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當名不見經傳的14歲《堡壘之夜》選手sF Roller在一場單人賽中獲勝。作拿到2.5萬美元獎金後,他發布了這樣一條推文:「thank you aim assist.」(感謝輔助瞄準)
輔助瞄準是手柄玩家可以啟用的一項功能,用來幫助準星自動對準目標。之所以添加這個功能,是因為與更精確的滑鼠相比,使用手柄瞄準要困難得多。不過sF Roller的言論在網上還是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那場錦標賽結束之後,《堡壘之夜》職業選手和評論員大肆攻擊使用手柄的玩家。在他們看來,如果缺少輔助瞄準的幫助,那些人很可能就無法準確命中目標。作為去年《堡壘之夜》電競世界盃單人賽冠軍,凱爾·吉斯多夫(選手名Bugha)就在推特上發布了sF Roller的一段遊戲畫面:雖然對戰時視線受阻,但他幾乎百發百中。
輔助瞄準真的平衡嗎?
在電子競技領域,輔助瞄準所引發的辯論並非新鮮話題,但近段時間有愈演愈烈之勢。《堡壘之夜》等射擊遊戲的賽事獎金高達數百萬美元,而許多使用鍵鼠操作的職業選手認為,開啟輔助瞄準等同於作弊。在籃球或網球等運動中,賽事組織者對於選手使用哪些裝備、球場大小等都有嚴格規則,然而在電競比賽中,確保競爭公平性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
世界上也許根本不存在完美平衡的輔助瞄準功能——按照某些人的設想,它應當能讓手柄玩家和鍵鼠玩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任何一方都沒有額外優勢。但目前的輔助瞄準有時給人感覺太強,就像作弊一樣,而有時候似乎又差很多,讓人覺得手柄玩家幾乎沒有機會與鍵鼠玩家抗衡。
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如果談到職業電競賽事的公正性,使用輔助瞄準功能是否公平僅僅是現階段存在的許多問題之一。
在沒有輔助瞄準的情況下,精確射擊對於手柄玩家的確不夠友好
準頭差距
裡根·曼德瑞克(Regan Mandryk)教授在加拿大薩省的薩斯卡通市的一間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工作,她曾對輔助瞄準話題以及使用手柄和鍵鼠的差異進行過廣泛研究。在薩斯喀徹溫大學,曼德瑞克和同事伊恩·斯塔夫內斯以及卡爾·古特溫共同管理著人機互動實驗室。
「這就像拿蘋果和橘子做比較。」曼德瑞克解釋說,「毫無疑問滑鼠是一種反應速度更快、更精準的瞄準設備。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很多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沒什麼可爭論的。如果使用搖杆來瞄準,速度會更慢,準確性也較差……滑鼠從未被擊敗。」
雖然曼德瑞克和她的同事們似乎找到了科學的結論,但一些高水平玩家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鍵鼠和手柄孰優孰劣,那還得看情況來定。
「鍵鼠玩家更擅長遠距離瞄準射擊。」《Apex》主播、解說員達爾頓·赫斯特說。作為一名PS4玩家,他認為某些槍械更適合鍵鼠操作,有些更適合手柄。例如滑鼠能夠讓玩家快速選擇並射擊目標,與之相比如果用手柄操控單發武器,就很難擊中。
考慮到這種差異,為了讓手柄與鍵鼠玩家公平競爭,輔助瞄準似乎很有必要。這項功能在某些遊戲裡很簡單,比如在《GTA》中按下某個按鈕就能鎖定目標,但它也有更微妙和複雜的用法,「粘滯瞄準」(sticky targeting)就是其中之一:它會把準星粘在目標上,讓你在嘗試瞄準時更容易跟隨目標,槍械接近時標記時還會減速。
GTA中其中一種輔助標準模式,開瞄就會直接朝敵人吸上去
