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風物略記:慈感廟,一座唐代志怪故事裡的廟

2021-02-08 仙居物語

仙居始建於唐代的廟宇不多,慈感廟卻是其中的一座。按《嘉定赤城志》的記載,慈感廟原名為杜氏二神女祠,大約建於唐代天寶中期,最早所祠祀的為杜氏二女。對此,民間有較為詳細的傳說。相傳,杜氏二女生系東陽人,生於隋代大業末年,家中以賣湯餅為業。年及十五歲時,父母雙亡,有庖人挑逗調戲,二女不堪其辱,激憤而起,殺死庖人後逃隱於盂溪山中。不料,山洪爆發,溺亡於盂溪,為石藤、石稜二夫人。唐天寶初年時,杜氏二女託夢於寓居長安的書生鍾離介,鍾離介在科舉中第後任仙居縣令,於是立廟祠祀。

六朝至隋唐是志怪故事流行的一個時代。爾時,有《冥通記》、《還冤記》、《靈鬼錄》等志怪小說,專門記錄神鬼、夢幻之事。於是,鍾離介與杜氏二女的傳說也被演繹成了情節離奇的志怪故事。據《光緒仙居縣誌》記錄,鍾離介本為寓居長安的一書生,有一日夢到二女子鳳冠霞帔,環佩珊然,作揖相告說:吾家盂溪,君將科舉中第,為吾邑縣令。後來,果如其言。待鍾離介任仙居縣令時,探訪盂溪,見到二枯骨掛在藤上,忽近忽遠,用斧頭斫藤,藤即流血,削石,石亦流血,及從藤上放下枯骨,則鉤連有聲。道遇樵夫,以為此乃石藤、石稜二夫人的鎖子骨(鎖骨菩薩也,詳見《續玄怪錄之延州婦女》),言畢便消失不見了。鍾離介對此大感奇異,便以其骨塑像祠祀。這便是慈感廟的前身。當然,相同的故事情節還被載入了宋代卲雍的《夢林玄解》,只不過將鍾離介誤作了令狐。

宋代的杜氏二女祠開始多靈異事件。先是北宋景德四年(1007),仙居縣令郭易直在杜氏二女廟祈雨有驗,鑑於廟在盂溪深山,欲遷徙至盂溪山麓,卻對建材和選址猶豫未決。爾時,有山麓之民馬直,夜夢杜氏二女相告曰:「得而居,置廟當酬值」。翌日,入盂溪山坑捕魚,得到了金釵。馬直便將夢到的以及應驗的事稟告縣令,但未被採信。其後的一天晚上,大雨驟至,盂溪上漂浮了大量木材,至馬氏居所而止。(按《臺郡識小錄》載馬直當為祝氏,系祝氏舍宅而建,故杜氏二女祠又名杜祝廟。民諺有「先有祝家寮,後有仙居縣」,祝氏為盂溪山內較早的居民。)縣令終於認為馬直的話可信,便在馬氏的居宅上建廟。又,北宋宣和年間,呂師囊變亂時,百姓避難盂溪山中,叛亂軍士遠望盂溪,草木皆兵,恐懼而不敢侵犯。為此,宋慶元二年(1196)時,縣令趙幼聞把杜氏二女祠的事情上奏朝廷,為之將遷徙至盂溪山麓的杜氏二女廟賜改為慈感廟。而自此以後,位於盂溪山山麓的廟便被稱為慈感廟,俗稱杜廟;位於盂溪深山的廟,俗稱祖廟。

明代時,慈感廟內增祀了鄭氏二女。鄭氏二女即靖難忠臣鄭恕的兩個女兒。據《光緒仙居縣誌》載,靖難之變時,鄭恕為蕭縣知縣,靖難兵至時,鄭恕死難,二女被執亦死之。明代嘉靖年間時,認為鄭氏二女的氣節可匹敵杜氏二女,故在慈感廟內增祀鄭氏二女,稱「四烈女祠」。慈感廟在明代萬曆三十年時,曾由知縣陳學繼重修過一次。其後,慈感廟便開始傾圮。迨至清代康熙十一年,僧人文充在原址上重建,並利用廟前的流水作橋、建亭,而慈感廟亭下水中則多無底螺。關於無底螺的來歷,民間相傳,曾有寺僧買螺螄放生,其徒私自將螺螄的底鉗掉,欲煮熟食用,為僧人所見,仍取回來放生亭下。後來,亭下的螺螄滋生,都變成了沒底螺。

