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想不到,福建第一城原來是她!——「冶城」在閩北古邑建甌「十...

2020-12-14 騰訊網

《閩源之窗》微信版278期

2020年2月24日周一

頁面底部[寫評論]·交流觀點·提供線索

福建首邑·閩之源頭

「冶城」在建甌"十考"

建甌市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賴少波

緣 起

自古以來,傳統史學家都認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都名、最早的城名和最早的縣名,甚至最早的傳統標誌性產業都和「冶」有關,「福建首邑」即以「冶」為名。那麼,這個「冶城」究竟誕生於何時、出現於何地?

2015年第4期《武夷文化研究》刊發南平市政協副秘書長李子《「冶城」新解——福建文明的源頭之探》一文,認為「商周起閩江之源這片土地就進入了一個文明古國,古閩國以領先於世的冶鑄之技享譽華夏,古閩國的都城因此叫冶城,都城址設建甌一帶,是為福建第一城。」筆者完全贊同李子的觀點,閩之源頭、福建首邑「冶城」就在建甌。本文擬從建置、地名、文物、文獻、交通、地理、商貿、金融、文化、軍事、方言等十個層面再作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專題解讀與闡釋。

一、倒推建置考證法:建置沿革裡的玄機

建甌歷史悠久,東漢建安初年(196 年)設建安縣,是一座有著1800多年建縣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今建甌),立都尉府。當時整個福建均屬於會稽郡,會稽郡下分東、南二部都尉,閩疆為其南部都尉,而南部都尉的都尉府就設在建安(今建甌)。

漢末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建安郡,統轄全閩。建安郡(260-618年),是漢置閩域第一郡,在歷史上存在長達300餘年。因為當時建安郡郡治設在建安(今建甌),建甌因而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省會」城市。

唐武德元年(618年),撤建安郡,設建州;唐武德四年(621年) 正式將建安(今建甌)設為建州州治。建州(618-1162年),是唐朝在福建設置的五大州中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州,歷時500餘年。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始從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經略使司」,統管全省的兵民事務,福建之名由此而始。

唐末五代後晉天福八年(943年),閩主王審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稱帝,以建州為都城,並興建宮室,構築樓臺,蓋太和殿,修五鳳樓,鑄大鐵錢,詔行一方。建州(今建甌),因此被稱為「閩國古都」。

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 年)升建州為建寧府,建寧府(1162-1913年),經歷宋、元、明、清、民國五朝,長達750餘年,是八閩大地上先後設置的八個府中最早設置的一個府,素稱「八閩首府」。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劃出建安、建陽、浦城三縣的部分地域設置了甌寧縣,與建安縣同駐一城。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撤消了甌寧縣。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又劃分建安縣西北十二個裡重置了甌寧縣城。自此開始形成了建州(建寧府)衙門、建安縣衙門、甌寧縣衙門,「一州(府)兩縣三衙門」同處一城的行政格局。

綜上建置沿革可知,建甌在歷史上先後成為閩之第一郡(建安郡)、第一州(建州)、第一府(建寧府)及閩國帝都的政權所在地,在歷史長河上持續千年,一直是閩疆的政治中心。由此往上追溯,我們順理成章地倒推出一個結論:冶在建甌!只有冶在建甌,才能順理成章地解釋之後發生的:閩之第一郡(建安郡)、第一州(建州)、第一府(建寧府)及閩國帝都的政權所在地設在建甌這一系列的歷史存在!我想,正是因為冶在建甌,才順理成章地造就了此後千年建甌如此輝煌而厚重的政治中樞之位。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開這道歷史的方程和疑惑!

二、倒推軍事考證法:軍事裡的玄機

楚漢相爭之時,無諸佐漢擊楚有功,被漢高祖正式冊封為閩越王。閩越王無諸去世後,其之子郢繼位後,與其弟餘善不斷擴大閩越國的勢力,東擊東甌,南欺南越,把閩越的觸角北延江浙,南伸兩廣,並「築六城以拒漢」,把閩北構築成反叛漢廷的頑固陣線、攻防堡壘和軸心據點。此「六城」分別為浦城的漢陽、臨浦、臨江城3個、建陽的大潭城1個、邵武的烏坂城1個、崇安的古粵城1個,此六城均為軍事堡壘,環繞拱衛的中心便是建甌,建甌在閩的軍事地位可見一斑。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0年),漢軍南徵,「虛閩地而治之」,閩越民眾「遁山而逃」,首選之地當然是商周以來冶鑄業和農耕業就已相當發達的文明中樞建甌,這在《建寧府志》和《建甌縣誌》等史志典籍上均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建甌獨特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積澱,給閩越遺民看到薪火和希望,並迅速重新凝聚和組建起自己的部落中心——「冶城」。

