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邑城地名文化①

2021-02-23 古鎮邑城
邑城郡古城位於河北省武安市城區北偏東17公裡處,邑城村村西一華裡處,屬較平緩的的丘陵地帶,為戰國、漢代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華裡,東西寬約1.5華裡,城址地勢比較平坦。現古城四周都是村民建房佔用。邑城--邢都公路從古城中心穿過。沙河市--顯德汪煤礦鐵路穿越古城村南。 
古鎮邑城,年代久遠,邑:顧名思義,城市的意思。古人在建設邑城的時候,便定性為郡侯王道使政的地方。遠古時代,古城素有小京城之稱,商賈雲集,店鋪商號遍布大街小巷。歷代都是古絲綢之路的商貿集散地,因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古老的建築群,飛簷翹角,青磚小瓦。街裡城外的廟宇雕梁畫柱,城南湖面上漁舟縱橫,一副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無怪乎人稱邑城郡就如一副《清明上河圖》的優美畫卷。追溯古鎮曾經的過往和滄桑,在人們追憶歷史的時光倒敘中,更顯得它的悠雅和豐厚。所以歷代繁榮,經久不衰。追古賞今,邑城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相傳公元前二十世紀就有了邑城這個村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以禮治天下,九州八百諸侯國,邑城郡便為其中之一,至於什麼侯無所查證,所轄十三邑東至山東清河一帶,南至武安北洺河,西至太行山,北至邢臺大沙河。邑城郡原址在村西偏北1.5公裡處的西坡頂上,也就是現在顯德汪煤礦生活區蓋樓處。面南背北,背靠「興龍山」(顯德汪煤礦正北),前面稱玉帶水,唯有水泉溝是古郡邑城的護城河殘流,從西北引流繞城一圈,從東北流向沙河市的養兒河。村的南頭叫「南天門」有地名為證,南天門的位置在鐵路甩車皮的道叉處,原來是三街一、二生產隊的耕地,現已兌換給得義村了。據老人們講,早年那裡還有好多白石條都壘在地堰上,也有殘磚粘土的痕跡。「南天門」這個地名,再過若干年後,恐怕也就無人知曉了。歷經顯德汪煤礦修鐵路,此處己不復存在。還有傳言說:興龍山上在古代時有個大廟,廟裡曾有個石碑就記載著關於邑城村在此地的變遷情況,因年代久遠,時代變故,石碑也不知去向,所以也無法考證這種說法。總之,「邑城」二字歷史久遠,一直未改。遠古的邑城郡,實實在在的風水寶地,從地理位置上觀看,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四象拱衛,城置紫薇。遠看興龍山、南山、皇母山、元寶山四面環山,藏風聚氣,諸是祥和之地,歷代郡候穩坐邑城。古時元寶山駐軍設烽火臺,至今南山「臺的地」就是當年烽火臺遺址。時代變遷,水土流失,戰火塗炭,又可能是戰爭殺伐屠城,致使戰國時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不知何原因城址南遷一公裡,所為現在的「城裡地」(現在的鎮政府以西至五岔路),也有可能是旱年取水太遠的原因才遷址城裡地。苦無記載只是推斷,不敢枉言。遠古邑城郡,秦漢時期以前,楊家園、彭家園、南園、大邁溝、樓下河,申家灣是沒有的,東至豐裡鐵路橋,南至南山根,東北至東山根基本與城裡地、校場地略低少許。形成ー片湖水長年不幹。「大邁溝」是一條小河溝,水流向東北的「財神閣」下面從「五雲閣」下流出到「粉房溝」,再流向到沙河市的「養兒河」。直到殘唐五代十國沿至宋元兩朝,因戰火紛飛,民不聊生。這就驗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之說。邑城開始四分五裂,七零八散。城南就有了「申家灣」,城東(圓覺寺西,現在玉根理髮館)有碑樓兩座,名「雙碑村」。寺北可能有過塔,名為「破塔寺村」。城東的「毛疙瘩」(古墓遺址)處名為「雙陵村」。城西北有「桃園莊」(現在地名桃園地),村北的「施家莊」(現在地名施家地)。還有郭家莊等,也有住土窯、住廢棄磚瓦窯的。東三戶西兩戶散落住戶數不勝數,至此大邑城消亡。直到明洪武(朱棣)年間號召遷民,又沿用邑城二字,在古城東門外一華裡處「圓覺寺」為中心的校場地起房蓋屋,把「雙碑村」包圍起來了。村東頭是大唐老槐樹,樹的周圍開始是姚、牛、鄭、閆四姓為旺族。幾十年的遷民姓氏逐漸增多,村子越來越大,又恢復了大邑城。先蓋為前街,後來才有后街,建築分成四條大街,及為東街、北街、前街、后街。大清朝一統天下後,邑城更加繁榮。康、乾盛世時,重修廟宇治理風水。按後天八卦,乾為天,村西北牛家街外是最高處,有「九龍廟」。正北「黃龍廟」(舊后街麵粉廠)等等。邑城各處的地名。根據村的方位及地名的歸屬權,或者它的地形地貌與特性,幾千年來的名稱仍沿用至今。地名來歷大致可分為五大類:一、以村子為中心按方位定的地名有,村北叫北嶺地。村南叫南嶺溝。村東叫六裡崗。村西叫西坡地等。二、按地形地貌定的地名有,三裡崗、東嶺地、南山坡、老窪河、棋盤地、一裡道、黑碴堆、布衫襟,窯堖地、北溝、東仰頭、水泉溝、大水口、五裡橋、下北窪、擔幹地、六十畝地等等。三、特權地名:是邑城周圍的村莊的土地,後經過買賣交易等原因,邑城人耕種了,就沿用它的村名而稱呼了,如窯坡地、權村地、豐裡地、白府地、得義地等等。四、特性地名:營房地、圪僚針、蛤蟆窩、瓦崗窩、城裡地、南校場、南天門、臺的地、養河溝、粉房溝、毛疙瘩地等等。     五、家族姓氏命名的有:王家墳、李家墳、武家墳、和尚墳、桃園地、施家地、彭家園、揚家園、袁家嶺等等。其實,每個地名的背後都有它的來歷和故事。

