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可謂犀牛遍地,為何突然滅絕?古人:殺它才能打勝仗

2020-12-12 騰訊網

犀牛哪去了?

在千百年間,人類通過自己努力與進化,一步步登頂食物鏈頂端,奠定了統治的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地盤與更大利益,人類發動戰爭,用鮮血與戰火塑造輝煌,但卻也用欲望毀滅了無數族群。據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統計,在如今世界上,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及超過1000種植物瀕臨滅絕。除去自然及生物本身的問題,人類在物種滅絕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加速了很多物種的滅亡,更直接造成了51種動物的滅絕。而當年曾遍布我國的犀牛,也正是絕於古人的屠刀之下。

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古代犀牛曾分三類,一為大獨角犀,二為小獨角犀,三為雙角犀。由於氣候環境的適宜,它們曾是華夏大地上的「原住民」之一,幾乎遍布整個中華大地,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3000年前。不過,當犀牛族群發展到商朝時,卻迎來了它們的第一場劫難:獵殺成風!

商朝開始的屠殺之風

據商代《殷墟文字乙編》所記載,犀牛曾是商王狩獵的最愛。有次他射得興起,竟一人射殺了71頭之多。為何商王如此偏愛犀牛?其實,除了它是貴族們的愛好之一外,犀牛本身也有一定原因,因為它身上的寶貝實在是太多了!在千年前的商朝,犀牛角、骨的鋒銳可謂無人不知,它是做利器的最好的材料,被人們所喜愛。此外,除了犀牛骨,它的其他部位也完全不會浪費。其皮由於韌性極強,因此常被做成防禦工具。而在種種因素下,犀牛族群遇到了嚴重危機。

春秋戰國的進階獵殺

時間推移到春秋戰國時期,則更是犀牛的噩夢。隨著天下紛爭,戰火不休,各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場獵殺犀牛活動,大量犀牛被殺、被扒皮,從而製作成盾牌及鎧甲,應對多變的戰局。在當時,吳國由於其位置優越,犀牛非常多,牛皮更是堅韌異常。為此,吳王夫差大手一揮,上萬頭犀牛頓時「牛」頭落地,而吳國則多了一支十萬三千人的軍隊,人莫敢欺。「吳戈犀甲」,也成為了各國聞之色變的詞語。

秦朝也不落下風

到了秦朝時期,比起春秋戰國來,犀牛的獵殺也是只多不少。當時不僅士兵會穿犀甲,甚至秦朝戰車轅馬所披掛的車馬甲都是犀甲,可見當時屠殺之多。

鐵甲將是犀牛的救星?

隨著時間的流轉,終於來到了鐵器時代,犀牛們似乎也終於鬆了口氣。畢竟在這個時期,革甲已經不再是主流鎧甲,鐵甲才是。不過即便此時,針對犀牛的屠殺仍在繼續。為了節省軍費,軍隊仍會配備相對「廉價」卻性價比超高的犀甲,此外,它身上的骨頭和角,也成為了商人、貴族鼓吹的名貴之物,各種各樣的犀牛骨、角被做成工藝品,甚至賣出高價。

唐朝的銳減,及最終悲慘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千年前的唐朝幾乎都找不到多少犀牛,更別說後世了。此後,一些朝代,如清朝雖然也做出了保護性措施,但卻根本擋不住人性的貪婪,不少人甚至還將它作為名貴之物,以求升官發財。在濫捕濫殺之下,我國犀牛頑強地堅持到了民國時期,便再也沒能堅持下去,族群徹底滅絕。就這樣,因為戰爭和人性,犀牛在我國的歷史中,永遠地消失了。