此後,「冶」的頑強和生生不息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和認可。據文獻記載,東漢建安初年(196年),漢獻帝特別用皇帝年號命名「建安縣」,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為 「冶」正名,既中止了建甌自古冶縣之名(史料中冶縣之後沒有下文),也寄寓了漢廷對閩地從此安寧的願望。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今建甌),因建安地處當時閩北的中心腹地,地理位置顯要,故而「會稽郡南部都尉府」設在建安縣。都尉,用現在的話來說,即軍區。賀齊為首任會稽郡南部都尉府都尉,統領全閩的軍政事務。「會稽郡南部都尉府」遺址在原建甌市人民政府辦公大院(今御花苑居民小區),這一帶至今尚保留著都御(尉)坪和旗山(齊山)的古地名。

下面,我們用倒推法來演繹這段軍事歷史軌跡:從建甌保留至今的古地名都御(尉)坪和旗山(齊山),到賀齊在建安(今建甌)擔任首任會稽郡南部都尉府的都尉,統領全閩的軍政事務,再到閩越王在國境線上「築六城以拒漢」,拱衛閩北中樞之地古邑建安(今建甌),從這一系列的軍事歷史事件上,我們得出的唯一結論就是:閩之源頭,「冶」在建甌。

三、倒推交通考證法:交通裡的玄機

建甌位於閩江建溪幹流,地處崇陽溪、南浦溪、松溪的交匯處,是閩北地區唯一能直接通航到福州的一條黃金水道,閩浙贛三省的交通要衝。建溪是建甌境內最大的河流,更是建甌的母親河。早在漢末三國東吳在甌設建安郡治之際,西門外大洲就已興起造船業,終年通航木帆船,為水運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明代鄭和下西洋所用船隻主要是在建甌取材和建造,可想當年建甌造船業已相當發達。與此同時,建溪上遊松溪、崇陽溪、南浦溪三條河流,經過歷朝多次疏通,提高了航行速度、航運載量,也極大地增加了航行的安全係數。

建州港口(今芝城港),是歷史上閩北、甚至福建全省最大最重要的內河港口之一。原系自然港,自唐代(804年)以來先後有臨江、通濟、東門(含通仙門及南門洲)等船舶處(碼頭)。清道光年間,福州馬尾闢為通商口岸,芝城港亦日趨昌盛。江西、浙江部分毗鄰地區及縣內進出物資均在此轉運。江西、浙江、福州、永泰、閩清等地木帆船在此靠泊,港口盛極一時,日常各碼頭匯集船舶達千艘以上。

建甌雖地處山區,但建甌南至南平、北至浦城、東至松溪、西至建陽的四面八方,均闢有驛道,可暢行無阻。特別是明清之際,河運繁榮,陸路昌盛,成為閩北乃至福建的水陸交通樞紐、物質集散地。

建甌不僅是閩北的交通中樞,更是眾縣環繞護衛的「閩北中樞」和「金甌腹地」。綜觀閩北區劃,因為相比於一線的浦城和武夷山,建甌在漢武滅閩越的戰爭中屬於前線的後援地和根據地,比不得前者飽受炮火焚毀,哀鴻遍地,建甌是閩北的中樞腹盆、金甌寶地,外部力量很難使其傷筋動骨,很容易在短期內復元。因此戰後她最易招引閩越民眾「遁逃山谷者頻出」而集聚,同時這一帶商周以來就是閩山建水的文明之根,也閩越遺民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之所在。這就是中央會空降一個「建安」年號給建甌的最關鍵的區位因子,這也是建安比漢興、南平更勝一籌略、領先一步,從建縣之始就能一直成為閩北和全閩政治中心的所獨佔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根基所在。

四、倒推地理考證法:地理中的玄機

漢獻帝建安初年(196年),分侯官北鄉建立了三個縣:建安縣(今建甌縣)、南平縣、漢興縣(今浦城縣)。寓意為:「建安初年,平定南疆,漢室復興」。據史料記載,雖然是同一年,但南平、漢興設縣略遲於建安,建安縣(今建甌)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縣,而且是用當時漢獻帝的年號「建安」直接命名的,建甌既得「首個縣份」又得到皇帝特殊恩榮,這一絕非偶然。

