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惹的禍?茶葉貿易對早期美國史的影響

2020-12-16 騰訊網

【原書作者】王元崇,美國德拉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清代中外關係史和近代中國國家的形成與變遷,相關研究作品發表於《清史問題》(Late Imperial China)、《通報》(T』oung Pao)、《中國社會科學》等雜誌,專著《重塑中華帝國:1616-1911年之滿韓關係》(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 1616-1911, 康奈爾大學出版社,2018年)榮獲美國CHOICE雜誌 2019年傑出學術著作獎。

中美浮夢錄︱都是茶葉惹的禍

文 I 王元崇

四年前,我從紐約州搬到現在的小鎮工作,拜訪鄰居的時候,我每家送了一小包日照綠茶作為禮物。兩天後,其中的一位鄰居琳達女士興奮地告訴我說,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喝到用茶葉泡的茶,以前幾十年都是用包著粉碎後的茶葉的茶包。我十分驚訝,因為此種遭遇在我們中國,不啻天方夜譚。恐怕沒有哪個喝茶的中國人,會用類似的茶包幾十年,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得隨之大打折扣了。

中國在唐宋之時流行煎茶,茶葉也是碾成粉末,細篩浸泡後配以姜、桔皮等物,然後入口,這種習俗東傳日本後,便是今日所見到的日本茶道,其步驟頗多,禮節也頗講究。茶道在元朝以後在中國已然式微,最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明代以降興起的用加工後的茶葉直接泡茶,這個習慣一直到今天仍舊保持著。

在今日美國社會的日常生活中,茶包是最常見的飲茶消費方式,從立頓紅茶到靜岡綠茶,品牌不一而足,它們可以和速溶咖啡一樣迅速溶解,從一定程度上說充當的是咖啡替代品,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和歐美生活習慣。此外,這種徹頭徹尾被包裝起來了的茶包,還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就是美國本土的消費者們看不到茶葉的本來面目,這在完全沒有中國日本那樣悠久的茶文化以及中藥文化做鋪墊的社會中,也可以說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高明手法。真用茶葉沏茶的美國消費者,不能說沒有,總歸是寥若晨星。

不過,美國人飲茶的習慣,可謂歷史悠久,始自英國殖民地時期,是歐洲向美洲拓殖以及亞歐國際貿易的結果。最早將中國茶葉販賣到北美殖民地的,是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於1698年獲得了茶葉進口壟斷權,成為對北美殖民地銷售茶葉的唯一機構,具體由公司去中國廣州購買茶葉以後,先運回英國,然後通過北美的中間銷售商分銷到北美殖民地,公司並不直接到北美售賣茶葉。

茶葉,茶黨,革命

東印度公司旗下的茶葉因為課稅的緣故,終端售價較高,導致了從荷蘭、法國、丹麥、瑞典等國向北美殖民地走私茶葉的利潤很高,進而刺激了走私貿易,對東印度公司的北美茶葉市場構成了莫大威脅。在1760年代後半期,新英格蘭地區每年消費的茶葉總量在100萬到200萬磅之間,較高的估計達到600萬磅,而這些消費額中間大約三分之二或者十分之九的茶葉都是以非法手段進入北美殖民地的,直接從英國販回來的只佔一成左右。

1773年5月10日,英國國會通過《茶葉法案》(Tea Act),授予財政吃緊的東印度公司對北美殖民地的茶葉專銷權,允許公司直接將茶葉販售北美,這個法案對北美殖民地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有關《茶葉法案》的漫畫

有關《茶葉法案》,一般的正統解釋,是英國國會繼1767年的《唐森德法案》(Townshend Acts)之後又在茶葉上做文章,而且沒有在議會中給北美殖民地相應的政治權利(即所謂「無代表,不納稅」),最終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造成了美國獨立革命。

