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永康在全市各領域部署開展「雙爭雙全」活動,即「爭創紅旗支部、爭當紅星黨員」,實現黨建工作「全領域建強、全區域提升」。推動全市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奪旗摘星」,在全市上下形成「互學互比」「拼爭搶創」的濃厚氛圍,推動基層基礎更加夯實、服務發展更加有力,為「永康新騰飛」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6月28日,在永康市農村(社區)基層黨建工作會議暨村社支部書記大會上,首批10名「紅旗支部」書記上臺領牌。作為「領頭雁」,他們帶頭履職盡責,詮釋了擔當作為的精神;用苦幹實幹的行動,踐行了奉獻的承諾,帶領村莊走上振興發展的康莊大道。
石柱鎮塘裡村黨支部書記孫朝廳:
「明星書記」的「明星村」
「既然當了,那就拼吧。」這是塘裡村黨支部書記孫朝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塘裡村在農房改造中沒有大拆大建,保留了所有泥巴牆老房,進行改造與修復。孫朝廳自己學設計、畫草圖,並親力親為在一線當監工。
9年間,塘裡村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每年有近3萬人次到塘裡村參觀學習。
建「五共六區」黨建連心工作法,創新推行「黨員服務手冊」,積極推行網格黨建,在村公開欄設立紅黃榜……塘裡村從規範組織生活入手,讓黨員「動」起來,讓支部「活」起來。「不像黨員」的黨員,經過支部熔爐的錘鍊,變成了村民點讚的「紅色鐵軍」。孫朝廳也成為全省「明星書記」。
村裡閒置的老房變成了古樸典雅的「三巷九院」,「羅鍋農莊」「央金人家」「塘裡私廚」「油紙傘」「掌聲工坊」先後開張,就連村裡留下的一個破牛欄也被改成情調十足、十分小資的「牛欄咖啡」。書畫中心僅用74天就建成,會務經濟方興未艾。
從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大步前進的同時,塘裡村與附近8個村莊組成了合德區域黨委,挖掘每個村的文化特色,打造一條美麗鄉村風景線,帶動區域發展。
前倉鎮大陳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偉:
民宿旅遊激活農業發展
大陳村從「大亂」到「大治」,再到「大順」與「大興」的發展過程,就是村級黨組織從渙散、軟弱到堅強、有力的過程。
落實村書記「黨建+領辦項目」,實施「美麗鄉村黨員幹部先鋒行」行動,探索將「支部建在綠色生態鏈上」,形成「黨建+鄉村旅遊」模式……著力將支部打造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形成了「黨員帶領群眾幹、群眾緊跟組織走」的良好氛圍。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偉在快節奏謀劃村莊發展、細緻「慢」功夫抓發展的保姆式服務中,親歷了村莊的巨變。
臨水街
第5空間
試水民宿項目,培育「創匠工坊」、「舜耕巷」休閒娛樂、「臨水街」名特優土特產與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實現農旅融合創金掙銀;開展「廁所革命」打造「第五空間」,讓「方便地」成為「風景點」……2017年,大陳村住宿、餐飲、種養殖、休閒養生、商務會議接待等多種業態經營總收入達2060多萬元;全村集體年收入80多萬元,比開發前增長了10多倍。同時,民宿旅遊激活了大陳村的山、水、田、林、園,去年農業種植養殖總收入達1000多萬元,比創辦民宿之前的2014年增長3倍以上。
江南街道園周村黨支部書記周雙政:
一個令人嚮往的高端度假村
探索「黨建+生態旅遊」模式,形成「五美黨建工作法」……園周村通過設立特色黨小組、「主題黨日+」等載體,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打造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村集體由10年前欠債10萬元,到年收入400多萬元,集體資產由100多萬元增至超10億元;人均年收入從3000多元到3.5萬元,村民戶均資產達到500萬元;每位老人每月還可領取200元生活費。
2001年,園周村黨支部超前提出了「整合山水資源,挖掘民俗遺風,創特色旅遊村」的發展目標,科學規劃村莊布局。2006年,園周村通過盤活老村存量土地獲得5100萬元資金,村黨支部書記周雙政頂住壓力,帶領村班子把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通過黨員幹部帶頭拆除舊房,全村開展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併合理布局,構築了居住區、度假村、景點區、教育區四大功能區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2013年,園周村成立旅遊公司,並先後投資1.5億元,大力打造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產業鏈。現在,日平均遊客量達到2000多人次,已成為永康市最火爆的短線遊景點之一。園周村將做強「水蓮園周」特色品牌,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拓寬旅遊潛在發展空間,帶動周邊其他村莊發展區域旅遊,打造一座隱於山水、融於自然、令人嚮往的高端度假村。