建甌具有相當優越的地理位置。地處東經117°58′45″-118°57′11″,北緯26°38′54″-27°20′25"之間。從緯度位置上看,建甌地處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由於全年的太陽高度角度都較大,因此熱量相當豐富;從海陸位置上看,建甌距海較近,東距太平洋的邊緣海域——臺灣海峽只有一百多公裡,受海洋的影響明顯,因此降水也相當豐富。所處的這種優越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也就基本決定了建甌相應地形成比較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溫暖潮溼;年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664毫米。建甌的這種四季溫暖潮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進一步為當地各種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一個極其理想的水熱條件。

市境大部分處閩西北中低山丘陵,屬武夷山東延餘脈,東部處閩東山地,為鷲峰山西坡。松溪、南浦溪匯入建溪流貫中部,是遠古以來兩溪匯流的衝積小平原。在以江河為通衢的時代,河脈就是人脈,江河史就是文明史,再加上建甌土地膏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一個自然生態特別優越的環境,森林覆蓋率長期都保持在80%上下,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綠都」。

良好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豐饒的物產,也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建甌因而成為早期人類聚居地和商品集散地,為「冶都」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倒推商貿考證法:商貿裡的玄機

建甌自古雄居閩北中樞,水陸交通便捷,水運尤其發達,長期以來成為閩浙贛三省的交通總衢,各地各類物資在這裡集散,南來北往商旅不絕,漸至萬商雲集、百業俱興的繁榮景象,從而促成了歷朝歷代物華天寶的空前盛況。

商周時代,建甌的陶器製造已較普遍。至今在建甌已發現的先秦文化遺址即167處,出土了數以千計的各類陶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充分展示了建甌的先民們早就在這塊土地上開發生產、繁衍生息。

三國時期,建甌的造船業已較發達。據《三國志》記載,建甌當時已成為孫吳南部最重要的造船基地。此後,歷代造船業日益發展壯大,據考,建甌西門外大洲曾為當年的船隻修造中心,以製造雙尖雀船為主,亦造大小舳板、方舟。迄至民國,造船業仍相當興盛。

東晉之時,建甌的制磚業已頗具規模。從不少已出土的文物考證分析,當時建甌已能燒制出印有圖案花紋、做工考究的梯形墓磚,充分顯示了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建甌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創了福建經濟發展史上又一個高潮。

唐代,建甌的港口碼頭就已形成,內河航運進入了規範化運營。歷經宋、元、明、清幾代的繁華,至鴉片戰爭後,福州馬尾港被闢為通商口岸,建甌水運更是盛極一時,日常停泊、匯集的船舶達千艘以上,從而使建甌成為閩北,乃至閩、浙、贛三省各地大批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中樞。

宋代,建甌「北苑」御茶園所產的龍團鳳餅諸茶,成為終宋一代的最高茶品。其實,建甌植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戰國末期和秦漢初期。至唐中葉,建甌已盛產茶葉。尤其在宋代,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時名冠天下。與北苑茶相匹配的是原產於建安縣(今建甌)獨特的北苑茶具——「建盞」,又叫「兔毫盞」,是黑瓷的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它不但是宋代皇家的御用茶具,而且問世後,很快便馳名海內外,其中的精品,日本人更是將她奉為「國寶」。

明代,建甌的書商就已能使用銅版活字印刷,所刊行的書籍,時稱「建版」。至今尚有一部當年的「芝城銅版」藍色印本流傳於世。

清至民初,建甌的商貿業和手工業均已十分發達。建甌的杉木、筍乾、香菇等土特產品經銷商紛紛在上海、漢口、福州等口岸設莊,將一批批大宗的土特產品不斷地運銷全國以及海外各地;建甌的釀酒、染布、縫紉、竹器、刀剪、紙傘、棕具、小五金等手工業也在外享有盛名。其中,鄭邦傑創製的「才」字號和「十」字號剪刀,還曾獲國際商務局在新加坡召開的手工業品評比競賽會金質獎。詹金圃茶莊的茶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此外,還有傳統土特產品,杉木、板鴨、筍乾、錐慄、香菇、澤瀉等等,這些都可能成為建甌先民們經營的大宗外銷商品。

顯而易見,建甌的傳統產業及其土特產品如同一部異彩紛呈、高潮迭起的歷史長卷,它的絢麗光華,正是建甌古城作為閩之首邑輝煌燦爛歷史軌跡的最有力的詮釋和佐證,我們足可從中一斑見豹,感受和體驗到建甌遠古商貿的雄華盛大!用倒推之法,我們也只能得出一個答案:冶在建甌,只有這樣,才能合理的解釋發生在閩疆中樞建甌如此波瀾壯闊的一幅生生不息的商貿現象!