綜合整理:古鎮邑城
素材來源:逸人、王鴻章,如有問題請聯繫小編微信:wuanyc1(小編可拉您進古鎮邑城微信群)
投稿郵箱:i@wuanyc.com

相關焦點

  • 肥東縣挖掘地名文化遺產 力促千年古鎮(古村落)名花有主
    合肥在線訊(高楨 陳勇 記者 王曉峰)   為響應文化強省戰略部署,推進美好鄉村、旅遊產業建設,更好地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弘揚地名文化,促進地名文化發展繁榮。近年來,肥東縣民政局緊緊圍繞民政部關於發布地名文化遺產鑑定行業標準,結合省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旅遊局、文物局以及地方志辦公室下發的文件要求,全面推進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工作,店埠、梁園、撮鎮、古城、長臨河、元疃千年古鎮和龍城千年古村落先後成為一批代表肥東縣地名文化遺產的標誌性所在。
  • 邑城特色美食:邑城小水餃
    也只能從村友的評價和照片的展示中感受一下邑城小水餃的魅力了。《回憶中的邑城:[TOP10]邑城的十大地點》一文中提到過的邑城小水餃:Top7.李家水餃(小狗水餃) 這是曾經的奢侈品,是美味,是在小時候生場大病父母才給買的補品,那時候是2-3塊錢一碗,現在是6-8塊錢一碗,這樣看來我大TC的物價飛漲在邑城表現的並不那麼明顯。
  • 故鄉天空星燦爛——來自古鎮邑城的歷史名人
    故鄉天空星燦爛    ——來自古鎮邑城的歷史名人故鄉,邑城。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村莊。據記載:邑城村始建於公元前621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先民勞動、生活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繁衍至今。
  • 第二批省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專家組來衢開展認定工作
    2020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由省區劃地名處四級調研員陳濟雲帶隊專家評審組,來衢開展千年古鎮(古村落)實地考察認定。衢州市民政局黨委委員、市移民管理中心主任胡姣良陪同考察。專家組對照省千年古鎮(古村落)認定評價標準,實地走訪開化縣馬金鎮、龍遊縣團石村、衢江區明果村、江山市禮賢村,從時間性、珍惜度、紀念性、親和力、吸引力等角度,對四個入圍單位的地名溯源、政區沿革、地理文化、鄉土民俗、佐證材料等進行考察認定。
  • 【邑城美食】舌尖上的邑城
    個人感覺邑城麵食與其他地方麵食最大的不同就是滷,不像刀削麵、牛肉麵、燴麵等幾乎全是面。邑城的面不管是拉麵、拽面、手擀麵還是機械麵條,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了滷,邑城的面也就失去了特色。滷一般有蔬菜滷、雞蛋滷、肉滷、炸醬滷等。
  • 「原創」白族語地名中的「邑」和「波」——白族語地名古漢語考(三)
    祥雲縣禾甸鄉醒獅邑,《祥雲縣地名志》載:「醒獅邑村,屬禾甸街片村,與檢村相連,地處壩區,海拔1965米。原白語稱:『阿獅憂』。『阿獅』:獅子,『憂』:村子,意為獅子村,因坐落於形如獅子頭的山包上,故名。」(《祥雲縣地名志》第45頁)。「阿獅憂」即「阿獅」來自漢語獅子的「獅」,「憂」即白族語保存的古漢語「村落曰邑屋」急讀音變為「憂」。
  • 慎重處理地名用字,保護地名文化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2000年4月,兩部一委發出《關於開展全國政區名稱用字讀音審定工作的通知》,決定以政治性強、涉及面廣、使用頻率高的「政區名稱」作為全國地名標準化這一巨大系統工程的試點和先導。其基本任務是:依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地名管理條例》等現行法規,以規範漢字和普通話讀音為標準,進行各級政區名稱的「正字」與「正音」,達到減少生僻字,消除異體字、不規範簡化字、自造字並確定規範讀音的目標。
  • 文化合肥:「方向」地名中蘊藏的廬州文化
    「方向」地名中 蘊藏的廬州文化                     、城市、村莊的符號,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地名文化,其中不乏含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特色地名。
  • 行盡江南數千裡:地名裡的煙雨溫柔鄉
    神州大地萬千地名,寄託了人們對家園的無盡眷戀。風光、歷史、民俗、物產……人們把腳下土地的美好嵌入地名,傳承千年。華僑城集團獨家冠名的首檔大型國家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解讀地名符號,探尋地方歷史,發現中華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自開播以來就備受國人青睞。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江南,自古就是一處鮮活的文化符號。