人們通常不太注重或者直接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就是在這個法案出臺以後,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價格開始下調,甚至比走私茶葉價格還要便宜。以當時風靡北美市場的中國武夷山紅茶為例,在法案通過之前,東印度公司的售價是每磅3先令,其中包括3便士的關稅(1先令=12便士),從荷蘭等地走私的紅茶的售價是每磅2先令1便士,雖然走私茶在質量上比東印度公司的要次一些,但足足便宜11便士,佔盡了價格優勢。然而,《茶葉法案》通過以後,東印度公司的紅茶售價大幅降到每磅2先令,比走私茶價還要便宜1便士。

英國國會通過這一法案的本初目的,並不是想壓榨北美殖民地,而是要採取一種溫和的手段解決東印度公司面臨的資本危機。他們曾經天真地認為,殖民地的消費者一定會倒向東印度公司的便宜的茶葉,這樣對公司和消費者都是雙贏模式,然而北美的反應與英國國會和東印度公司的理想背道而馳。

當時,東印度公司手中持有大約1700萬磅重的茶葉亟待出手,相當於北美市場兩到三年甚至四到五年不等的茶葉消費總量,一旦這批茶葉以比走私茶葉還要便宜1便士的價格源源不斷地傾銷到北美市場的話,足以把那些直接從英國販茶回美銷售的北美茶葉銷售商以及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行走私茶葉的商人逼上絕路。這促使後者迅速聯合起來反對《茶葉法案》,最終波士頓茶黨以「自由之子」的身份於1773年12月16日夜製造了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被毀的茶葉總計340箱92000磅,包括很多中國福建武夷山產的正山小種紅茶。

波士頓傾茶後兩年不到的時間,美國獨立革命就爆發了。從這一角度來看的話——當然是一個相對狹隘的角度,美國獨立革命的興起,實是一批茶葉分銷商和茶葉走私販子的商業造反。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自由之子」們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樣,但仍舊被認了出來;整個傾茶事件進行地十分有序,而且沒有破壞船上的瓷器等其他物品

茶葉,靈魂,獵巫

與此同時,配合這種商業造反行為的,還有一種讓人倍感心神不安的針對中國茶葉的解釋:茶葉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種出來的,而中國是一個可怕的東方專制主義國家,經過中國那些苦力之手種出來的茶葉,復經英國東印度公司這種仗勢欺人的壟斷公司運到新英格蘭來,則喝了這種茶葉沏的茶的話,東方專制主義便會潛入北美殖民地居民的體內,攝走他們追求自由的靈魂,讓他們永久匍匐在英國君王的腳下,就像中國種茶的奴役匍匐於他們的專制皇帝腳下一樣。

這種理解,自然是極其可怕的,聽上去就跟同時代中國清代社會中流行的剪辮叫魂一樣,總能讓人不寒而慄(有關剪辮叫魂之事,請參見已故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孔飛利的代表作品《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陳兼、劉昶兩位先生已譯有精彩的中文版)。當然,這種對茶葉的主觀臆斷在中國人看來不外是笑話一則,因為在中國,上至宮廷下至閻閭,沒人會把茶葉和靈魂聯繫起來,又怎麼可能聯繫起來呢?需知即便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英格蘭老家,也沒人這樣做。

然而,這種聯繫出現在了新英格蘭殖民地,而且恰恰出現在了殖民地開始風起雲湧地對抗英國接二連三的徵稅法案出臺的過程中,是在北美獨立革命前夕的新英格蘭殖民地社會中的一股不當忽視了的潮流。近年來有一位研究美國物質文化的學者凱洛琳 佛蘭克(Caroline Frank),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在筆者看來這個角度可以補充我們對中美關係開始篇章的一些認識,也有助於理解茶葉作為全球歷史中的一個很有代表意義的篇章。