六、倒推金融考證法:金融裡的玄機

「冶都」不僅能「冶」重器、禮器,而且還能「冶」「建州錢」「建州鏡」,這更是「冶」業的精品!建甌傳統鑄造業的工藝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從歷年在建甌先後出土的商周青銅大鐃、青銅觚、青銅劍,以及全套12件的銅音盞得到佐證。

據《福建通志》記載:「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全天下鑄錢,所鑄錢各加本郡號」。又據《舊五代史 食貨志》記載:「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因唐舊制,在建州設永豐監」。這說明唐時建州鑄錢已初具規模。唐之後,五代王延政在建州治軍攬政、立國稱帝,前後二十幾年,其間也在建州鑄了不少錢幣。王延政為南唐所滅,其後所設的「永豐監」,當為南唐所建,因南唐後期雖被迫尊奉後周為正朝,但後周一天也沒有真正控制過當時的建甌。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永豐監」存在了大約二十餘年由此中斷。北宋政權吞併和平定江南後,由於福建流通的銅錢太少,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詔令建州鑄大鐵錢與銅錢並行。這樣幾番鑄錢,自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工藝經驗,同時也為建立「豐國監」打下了良好的技術根基。

據《宋史》、《元豐九域志》、《嘉靖建寧府志》等書記載,「豐國監」始建於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至南宋紹興三十六年(1156年)停鑄,歷時156年。豐國監,也可以說是中央直屬的四大銀行之一,每年鑄制數十萬貫銅鐵錢幣,俗稱「建州錢」,通行全國。「豐國監」是當時全國四大鑄錢幣鑄造基地之一,與饒州永平監、池州永豐監、江州廣寧監並稱「宋代鑄錢四監」。

用倒推考證之法,我們認為,正是「冶」在建甌,方能冶出之後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商周青銅大鐃、青銅觚、青銅劍、全套12件的銅音盞等驚世駭俗之精品,以至後來的「永豐監」,再到「豐國監」,成為全國四大鑄幣中心,在中國鑄幣史上取得令人矚目的絢麗光採!我想,正是冶的光芒,穿越歷史的時光隧道,從商周一直到唐宋,在歷史的星空上劃下了一道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更加清晰地佐證和反證了冶在建甌的判斷,更為我們的考證增添了一個唯美的詮釋與註腳。

七、倒推文物考證法:文物裡的玄機

1978年,建甌小橋鎮陽澤村出土的,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大鐃,重達100多公斤,是當年出土的我國同類器形中最早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同年,該村還相繼出土了20餘件青銅禮器。十年過後,距陽澤村5華裡的梅村又出土了一組青銅甬鍾。

1982年,在建甌南雅村又出土了一套宋代銅音盞,共十二件,這是當年我國發現的唯一一套古代銅甌實物。它們用銅鑄制而成,形如圓口碗,碗口平行外展呈小邊,大小不一,高3釐米,一般在2.5釐米左右。最大的重270克,最小的重150克。依大小不同,敲擊時能發出不同的音階,除兩件破損外,其餘十件可發出悅耳的音響。

2009年,小橋霞抱村又出土了罕見的春秋青銅寶劍。該青銅劍形制為「斜寬從,狹長鍔,厚格,圓箍」器形完整,具有典型春秋晚期吳越短劍的顯著特點。

據專家學者考證,出土於建甌的這些青銅重器都不是一般的貴族能夠僭制享用,屬於祭祀禮器,是王權的象徵。大量上古青銅重器集中於建甌,而建甌市東郊至今仍有古代所遺留的冶銅古村落——「銅場」,專家推測建甌在古閩時期就是一個有「冶」、會「冶」、能「冶」,且能「冶」出精品極品的傳統產業——「冶」的發祥之地。因此,用最簡單的倒推考證之法,我們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閩之源頭「冶」 在建甌!

