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始建於唐代的廟宇不多,慈感廟卻是其中的一座。按《嘉定赤城志》的記載,慈感廟原名為杜氏二神女祠,大約建於唐代天寶中期,最早所祠祀的為杜氏二女。對此,民間有較為詳細的傳說。相傳,杜氏二女生系東陽人,生於隋代大業末年,家中以賣湯餅為業。年及十五歲時,父母雙亡,有庖人挑逗調戲,二女不堪其辱,激憤而起,殺死庖人後逃隱於盂溪山中。不料,山洪爆發,溺亡於盂溪,為石藤、石稜二夫人。唐天寶初年時,杜氏二女託夢於寓居長安的書生鍾離介,鍾離介在科舉中第後任仙居縣令,於是立廟祠祀。
六朝至隋唐是志怪故事流行的一個時代。爾時,有《冥通記》、《還冤記》、《靈鬼錄》等志怪小說,專門記錄神鬼、夢幻之事。於是,鍾離介與杜氏二女的傳說也被演繹成了情節離奇的志怪故事。據《光緒仙居縣誌》記錄,鍾離介本為寓居長安的一書生,有一日夢到二女子鳳冠霞帔,環佩珊然,作揖相告說:吾家盂溪,君將科舉中第,為吾邑縣令。後來,果如其言。待鍾離介任仙居縣令時,探訪盂溪,見到二枯骨掛在藤上,忽近忽遠,用斧頭斫藤,藤即流血,削石,石亦流血,及從藤上放下枯骨,則鉤連有聲。道遇樵夫,以為此乃石藤、石稜二夫人的鎖子骨(鎖骨菩薩也,詳見《續玄怪錄之延州婦女》),言畢便消失不見了。鍾離介對此大感奇異,便以其骨塑像祠祀。這便是慈感廟的前身。當然,相同的故事情節還被載入了宋代卲雍的《夢林玄解》,只不過將鍾離介誤作了令狐。
宋代的杜氏二女祠開始多靈異事件。先是北宋景德四年(1007),仙居縣令郭易直在杜氏二女廟祈雨有驗,鑑於廟在盂溪深山,欲遷徙至盂溪山麓,卻對建材和選址猶豫未決。爾時,有山麓之民馬直,夜夢杜氏二女相告曰:「得而居,置廟當酬值」。翌日,入盂溪山坑捕魚,得到了金釵。馬直便將夢到的以及應驗的事稟告縣令,但未被採信。其後的一天晚上,大雨驟至,盂溪上漂浮了大量木材,至馬氏居所而止。(按《臺郡識小錄》載馬直當為祝氏,系祝氏舍宅而建,故杜氏二女祠又名杜祝廟。民諺有「先有祝家寮,後有仙居縣」,祝氏為盂溪山內較早的居民。)縣令終於認為馬直的話可信,便在馬氏的居宅上建廟。又,北宋宣和年間,呂師囊變亂時,百姓避難盂溪山中,叛亂軍士遠望盂溪,草木皆兵,恐懼而不敢侵犯。為此,宋慶元二年(1196)時,縣令趙幼聞把杜氏二女祠的事情上奏朝廷,為之將遷徙至盂溪山麓的杜氏二女廟賜改為慈感廟。而自此以後,位於盂溪山山麓的廟便被稱為慈感廟,俗稱杜廟;位於盂溪深山的廟,俗稱祖廟。
明代時,慈感廟內增祀了鄭氏二女。鄭氏二女即靖難忠臣鄭恕的兩個女兒。據《光緒仙居縣誌》載,靖難之變時,鄭恕為蕭縣知縣,靖難兵至時,鄭恕死難,二女被執亦死之。明代嘉靖年間時,認為鄭氏二女的氣節可匹敵杜氏二女,故在慈感廟內增祀鄭氏二女,稱「四烈女祠」。慈感廟在明代萬曆三十年時,曾由知縣陳學繼重修過一次。其後,慈感廟便開始傾圮。迨至清代康熙十一年,僧人文充在原址上重建,並利用廟前的流水作橋、建亭,而慈感廟亭下水中則多無底螺。關於無底螺的來歷,民間相傳,曾有寺僧買螺螄放生,其徒私自將螺螄的底鉗掉,欲煮熟食用,為僧人所見,仍取回來放生亭下。後來,亭下的螺螄滋生,都變成了沒底螺。
明清時期,圍繞杜氏二女的傳說仍頗具傳奇色彩。據《光緒仙居縣誌》和《臺郡識小錄》記載,杜氏二女廟曾有多座分祠,最早的分祠還建於唐代。民間相傳,鍾離介離任時曾攜帶杜氏二女骸骨北上,將渡揚子江時驟逢風雨大作、波濤湧起,夢神相告曰不願北上,於是便在江幹塑像祠祀。該祠後來一直存續到清代。清乾隆年間時,仙居人朱燦公車北上,曾入祠拜祈,並留有「穩心依杜蜀,放膽上金焦」的題詠。只不過,朱氏在自注中將杜祝誤作了「杜蜀」。後由諸生朱韶鈞予以糾正。此外,明代嘉靖年間時,因縣城東面的白水橋屢被洪水衝毀,邑人曾在東門外和尚巖祀杜氏二女壓勝,直到清代同治年間傾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