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的心裡話:我們不敢賣慘,我們並不脆弱,我們需要尊重

2020-12-14 簡客心理GAKER

最近發布了很多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視頻,有很多讀者關注我,向我諮詢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分享更多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視頻和文章內容。

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

同時也有很多人指責與謾罵,說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脆弱才得這個病,為什麼還要過度營銷,博取他人的同情,難道用這樣賣慘的方式,抑鬱症就能好嗎?

首先我要說,抑鬱症

我們之所以患上抑鬱症,也不是因為我們脆弱。

如果抑鬱症患者真的是脆弱的一群人,那麼就沒有多少人比我們更堅強。

抑鬱症患者常年忍受著生理痛苦和心理痛苦的雙重折磨。

除了抑鬱症患者,沒多少人能夠體會到長期失眠是怎樣一種痛苦,沒多少人能夠體會到長時間承受焦慮和恐懼是怎樣一種痛苦。

沒多少人能夠體會到長時間感受不到任何快樂是怎樣一種痛苦,沒多少人能夠體會到長時間心境低落,缺乏生命活力是怎樣一種痛苦。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長時間忍受別人的不理解,長時間遭受別人的鄙視,長時間承受別人的流言蜚語,長時間承受社會情緒和社會輿論給我們的壓抑。

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除了抑鬱症患者,有多少人能夠感同身受呢?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

用度日如年來形容抑鬱症患者承受的痛苦,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即便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痛苦煎熬之中,我們依然堅強地活著,依然努力地活著。

那麼多沒有嘗試過抑鬱痛苦的人,你們有什麼資格說我們是脆弱的群體呢?

我們比你們想像中要堅強太多太多。

其次我要說,我們抑鬱症患者真的不敢賣慘。

因為賣慘不僅得不到同情,還會遭受更多的流言蜚語,承受更多的社會輿論壓力。

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希望得到身邊人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朋友們的理解,我們希望在抗擊抑鬱症的道路上能夠有人支持我們,最好是能得到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然而事實情況是,最不理解我們的就是自己家人和朋友,帶給我們傷害最多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我們懼怕社會輿論,因為總有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我們實施各種不公平的批判和各種異想天開的指責與謾罵。

我們承受的病痛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同情,反而會引來了更多的否定,我們還敢賣慘嗎?

最後我要說,抑鬱症絕非過度營銷,抑鬱症是一種社會性疾病。

中國的抑鬱症患者數量達到9500萬人,相當於你身邊沒15個人中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

全球抑鬱症患者數量超過3.5億人,相當於美國的人口總量。這就是事實。

2016年我患上了抑鬱症,6個月的痛苦煎熬之後,我走出了抑鬱,用了將近3年時間才完全戰勝抑鬱症。

我想要分享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一些歷程,希望能夠鼓勵和我一樣飽受抑鬱折磨的人,我們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

我們真的需要幫助,但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我們,沒有幾個人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只有互相幫助,相互鼓勵,彼此支持。