八、倒推地名考證法:地名裡的玄機

在中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縣級行政區域將近三千個,但在地名的命名上,福建有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就是在全省的縣級行政區域中,帶有「安」字與「寧」字的邑名特別多,有16個,接近全省縣級行政區域的五分之一,這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是唯一的。

從福建相關史志中的行政邑名歷史資料考證,這些帶「安」字和帶「寧」字的地方均同建甌市舊邑名——建安縣、甌寧縣有著密切的關聯性,這些地名均根源、發端於建安縣和甌寧縣,即今建甌市。

此外,距城關19公裡的小橋鎮陽澤村英才輩出。南宋開國宰相鄭珏,太常博士鄭存,明朝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鄭賜,清朝刑部左侍郎鄭重等皆誕生於此。陽澤村龍池自然村更建有「龍池養蒙書院」,陳列著194名當地歷史上入仕為官的官員畫像,宋高祖親筆詔諭贈匾額「忠穆後裔,官林世家」。歷史上皇家與該書院有著怎麼密切的聯繫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山鄉的一個小小的自然村,單單一個鄭氏家族,就能走出了如此之多的官員,卻是一個有史有據的事實!也實為罕見,堪稱「福建百官第一村」。更耐人尋味的是,陽澤村在當地人的方言中,自古以來便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王宅」。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等級制度是相當森嚴的,而一個小山村竟然可以「僭越」層層等級名叫「王宅」,其中必有玄機!

由建安、甌寧衍生出的「安」「寧」地名文化,為什麼能幅射至全閩大地?建甌一個小小的自然村怎麼會走出的眾多達官重臣?建甌一個小村落的古地名怎麼可以「僭越」層層等級儀制名叫「王宅」?破解這層層疑問的唯一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一個解釋,那就是:福建之首邑,「冶城」在建甌。

九、倒推文化考證法:文化裡的玄機

自古以來,建甌的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相當繁榮活躍。建甌的茶業、酒業早在宋明時期就蜚聲京城和海宇,其「茗戰」、「對拳」等茶酒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建甌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北苑茶歷史悠久,經歷了唐末五代的閩國、南唐、北宋、南宋、元、明前後六朝的皇家御茶,深得42位皇帝的青睞與推崇,名冠天下458年。尤其在宋代,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開創了中國茶史上空前絕後的「龍茶盛世」。著名詩人陸遊曾在《建安雪》中盛讚「建溪官茶天下絕」,周絳也在《補茶經》中美譽「天下之茶建為最」。歷史上,像北苑茶這樣熔茶品(「北苑」龍鳳團茶)、茶具(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暉)、茶業(前丁後蔡詹金圃)以及薈萃眾多名家的頌茶詩文和研茶專著於一爐的茶文化發祥地,可謂絕無僅有!

建甌的釀酒業,是一個歷史悠久、釀造有術、生意穩定的傳統產業。從建甌出土的商代青銅觚等酒器判斷,建甌的釀酒業至少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至唐宋已經十分發達。迄至明清,手工釀酒工藝已臻精良之境。據考,明清時期,建甌已有「梨花春」、「清河」、「西施紅」、「狀元紅」等名品行銷於世,其中又尤以「梨花春」「清河」為著,其味沉厚,餘韻悠悠,頗得時人喜好。當年曾有詩評賞建甌清河諸酒「建州(今建甌)曾習梨花春,所以河清潤絳唇,西子狀元紅熟勝,由來尤物也難倫。」

建甌作為八閩上郡,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因此飲食業相當發達,飲食店遍布城鄉各大街小巷,經營花色品種繁多。

特別值得一得的是,建甌以朱熹、袁樞、楊榮等歷史名人為代表的朱子理學文化和以東嶽文化、太保文化、光孝文化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在福建省更是首屈一指。

建甌歷代名人輩出,唐末五代之際,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的政治家之一楊榮、中國十大歷史學家之一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兢、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陸遊、辛棄疾、蔡襄、李綱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等都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讚譽。