對中國茶葉有毒的宣傳高潮,恰恰發生在東印度公司急於通過殖民地市場擺脫資本危機的敏感時期。東印度公司這個時候開始被視為四處壓榨被壓迫地區的不仁公司,而在茶葉法案之下這家公司將擊垮北美的每一個生意人——確切說來是每一個茶葉分銷商和茶葉走私販子,並把這塊土地帶到壓迫的深淵之中。早在東印度公司滿載茶葉的船隻還在大西洋上朝著北美航行的時候,紐約一家報紙就滿腔悲憤地指出:「一艘滿載茶葉的船此刻正在朝著我們這個港口駛來,它是被派來奴役和毒害我們所有美國人的。」隨後,宣傳矛頭開始指向茶葉本身,特別是東印度公司正在販往北美的中國茶葉,而中國茶葉會把專制主義帶到靈魂之中的輿論也開始抬頭。

茶葉,而且不再區分什麼時候、由哪家公司販到北美的茶葉,立刻成為這場熱愛北美殖民地的運動的目標。在波士頓傾茶事件四天之後,《波士頓公報》發表的一篇報導說:

「萊剋星頓的愛國居民們欣慰地通知我們說,他們在最近的一次集會上一致通過了反對消費任何種類的武夷山紅茶,無論是荷蘭還是英國進口的。為了表示他們的真誠,他們將鎮上的每一磅茶葉都收集起來,然後付之一炬。」

緊隨萊剋星頓之後的,是查理斯鎮,也正在忙著將中國茶葉銷毀。這兩個小鎮,都在「茶黨」運動如火如荼的波士頓的外圍,而萊剋星頓更是1775年4月19日打響北美獨立革命的第一槍的地方,然而也正是在槍響鬧革命的一年半以前,此鎮已經先一把火革了中國茶葉的命。

1775年4月19日萊剋星頓之戰,美國獨立革命的開始。在這之前,此鎮已經一把火革了中國茶葉的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茶葉迅速成為眾矢之的,眾多的小鎮、社團組織甚至個人,開始銷毀茶葉,展示他們對茶葉法案的出離憤怒。這裡,茶葉已經不再是茶葉,傾茶也不再是傾茶,而成為一種在東印度公司代表的君主暴政來臨之前為尋求自身經濟、政治、權利的自由而進行對抗的手段。在茶葉可以把專制主義帶到你的身體內的論調的渲染之下,對抗又平添了一份恐慌的神秘色彩。

在歐洲啟蒙運動開始興起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形象逐步被貶低,這恐怕也不能不對北美妖魔化中國茶葉的輿論產生思想上的連帶影響。啟蒙運動的反對專制主義,恰好與妖魔化中國茶葉背後的主要政治信息即反對專制主義合拍。如果說在法國的孟德斯鳩僅僅將中國等同於專制主義的代名詞的話,這種北美殖民地的茶葉攝魂論就更「技」高一籌了。

另外,這種恐慌也具有社會心理上的鋪墊。自1450到1750年間,歐洲進行了長達三百年的獵巫運動,即所謂witch-hunt,很多無辜的人死於這一運動之中。隨著歐洲殖民進程,獵巫運動也延伸到了北美殖民地,在北美殖民地約有5000多件審判女巫的案件,大約2000多人因之喪命。獵巫運動存在宗教、社會、精神上的很多歇斯底裡,而茶葉有毒論拋出之時,距離此種運動的結束不過短短二十年時間,整個獵巫時期遺留下來的北美殖民地的社會氛圍,自然會給這場我們姑且也可以稱為「獵茶」的運動做好了若干的鋪墊,就連萊剋星頓的焚燒茶葉的路數,也和獵巫運動中燒死被指斥為女巫的女子的行為毫無二致。上文提及的美國學者佛蘭克,並未在其研究中將獵巫的背景引入進來,但這一背景在筆者看來當是不容忽視的。