我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現在是一名抗擊抑鬱症的戰士,如果你也被抑鬱症困擾,你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加油,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戰勝抑鬱!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估算,全世界患有抑鬱症的人群在2005到2015年激增了18.4%,達到逾3.2億。在中國則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另外,許多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死亡率都高於一般人群。較高的死亡率並不僅僅由自殺所導致,還與抑鬱症可能引發或加重其他疾病相關。
  • 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自測呢?
    生活的壓力,繁重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都在侵襲著我們脆弱的神經。有時候我們單純的以為是暫時的情緒低落,殊不知這是抑鬱症的前期徵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種疾病吧!微笑抑鬱患者隱沒在每天的繁忙與喧囂之中,笑臉迎人,沒有人知道,此刻患者的內心早已和抑鬱開始了搏鬥,而且鬥爭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刻。如何自測是否患有微笑抑鬱症呢?
  • 「那個逗我們笑的脫口秀演員,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抑鬱症,近年來,已經是個常見的心理問題。常見到,提起抑鬱症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賣慘」,反感。他們需要被肯定,被接納,卻又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而陷入不安全感之中。看過一個短視頻,是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在讀微博:「沒吃晚飯,加班到一點,到家整個人都是暈的,好希望有個人可以看穿我的內心,明白我的感受,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 請不要再對抑鬱症患者說這些話了
    我們是抑鬱症患者,我們也是芸芸眾生的一員。我們和大家一樣學習、工作、生活,存在於社會的每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而我們的父母、伴侶、家人常常無法理解我們所見的顏色。「能不能老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鼻子......」「老是這麼喪,我都被你傳染了」其實,抑鬱症患者並不是故意不作回應,只是由於情緒不佳,才導致他們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這是抑鬱症症狀的問題,而不是他們本人的問題。
  • 深度觀察|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們該如何推開心中那扇「門」
    這裡似乎成為了一個「樹洞」,眾多抑鬱症患者在這裡訴說痛苦、孤獨和無助,也收穫慰藉、鼓勵和希望。 高速發展的時代,競爭激烈,壓力加劇。在人生的每個路口,我們都可能會迷茫、彷徨、焦慮甚至抑鬱。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抑鬱症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疾病,幾乎每14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
  • 作為身邊人我們如何讓抑鬱症患者開心起來呢?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傾聽,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身邊的人,不管是抑鬱症患者還是壓力大的人,「少說話,多傾聽」是非常重要的,況且我們不是他們本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過什麼事情,才會患上抑鬱症或者壓力大。切記我們不要盲目地給他們講一些所謂的大道理,與此同時也不要盲目勸他們積極樂觀。
  • 《如果聲音不記得》,讓我們了解抑鬱症患者,全程直擊心靈!
    最近上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由章若楠、孫晨俊主演的,王彥霖親情出演。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群體——抑鬱症人群。帶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 如果遇不到辛唐,那麼就自己做自己的辛唐!
  • 趙楠:我們對抑鬱症的誤解有多少
    趙楠:目前我們在病因學上發現的現象是抑鬱障礙患者腦類5羥色胺功能的低下或者含量的減少,表現為情緒不開心和興趣減少,但具體減少的原因還不清楚。前面提到過,疾病的發生是與環境有關的,也存在生活環境不理想,沒有條件培養樂觀情緒和豐富興趣愛好的可能性。
  • 家屬提問:為什麼抑鬱症患者對我們的愛拋之腦後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的抑鬱症患者會把身邊人的愛拋之腦後,甚至不領情,從而導致身邊的人感覺患者不可理喻沒事找事,這讓很多身邊人不知所措,關心也不是不關心也不是,今天這篇文章給各位家屬一些提示,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各位網友能夠從中吸取到有用的知識
  • 焦慮抑鬱症:面對強烈的負面思維,我們該如何與它共處?
    其實,焦慮在最開始都是很正常的擔心,當這種擔心過度了,不能合理去看待,又或者去誇大它的問題的時候,那麼我們的焦慮情緒,就會走向一個升級,迭代的過程。大家都知道,起初我們的焦慮情緒並不嚴重,但是隨著時間的逝去,我們的這種焦慮並沒有停止放下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它就會逐步演變成焦慮症,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就是焦慮情緒到焦慮症的發展軌跡原貌。