經綜合查閱、對照、考證《閩書》、《建寧府志》、《建甌縣誌》、《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關史志典籍,初步統計出有典有據的建安、甌寧兩縣(今建甌)籍的進士總數超過1200人,其中有狀元6人,他們是葉齊、徐奭、徐遹、翁德輿、黃碩、陳應行。此外還有十大宰輔,他們是唐代的遊簡言,五代的潘承佑,宋代的吳育、鄭珏和袁說友,明代的鄭賜、楊榮、李默、雷禮,清代的鄭重;十大將帥,他們是陳誨、謝勳、吳栻、黃齊、葉康直、滕伯輪、金鉞、葉啟傑、劉德浦、鄒堅等。另外,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的建甌籍人物有葉京、遊恭、李虛已、葉康直等上百人。在這片文化沃土上,還孕育了出類拔萃的現代英傑。江龍、徐洵等兩院院士,用自己的智慧和學識,為中華的科技崛起,在自己的領域裡作出可喜的貢獻。留美宇航博士吳金龍為人類的太空事業奉獻了華人的才智;世界著名的青年科學家宋曉東探索出地球內核超速旋轉的奧秘,成為二十世紀十大科學發現之一,震動世界科壇。正是「冶」的千年積澱,才成就了建甌如此厚重的人文底蘊。

十、倒推方言考證法:方言裡的玄機

閩北方言建甌話的形成受其歷史背景、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等因素影響較大。戰國末期,越王無諸入閩,對建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無諸的貢獻,不僅表現在開疆拓土,締造閩越王國,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原和吳越文化,這些文化通過長期交融,已深深地植入建甌人的意識之中。同時,建甌地處閩北山區盆地。由於山區交通不便,相對阻礙了建甌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於中原獨具特色的建甌方言。

方言是體現一個地區的文化基因,折射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建甌方言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為閩北通用,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保留了古漢語中眾多的語音特點和古漢語詞彙,被學術界認為是上古漢語的「活化石」。經20世紀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確認,它是閩北方言的代表點,主要通行於明清時期建寧府屬的建甌、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陽等縣市,以及浦城、南平、順昌等縣市中接近建甌的鄉鎮,使用人口有200多萬人。

建甌方言中保留著大量古音,如「筷子」——「箸」;「洗澡」——「洗浴」;「蜂窩」——「蜂巢」;「去玩」——「去嬉」;「皮鞋」——「皮靴」;「筍乾」——「筍脯」等。

建州方言表現用手「打」人的詞句,遠比現代漢語多,表達的感情色彩也更豐富,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有:揍你、擂你、挎你、擖(gué)你、捋你、摑(xio)你,等等,不下十多個,但有的不知道該找到什麼對應的字來體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雖然建甌已基本使用漢語,但在日常用語中還保留著相當豐富的建甌本土特有的方言,這些方言詞語無法用文字表達,即使以擬音寫出來了,字面上也很難解釋。這些方言詞語就是古閩族語言遺存下來的活化石(當地人又稱作「鳥語」)。如蜻蜓——刊魁[k′aN33k′o54],乾淨——侎俐[lai33li44],操心——慌熱[xuaN54iZ21]等。此外,還有一些形容顏色的詞語,如「璃璃綠」「漆漆黑」「烘烘黃」等。

建甌方言裡頭的俗語豐富多彩、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具有濃鬱的古閩色彩、閩越遺風和鄉土地域風情。比如「城西炮」來源於清順治年間建甌特有的歷史事件;「廢明牌」是清朝取代明朝之後,人們對前朝榮譽封償的否定;「三七搭」是建甌做年糕的經驗配方。

此外,還有攬褲骹、矮爐餅、做皇帝、嬉牌仔等等,這些豐富的方言詞彙,都代表和反映了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折射出建甌作為閩之源頭在地脈、人脈、文脈的源遠流長及其生生不息的古閩族早期語言文化基因深深烙印。

結束語

「冶城」作為福建文化的發源地,她需要血脈傳、沃土養、人文育,強軍護、商貿興,而綜上所述,建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經濟繁盛,人文底蘊厚重,代代沿革薪火相傳,不斷線不斷根,為閩之源頭、福建首邑的發祥地「冶都」提供了底蘊厚重的孕育溫床。建甌歷史上長期為首郡、首州、閩都、首府中心樞紐之所在,長期都是全閩的軍事、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為其作為閩之源頭、福建首邑形成一個完整而翔實的證據鏈!