再審「中國風」

就實際生活而言,這種妖魔化中國茶葉的做法到底對多少北美殖民地的公眾產生了多少切身影響,是值得懷疑的。在獨立革命之前的北美殖民地,從上到下都十分迷戀中國茶,連麻省的長官們也參與到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荷蘭方面的茶葉走私生意之中,以茶會友的社交尤其是下午茶大行其道,而在像紐約這種都市之中,下午茶聚會也在婦女之中也非常流行。從波士頓往南,到紐約,再到費城,這一東部沿海走廊地帶早已被中國茶的迷人魅力所折服。相應地,就會出現一些反對茶文化的聲音,開始流行是在1730年代,比波士頓茶黨傾茶早四十多年。

比利時畫家約瑟夫 阿肯[Joseph van Aken,1699-1749年]於1720年代創作的畫,描述英國下午茶聚會的場景,中國青花瓷風格的茶具清晰可見

例如,1731年的時候,就有一個紐約人在一份報紙上憂心忡忡地寫道:

「只有我能夠說服你們改變現在這種在我們中間非常流行的帶有致命後果的習慣(亦即喝茶的習慣),我才能感到快樂。……當不僅僅他們的財富,而且他們的身體和快樂也面臨危險的時候,我想這是我的責任去警告他們並阻止他們遭到毀滅。……[在喝茶的習慣下]不惟身體本身要遭罪,靈魂的行動自由也將受到阻礙並且會發生紊亂。」

這位要做醒世良民的作者,還擔心喝茶這種行為可能會對喝茶者死後留下的身邊的家屬也產生致命的影響。在這位作者看來,喝茶這種習慣,是來自遙遠的不可知的東方異域,其結果也就可能是非常可怕的。無知往往造成恐懼,而恐懼則會帶來謠言,進而造成群體性恐慌和歇斯底裡,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國歷史上可謂屢見不鮮。

如果我們從中國人對吸食鴉片煙的態度的角度來看的話,漢維對歐洲人喝茶的擔憂程度之深、所認為的危機程度之大,就不難理解了。漢維的書在英國各殖民地也流傳甚廣,他的觀點對北美殖民地而言,就不免會有茶葉導致陰盛陽衰進而使北美繼續為英國所控馭的延伸理解。在此,我們也不得不再次回到同期歐洲在啟蒙運動的影響去觀察漢維的這種評論。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批評中國形象太過虛弱、女性化,中國男子的形象也開始被刻意扭曲,法國也已經由路易十四的中國熱時代急轉直下到了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的醜化中國的時代,而漢維的看法恰好是這種再審「中國風」的具體表現之一。

漢維1756年出版的《茶葉論》的封面

在北美,和歐洲一樣,一邊是茶葉、茶具、喝茶禮儀和社交活動的風靡,一邊是一些人憂心忡忡地對這種非本土的東方式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的滲透表示警惕甚至反對。正因為抵制喝茶習慣的聲音在北美殖民地一直都有,所以這種輿論才能夠在茶葉法案前後得到放大,在新格蘭地區走到了風口浪尖。

茶開始被一些人視為「瘟疫」即plague,而且這種比喻也一再出現。例如,就在東印度公司的運茶船停留在抵波士頓港口等待出售,而茶黨計劃推進傾茶行動的前幾日,一位作者匿名在《波士頓公報》上大聲疾呼說這些英國船「不僅帶來了瘟疫(茶),而且帶來了天花」,不免更給這種反對東印度公司販茶到北美的愛國者們的心頭蒙上一層陰影和增加了要與英方抗爭的決心。茶在這個時候,已經變成了革命的對象,被視為東方專制主義的載體、東印度公司的工具、繼續把北美殖民地置於英國統治之下的手段、讓北美陰盛陽衰的可怕之物。