明清時期,圍繞杜氏二女的傳說仍頗具傳奇色彩。據《光緒仙居縣誌》和《臺郡識小錄》記載,杜氏二女廟曾有多座分祠,最早的分祠還建於唐代。民間相傳,鍾離介離任時曾攜帶杜氏二女骸骨北上,將渡揚子江時驟逢風雨大作、波濤湧起,夢神相告曰不願北上,於是便在江幹塑像祠祀。該祠後來一直存續到清代。清乾隆年間時,仙居人朱燦公車北上,曾入祠拜祈,並留有「穩心依杜蜀,放膽上金焦」的題詠。只不過,朱氏在自注中將杜祝誤作了「杜蜀」。後由諸生朱韶鈞予以糾正。此外,明代嘉靖年間時,因縣城東面的白水橋屢被洪水衝毀,邑人曾在東門外和尚巖祀杜氏二女壓勝,直到清代同治年間傾圮。

相關焦點

  • 仙居風物略記:辣蓼
    」不過,在仙居本土的文獻中,對於蓼的記錄至為簡略。《光緒仙居縣誌》只記錄了「水岸生者為紅蓼,道旁生者為辣蓼」兩種。而事實也是如此,在當代的仙居民間,蓼雖有「大水辣蓼」和辣蓼之分,但兩者一般都通稱為辣蓼。
  • 仙居風物略記:山烏珠
    山烏珠在仙居各地還有不同的別名,西鄉溪港一帶的,稱「磉赤赤」;埠頭、橫溪一帶稱「涼木子」,蓋皆以其漿果的形狀或枝葉的特性而命名。
  • 仙居風物略記:紅苺(音MIAO)
    ——仙居兒歌《摘紅苺》文/落日樓主   供圖/網絡紅苺是一種生長于田間、山裡的野果。其於農曆二三月開白色的小花,然後結出草綠色的圭形聚合果,至四月月時果子變紅成熟,味道甜美清香,曾是仙居農村兒童的最愛。仙居的紅苺有多個種類,且多可以以苺字相冠。
  • 【橫縣故事】橫州系列故事之二:慈感廟和陳十娘的故事—碧蓮香十娘降世
    收集整理者:吳壽德娘娘山,又叫缽嶺,位於橫州城西北三公裡,山上有廟宇,名「慈感廟」。 缽嶺雖不是崇山峻岭,但山上樹木蔥蘢,清溪流水,鳥語花香,自古是州人踏青的好去處。「慈感廟」之名是宋朝紹興年間皇帝欽賜的,缽嶺因山上有慈感廟而成為橫州的名山。慈感廟裡的娘娘也因為仁厚慈愛,生前為村民群眾做了許多好事,而受到人們的虔誠供奉。至於娘娘山因何又叫做缽嶺,慈感廟的娘娘又從何而來,這裡的父老鄉親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且待我在這裡為你慢慢道來。傳說很久以前,橫州城北的村莊裡有一個中年婦女,人稱陳十娘,陳十娘的娘家在那陽鎮,是那陽名人陳五公的胞妹。
  • 仙居古寺:三井寺
    何年修廟貌,棟宇已摧殘。牲幣三時少,風泉四月寒。野僧多稌穥,古木有杉欒。深欲重修葺,蹉跎又解官。————宋·陳襄文/落日樓主   攝影/張忠三井寺是位於仙居縣廣度鄉境內的一座寺廟。據《光緒仙居仙居縣誌》記載,其始建於後糖長興二年(931),原名興國寺;宋治平四年(1067)賜名普勝禪院。不過,在民間人們都喜歡稱其為三井寺。關於三井寺之名的來歷,相傳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因為寺內原有三口水井而得名;一種認為是因為寺院臨近三口龍潭,而此三龍潭舊稱三井而得名。另據《光緒仙居縣誌》記錄,「三井山,在縣東北三十裡,以有三龍湫故名。」
  • 海力波: 「金液」與「蘇摩」——唐代志怪中的印度-伊朗文明元素
    中國與印度都是民間文學的寶庫,兩國在民間文學,尤其在民間故事領域的歷史交流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佛經帶來的印度民間故事對六朝志怪小說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此後陳寅恪、季羨林、錢鍾書、劉守華等學者皆對這一問題有所論述,成果頗豐。
  • 從《聊城風物記》 到「聊城有禮」風物集第二季
