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新冠疫情,久負盛名的中國——東協(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正式向南寧市民「告假」,暫緩舉行。
明天就是端午了,看不了龍舟,聽聽鹿鹿家外婆講古(南寧白話,講故事)吧。
外婆93歲了,講起自己小時候,端午隨母親回外婆家看「扒龍船」的古仔(龍舟競渡,亦稱賽龍舟,南寧人俗稱「扒龍船」。古仔,南寧白話:故事),仍是歷歷在目。
「氹氹轉,菊花園,阿嫲孭(南寧白話:miē,背負)我睇龍船。」
外婆的母親秀秀(鹿鹿的老阿太)十八歲出嫁,三年生倆,一兒一女,過三年又生了一個妹妹。
待兒女六、七歲後,每年端午,秀秀早早服侍好婆婆、丈夫,便手牽著兒女出門了,齊兒穿著西裝短褲,短袖襯衫,允兒(外婆的乳名)穿著花布連衣裙,都是秀秀自己裁剪,一針一線縫好的。孩子唱著兒歌,一路回娘家,雨兒拎著裝著蘋果、橙子和其它時令水果的籃子,在身旁幫秀秀招呼著兩個孩子。
秀秀娘家在渡船口仁愛路,從金獅巷夫家走出巷口,跨過當陽街,下幾十級青石鋪的碼頭臺階,就到家了。那時邕江上沒有建橋,過江都在渡口坐船,人來人往。仁愛路上的Y家一樓當街是自家的燒臘滷味鋪,秀秀爹是湖南人,早年在亭子做木匠造船。有了積蓄,憑著燒滷手藝做起買賣。在江邊砌了房屋,安了家。鋪頭雖不大,味道純正,別有風味,生意很興隆。
湖南人抱團意思強,仁愛路亦號稱「湖南街」。秀秀爹日子過得風調雨順,他樂意為鄉裡和親戚蓋簡易房屋,帶攜了不少鄉親。外公樂善好施的品質深深影響了允兒。
Y家緊挨著渡船口,是一座兩進三層的磚木房屋,門面不大,房子進深很深,一直到江邊。兩邊是磚砌的封火牆,磚柱,前、後進中間有木樓梯連接,行走十分方便。房子前後都開有窗,透過精美的雕花窗格看街、看江邊風景,別有趣味。屋子南北通透,江風拂面,涼爽怡人,炎炎夏日倍感舒服。
外婆和媽媽秀秀、三姨說著體己話,平時家務忙走動少,只能趁著過節回家省親。
「吃飯啦!」
釀苦瓜是當令時蔬,扣肉、白切雞、檸檬鴨、青菜、三角涼粽……擺滿桌子。家裡的秘制叉燒真是百吃不厭。
一大家子圍著飯桌,嘰嘰喳喳。
「吃菜,吃菜!」外婆拿起筷子,招呼回門省親的女兒和外孫。
大家也一一動筷,大快朵頤。
邕江兩岸人山人海,人聲鼎沸。
江中間預留了龍舟賽道,兩旁近岸的是富裕人家包租的大船。
午後,一家人各就各位,期待龍舟從江面呼嘯而來。
最妙的是,允兒外婆家臨江的二樓、三樓都搭有木質看臺,上面有雨蓬遮陽擋雨,茶几、椅子擺好了,茶几上有茶水、瓜子、花生、點心、水果,一邊聊著閒話,一邊喝喝茶,磕磕瓜子,品著點心,吃著水果,坐在看臺居高臨下,觀賞邕江上龍船爭渡的熱鬧場景,好不愜意!
二舅媽領著表兄、表姐妹們在二樓看臺,外婆、秀秀、未出嫁的三姨領著齊兒、允兒、琴表妹、樂表兄在三樓看臺,其他大人都在四樓曬臺。
「來了!來了!」
譁!喧鬧聲此起彼伏。
人群沸騰了!掀起陣陣人浪。
「鏘—鏘—鏘—鏘—」龍舟竟發,奮力爭先。
南寧市的龍船是特製的狹長型木船,形如柳葉,前後有雕刻的彩色龍頭和龍尾,全船塗以彩色,船中豎一長竿,掛一面彩色長方旗。每船坐24人左右,司鼓或司鑼者立船頭,掌舵者2人在船尾輪換,民國23年(1934年)南寧民國日報記載:「扒龍船舊習,行見一年一度,在邕江中遊駛競技矣」。
「好嘢!好嘢!」表兄、表姐妹們歡呼雀躍。
看臺上,江岸邊喝彩聲、吶喊聲彼此呼應,聲浪沖天。
龍船似離弦之箭,順流直下,呼嘯而過,「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龍船從大坑口碼頭出發,終點是水閘門六角亭(現在邕江一橋北),而渡船口碼頭是接近終點的最佳觀賞地。
按民間習俗,龍舟賽多以燒豬、白酒為獎品,獲勝的隊伍領到燒豬和白酒之後,把燒豬和白酒搬到龍舟上,放鞭炮、敲鑼打鼓遊江以示慶祝,而後,到附近的船上聚餐,把燒豬切了,二三兩一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歲月悠悠,幾十年彈指一揮間……
解放後,端午節賽龍舟更成為南寧市別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賽龍舟是中國,也是南寧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改革開放後南寧賽龍舟活動方興未艾。
2004年開始,南寧龍舟賽的賽場從邕江轉戰位於青秀區的南湖公園,93萬多平方米的南湖湖面,14年來,吸引了多支東南亞以及區外隊伍,不同級別的賽事產生了數不清的冠軍,也收穫了無數的吶喊和喝彩。
闊別十四年,2018年龍舟賽重返邕江。
第十五屆中國——東協(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要上自治區運動會」2019年廣西龍舟系列賽(南寧站)在南寧邕江孔廟段附近水域拉開序幕。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寮國六個東協國家的代表隊以及廣東省佛山市水藤龍舟隊、廣東省陽江市雙帶龍舟隊、遼寧省大連正元博賀龍舟隊等區外高水平龍舟隊伍來邕參賽。
比賽開始前舉行了祭江儀式,祭師讀祭文,為龍舟點睛選手進行準備。
一組組龍舟飛馳而過,碧波之上,他們劈波斬浪,無畏艱辛,百舸穿越,激流勇進。東協各國龍舟隊伍與區內外各龍舟隊伍同場競技、奮力拼搏,為南寧市人民奉獻一場精彩、和諧的「體育+民俗」龍舟賽事。
端午賽龍舟,源遠流長。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死去,於是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嶽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鏘—鏘—鏘—鏘—」,我們從一艘艘向前挺進的船隻中窺見端午習俗的原始形態;在龍舟鑼聲喧囂的邕江江面,略過的是一條條有歷史痕跡的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