五十有三,始祖伯齡封疆建邦於蔣地,受封期思蔣國公。昭配齊國姜文公女諱壽嫄生二子。長:璇(字本立,號元吉),次:璣(字本道)。公元前617年楚實侵併,伯齡子孫以蔣為姓。闕後再遷於山東樂安,三遷於陝西杜陵。
樂安郡三徑堂武岡德江宗支
開基始祖武攸太祖四郎時通公
武攸德江蔣氏始自皇明洪武八年(1375)乙卯歲。依祖傳墨譜正式創修家乘於嘉慶三年(1798)壬午歲。世系瓜藤圖記本族系出伯齡裔,歷數朝經幾十傳,而至南宋端宗趙昰景炎年間因元兵侵宋,歷公徙吉安府廬陵縣,而後又分徙泰和縣肇基鵝掌大坵荷葉塘。歷公生二子,彥若、彩若。彩若公子孫居金華;彥若公生慶,慶生漪,配孔氏,生子九人元末明初洪武帝戰取豫章,弟兄九人奔徙楚湘分列諸郡。
(長)時道公居安化三口四都及三都;
(次)時遠公居益陽鮓埠裔徙寧鄉;
(三)時選公居湘陰赤土裔遷瀏陽;
(四)時通公居武攸德江羅巖塘裔徙零陵及全州;
(五)時避公居長沙東屯;
(六)時還公居湘潭窯口;
(七)時遷公居邵陽城內;裔徙東安坪及衡州;
(八)時達公居新化連溪;
(九)時迪公居辰州武陵。
武攸德江蔣氏小宗始祖蔣公 諱 時通。蒙元皇慶二年(1313)癸丑歲冬月廿二日辰時生,皇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歲八月初三午時歿,享壽87歲,葬德江雙江口魚鴉田(德江腰鋪街背後)醜山未向。
皇明 洪武八年(1375)乙卯歲公攜家眷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掌大坵荷葉塘徙湖廣寶慶府武岡州城東廿五裡武攸德江開基羅巖塘(湖南邵陽武岡市安樂鄉法相巖辦事處德江村蔣家灣)公配黃氏(歿葬德江羅巖塘蔣周二姓屋後形名平地鋪氈。)生三子:長子清源(原諱清)首配蕭氏(歿葬德江羅巖塘蔣周二姓屋後平地鋪氈黃氏始祖母墓右首)、二配趙氏(歿葬扶衝火麻山黃金橋大路邊)、三配龍氏(歿與清源公合冢葬頭堂鄉迎春亭街道辦事處水樂村水路口水角嶺朱王墳右下首)、四配鄭氏(葬水路口水角嶺鰲魚頭頂上),鄭氏生必榮、必華、必富、必貴、必才五子,後裔居荊竹鋪七裡村、金蓮村、光榮村、三元橋村、雙清村,西塘村、白羊村,洞口縣高沙鎮桐塘村、新世村東塘衝,黃橋鎮正山村蔣家橋、桃花村,灣頭橋鎮吉龍村,灣頭橋,牛江村尤田蔣家,石塘,茶鋪賀家隊,竹市龍口潭,大浮蔣家院子,懷化洪江市安江鎮。
次子清興(原諱興)配羅氏(公婆歿合冢葬水路口水角嶺朱王墳右下首)生必皋、必雲、必鑑、必珊、必祿五子,後裔居武岡法相巖辦事處德江村;邵陽縣蔡橋鄉城塘、長樂鄉姚家鋪,頭堂鄉迎春亭街道辦事處水樂村水路口、新寧金石中長村、古田村、崀山鎮楠木水,水廟鎮下山塘村、安山鄉溫塘村兩路口、黃金鄉、馬頭橋石洞、石羊、茅坪、豐田,高橋長坪、長黃、清水,廣西資源諸地。必皋公後裔世居頭堂鄉迎春亭街道辦事處水樂村水路口守水路口水角嶺祖墓。必珊公後裔世居法相巖辦事處德江村蔣家灣守魚鴉田羅巖塘祖墓。
三子清英(原諱英歿葬水樂村水路口水角嶺朱王墳右下首)配李氏生必益必達二子,德江時通公後裔諸譜皆記清英公遷永州零陵,永州零陵區石山腳街道馬投江村下渚橋譜記清英公配失考生辛三、辛四(後裔居永州市零陵區石山腳街道燈塘村老竹塘組)辛五、辛六、辛七(後裔居永州市零陵區石山腳街道馬頭江村)五子,清英公後裔居永州零陵區、冷水灘區、寧遠縣鯉溪、仁和;廣西全州、灌陽,興安;廣東清遠,陽山,部分返武岡居龍田鄉(水西門辦事處)玉屏村、萬全村、塘嶺村,裡仁村,龍田村,坪山,水西門辦事處,富田村,豐仁裡,西塘蔣家,老石山隊蔣家。時通公後裔遍及湘省邵陽市邵陽縣蔡橋鄉城塘村、武岡、洞口、新寧、綏寧,永州市零陵、寧遠,四川遂寧市安居、大英,蓬溪,綿陽市三臺。德陽市中江,旌陽區,廣漢,什邡,廣安市嶽池、武勝,宜賓翠屏區,成都新津、金堂,眉山仁壽,重慶黔江,貴州畢節黔西、納雍、金沙、水城、威寧、織金、赫章、甕安,雲南彝良、威信、鎮雄。
實考湖南邵陽武岡、洞口、新寧、綏寧、時通公後裔諸譜所錄世序南宋端宗趙昰景炎年間蔣歷公至武攸太祖四郎時通公世序列於後。蔣氏宗親點擊加入蔣氏全球群
