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人們在食物上的花費幾乎總是必要的開支。過去,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再來一瓶的活動。一般來說,一瓶普通飲料的價格是2-3元,如果此時,打開瓶蓋,發現中獎了,會有一絲絲開心。可以說,很多人都能得到獎勵,這可能是人生中最簡單的回報。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用一瓶飲料的錢喝了了5瓶飲料的經歷。
「再來一瓶」的活動可以說是當時學生們的記憶。由於他們還在上學,又不夠富有,他們只好湊錢買飲料,希望能在中幾瓶。然而,近年來,不難發現,「再來一瓶」活動似乎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抽獎等活動。因為操作繁瑣,中獎率低,人們也逐漸失去了興趣,開始懷念過去「再來一瓶」的日子。
「再來一瓶」活動的發起者青島啤酒。當時啤酒市場競爭激烈,青島啤酒的地位並不穩定。為了扭轉局面,青島啤酒發起了「再來一瓶」活動,短短幾個月時間,青島啤酒在杭州成功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使得本土啤酒品牌喜力更加艱難,最終被青島啤酒收購。
但真正讓人們記住「再來一瓶」活動的是康師傅。隨著茶飲料的成功,康師傅在飲料市場上,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飲料品牌之一。康師傅的成功讓其他品牌垂涎於茶領域。例如,可口可樂在2008年推出了一種名為生葉茶的飲料,並迅速搶佔了15%的市場份額。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炕師傅在2009年發起了「再來一瓶」活動,共贈送15億瓶,中獎率高達20%。康師傅的消費讓競爭對手眼花繚亂,考慮到當時,其15億瓶(相當於許多飲料品牌多年的銷售額)僅僅是一個獎金。康師傅以其超高的免費飲料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2009年康師傅的飲料收入增長了32%,足以讓人看到「再來一瓶」活動的成功。
這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模仿。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再來一瓶」的促銷方式對廠家非常有利。"再來一瓶"幾乎消失的原因,是為了盈利而製造的大量的假瓶蓋。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發現中獎後,會將瓶蓋拿到購買店進行兌換。商店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瓶蓋後,會找經銷商來換,然後廠家統一回收。由於瓶蓋生產技術含量較低,一些不法分子直接生產刻有「再來一瓶」字樣的瓶蓋,再找中間環節兌換或出售,非法獲利數百萬。
簡單地說,一家飲料生產商提前計劃「再來一瓶」,在不同的批次,總共有1000萬個瓶蓋。但最終,這家製造商贏得了超過2000萬個獲獎瓶蓋。究其原因,中獎的封頂是逐漸轉變的,從消費者到零售商再到經銷商,最後是製造商。每一層都積累一定數量,然後再交給下一層,最終導致廠家統計出更多的假瓶蓋。
那麼這些造假者是如何運作和賺錢的呢?當瓶蓋出來後,模仿者會聯繫瓶蓋製造商生產一批瓶蓋。因為瓶蓋的利潤很高,造假者製造瓶蓋的費用將是製造商的兩倍甚至三倍。製造業的利潤是眾所周知的低,所以瓶蓋製造商沒有理由拒絕這個利潤豐厚的訂單。造假者收到「再來一瓶」,然後賣給商店或經銷商。
雖然每一個瓶蓋的利潤很小,但是飲料這個東西的量很大,所以從整體上看是非常有利可圖的,這無疑損害了廠家的利益。為了避免這種風險,製造商不再進行此類活動。或者用新的營銷活動,不容易模仿和假冒的方式做推廣或互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包括事物的發展階段、高潮階段、衰落階段,就像目前處於衰落和退卻階段的「再來一瓶」活動一樣。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可以鼓勵廠商拿出新的思路,消費者也會接觸到新的營銷模式。
正是在這種推廣中,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了廠家新的營銷理念,對全社會的參與感會越來越強,也有助於廠家消費者的積累。這是件好事。那麼你對於「再來一瓶」活動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