相關焦點

  • 熠熠生輝的犀牛尊,揭秘中國古人與犀牛的過往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的中華大地上不僅有犀牛而且數量很多。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就能看到國博展廳珍藏著的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它用精美造型向世人講述著中國古人與犀牛不為人知的過往。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犀牛是生活在熱帶的一種大型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開闊草地、灌木叢或沼澤中。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在古代中國的華北大平原上,犀牛曾經成群結隊地出現過,這裡曾經是它們快樂的家園,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神話中的景象。但大量的文物遺蹟記載了這個事實,國博展出的這尊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河姆渡和周口店的遺址上,多次發現犀牛骨頭;甲骨文記載,商朝殷王一次捕獵到71頭犀牛;戰國犀牛紙鎮、西漢錯金銅犀牛、宋代犀牛擺件等等,這都說明古人熟悉犀牛,犀牛不是遙遠的非洲獨有物種。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白犀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存在於圖片文章視頻中的物種,就連去動物園都不一定能見到。而我們對白犀牛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除了頭上的犀牛角,我們可能都想不出來白犀牛的具體模樣。犀牛現存五種,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印度犀牛,所有犀牛都是瀕危物種。
  •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跡,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三秦大地,遍地是寶,當地百姓相對於其它地區的人,文物知識更為豐富一些。他將這件青銅器抬到家中,小心清理了一下,結果是一件似牛非牛的奇特文物。 村民沒有貪心,立即將這件文物出土的消息通知了當地政府。通過茂陵文管所接受後,幾經輾轉,現在入藏於國家博物館。眾所周知,國家博物館文物薈萃,不是精品文物根本入不了庫,那這件青銅器到底是什麼呢?
  • 再觀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說說古人為何用石犀「鎮水」!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沒有絲毫的依據,可另外一說,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才是水性神獸,可為何古人卻造石犀作為鎮水神獸呢?或許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緣由:一、神話傳說中,犀牛的「分水」本領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你抬頭一看,看到一頭巨大的坦克形狀的犀牛向你咆哮著,像一頭公牛一樣打噴嚏,巨大的角已經降了下來。你的想法是什麼?。嗯,不要試著彎彎曲曲地跑(這就是躲避鱷魚的方法),也不要坐下來試著讓自己變小(這是為了安撫大猩猩,而不是犀牛)。你最好的選擇就是躲起來,即使你周圍只能看到一塊小石頭或一棵瘦骨嶙峋的樹。事實上,你有很好的機會逃脫懲罰,因為儘管大自然給了犀牛許多非凡的天賦,但好的視力並不在其中。
  • 曾遍布華夏大地的犀牛是怎麼滅絕的?這個才是它絕跡的真正原因
    這裡的「兕」便就是古代對犀牛的一種稱呼;可以見得殷王除外捕獵時,經常能獵到犀牛,有時候少則一頭,多則五六頭,最多的時候竟一次性捕獲了四十頭。就算放到現在我們捕魚捕鳥,一次性能抓到四十頭都算是很大的收穫了,更何況是犀牛這種大型動物;由此可見,當時的犀牛在商代時候曾有多繁榮。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但理論上來說,這一物種的滅絕已經進入倒計時。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西周滅亡後,我國陷入春秋列國的分裂時期,各國之間徵伐不斷,對犀牛皮的需求暴增。根據《吳越春秋》所載:僅公元前570年的吳越之戰中,吳國軍隊中就有13萬人身披犀牛皮甲。為了獲取犀牛皮,一些地方甚至推出了上交犀牛皮可以免死的政策。
  • 大象和犀牛沒了象牙和牛角必死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象牙和犀牛角為何讓一些人如此瘋狂?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象牙和犀牛角到底有什麼作用?首先是象牙。早在1922年以前,我國也有犀牛分布,雖然它們被稱為中國犀牛,但其實「中國犀牛」是由三種犀牛構成的,它們正是現存在亞洲分布的以上三種犀牛。但是在國人的瘋狂獵殺下,它們已經於1922年在我國完全滅絕。而犀牛被獵殺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們的犀牛角。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3——中國犀牛