    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自2015年肇始的聊城風物尋訪也進入到第六個年頭。2020年7月,《聊城風物記》結集出版,師友讀者的熱情關注和真摯的建議啟發了我們新的思考和規劃,也推進著我們探訪的腳步加快、加快、再加快。同樣,基於聊城風物的「聊城有禮」也更加地把握、堅定。「聊城有禮」的品牌形象矗立在濟邯高速上,春季新冠疫情的風吹和炎夏酷暑的曬後,成熟了的底色開始映射出秋的殷實和豐碩。
  • 張翼德廟
    《夷堅志》其他故事也說到了這種情況,比如金人進攻的時候,某地方神被抓差要到長江一線防守,這故事說的張飛也是如此。【原文】蜀車騎將軍張翼德廟,元在遂寧之涪江。元豐三年,邑人任慶長始大之。後五十歲,當建炎三年,榱棟僕落,榛棘蒙翳,任氏之孫乃揆復一新之。又三年,當紹興初元,北虜震搖關輔,張魏公宣撫處置秦蜀,移屯閬中。
  • 唐代古寺——東寶相寺
    露天佛像浙江台州仙居縣城東,沿著福應街道嶺下村村南35省道,就會看到一小山腳下有一座並不那麼耀眼的寺院。若是論起年代,卻是地地道道的唐代古寺,名曰東寶相寺。東近大村橫路和臨海市繁華的白水洋鎮,南臨仙居母親河永安溪下遊,河床寬闊,風光秀麗,南岸的下各鎮及屬地黃梁陳、懷仁、前潘、下垟諸村近在咫尺,浙東南海拔最高的括蒼山主峰風力電場,成語「滄海桑田」故事發生地——仙居八景之一「麻姑積雪」、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蒼洞」,皆盡在眼底,西至仙臨古道石姥嶺,距縣城很近,城東人口眾多,北靠省道,交通十分便利。
  • 佛教筆記不是筆記,志怪小說也能成為佛學?舉例《搜神記》
    清晨的花朵經序與經記當然,佛教筆記也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中國古代的佛教筆記,最早是從經序與經記發展起來的。經序始於東漢末年佚名作者的《四十二章經序》和嚴佛調的《沙彌十慧章句序》,置於句首,用於佛教義旨的闡發。
  • 廟?那裡曾經真的有一座廟!
    九宮廟,位於重慶市大渡口區。此外,在九宮廟處一殘碑載:「九宮廟因設廟會,修橋補路所餘金銀租米,屢生弊端,巴縣正堂張判將所剩財物,購船一隻,僱船夫一人,以食米一鬥五、工資錢六十文,於光緒25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義渡」。 記者在九宮廟街道多個社區的走訪中,也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部分老居民非常肯定地表示,九宮廟原來的確有一座廟。但九宮廟的由來卻眾說紛紜。
  • 盤點中國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
    上世紀初,中國營造學社開始考察國內古建築時,就期望能發現唐代的木構建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 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他們終於在五臺山的豆村發現了一座唐代木構,也就是這座佛光寺東大殿。再加上建築做法的印證,這顯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唐代建築。這個發現讓梁思成他們興奮不已,想看唐代木構建築終於不必非去日本不可了。
  • 九宮廟真的有一座廟嗎?
    奇怪的是,現在的九宮廟並沒有一座名為「九宮廟」的寺廟。「九宮廟」是否真有這座廟?如果有,這座廟如今又到哪裡去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個究竟!為了找到這座神秘的「九宮廟」,我們翻閱了相關文獻資料,終於在《巴縣誌》和一殘碑中找到了這樣兩條線索:1.清嘉慶庚辰年版《巴縣誌》云:「智裡四甲城西南三十裡,高四十太,懸崖有九百,形似龜,四時常潤,如欲行關,乃修真武殿壓之」。