芝英鎮雅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高明:
「雅莊紅」凝聚幹事創業力量
「黃金泥水洗衣裳,有女不嫁雅莊郎」,以前的雅莊村髒亂差,是永康典型的後進村;如今的雅莊村環境優美、村風文明,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這些改變要從選優配強村級組織班子說起。
李高明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新一屆村幹部幹勁十足,立志要改變村莊落後面貌,為雅莊幹一番事業,帶動全村民風向好轉變。雅莊村積極探索基層黨建「三支隊伍」建設,立規矩,樹形象,激發骨幹隊伍精氣神。並推出「紅T恤計劃」,在義務勞動中,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人人穿上印有「黨群共建·和美雅莊」的紅T恤,亮出身份、亮出業績、亮出風貌。
一個個沉睡的紅色細胞被激活,「雅莊紅」的幹事創業力量在不斷凝聚。在全體村幹部的帶領下,村裡進行了道路硬化、赤膊牆粉刷、亂堆亂放整治、違建拆除等一系列綠化美化行動。在最後2個多月攻堅期,村幹部更是天天紮根在村裡,60多天時間,沒有人請過一天假。經過半年努力,雅莊村搖身一變成為永康市秀美村,也成了全市的「網紅村」。
花街鎮倪宅村黨支部書記倪成綱:
打造「紅心巧克力」隊伍
「顏色黑、帶點苦、也很甜」基本是黨員幹部的標配。倪宅村黨支部書記倪成綱是「巧克力書記」代表,黝黑髮亮的皮膚是他每天奔波忙碌村務留下的印記。
通過建設大型農貿市場、開發小微工業園、改田造地、引進多肉基地等多種方式,倪宅村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2008年的不足5萬元增加到如今的超100萬元。村黨支部連續多年被評為五星級黨支部,探索形成「三立三合」黨建工作法,組成戰鬥力強的「紅心巧克力」隊伍。按照「一輪自由認領,二輪主動領難,三輪就近分配」的原則,全面推行網格黨建,壓實黨員、幹部、村民代表聯戶責任,在村莊整治中跑出了「倪宅速度」。
倪宅村不僅和附近村成立區域黨委抱團發展,還與八字牆村「聯姻」,開展結對幫扶「黨建+秀美村創建」項目。通過組織共建、隊伍共管、人才共育、困難共幫、資源共享的方式,增強黨組織和黨的建設統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實際效果。
亭臺婀娜、道路蜿蜒、十裡花香、休閒農場、多肉觀賞……倪宅村努力做活村莊品牌、做透村莊內容、做出村莊樣板,「一戶一處景、一線一風景」的大美格局正在形成。
端頭村黨支部書記俞海原先是一名美髮師,還是金華市美容美髮協會會長。從美髮師到村黨支部書記,這是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角色。但俞海說,美的理念是相通的。他以獨特的理念開展大美鄉村建設,「美髮師」搖身一變成為村莊美容師,用心剪裁著村裡風景。
黨員幹部做榜樣、做示範,帶頭先將自家房前屋後清理乾淨,並種上花花草草。端頭村從黨員幹部的「關鍵少數」入手,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
一個有145戶、400人的村莊,日均外運垃圾只有15公斤,端頭村用「黨建+垃圾分類」,把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置做到極致,成功打造了垃圾分類「端頭樣本」。
今年年初,村裡還免費為第一批發展旅遊的村民家進行門面裝修,既激發了村民參與旅遊業態發展的積極性,又確保了村莊的整體風格一致。經過半年的發展建設,端頭村已開設有3家特色餐飲店、2家民宿、1家土特產電商小鋪和1個藍莓採摘基地,「田園端頭、孝義端頭」欣欣向榮。
芝英鎮遊溪塘村黨支部書記周新杲:
用最少的資金打造鄉愁小品
在公開欄中張貼遊溪塘村年度創業承諾,喊出「做實黨建,做美家園,做活經濟」的口號;公開黨支部書記黨建責任清單,啟動「不在崗、不作為、不同心、不守規矩」三色預警,支部書記帶頭領著大家幹;同質管理,權責統一,給黨員設置「農村黨員十條紅線」……在村黨支部書記周新杲的帶領下,全村黨員幹部上下一心,籌資金、集思路、抓落實,形成濃厚的「一個班子領著幹、一班骨幹帶頭幹、一村百姓跟著幹」的幹事氛圍。