  • 慶陽盤克古鎮9000年人祖民俗文化記憶
    盤克古鎮保留了華胥氏到大禹5000餘年的華夏文化,印證其考古年代的遺址有,合水太白鎮7000年東關農業遺址,合水固城6800年骨針的養蠶文化遺址,寧縣董莊6000年農耕遺址、潘坪陽窪6000年農耕遺址、坳劉6000年炭化禾穀標本、正寧吳家坡遺址、合水孟家橋遺址、鎮原常羊山文化遺址等等,這些出土7000年至6000年文物中,連收割莊稼的複合工具骨鐮都有了,眾多史實證明慶陽東部是華胥氏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香港地名文化
    香港作為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它具有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對中文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又在長達150餘年的歲月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處於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香港地區歷史悠久,但「香港」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中卻比較晚。最早記載「香港」一名的文獻是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
  • 山與城丨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
    山與城丨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地名史話!漫談濮陽縣的「丘(邱)」和「城」
    於是,丘(邱)、崗(堽)、堌(堌堆)、陵、臺等這樣的地名就出現了,其中「丘」名最早,產生的時期又集中,成為濮陽縣古地名中的一大奇觀。《春秋》一書帶「丘」字的地名共有53個,其中衛國6個,在今濮陽縣境內的有4個,即:帝丘、桃丘、清丘、丘宮。載於其他古籍中的「丘」字地名有瑕丘、鐵丘、襄丘、鹹丘、延丘、旄丘、安丘,也多為古城。濮陽縣周邊知名度高的「丘」字地名主要是頓丘、楚丘、廩丘等。
  • 從「成」和「城」字演變解密為什麼很多地名含有「城」字?
    含「城」字地級市分布圖截止2020年5月,中國(不含港澳臺)333個地級行政區中,共有8個含「城」的地級市;2348個縣級行政區中,有146個含「城」的地名。為什麼有這麼多含「城」的地名呢?讓我們從古代「城」字演變說起。【「成」字演變】「成」的字形演變「成」字始見於甲骨文,甲骨文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寬口長柄大斧「戌」,左下有一直條長形物。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聚焦地名起源地文化,把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重點,面向組織、個人徵集《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攝影作品和文字說明。
  • 誰也想不到,福建第一城原來是她!——「冶城」在閩北古邑建甌「十...
    2015年第4期《武夷文化研究》刊發南平市政協副秘書長李子《「冶城」新解——福建文明的源頭之探》一文,認為「商周起閩江之源這片土地就進入了一個文明古國,古閩國以領先於世的冶鑄之技享譽華夏,古閩國的都城因此叫冶城,都城址設建甌一帶,是為福建第一城。」筆者完全贊同李子的觀點,閩之源頭、福建首邑「冶城」就在建甌。
  • 【專家觀點】守護地名文化的基石——地名專用字
    殊不知,中華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於這些除地名領域難得一見的「專用漢字」。專,是這些地名專用漢字的共性,主要分三種情況:①自古專為地名而設,或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專用於地名,以少見而顯得生僻。如:郪,除地名外未見其他義項;垕,本同「厚」,現僅見於河南名鎮「神垕」。②「字形」本為社會生活通用,藉助方言進入地名而另有「字義」甚至「字音」,以「同」亦「不同」而多生麻煩。如:磜qì,同「砌」,用於臺階、堆砌;用在廣東方言讀zhài,意為山勢險要。
  • 浙江慈城古鎮,母慈子孝的溫情故事,在古鎮中世代流傳
    慈城古鎮坐落在浙江省東部的寧波城外,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慈」是這座古鎮的標籤。冬日的清晨,慈城在微涼的薄霧中醒來,街巷裡的集市,滿足了古鎮人家的日常生活,孔廟前的甬道,往來穿梭著忙碌的身影,湖邊的空地上,早起的人們感受著天地之和。
  • 重慶特色| 地名,山水之城的特別符號
    地名作為一種漢字標籤作為一種城市的底蘊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與歷史重慶有山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