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來自大象好友周彥旭:
本次分享要和大家聊聊茶在中國被發現、被使用,並逐步傳播到世界,成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的過程。
我們將從茶的三個稱呼入手,去探尋三條最主要的茶葉傳播之路以及茶葉傳播過程中的大事件,還有一些有趣的飲茶風俗和文化。
由於主題比較宏大,我們不可能在一次分享會中深入地探討茶葉傳播史。但是希望通過此次分享,為參會的朋友們構建一幅宏觀的茶葉傳播地圖,引起大家對這一話題的興趣。
同時,我們也會在分享會中推薦幾本相關書籍,讓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進一步發掘關於茶的精彩世界。
活動將分上下兩期,討論下面五個問題:
一、Char, Tea, Chai茶稱呼裡的旅途
二、茶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
三、早期傳播:佛與茶的完美結合(公元8世紀~12世紀)
四、中期傳播:馬背和大篷車上的茶葉之旅(公元13世紀~17世紀)
五、後期傳播:揚起風帆,走向世界 (公元18世紀~20世紀)
世界各地對茶的稱呼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而這三類在英語中都有相應的詞彙,它們就是「Char」,「Tea」和「Chai」。
Char
「Char」這個單詞在現在的英語中並不常用,或許僅在英國的一部分地區還有愛茶人士保留著這個茶的別名。然而,在上世紀,它卻是普遍流行於英國軍隊的茶的俗稱。
在二戰時期,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詞彙,因為茶是英國軍隊打敗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能量之源。邱吉爾稱茶比彈藥更重要,並命令海軍艦船向士兵供茶時不得有任何限制。因為茶能夠帶來溫暖和安慰,還能在瘋狂的戰爭中帶來些許正常生活的假象,這對於鼓舞士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英語中的「Char」,其他發音相近的還有前文提到的日語ocya,葡萄牙語cha,孟加拉語ch,泰語cha,以及藏語ja等等。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中茶的發音一致。而且這些地區的茶大多是通過陸路傳出的:馬幫和大篷車隊經由茶馬古道和萬裡茶路向沿途國家和地區帶去茶葉的同時,也把「cha」這個稱呼帶了過去。
Tea
為什麼英語中的茶叫「Tea」?可能出生於福建講閩南語的朋友並不會有這種疑惑,因為「Tea」這個詞彙其實源於閩南語中茶的發音「te」。在其他的語言中,以「t」開頭的詞彙還有:丹麥語te,荷蘭語thee,芬蘭語tee, 法語thé,德語Tee,匈牙利語tea(讀teya),義大利語tè,西班牙語té等等。這些詞雖然拼法不一,但發音都類似於漢語中的「忒(tei)」字。
如果把這些國家在地圖上對應起來,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大多在歐洲,而且都是通過海路從中國獲得茶葉的。十七世紀初荷蘭和英國相繼在亞洲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並且大規模從事茶葉貿易。由於荷蘭和英國最初主要通過福建的廈門港和中國進行茶葉貿易,當地方言對於茶的稱呼也就被借用到了荷蘭語和英語當中。並且通過這兩個國家傳入了其他和它們有茶葉貿易的國家當中。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葡萄牙和荷蘭、英國一樣,都是從海路和中國進行茶葉貿易。為什麼葡萄牙語裡茶的發音卻來自「cha」而不是「te」?原因還要從歷史中去探尋。作為早期開闢開闢新航路的探險者,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中葉就來到了亞洲,並從廣州訪問中國。因此,他們是從廣東人那裡認識茶葉的。粵語中茶的發音「caa4」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借用到葡萄牙語中了。
Chai
如果你去美國旅遊,走入一家當地的星巴克,你就會看到一個叫做「Chai Tea Latte」的飲品。「Chai」這個詞在英語中主要被用於特指添加了印度香料的茶飲。然而在很多其他的語言中,「Chai」則被用來泛指茶葉。例如波斯語chy,蒙古語ai,滿語cai,印地語cy,維吾爾語chai,阿拉伯語shay,俄語chai等等。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Chai同樣來自於中文的「cha」,不過為什麼會在傳播的過程中帶上了一個「i」的尾音?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使用chai這一發音的國家和地區很可能是受了波斯語的影響。波斯語是蒙古帝國的通用語,隨著蒙古大軍攻城略地,與chai相關的詞語也隨處傳播。而「i」的尾音則是源于波斯語的發音習慣不允許以a這樣的開放元音結尾,因此便加上尾音「i」使之變為一個封閉音節。
總而言之,世界上描述茶的詞彙可以歸為三大類:te, cha和chai。te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方言,並通過荷蘭和英國的船隊外傳;cha通過陸路從中國北方傳到了鄰國,通過海路從廣州傳向南方;chai則隨著蒙古帝國的駱駝、騾馬和篷車穿過草原沙漠和高山傳到他鄉。
茶,這個在各國語言中都看似尋常的稱呼背後,卻承載著漫長而厚重的歷史。它從源頭向終端的傳播,正是人類和地球母親親密相連的最好例子。
茶的三個稱呼,正好反映著茶葉傳播史上最主要的三條路徑。我們還可以沿著這三條旅途,一同去發掘關於茶的有趣故事吧。
二、茶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傳說最早是神農氏發現了茶葉的醫療作用。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發現了茶葉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不過,根據現在茶葉學家的研究,最先開始開採和使用茶葉的,是生活在我們雲南和四川一帶的部分少數民族,例如布朗族、德昂族等等。