曼德瑞克的研究表明,在競技比賽時職業選手確實有理由批評使用輔助瞄準的人。在人機互動領域,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費茨定律」模型可以解釋這個原因。根據該定律,使用光標到達一個目標的時間,與當前光標位置和目標位置的距離以及目標大小有關。雖然聽起來複雜,但費茨定律相當直觀:目標體積越小,距離十字線越遠,就越難被點中……輔助瞄準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它自動改變了費茨定律中的某些變量,從而更適合某些不精確的操作。
「輔助瞄準有一個最佳範圍。如果目標位於前方5~15英尺內,對手柄玩家來說就是不錯的時機,輔助瞄準很可能會發揮最大作用。」
這就意味著,如果使用射速快的武器進行近距離對戰,手柄玩家往往能建立優勢,實現更高的命中率。此外,人機互動實驗室的一些研究還表明,輔助瞄準可以減少玩家的認知負擔,讓他們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關鍵事項上,例如定位或聽聲音提示。與鍵鼠玩家相比,這是手柄玩家的第二個優勢。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許多鍵鼠玩家認為,輔助瞄準對手柄玩家的幫助太大了。在《Apex》《堡壘之夜》等遊戲中,如果一支由鍵鼠玩家組成的團隊知道對手都是手柄玩家,那麼他們也許會努力避免與對方近距離戰鬥,從而發揮鍵鼠操作在遠距離狙殺方面的優勢。某些職業選手甚至已經開始同時使用手柄和鍵鼠,並根據情況變化切換設備。
《堡壘之夜》中的輔助射擊選項
公平或平衡?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競技遊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否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較量,又或者僅僅是娛樂產品?
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許多遊戲公司似乎更注重娛樂性,設計遊戲時傾向於採用「平衡」的方法——而在絕對「公平」的電競比賽中,唯一變量應該是玩家們的個人技術水平。這能讓更多玩家感受到遊戲帶來的快樂,讓那些技術較差的玩家也有機會獲勝。
曼德瑞克和她的幾位同事也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們在一個多人遊戲模型中設計了一項實驗,目的是研究如果開放輔助瞄準功能,是否會對遊戲造成負面影響。讓人驚訝的是,曼德瑞克發現當遊戲開放輔助瞄準後,所有玩家似乎都更樂在其中,因為比賽局面變得更膠著,實力較弱的玩家也會覺得自己變強了。
對許多玩家來說,與一款擁有絕對公平比賽環境的遊戲相比,一款「平衡」的遊戲更好玩。但曼德瑞克強調,人機互動實驗室的研究是面向休閒玩家,而非職業電競選手——在競技遊戲中,職業選手對待公平性的看法也許完全不同。
事實的確如此。在排位賽中,赫斯特經常被那些對輔助瞄準感到不滿的人挑釁。「我們狙殺過很多職業玩家,在聊天室很多人每天都說『你能贏靠的都是瞄準輔助』」。
這種心態也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在關於輔助瞄準的研究中,曼德瑞克發現當玩家獲勝時,往往認為自己技術很棒,然而一旦輸掉比賽,他們又會聲稱對手得到了太多幫助……「一種眾所周知的心理偏見是,人們習慣於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咎於外界因素。」曼德瑞克說,「我們真的擅長為自己攬功,在失敗時卻會說:『對手開掛,用了自動瞄準。』」
赫斯特的經歷似乎也佐證了這種結論。「如果我說《Apex》的鍵鼠玩家欣賞滑鼠玩家的技術,那肯定是撒謊。」赫斯特說,「他們總是會提到手柄。」
在玩家圈子中,針對手柄操作的垃圾話非常常見,但很多人忽略了要想贏得比賽勝利,除了提高射擊的精準度之外,站位、意識、團隊協作等都很重要。人們圍繞輔助瞄準的爭辯永無休止,卻沒有關注最核心的問題:在不同遊戲中,開發商對於何謂公平的看法也許完全不同。