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獨立革命之前的美國社會生活資料而言,這種妖魔化茶葉的聲音並未佔據社會輿論的主流,即便是波士頓茶黨傾茶的過程中,也有一個人打算私自拿一些茶葉,結果被發現並予以申斥。而且這種反對中國茶葉的輿論,並沒有擴大到抵制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例如,1773年12月16日晚傾茶之前,一群就要在晚間行動的茶黨骨幹來到《波士頓公報》的發行者班傑明 伊茲(Benjamin Edes,1732–1803)的家裡,用一隻中國的海碗輪流喝了一圈朗姆酒,而這隻海碗上清楚著印著中國人的生活圖景。所以反對中國茶葉的聲音,不過是充當了這一時代背景之中北美殖民地抗爭手段的一部分,並沒有擴大化。除了茶葉之外,來自東方的一切貨品,仍舊在北美大行其道,供不應求,而且以中國風風格為主要標誌的漆器、瓷器等等,依舊搶手。

1773年12月16日茶黨骨幹喝朗姆酒所用的中國海碗

1775年4月19日,一年前已經將鎮上的中國茶葉悉數焚毀的萊剋星頓,打響了北美獨立革命的第一槍,對中國茶葉的妖魔化開始讓位於對英國國王的武裝鬥爭。獨立革命結束之後,曾經要被革掉命的中國茶葉,也在這塊土地上一夜之間含冤得雪。

1784年1月14日,美國國會批准了在巴黎交涉的對英和約,確立了美國在國際上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戰後獨立的美國,外圍上遭到英國經濟封鎖,英國禁止美國商人前往西印度群島貿易,為了打破這一封鎖,遠航開展東印度貿易成為美國的目標。

1784年2月22日,即華盛頓總統的生日這天,新生的美國派遣「中國皇后號」從紐約港啟程,前往中國廣州貿易,而貿易的大宗不是別的,恰是茶葉。此時,茶葉是毒藥、瘟疫、專制主義的化身的說法,統統地銷聲匿跡了,在美國商人和走私販子革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命以後,茶葉重新回到了它的起點:資本、財富與國際貿易。美國,也就此成為北美茶葉生意以及其他一切生意的正統操作者。