對於這些民族而言,茶樹是他們的信仰,深深融入了他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當中。語言學家發現,我們漢語裡的「茶」「茗」這些稱呼,也都來自於這些民族的語言之中。漢族向這些民族學習到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後,發展了茶更多樣的製作方式,並大規模的生產和飲用。
茶葉在中國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的過程。上古的先民發現茶葉可以用於療傷和解毒。在秦漢時期,人們開始將茶葉當作一種食物。當時沒有一個專門命名茶的漢字,因此將茶稱為「荼」,即苦菜之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把茶看作是苦菜的一種。當時的人將茶葉用來煮湯,甚至加上蔥姜蒜食用。我們現在仍然能夠在一些地區看到這種食用方法的影子,比如咱們大理的「三道茶」。
茶葉開始被大規模作為一種飲品大約是在唐朝以後的事。特別是在陸羽寫作《茶經》之後,飲茶的方式和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唐朝一部記載人文風情的書籍《封氏見聞錄》中就有記載「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茶葉成為一種飲品之後,飲用方式也經過了很多演變。唐朝盛行「煎茶法」,陸羽在《茶經》中詳細地總結了煎茶的用具和煮茶方式;宋代盛行「點茶法」,日本的主流茶道正是傳承了這種飲茶方式,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對這一品飲方式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我們現在喝茶所使用的「泡茶法」是在明朝以後在推廣開的。
三、早期傳播:唐宋茶道精神的延展(公元8世紀~12世紀)
飲茶文化早期的傳播主要是針對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和當時的吐蕃。國力昌盛的唐朝和富裕繁榮的宋朝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爭相學習的典範。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被傳播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為當地的茶文化發展種下了萌芽。
在這一時期的傳播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做出了主要貢獻——僧侶。由於具有提神醒腦、平復心緒的功效,茶逐步成為僧侶參禪悟道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飲品。茶與佛教精神,特別是中國的禪宗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文化——禪茶。在漫長的文化交流史中,中國的茶葉和禪茶文化被帶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成為了當地特色茶文化的。
日本
日本關於種茶的最早記錄在公元804年(唐中期),日本僧人最澄和空海禪師隨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佛法,並接觸到了與佛法淵源甚深的禪茶。後來將茶種子帶回了日本,並種在京都比睿山草庵旁的山坡上。最澄和空海是日本平安時代最著名的佛教宗師,他們為茶文化的傳播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然而茶文化並沒有因為這兩位禪師傳播而就此在日本興盛起來,在他們把茶介紹到日本之後的數百年,飲茶之風並沒有流行。真正促使茶文化興起的,是生活在十二世紀末的榮西禪師。他在中國學習佛法後把茶子帶回了日本,並將其中的一部分送給了京都高山寺的明慧上人。明慧上人將茶子栽種在京都近郊的姆指山和京都城南的宇治。宇治現在依然是日本最著名的茶產地。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的南宋時期,因此宋代的點茶法傳入日本,成為了日本茶道的基礎。由於日本佛教發展繁榮,禪茶文化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並成為了日本茶道的主軸。
日本茶文化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體系。到了16世紀日本出現了真正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他總結並發展了前的茶道精神,並將日本的空寂美學與禪宗哲學融於一身,真正建立了日本茶道的完善體系。
朝鮮半島
在中國的唐朝時期,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新羅、百濟並立的三國時代。新羅是最先與唐交流的國家,在新羅善德女王(632~646)時期茶便開始傳入新羅。新羅時期興德王三年(838年)遣唐使金大廉從唐帶回茶籽,朝廷下詔讓其種在地理山,促進了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發展。
高麗時期(936~1392)是韓國飲茶的全盛時期。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全羅道28個茶區等共34個茶區。王室在地理山花開洞開設御茶園,俗稱「花開茶所」,所產茶葉滋味柔美濃稠如孺兒吸吮的乳汁,因此稱為「孺茶」。
李氏朝鮮時期因為全面推行朱熹的儒學,因而排斥佛教、茶道等其他思想體系。因而茶道被荒廢。到了朝鮮末期,在草衣禪師、金正喜等人對飲茶的提倡之下,瀕臨荒廢的茶道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