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根本上講,對於如何營造健康、成功的電競生態,遊戲開發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願景。
拳頭的《無畏契約》(Valorant)等遊戲將《反恐精英:全球攻勢》作為榜樣,試圖通過不提供輔助瞄準功能來解決這個問題。某種意義而言,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讓所有玩家公平競爭,拳頭願意付出一些代價,包括在一定程度上疏遠數量眾多的休閒玩家。
另一方面,《堡壘之夜》《使命召喚:戰區》和《Apex》等戰術競技遊戲則更注重包容性。它們都支持輔助瞄準,並且玩家可以在主機上遊玩。《使命召喚:戰區》《堡壘之夜》支持跨平臺遊玩,主機和PC端玩家可以配對比賽,而《Apex》也計劃添加跨平臺功能。
這些遊戲開發商更感興趣的似乎是讓不同平臺使用不同操作設備的玩家感到公平。理想情況下,無論是用PS、Xbox還是iPhone遊玩,只要有天賦並勤加練習,都有機會與職業戰隊籤約,像《堡壘之夜》世界盃冠軍Bugha那樣贏得數百萬美元的獎金。
在許多遊戲中,實現競爭公正性的一種方式是將手柄玩家和鍵鼠玩家分為不同的組別。
「如果只是隨便玩玩,讓使用鍵鼠和手柄的玩家一起打比賽沒什麼問題。」前《反恐精英:全球攻勢》著名職業選手麥可·格雷茲克(選手名Shroud)說,「但在提供巨額獎金的高水平比賽中,就必須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意味著你需要為鍵鼠玩家和手柄玩家組織單獨的賽事。只要使用鍵鼠和手柄的玩家在同一場賽事中交手,這個話題引發的爭議就會一直存在。」
但實現公平競爭並不像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操作方式之外,在疫情期間的聯網賽事中,參賽選手的網絡連接速度、延遲等因素都有可能決定比賽結果。濫用藥物、作弊和操縱比賽等問題也會對頂級電競聯盟和賽事產生影響。
與電子競技相仿,在公平競技原則下,某些更傳統的體育賽事也一直在想方設法應對技術帶來的「不公平」問題。
例如,F1禁止使用主動懸掛、牽引力控制系統等駕駛輔助技術,原因是它們會為賽車手提供太多幫助。在遊泳項目中,鯊魚皮泳衣曾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備受選手喜愛,但後來也因為會為遊泳選手提供不公平的優勢而被禁用。今年早些時候,當奧委會宣布允許跑步運動員身穿耐克Vaporfly跑鞋參加東京奧運會時,田徑界也曾一片譁然,因為批評人士認為那款跑鞋就像一種「技術興奮劑」。
「除非你讓所有運動員穿來自同一品牌、適合自身腳碼的完全相同的鞋,否則就永遠無法讓這項運動完全免受技術的影響。」體育技術專家布萊斯·戴爾說。同樣,對於那些追求純粹的競爭公正性的射擊遊戲來說,禁用輔助瞄準也只不過解決了問題中的一個變量。
而對Epic和Respawn等公司來說,包容性遠比絕對公平更重要,因為他們希望讓儘可能多的玩家在遊戲中愉快。如果不允許手柄玩家使用輔助瞄準,就有可能疏遠相當一部分玩家……這些公司擁有更遠大野心,輔助瞄準僅僅是他們的關注點之一。
自從5月的那場爭議過後,Epic已經對《堡壘之夜》的硬核玩家群體做出了一些讓步,降低了輔助瞄準在PC上的作用。但這並非Epic的優先考慮事項,最新的《堡壘之夜》冠軍系列賽只是按平臺而非輸入設備對選手進行分組,這表明與輔助瞄準引發的爭辯相比,Epic對主機和PC端的差異更為敏感。
8月底,引發這場大討論的《堡壘之夜》選手sF Roller又更新了一條推文:「增強輔助瞄準」(#buffaimassist)。
本文編譯自:washingtonpost.com
原文標題:《Aim assist in the crosshairs》
原作者:Ethan Dav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