(原文刊登收錄在《武夷文化研究》2017年第一期/《建甌年鑑2017》)

閩源快訊

2020年新年伊始,由南平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政協建甌市委員會聯合編輯的《峻節德民·楊峻德》一書,由海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全書分20個章節,17萬字,詳細記述了楊峻德烈士投身革命、不屈不撓、甘灑熱血、英勇壯烈的一生。《峻節德民·楊峻德》一書,全方位真實再現了楊峻德的人生軌跡和革命歷程,詮釋了他為了信仰、慨然擔當、捨身為民、矢志興邦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值此全國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峻節德民·楊峻德》的出版,為建甌的紅色文化教育增添了實實在在的學習讀本,意義重大。(詹水金、黃悅、範小輝)

2020年元月1日晚,為打響建甌這張響噹噹的傳統美食招牌,同時進一步提升"閩之源·古建州"這一富有厚重底蘊的地標產品之美譽度,在建發購物中心街心廣場,我市成功舉辦了「建甌首屆板鴨文化旅遊商品購物節暨建州琴行新年晚會」。晚會琴樂歌舞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贏得了在座嘉賓與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晚會中還穿插建甌板鴨歷史文化知識有獎搶答,建甌板鴨同業公會會長葉國潤一邊速說板鴨烹製技巧一邊與觀眾互動問答,隨著不斷送出的一份份美味誘人的"饞潤"鴨禮獎品,將現場氛圍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黃悅、鄒季強、範小輝)

2019年是建甌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打的紅色文化年,全年紅色文化主題系列活動可謂精彩紛呈,成果豐碩。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紅色文化宣教全媒體全覆蓋。二是紅色文化觸角有深度有廣度。三是紅色文化活動系列化主題化。建甌是閩北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北遊擊區的重要一翼,是中國東南抗戰的重要支點,是福建「紅旗不倒」的革命老區之一,還是解放大軍十兵團進軍福州的前進基地和指揮中心,為革命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建甌史志人辛勤耕耘、銳意進取、勇於創新、千方百計致力於將我市的這筆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好、研究好、利用好、宣傳好!(薛穎、黃悅、範小輝)