(本文原載於「澎湃新聞」,轉載自「視角學社」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茶葉從中國起源,為啥英文裡茶的讀音跟中國不一樣:福建人惹的禍
    而在古代,除了那些徐霞客或者唐玄奘這樣的頂尖遊客,足跡到達最遠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商人了,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商品完成了一種另類的「旅行」,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使得中國的文化一度成為歐洲人心中的「白月光」。
  • 中印之間的茶葉競逐:植物獵人盜走中國茶種,改變世界茶葉貿易版圖
    這只是乾隆年間清朝閉關鎖國的一個小小投影,要說中國因此錯過了認識先進武器的機會,有些言過其詞。然而在其後的談判中,清政府又拒絕了英國關於擴大貿易(主要是茶)的要求。18世紀初的時候,東印度公司每年出售茶葉不超過5萬磅,到18世紀末,這個數值已經翻了四倍。英國人對此深感憂慮,對於茶葉的依賴,仿佛被中國人捏住了命門,不僅白銀譁啦啦地流向中國,一旦中國在茶葉出口上作文章,勢必大大影響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的利益。前者壟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貿易,後者則在茶葉稅上賺得盆滿缽滿。
  •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茶葉貿易
    這位患有精神病的國王的著名事跡,包括丟掉了美國13塊利潤豐厚的殖民地的統治權,為保衛國際貿易權而拔劍亂揮一氣。儘管這棟建築的山牆是朝北的,然而每個從忙碌喧囂的東印度公司辦公室下面走過的人,都面朝東方——這座莊嚴公司的利益中心。籠罩在一片喧囂嘈雜之中的貿易公司的日常活動,包括重新抄寫各類信件,開會討論利潤、額外收益和特權的分配,而這樣的會議通常要從晨曦初露一直持續到日落西山。
  • 這10位人物,影響了整個茶葉歷史進程
    神農氏為掌握草藥的特性,親自實踐,遍嘗百草,一天內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後偶然得到了荼(茶葉)才得以解毒。 對於茶的發現,作為茶祖的神農氏無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神農氏作為中國神話人物,至今未有考古證據證實其真實存在,而千百年來影響後世茶葉歷史發展的陸羽確當之無愧是茶界的泰鬥。
  • 大象分享|一片茶葉的世界之旅
    如果把這些國家在地圖上對應起來,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大多在歐洲,而且都是通過海路從中國獲得茶葉的。十七世紀初荷蘭和英國相繼在亞洲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並且大規模從事茶葉貿易。由於荷蘭和英國最初主要通過福建的廈門港和中國進行茶葉貿易,當地方言對於茶的稱呼也就被借用到了荷蘭語和英語當中。
  • 《中國茶葉復興計劃》的作者是誰?
    治興茶道學習筆記之4231唐代互市的主要貿易就是絲絹貿易和茶馬貿易與青海、西藏、新疆、蒙古等邊區開展貿易,形成了一些商旅、駝隊、馬幫運送貨物的通道,這些通道源於茶馬互市,以運輸茶葉、馬匹為主的道路,故稱為「茶馬古道」。我國古巴蜀,即四川和陝西秦嶺以南,是最早將茶葉作為商品貿易的地方,也是最早邊茶的供應地。
  • 中國VS印度,誰才是茶葉原產地?
    爭議最大的要屬中國和印度。 01. 中英貿易交鋒引發的原產地之爭 英國與中國的貿易交鋒,因為茶葉而處於被動狀態,不得不從印度輸出鴉片來扭轉形勢。
  • 從茶葉,到巴黎和會
    譬如中國的茶葉,在全球就有兩組發音。一部分人稱茶葉為tea,譬如英語「tea」法語「thé」德語「tee」西班牙語「té」義大利語「tè「」丹麥語「te」以及荷語「thee」。早年通過古絲綢之路跟中國做貿易的,基本都是按照長安秦腔「cha」的發音,而隨著宋明海上貿易的興起,之後跟中國做貿易的國家,基本都是按照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泉州的「tey」發音。唯一特例的葡萄牙人,在茶這個字上沒有被福建口音帶歪,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中國的貿易中轉站不在福建,而在廣東的澳門........
  • 茶史 | 這樣的茶葉包裝拿了世界大獎
    到現如今,依然有很多中國企業還在受益於此,打著「巴拿馬世博會金獎」的旗號賺錢。這是中國茶第一次參加世博會,也是最輝煌的一次。自此之後,中國茶葉就再也無法達到當年的輝煌。遺憾的是,這些民間商會、商號均在1949年以後的公私合營運動中遭遇了滅頂之災,否則,中國至今一定有馳名世界的民族品牌。茶葉盒的快速發展是在近代和當代,由於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的進步以及先進設備的出現,晚清和民國政府內出現了大量的禮品流動,促使茶葉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茶葉盒也隨之水漲船高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由茶葉在荒原上建起的兄弟城 茶葉才是這裡的炫富工具!
    茶葉建起的一對城市(上)在19世紀中葉,在俄羅斯邊陲屹立著這樣的一對雙子城,俄國恰克圖和中國買賣城。這裡有著當時最大邊境的茶葉貿易,每年約為六千噸的交易量,這裡茶葉給恰克圖帶來的稅收佔整個俄羅斯稅收的20%以上。