    從古至今人類對犀牛的捕殺就從未停止,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因此滅絕,只能留下一隻犀牛角在這個世界上以證明他們存在過。就在這場追逐珍奇犀牛角的屠殺中,中國犀牛就是受害者之一,中國犀牛在1922年徹底滅絕。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中國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 犀灣名字的由來,到底是犀牛還是水牛?
    二犀牛,可分為獨角犀牛和二角犀牛,角都長在鼻子上側。目前,世界上的犀牛大都生活在非洲和亞洲暖溫區。據史料記載,中國中原地區,在周朝起,軍隊需要大量犀甲作為防護武器,需要大量殺伐犀牛取其甲,因此大約到宋朝時期,中原地區的犀牛便開始銳減乃至絕跡。同時期要看中國本土犀牛,需要到南方地區才有得看。中國南方最後一頭小犀牛,滅絕於1922年的雲南。
  • 全城熱益 | 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那時候,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遍布著貘、犀牛、水鹿、亞洲象等各種如今僅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出現的動物,3000多年前的商王和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甲骨文中留下的,將是一場有關中國古代生態演變的物種哀歌。
  • 古代沒酒麴怎麼釀酒?古人:這遍地的野草,可不就是酒麴
    我國釀酒的歷史十分久遠,漢朝時就有了當壚賣酒的故事,現在我們釀酒就非常的方便,只需要準備好酒麴就能釀酒,以前的時候沒有酒麴賣,那古人是怎麼釀酒的呢?古代沒酒麴怎麼釀酒?古人:這遍地的野草,可不就是酒麴沒有酒麴賣的話,他們就會自製酒麴,做好之後再釀酒就行了。
  • 俄發現1.4萬年前犬科動物,胃裡藏有組織疑似已滅絕的長毛犀牛
    據《鏡報》8月18日報導,俄發現1.4萬年前犬科動物,胃裡藏有組織疑似已滅絕的長毛犀牛。據悉,一隻1.4萬年前小狗在俄羅斯西伯利亞薩哈共和國的圖瑪特被發現,這隻年輕的生物,官方稱其為史前犬科動物,可能是狗,也可能是狼,它的胃裡還存著毛茸茸的組織,這些組織被證實是一頭已經滅絕的長毛犀牛。
  • 古代將軍為何都會系披風,只是為了裝酷耍帥嗎?古人的智慧不簡單
    ——王昌齡《從軍行》 將軍是我國古代特別重要的官職,身居這個官位的人身上的責任十分重大,國家百姓的安危全在他們的手上。保衛國家才能守住一方的安寧,百姓才可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才會有開平盛世。一個好的將軍不僅自己要驍勇善戰,謀略過人,而且還得有極其重要的領導力和判斷力,最為重要的是實戰經驗,紙上談兵無法應用於戰場之上,終是沒有意義的。
  • 僅存一頭雄性白犀牛,告訴我們什麼是瀕臨滅絕!
    白犀牛目前,世界上生存的犀牛有5種:白犀(分為南方白犀和北方白犀)、黑犀、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犀。犀牛中要算白犀的體型最大,建高可達1.8—20米,身長達4.1—4.4米,體重2—3噸之間。這種犀牛雖名為白犀,但它的體色是灰色。白犀僅分布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區,在亞洲的傳統醫學裡,犀牛角可用作藥物,犀牛角在亞洲市場十分受歡迎,最高可賣到1磅3萬美元。
  • 已滅絕的17種國寶級動物的最後影像,58人守護最後一頭白犀牛
    在我國古代,白暨豚被認為是長江漁民的晴雨表,如果看見白暨豚在小船周圍跳躍,則意味著將要下雨,漁民隨即靠岸停歇,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居民與長江中的白暨豚和諧相處。長江白鱘有著長江男神的美譽,在長江中生活了數千萬年之久,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其個體可達萬斤之巨,是我國古代漁民最重要的魚獲之一。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長江大壩的興建以及水上航運的發展,白鱘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其回遊路線被阻隔,導致了它們的滅絕。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那時候,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遍布著貘、犀牛、水鹿、亞洲象等各種如今僅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出現的動物,3000多年前的商王和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甲骨文中留下的,將是一場有關中國古代生態演變的物種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