聽讀建州

最新原創

往期精品

紅色建甌

相關焦點

  • 飛越閩北:十個縣市區,誰最讓你震撼?
    建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1800多年建縣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甌)。1913年撤府,並建安、甌寧為建甌縣,1992撤縣建市。歷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11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十大進士縣之一。
  • 丨拾味丨福建南平建甌
    疆域總面積4233平方公裡,其中耕地60.7萬畝,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建甌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11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福建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的政治家之一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
  • 八閩首府建甌
    蘇永青 撰文/攝影建甌始稱建安,這個縣名是漢獻帝劉協在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年號「建安」直接御賜命名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建甌是三國置閩地第一郡、唐代設閩地第一州、宋代立閩地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幾度相當於福建的「省會」,且曾經是閩國的國都,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首府,閩國古都」。
  • 福建南平建成區排名 建陽第一 政和最後 你的家鄉呢?
    南平市位置南平位於福建北部,是傳統意義上的閩北,南平的開發歷史較早,境內的建甌是福建最早建縣四個地方之一,古稱建州,福建省名中的「建」即來源於此。延平區地理位置優越,地處西溪與建溪交匯處,西溪與建溪合流後稱閩江,閩江則是福建的母親河,通航條件好,因此,延平在水運時代閩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 閩北菜的介紹及文化溯源
    閩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福建」之名即取福州、建州(古建州位於南平境內,今建甌市)首字而成。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每個縣市建縣均在千年以上。     閩北地理位置優越,與浙江、江西毗鄰,自然而然成為古代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因而造就文化走廊地位,成為八閩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 福建建甌三所享譽盛名的小學,學區房供不應求,家長:再貴我也買
    福建建甌市位於武夷山脈與鷲峰山脈之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多年,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建縣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甌)。建甌人傑地靈,文化昌盛。自古以來就是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陳靖姑在閩北的民俗信仰
    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力量!
  • 《閩北古陶錄》讀記
    《吳越春秋》卷八《勾踐歸國外傳》:「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範蠡曰:『臣之築城也,其應天矣。』崑崙即龜山也,……。《越絕》曰:『龜山,勾踐所起遊臺也。』《寰宇記》:『龜山即琅瑘東武山,一夕移於此。』」後來「範蠡浮海出齊」「耕於海畔」的故事(《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也值得注意。
  • 合福高鐵建甌西站站前工程技術負責人葛軍的高鐵夢
    中新網南平7月4日電 (張麗君 潘婉玲)福建省第一條時速超300公裡的高速鐵路——合福高鐵6月28日通車,首發G5602次列車緩緩駛入建甌西站,頓時站臺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 19位"閩北工匠" 〉誰是最具匠心的那位?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默默流著汗水,用勤勞雙手和智慧創造著美好的生活,為閩北建設與發展添磚加瓦的勞動者。閩北大地,因勞動者而精彩,因勞動者而美麗,因勞動者而充滿生機。現在,用您充滿誠摯的莊嚴一票,選出您心中的「閩北工匠」,讓勞動的美麗一代代傳承下去,讓閩北的動人故事永遠不停續寫……由南平市委宣傳部、南平市總工會、南平市委文明辦、南平市科學技術局、南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閩北日報社、南平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閩北工匠」評選活動。為我們推薦了這19位候選人,一起看看都有誰?
  • 建甌:君子之鄉——黨城村
    其始建於後晉天福八年(94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和福建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黨城是建寧府通往政和、松溪兩縣的官路驛站,自古以來因富庶和古樸而遠近聞名,素有「錢糧跨五縣」「金黨城」「君子鄉」之美譽。
  • 古鎮邑城地名文化①
    邑城--邢都公路從古城中心穿過。沙河市--顯德汪煤礦鐵路穿越古城村南。 古鎮邑城,年代久遠,邑:顧名思義,城市的意思。古人在建設邑城的時候,便定性為郡侯王道使政的地方。遠古時代,古城素有小京城之稱,商賈雲集,店鋪商號遍布大街小巷。歷代都是古絲綢之路的商貿集散地,因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古老的建築群,飛簷翹角,青磚小瓦。
  • 閩北做好茶「業」文章 茶山成為「金山銀山」
    省僑聯下派松谿縣鄭墩鎮南坑村第一書記李雨(左)和茶農交流。 東南網9月1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 文/圖)8月17日至20日,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組委會調研組到訪南平建陽、松溪、政和、建甌、武夷山等地,實地了解茶產業、茶企發展情況。幾片小茶葉,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韻,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葉扶貧。放眼閩北,連綿茶山已然成為「金山銀山」。
  • 中國烏龍茶中的佼佼者,勇奪「第一」的水仙茶|說茶大講堂
    在48個「中國國家級茶樹良種」中,福建水仙茶佔據首位;在全國41個半喬木大葉型茶樹良種中,福建水仙茶依然佔據首位。水仙茶樹品種,是福建烏龍茶的當家品種,也是福建出口烏龍茶中最大宗的產品,常作為大宗出口的拼配原料。
  • 熱烈祝賀中華林氏福建建甌聯誼會正式成立!
    > 投稿請至郵箱:1609705208@qq.com熱烈祝賀中華林氏福建建甌聯誼會正式成立
  • 邑城特色美食:邑城小水餃
    也只能從村友的評價和照片的展示中感受一下邑城小水餃的魅力了。《回憶中的邑城:[TOP10]邑城的十大地點》一文中提到過的邑城小水餃:Top7.李家水餃(小狗水餃) 這是曾經的奢侈品,是美味,是在小時候生場大病父母才給買的補品,那時候是2-3塊錢一碗,現在是6-8塊錢一碗,這樣看來我大TC的物價飛漲在邑城表現的並不那麼明顯。
  • 【邑城美食】舌尖上的邑城
    個人感覺邑城麵食與其他地方麵食最大的不同就是滷,不像刀削麵、牛肉麵、燴麵等幾乎全是面。邑城的面不管是拉麵、拽面、手擀麵還是機械麵條,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了滷,邑城的面也就失去了特色。滷一般有蔬菜滷、雞蛋滷、肉滷、炸醬滷等。
  • 建甌吉陽四寶
    澤瀉屬建甌的地產名貴藥材,建甌也是澤瀉的主產地,據明嘉靖《建寧府志》載,澤瀉主產於甌寧(今建甌西北面)的吉陽及城關豪棟、鐘樓各村均有種植,質量上乘,以吉陽最佳,有中國"澤瀉之鄉"的美稱。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生產已有很大發展,僅吉陽一地產量達2000噸,銷往香港、泰國、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藥典稱我國的澤瀉品質,以"建瀉"為最佳,"川(四川)瀉"、"西(江西)瀉",均屬次等。
  • 為數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築之一,國家級文物,福建省建甌東嶽廟
    建甌東嶽廟,又稱東嶽行宮,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城東2公裏白鶴山麓,佔地四十餘畝。始建於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是目前福建省為數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築之一。建甌東嶽廟主祀"五嶽之首"、總管人間吉兇禍福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還有女神淑明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