  • 「水果滯銷,幫幫我們」竟然是賣慘營銷……
    賣慘營銷賣慘營銷意思是:在商品上強行包裝悲慘背景,蓄意製造悽慘無助的境地,欺騙消費者,為其買單。套路就在於怎麼引起人的惻隱之心怎麼來。通俗一點說,賣慘營銷的本質就是,利用人們對底層弱者的同情心來獲取利益。在這裡,我們要明確一個事實。
  • 世界衛生日,我們來聊聊這條「黑狗」——抑鬱症
    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將抑鬱症比作「將人咬住不放的一隻黑狗」,而他本人也是一名季節性抑鬱症患者。視頻來源 |《我有一隻黑狗,它名叫抑鬱》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1年報告,抑鬱症已成為因疾病和殘疾所造成的生命損失中最為顯著的疾病之一。
  • 為什麼我們要尊重個體差異性?
    我們聊聊上一篇文章裡面有說到的個體差異化,世界上沒有兩片自然生長的相同的葉子,我們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化。為什麼現在的精神和心理問題吃藥只能是輔助的一個效果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了,我們每個人心理的個體差異性。兩個人都患有抑鬱症的,但是引起抑鬱的原因卻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長所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各方面存在的因素,導致了每個人遇到的事情、認識的人都是不相同的。
  • 我們該怎麼對待抑鬱症患者
    這是來自讀者周華的後臺留言,靜水通過大半年的心理學學習,直覺她患上了抑鬱症。我小心翼翼地問她:「介不介意做個測評?」「謝謝你這麼真誠,我是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她秒回我。我和第一任丈夫孫銘青梅竹馬,感情深厚,大學畢業的第三年,我們便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那年我26歲,在一家出版公司上班,親情,愛情,事業,一切都來的那麼自然。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們商量著過兩年生個可愛的寶寶,美好的人生莫過於此吧。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深夜來電,「請問是孫銘的家屬嗎?」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文/老K抑鬱症有多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最近看到一個帖子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寫給其他病友的五句話,每句話都非常真誠,而且還很勵志。其實我們有時候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很多人患上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是攻擊自己,比如在人群中出現問題之後總是先找自己的問題,要不你看心理學有個理論認為抑鬱症患者都是善良的人,其實說更準確一些就是不敢表達攻擊性的人。
  • 不想交往,不敢出門,現在是給我們同情那些有心理疾病孩子的機會
    諮詢中很多父母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自從有抑鬱症之後,開始就不出門,不但親戚家不去,即使平時非常要好的同學家也不去。也不出去鍛鍊,有的時候三天五天在自己的小屋裡面。也不讓我們去打擾他,自己每天就玩著手機。既不想學習也不想工作,在家這樣啃老是真的好。
  • 我們對抑鬱症還知之甚少,但人類對抗抑鬱的歷史已很漫長
    當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這種說法是十分荒謬的,也不存在什麼黑膽汁,但是這個詞語與抑鬱掛鈎起來,卻十分貼近。很多抑鬱症患者形容自己病發的時候,都會表示,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篇黑暗之中,「黑」這個主色調可以說非常貼近病患內心。
  • 我們搜集了後臺500條來自抑鬱症留學生的留言……
    以上令人痛心的新聞報導案件,都無時不刻地在提醒著我們抑鬱症的嚴重後果。但是即使這樣,我們身邊的至親可能還是會粗暴地,把抑鬱和焦慮各種各樣的情緒,歸咎於簡單的」你就是太脆弱了「」你就是在抱怨「。
  • 你離開的時候天空灰得像是哭過: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抑鬱症
    三浦春馬在生前疑似患有抑鬱症,但他選擇自己承受,直到獨自離開。點擊深讀君想說,其實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關於抑鬱症,我們應了解的還有很多。每年約20萬人因抑鬱自殺,僅僅有2%的抑鬱症患者接受了系統治療。看起來開朗樂觀的人,內心也可能正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煎熬。當病情累積爆發時,他們選擇最極端的方式——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有那麼多抑鬱症患者不去就診呢?
  • 哪些話最好不要和抑鬱症患者說?人們對抑鬱症有哪些誤解?
    美國6.7%的成年人都會經歷一次嚴重的抑鬱症發作。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不可能理解抑鬱症患者到底經歷了什麼。缺乏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教育,以及媒體的嚴重錯誤導向,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抑鬱症的錯誤認識。希望下面的事實,能幫助澄清一些與抑鬱症有關的誤解,並提供一些對抑鬱症患者不應該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