圍繞「黨建+街角小品+古街修復」模式,遊溪塘村深入推行「美麗鄉村黨員幹部先鋒行動」活動。設立「黨員愛心菜園」,清理亂堆亂放40多次,拆除違法搭建30多戶,推進大塘景觀帶工程,圍繞周俊等文化典故先後打造了20多個街角小品。去年,村裡把老街修復工程列入辦實事計劃,對百年老街進行統一立面改造,同時鼓勵村民就地取材,創建美麗庭院,新建10多個街角小品,實現了「用最少的資金打造最美的老街」。
東城街道下店午村黨支部書記王援朝:
村組織「強肌」 王氏文化「鑄魂」
5年前,下店午村舍破落,雜亂無序,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村黨支部書記王援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老百姓最期盼的事幹起,讓百姓走好路、住好房,重塑村黨支部的公信力。
自己的企業交給家人管理,一心撲在村務上;休息日放棄休息去參觀學習;帶頭籤訂舊房拆除協議……王援朝用一顆心繫群眾的「黨心」,一片難以割捨的「鄉情」打動了一大批黨員幹部,全村上下空前團結,農房改造熱情高漲。
從2012年開始,下店午村通過群眾自願、資金自籌,一戶一宅、合併安置,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等原則,在短短1年多時間裡完成110戶、18000平方米的農房改造,並於2014年完成管網配套、綠化、集體入住,還摸索出一條「黨建+美麗庭院」的新路子。下店午王氏一族歷史上名人輩出,「王旦薦賢」蘊含了公正嚴明的精神。下店午村挖掘王氏文化精粹,發揚「忠厚傳家」的精神,為鄉村振興「鑄魂」。
一條條平整潔淨的水泥路,一座座寬敞溫馨的農家院,一面面展示著鄉村文明新風貌的手繪文化牆……下店午村村民都說,18年前王援朝當選時做出的承諾,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古山鎮大園東村黨支部書記蔣孟勇:
「小深圳」的致富惠民經
一直以來,大園東村黨支部書記蔣孟勇都相信:「一個村子要發展好,不僅要輸血更要會造血,找準符合村情的發展路子是關鍵。」
1984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蔣孟勇等村幹部的帶動下,大園東村在家門口辦起了第一代油毛氈棚廢舊鋼鐵市場。改革開放40年來,大園東村的廢舊鋼鐵市場先後進行了3次擴建改造。如今,廢舊鋼鐵市場店面達548個。鋼鐵市場成堆的廢舊鋼鐵鑄就了一個不盡錢財滾滾來的「聚寶盆」,村集體收入達1200萬元,實現了70%以上村民致富,並提供了3600多個就業崗位,造就了遠近聞名的永康「小深圳」。
2009年,村裡創造性地以「實行產居分離,提高居住環境和實行級差安置,籌集改造資金」,作為村農房改造思路,得到了村民的擁護。目前,已順利完成3期農房改造。
今年,以古山小城市培育試點為契機,大園東村翻篇為零再出發,投資3200多萬元的村電子商務樓正式奠基動工,2幢15層的高樓也即將拔地而起。同時,村兩委還謀劃開展投資5億元的鋼鐵市場提升工程,著力打造集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商貿會展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交易市場。
經濟開發區黃城裡村黨支部書記林金星:
「黃城裡速度」打造現代化農村
2012年以前,黃城裡村720多戶近2000名村民窩在佔地13萬平方米的老村,巷道狹窄難行,成為主城區與工業區之間的「燈下黑」。2012年,黃城裡村率先在全市啟動整村搬遷改造,並歷經3年時間,建成了永康市首個市級電子商務創業園區。
在改造過程中,全體黨員幹部在村黨支部書記林金星的帶領下,一次又一次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廣大村民對政策從不理解到理解、從「要我拆遷」變為「我要拆遷」,形成了全村舊村改造搬遷的和諧局面,並創造了半年籤約率99.3%、1個月完成99%房屋騰空的「黃城裡速度」。從整村拆遷到創國衛、護航G20,再到「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黨員幹部紛紛帶頭爭先,一起主動克難攻堅,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戰役,贏得了村民的紛紛點讚。同時,黃城裡村還率先在永康推行村級事務監督質詢,將村務工作公之於眾,接受村民的監督和質詢,有效減少了農村基層矛盾、規範基層權力運行。
目前,黃城裡村電商創業園入駐商戶已達360家,登記在冊的電商從業人數687人。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村民每戶每年可以增加5萬~15萬元的收入。而且,隨著村綜合體的建成,未來的黃城裡將成為一個集商貿、生活、居住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村。
文字來源:金報永康(jbykwelcome)
圖片由各村提供
領導說了!你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