南宋端宗趙昰景炎年間蔣歷公→蔣彥若公→蔣慶公→蔣漪公→蔣時通公(湖南邵陽武岡市法相巖辦事處德江村開基祖)→武攸德江一世祖清字派即武岡德江蔣氏開派祖。
現將德江蔣氏班派以清字開派記世序列於下以備同宗正人倫,分長幼,辨昭穆。
老班
01清02必03仕04文05福,06思07仁08義09禮10智。
11元12亨13承14宗15祖,16朝17廷18允19萬20興。
續班 增生祖學 撰
21泰22運23開24新25景,26樂27安28顯29熾30昌。
31慶32雲33昭34海35宇,36家37世38裕39忠40良。
復續班 儒士惠民 撰
41先42代43徵44祥 45遠,46詩47書48啟49後50賢。
51敦52倫53遵54懿55訓,56雍57睦58紹59堯60天。。。
武攸太祖四郎時通公後裔遷川各支系列於下
(一)居四川省遂寧市(清源公後裔)
第1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高灘村入川始遷祖:元吉公
第2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聚賢鄉寶珠寺村入川始遷祖:元才公
第3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高灘村入川始遷祖:元佐公、元傑公
第4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八角寨入川始遷祖:宗儉公
第5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萬家溝入川始遷祖:宗俊公
第6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水觀音入川始遷祖:宗城公
第7支 居遂寧市安居區護村鄉入川始遷祖:宗琦公
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太)運開(新益)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入川後將新字改為益字。
(二)居四川省蓬溪縣(清源公後裔)
第8支 居蓬溪縣下東鄉(今蓬南鎮勝利鄉)小地名老鷹巖,始遷祖:元文公、元武公、元斌公(文武斌三公父親智茂入川途中病逝其子背骸骨至老鷹巖)
(三)居四川省武勝縣(清源公後裔)
第9分支 居武勝縣高石鄉花牆村一組(又名蘇家溝)同蓬溪縣蓬南鎮勝利鄉陳家嶺始遷祖:元文公蔣氏宗親點擊加入蔣氏全球群
第8–9二支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天)運開新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入川後將泰字改為天。
(四)居四川省嶽池縣(清源公後裔)
第10分支 居嶽池縣鎮裕鎮尹家溝村蔣家石壩,始遷祖:元武公(又名和楚公)(同胞兄弟元斌公入川居遂寧安居鎮同盟鄉陶家河)。
該支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太)運開新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蔣家石壩蔣新虎家父遺留的墨跡記錄此支蔣承琢入川)
(五)居四川省新津縣(清源公後裔)
第11支 居四川省新津縣長樂鄉徐家溝,入川始祖母:蔣母蕭氏
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運開新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
(六)居四川仁壽縣(清源公後裔)
第12支 居四川仁壽縣黑龍灘鎮鴛鴦池蔣廟,入川始祖:元優公
該支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 思仁義禮智 元亨承宗祖 朝廷(允永)萬興,泰運開(新春)景 樂安顯熾昌。。。入川後將新字改為春。
(七)居德陽旌陽區(清源公後裔)