  • 一座塔和一座廟告訴你,出家人沒有門戶之見!
    洛陽下清宮位於邙山翠雲峰南麓,它北枕黃河,南臨洛水,左依瀍河,右傍澗水,能夠俯瞰洛陽全城,與龍門石窟遙相對應,這裡歷史悠久,當初在張道陵祖師初創道教時,這裡被稱為二十四治裡的北邙治,是當地天師道的活動中心,這裡也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七十福地,在道教的發展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 府州城與七星廟——「黃河金三角」裡的雄渾與柔情
    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堪稱一座固若金湯的邊塞重鎮。到底地理位置有多險要呢?府州城建於黃河北岸的石山梁上,全城懸崖峭壁,南臨黃河,東西被甘露、馬家二溝相夾,北部「咽喉」與高粱山、五裡墩一脈相承。憑其天險,枕長城,抗西夏,拒北虜,扼秦晉,易守難攻,成為古代西北邊陲重鎮。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姑娘巷裡姑娘廟,姑娘廟裡話姑娘 ——南社姑娘巷的故事
    然本文並非要講述南社巷的「荋」,而是講一講南社巷中的一條小巷,這一條小巷,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姑娘巷,姑娘巷裡有一座小廟,名曰姑娘廟。姑娘巷在樟林諸多的街巷中並不顯眼,巷道裡姑娘廟也是甚少人知曉。然而這一座巷道中的小廟,卻隱藏著一段傳奇的故事。
  • 懷柔的這個小村裡隱藏著一座古寺,寺中有千年古柏與明代大鐘
    一座千年古寺,何以建在這裡?的確值得研究。仙臺村地處懷柔區東南隅,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始建於唐代。據記載,仙臺鳳翔寺也建於唐代,而且是先建寺,後成村。鳳翔寺初建時,名叫「仙聖傳林」,後改名「仙聖臺院」。仙聖臺村是仙臺村最早的名字,是根據寺廟而得名。明代在此設軍屯,改名為「仙臺屯」。到清代改為仙臺村,並沿用至今。
  • 我的家鄉有一座山,山裡有座廟——真慶宮
    文/洪與我的家鄉有一座山,叫煙峰山;山裡有座廟,叫真慶宮。煙峰山位於四川省蒼溪縣月山鄉,距縣城65公裡,與巴中、閬中相鄰。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道觀,上個世紀末,當地民眾對道觀進行修復,是方圓幾十裡的百姓心目中的「道家聖地」,自古有眾多民間傳說,如唐僧師徒取經途徑此地、蓮花仙臺、狐仙傳說,海螺神石等,被老一輩人稱為「密之神山」。據說,常年有千裡迢迢來山膜拜許願的香客達10萬人次。
  • 府谷七星廟折太君的故事
    七星廟折太君的故事         府谷縣孤山北峰有座七星廟,又稱「無梁殿」,建於唐貞觀年間。
  • 即將進行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系列文章的連載,歡迎大家關注
    但也要注意到,志怪小說的來源和實際面貌比較複雜。著重於宣揚神道,還是傾心於怪異事跡,以及小說中表現人生情趣的多寡,其間的區別還是很大。一、漢代志怪現存志怪小說中,有署名漢人之作,主要有題為班固作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內傳》,題為郭憲作的《洞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