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城郡古城位於河北省武安市城區北偏東17公裡處,邑城村村西一華裡處,屬較平緩的的丘陵地帶,為戰國、漢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華裡,東西寬約1.5華裡,城址地勢比較平坦。現古城四周都是村民建房佔用。邑城--邢都公路從古城中心穿過。沙河市--顯德汪煤礦鐵路穿越古城村南。
古鎮邑城,年代久遠,邑:顧名思義,城市的意思。古人在建設邑城的時候,便定性為郡侯王道使政的地方。遠古時代,古城素有小京城之稱,商賈雲集,店鋪商號遍布大街小巷。歷代都是古絲綢之路的商貿集散地,因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古老的建築群,飛簷翹角,青磚小瓦。街裡城外的廟宇雕梁畫柱,城南湖面上漁舟縱橫,一副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無怪乎人稱邑城郡就如一副《清明上河圖》的優美畫卷。追溯古鎮曾經的過往和滄桑,在人們追憶歷史的時光倒敘中,更顯得它的悠雅和豐厚。所以歷代繁榮,經久不衰。追古賞今,邑城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相傳公元前二十世紀就有了邑城這個村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以禮治天下,九州八百諸侯國,邑城郡便為其中之一,至於什麼侯無所查證,所轄十三邑東至山東清河一帶,南至武安北洺河,西至太行山,北至邢臺大沙河。邑城郡原址在村西偏北1.5公裡處的西坡頂上,也就是現在顯德汪煤礦生活區蓋樓處。面南背北,背靠「興龍山」(顯德汪煤礦正北),前面稱玉帶水,唯有水泉溝是古郡邑城的護城河殘流,從西北引流繞城一圈,從東北流向沙河市的養兒河。村的南頭叫「南天門」有地名為證,南天門的位置在鐵路甩車皮的道叉處,原來是三街一、二生產隊的耕地,現已兌換給得義村了。據老人們講,早年那裡還有好多白石條都壘在地堰上,也有殘磚粘土的痕跡。「南天門」這個地名,再過若干年後,恐怕也就無人知曉了。歷經顯德汪煤礦修鐵路,此處己不復存在。還有傳言說:興龍山上在古代時有個大廟,廟裡曾有個石碑就記載著關於邑城村在此地的變遷情況,因年代久遠,時代變故,石碑也不知去向,所以也無法考證這種說法。總之,「邑城」二字歷史久遠,一直未改。遠古的邑城郡,實實在在的風水寶地,從地理位置上觀看,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四象拱衛,城置紫薇。遠看興龍山、南山、皇母山、元寶山四面環山,藏風聚氣,諸是祥和之地,歷代郡候穩坐邑城。古時元寶山駐軍設烽火臺,至今南山「臺的地」就是當年烽火臺遺址。時代變遷,水土流失,戰火塗炭,又可能是戰爭殺伐屠城,致使戰國時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不知何原因城址南遷一公裡,所為現在的「城裡地」(現在的鎮政府以西至五岔路),也有可能是旱年取水太遠的原因才遷址城裡地。苦無記載只是推斷,不敢枉言。遠古邑城郡,秦漢時期以前,楊家園、彭家園、南園、大邁溝、樓下河,申家灣是沒有的,東至豐裡鐵路橋,南至南山根,東北至東山根基本與城裡地、校場地略低少許。形成ー片湖水長年不幹。「大邁溝」是一條小河溝,水流向東北的「財神閣」下面從「五雲閣」下流出到「粉房溝」,再流向到沙河市的「養兒河」。直到殘唐五代十國沿至宋元兩朝,因戰火紛飛,民不聊生。這就驗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之說。邑城開始四分五裂,七零八散。城南就有了「申家灣」,城東(圓覺寺西,現在玉根理髮館)有碑樓兩座,名「雙碑村」。寺北可能有過塔,名為「破塔寺村」。城東的「毛疙瘩」(古墓遺址)處名為「雙陵村」。城西北有「桃園莊」(現在地名桃園地),村北的「施家莊」(現在地名施家地)。還有郭家莊等,也有住土窯、住廢棄磚瓦窯的。東三戶西兩戶散落住戶數不勝數,至此大邑城消亡。直到明洪武(朱棣)年間號召遷民,又沿用邑城二字,在古城東門外一華裡處「圓覺寺」為中心的校場地起房蓋屋,把「雙碑村」包圍起來了。村東頭是大唐老槐樹,樹的周圍開始是姚、牛、鄭、閆四姓為旺族。幾十年的遷民姓氏逐漸增多,村子越來越大,又恢復了大邑城。先蓋為前街,後來才有后街,建築分成四條大街,及為東街、北街、前街、后街。大清朝一統天下後,邑城更加繁榮。康、乾盛世時,重修廟宇治理風水。按後天八卦,乾為天,村西北牛家街外是最高處,有「九龍廟」。正北「黃龍廟」(舊后街麵粉廠)等等。邑城各處的地名。根據村的方位及地名的歸屬權,或者它的地形地貌與特性,幾千年來的名稱仍沿用至今。地名來歷大致可分為五大類:一、以村子為中心按方位定的地名有,村北叫北嶺地。村南叫南嶺溝。村東叫六裡崗。村西叫西坡地等。二、按地形地貌定的地名有,三裡崗、東嶺地、南山坡、老窪河、棋盤地、一裡道、黑碴堆、布衫襟,窯堖地、北溝、東仰頭、水泉溝、大水口、五裡橋、下北窪、擔幹地、六十畝地等等。三、特權地名:是邑城周圍的村莊的土地,後經過買賣交易等原因,邑城人耕種了,就沿用它的村名而稱呼了,如窯坡地、權村地、豐裡地、白府地、得義地等等。四、特性地名:營房地、圪僚針、蛤蟆窩、瓦崗窩、城裡地、南校場、南天門、臺的地、養河溝、粉房溝、毛疙瘩地等等。 五、家族姓氏命名的有:王家墳、李家墳、武家墳、和尚墳、桃園地、施家地、彭家園、揚家園、袁家嶺等等。其實,每個地名的背後都有它的來歷和故事。
綜合整理:古鎮邑城
素材來源:逸人、王鴻章,如有問題請聯繫小編微信:wuanyc1(小編可拉您進古鎮邑城微信群)
投稿郵箱:i@wuany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