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因此成為了古裝劇最熱門的對象,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人在位的時期。倘若說起雍正,世人都會想到那個深情款款、英俊瀟灑並且富有才華的「四爺」。
然而,歷史中真正的雍正,並非是個沉迷於兒女情長的昏庸皇帝,而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倘若不是如此的話,也就沒有康乾盛世的產生了。
雍正的登基之路非常辛苦,他不是康熙最鍾意的兒子,也不是母妃孝恭仁皇后(德妃烏雅氏)所喜歡的兒子。可以說,他的登基之路,是自己一步一步在血海中闖出來的。而這樣的一個人,註定不可能是碌碌無為之人。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的著名皇帝,也是清朝盛世開啟的奠基人。康熙在位期間,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在國家統一問題上,亦或者是在經濟、文化發展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然而,到了康熙晚期的時候,他卻開始懶政,並因此而出現了吏治敗壞的現象,甚至還因為皇位繼承人的猶豫不決而造成了九子奪嫡的慘狀。這一切的一切,給清朝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據說康熙駕崩的時候,雍正接管的國庫資源非常有限,甚至錢糧處於虧空的狀態
面對康熙遺留下來的爛攤子,雍正也沒有辦法拒絕,只能夠硬著頭皮接受,並開始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僅僅即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雍正皇帝便向各級官員發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間,限期完結虧空,否則從重治罪。
之後,雍正帝又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由其親信怡親王允祥主持,同時還讓允祥管理戶部三庫,以整頓財政。除此之外,雍正帝還加大對虧空錢糧官員處分的力度——「那(挪)移一萬兩以上至二萬兩者,發邊衛充軍;二萬兩以上者,雖屬那(挪)移,亦照侵盜錢糧例擬斬。」
正是如此,雍正在位期間給世人以一種冷血無情的態度。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清王朝才能夠慢慢走上正途,才有後來的盛世場景。
為了清朝的發展,雍正的付出是令人敬佩的,其勤政的程度也是清朝其它皇帝所無法比擬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雍正為了勉勵自己勤政,特意在御案後面刻了「不逸」兩個字。
第二,雍正執政十三年的時光中,用用漢文寫的硃批奏摺就達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多達1000餘字,並且大多都是在夜間批註的。
第三,雍正每年只有在自己生日那天才會休息。第四,雍正從不巡幸,這裡的巡幸指的不是像乾隆一樣的巡遊,而是包括在外溜達和遊獵都沒有。
參考資料:《雍正傳》、《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