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哪去了?
在千百年間,人類通過自己努力與進化,一步步登頂食物鏈頂端,奠定了統治的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地盤與更大利益,人類發動戰爭,用鮮血與戰火塑造輝煌,但卻也用欲望毀滅了無數族群。據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統計,在如今世界上,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及超過1000種植物瀕臨滅絕。除去自然及生物本身的問題,人類在物種滅絕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加速了很多物種的滅亡,更直接造成了51種動物的滅絕。而當年曾遍布我國的犀牛,也正是絕於古人的屠刀之下。
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古代犀牛曾分三類,一為大獨角犀,二為小獨角犀,三為雙角犀。由於氣候環境的適宜,它們曾是華夏大地上的「原住民」之一,幾乎遍布整個中華大地,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3000年前。不過,當犀牛族群發展到商朝時,卻迎來了它們的第一場劫難:獵殺成風!
商朝開始的屠殺之風
據商代《殷墟文字乙編》所記載,犀牛曾是商王狩獵的最愛。有次他射得興起,竟一人射殺了71頭之多。為何商王如此偏愛犀牛?其實,除了它是貴族們的愛好之一外,犀牛本身也有一定原因,因為它身上的寶貝實在是太多了!在千年前的商朝,犀牛角、骨的鋒銳可謂無人不知,它是做利器的最好的材料,被人們所喜愛。此外,除了犀牛骨,它的其他部位也完全不會浪費。其皮由於韌性極強,因此常被做成防禦工具。而在種種因素下,犀牛族群遇到了嚴重危機。
春秋戰國的進階獵殺
時間推移到春秋戰國時期,則更是犀牛的噩夢。隨著天下紛爭,戰火不休,各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場獵殺犀牛活動,大量犀牛被殺、被扒皮,從而製作成盾牌及鎧甲,應對多變的戰局。在當時,吳國由於其位置優越,犀牛非常多,牛皮更是堅韌異常。為此,吳王夫差大手一揮,上萬頭犀牛頓時「牛」頭落地,而吳國則多了一支十萬三千人的軍隊,人莫敢欺。「吳戈犀甲」,也成為了各國聞之色變的詞語。
秦朝也不落下風
到了秦朝時期,比起春秋戰國來,犀牛的獵殺也是只多不少。當時不僅士兵會穿犀甲,甚至秦朝戰車轅馬所披掛的車馬甲都是犀甲,可見當時屠殺之多。
鐵甲將是犀牛的救星?
隨著時間的流轉,終於來到了鐵器時代,犀牛們似乎也終於鬆了口氣。畢竟在這個時期,革甲已經不再是主流鎧甲,鐵甲才是。不過即便此時,針對犀牛的屠殺仍在繼續。為了節省軍費,軍隊仍會配備相對「廉價」卻性價比超高的犀甲,此外,它身上的骨頭和角,也成為了商人、貴族鼓吹的名貴之物,各種各樣的犀牛骨、角被做成工藝品,甚至賣出高價。
唐朝的銳減,及最終悲慘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千年前的唐朝幾乎都找不到多少犀牛,更別說後世了。此後,一些朝代,如清朝雖然也做出了保護性措施,但卻根本擋不住人性的貪婪,不少人甚至還將它作為名貴之物,以求升官發財。在濫捕濫殺之下,我國犀牛頑強地堅持到了民國時期,便再也沒能堅持下去,族群徹底滅絕。就這樣,因為戰爭和人性,犀牛在我國的歷史中,永遠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