第13支 居德陽旌陽區和新鎮高治村,入川始祖:元虎公
該支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太)(運應)開新景, 樂安顯智昌。宏光楷大典,家世益忠良。。。
(八)居重慶黔江區(清源後裔)
第14支 居黔江正陽街道辦事處小地名黃山壩,入川始祖:宗悠公
後裔又移居正陽街道辦事處群力居委二組小地名姚家蓋,蔣運偉家藏嘉慶三年武岡首修譜。
入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萬興。(泰太)運開新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
(九)居四川省宜賓縣(清源公後裔)
第15支 居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金坪鎮青橋村、明威鄉紅棺材、宜賓市江北五糧液公司;宜賓縣雙誼鎮(鄉)、永興鄉、永慶鄉。入川始祖:亨彫公
第16支 居翠屏區明威鄉、邱場鄉;宜賓縣永興鄉、王場鄉。入川始祖:亨蘭公
第15–16兩支入川沿用武岡原派: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永)萬興。(泰太)運開(新春)景,樂安顯熾昌。慶雲昭海宇,家世裕忠良。。。入川後將新字改為春。
(十)居四川省金堂縣(清源公後裔)
第17支 居成都金堂縣雲合鎮雙流鄉龍興寺蠻洞子(雲合鎮黃鶴村十五組蔣家石房子)
入川始祖:朝一公
入川前字輩:清必仕文福,思仁義禮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萬興。入川後議字輩:移都遷載盛,流傳世代榮。俊正天心順,風年享壽寧。。。
以上十七支祖清源公自湖廣寶慶府武岡州城東二十五裡武攸德江羅巖塘至龍管鄉第一都七裡衝株木山(荊竹鋪鎮七裡村老屋裡)住居而後清源公子孫人丁增多散居七裡村周邊再入川。
(十一)居四川省大英縣(清興公後裔)
第18支 入川始祖國睦公(武岡原派亨字輩)長子世儒公(武岡原派承字輩)居中江縣倉山鎮(黃林灣)後裔散居倉山黃林灣普興廟灣
第19支 國睦公三子世祚公(武岡原派承字輩)居大英縣玉峰鎮淺埡子
第20支 國睦公四子世乾公(武岡原派承字輩)居大英縣玉峰鎮轉龍壩村百果壪
第21支 國睦公五子世習公(武岡原派承字輩)居大英縣蓬萊鎮蔣家灣
第18–21四支入川前字輩:清必仕文子,志宗廷仁大紹。國世遠心順,官清民自安。入川後字輩:忠孝光乾志,義重秉聖君。朝廷隆學業,鳳德選耆英。上慶良臣相,永承萬代興。。。
(十二)居四川省三臺縣(清興公後裔)
第22支 居綿陽市三臺縣寶泉鄉崗山村蔣家壪,入川始祖:世溢公(武岡原派承字派)。
第23支世溢公孫媳孫氏道光十八年隨帶順清、順明、順斌(武岡原派朝字輩)遷中江縣萬福鎮中三村蒲草溝觀音巖。
第22–23二支入川前字輩:清必仕文子,志宗廷仁大紹。國世天星順,官清民自安。入川後議字輩:正道原崇本,大倫序守常。光宗承善繼,(明寶)德髮長祥。孝頌五洲遠,廉應貞肝健。憲法宣文運,宏聖金郎全。。。
以上18–23六支系清興公五子必祿從武岡德江羅巖塘徒步至新寧金石鎮長湖石通橋住居衍派,後裔又轉徙新寧高橋長坪國睦公從長坪小地名黃茅嶺入川、世溢公從長坪小地名蝦塘入川。
(十三)居南充市蓬安縣
第24支居南充市蓬安縣新園鄉漁房村蔣家大院。
入川始祖蔣智科、蔣智登二公。
入川世系蔣智科→蔣元良→蔣亨□→蔣承明→蔣承聰。。。
入川後班派:智,元亨承宗祖,朝廷允萬興。佑啟登俊士,文武運樂佳。再發逢盛明,遠景才順達。。。此房家族歷史全依據蔣萬才祖上代代口傳,經蔣心福蔣繼春父子整理編輯而成。
(十四)居嶽池縣蔣家寨(清英公後裔)
第25支居嶽池縣排樓鄉三王廟村蔣家寨。本房乃清英公居永州五子辛七公後裔。入川始祖三槐、三恩、三樂三公。入川前居湖廣永州府零陵縣孝悌鄉鵝公丘(今梳子鋪鄉鵝公壩村)。本房班派:辛壬癸甲乙,思朝文正大。應三宗子昌,宏元開國順。繼世裕賢良,齊家登孝敬。德厚常顯榮,澤長永隆盛。學明瑞安清,光輝照耀庭。仁義春華定,福壽萬代興。。。