  • 世界三大飲料 只有茶葉徵服了全世界
    英國人說,都流到中國去了——通過貿易逆差。為什麼會有逆差?就因為英國人要喝那口茶,放不下。為此,英國派了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一下這個局面。負責接待的,就是後來被美國人評為「世界首富」的和珅。當時的「世界首富」    和珅馬戛爾尼來時,正是英國的一個尷尬時期,這尷尬,便是喝茶喝出來的,對外喝丟了新大陸(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索),對內喝出了貿易逆差。
  • 中國茶葉七大種類基本概況及四大茶葉產區分布情況分析
    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成分,具備提神醒腦、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受到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喜愛。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讚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
  • 你不知道的茶葉冷知識
    早期歐洲喝東方茶,基本都是大壺衝泡,茶葉量大,清洗也麻煩。後來有了科技加持,人們才開始琢磨怎麼省茶葉、又可以隨時喝。 「袋泡」這麼大膽的想法,首先來自美國人。
  • 2019年中國茶葉產量及出口現狀分析,出口結構失衡明顯「圖」
    一、中國茶葉生產情況中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很多省份都產茶,但主要集中於中國南方地區,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區域優勢穩定形成,近年來中國茶葉持續快速發展,茶園面積不斷擴大,2018年中國實有茶園面積已達2985.8千公頃,
  • 中國茶葉衝擊「中國茶葉第一股」,會否鎩羽而歸?
    √ 2019年末,中國茶葉的營業收入為16.28億元,淨利潤為1.66億元,淨利潤較2018年有所上升。整體來看,中國茶葉營收年均複合增速為15.09%,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速為-4.23%,增收不增利。√ 數據顯示,2019年參評的173個中國茶葉品牌,平均品牌價值為2.25億元,從品牌價值分布來看,僅34.68%的居於平均水平以上;有71個品牌的品牌價值不足1億元,佔整體有效評估品牌數量的41.04%。√ 中國茶葉2019年的存貨周轉率為1.1,呈現下滑趨勢,據招股書披露的行業平均水平為2.0,中國茶葉在同行中處於較低水平。
  • 茶葉
    泛指可用於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製的飲料,後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製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製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 「中國茶王」之:中國茶葉VS.瀾滄古茶,A股「茶葉第一股」花落誰家?
    據媒體報導,2020年3月新式茶飲品牌「喜茶」迎來最新一輪融資,投資方中不乏高瓴資本、美國對衝基金蔻圖資本等投資界明星基金的身影。同時,「喜茶」的最新估值也在一年內暴漲至160億元,頻頻刷新新式茶飲行業單個品牌的估值紀錄。此前「奈雪の茶」最新估值僅為60億元(2018年3月A+輪融資)。
  • 恰克圖古茶葉批發庫:中俄茶商的第一個交易點
    這一事件影響巨大,致俄國商人紛至沓來,有的俄商帶著皮貨直接到中國的張家口換茶,再到恰克圖茶葉批發庫集散。19世紀中期,沙皇出資將木建築的茶葉批發庫改建為混凝土建築,即今天看到的遺址。批發庫南門連接買賣城北門,中俄兩國商人可自由進出交易。十月革命後,茶葉批發庫改作一家國營紡織廠的廠房,直到1991年閒置。茶葉批發庫院內雜草叢生,時值傍晚,日落月升,院牆上鴉群紛飛。
  • 定製什麼樣式的茶葉鐵罐包裝能更好的存儲茶葉?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茶文化成為中國的特殊的飲料文化。日常生活中成了必不可少的飲品,逢年過節或者親朋好友來訪的時候,都需要泡上一壺好茶招待客人。想知道什麼樣式的茶葉鐵罐包裝能更好的存儲茶葉?茶葉包裝鐵罐茶葉之所以會產生變質,主要是因為茶葉的存儲環境潮溼,且密封存放不嚴實,使茶葉吸收了水分和異味,從而影響了茶葉原有的風味,用金屬包裝罐存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 中國最全茶葉歷史及產地品種目錄
    1659年,倫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報稱茶、咖啡與巧克力幾乎遍街均有出售1669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爪哇運華茶入英;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箱茶150擔,輸往英國,始開中國內地與英國茶葉直接貿易之先聲;中俄籤定尼布楚條約,華茶源源入俄172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敗1750年,紅茶在荷漸奪綠茶之市場,往昔以咖啡為早餐飲料者,亦多以紅茶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