(十五)居中江縣民主鄉(清英公後裔)
第26支居德陽中江縣民主鄉銀杉村蔣家溝。本房乃清英公居永州五子辛七公後裔。入川始祖應撞公。本房班派:辛壬癸甲乙,思朝文正大。應三宗子昌,宏元亨利貞。安邦定國民,榮華富貴有。發達萬代興,祖德流芳遠。光前裕後昆。。。
四川綿陽市三臺縣寶泉鄉崗山村蔣家壪 蔣長生(又名蔣東升) 時通公後開道字輩23世孫 頓首 謹識
公元二0一八歲次戊戌二月廿四
續源流譜序
自來譜牒之作,所以明人倫、興教化示不忘本也。顧世有常變,時有遞遷。或籍於,祖宗失考,無自稽查;或苦於貧乏無貲,末由致力如是者有之。
我族本時通公之後。自明初由豫章入籍寶慶府武岡州(注釋:城東二十五裡武攸德江羅巖塘)居德江團,生三子清源、清興、清英。或因世風未善,或因土俗不宜,遷移不一。源公居德江株木山(注釋:源公居武岡荊竹鋪七裡衝株木山老屋裡)興公居靖州水露口(注釋:興公居武岡迎春亭街道水樂村水露口)迄今不暇。遠稽英公舉武進士生子五辛三、辛四、辛五、辛六、辛七從武岡徙永城內分列各郡辛七居城西想思嶺。
則溯我族之由來,自辛七公始也。辛七公諱鴻青生子二:壬三字誠富、壬四字誠貴,由想思嶺移居燕子窩。即以想思嶺為墳山,富公居長為大房,貴公居次為二房。
富公生子二癸七、癸八,癸七無嗣,蔣氏宗親點擊加入蔣氏全球群癸八遷居對面雀尾底(更名村尾)。癸八生子三:甲九、甲十、甲十三,甲九無嗣,甲十生子二乙八、乙十三,乙八生子三思保、曰明、思良,乙十三無嗣。甲十三生子五乙十五、乙十六、乙二十一、乙二十九、五生晚,乙十五生子二丙二、丙八,乙十六生子三曰浩、曰秀、曰奇,乙二十一生子三思聰、思明、思富。乙二十九生子四思隆、思貴、思清、思全以子孫繁盛分徙新屋村即九江鋪。
貴公生子二癸四字官人,癸五字法旺,官人生枝,析戶於今失去所之。旺公生子四甲十五、甲十六、甲十七、甲十八人丁繁衍支派分居。甲十六生子三乙十七字法隆、乙十八仍居燕子窩左側古木橋頭(今村尾塘邊院),甲十七分居白馬衝(今灣裡又白馬頭江上街)生子四乙二十、乙二十五、曰華、曰富。乙二十生子六丙十、思明、思通、思達、思政、思海,通公生子朝欽,匕公生子文澤,澤公五世孫三秀徙寧遠北路黃茅嶺,又因地小人多分徙蔣家洞貓仔氹,及昌倫公五子宏貴更徙新田雙溪嶺,幸又三裕公裔亦徙寧遠荼月嶺。
一雲文昌公亦欽公予惜舊譜脫,未詳註,歷傳澤公昌公兩房為最親,公會為公山多公焉。昌公生子正時分居壩上,至五世孫三怒公後裔亦徙居寧遠龜形嶺,其丙十、明、達、政、海五公或遠徙或無嗣皆未可知。乙二十五生子二思賢、思裕分居下壩。華公生子思道無嗣。富公生子三思榮、思剛、思聰。榮公六世孫應逢應昌二公,後裔徙粵西興安東田。甲十五與甲十八分居白馬洞今謂老屋場。甲十五生子三乙四、乙二十三、乙二十六後裔適川。甲十八生子五曰林、乙二十四、曰福、曰達、曰禎,福公生子四思林、思鉞、思真、思高分居下渚(舊名車今xx)橋。鉞公六世孫應祥分徙寧遠粑匕坎;闕家洞黎山腳。禎生子四思常、思富、思貴、思奇,常富二公無嗣,奇貴二公失傳,林與乙二十四與達居白馬洞,合宅同處子孫殷盛。林公八世孫三階始遷馬頭江(今村邊村)。乙二十四生子三丙十七、思隆、思亮後裔遷居和橋頭,分徙塔塘上,否知有無,遠徙知未及記。達公後裔仍居白馬洞,迨至宗彩裔徙進賢鄉黃木岡,居白馬洞者後分對面兩村。
前清鹹豐九年前輩創修族譜,各方父老心志不一,誠富公房概未修入,誠貴公方猶分兩帙,亦遺有未編入者,按舊派源流序。未編入者支派、世系、齒錄徙居均付闕。如自鹹九迄今辛巳歷年八十有三,族人等慮族譜不修宗支無從稽考,久之數典安謂無忘。茲幸永郡續修通譜,眾議聯和橋本,綿薄謬推本支編修,總收支,不問先時已修未修分修一致彙集由。
始祖辛七公以下五世,分支各房彙編,世系、齒錄使後世子孫一覽而知宗派之淵源。所自祗有適川與徙興安間,有未同修者不便詳註,同修者逐支冊列,上稽祖考,下篤宗親,別昭穆,敦禮讓仁孝之心,由是興;雍睦之化由是。洽肇於今;茲傳於奕禩,後之續者得以億萬世,不失其根本雲耳。
民國三十年(1941)辛巳仲冬十八世孫齊橋松濤氏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