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兩個交易日跌停,近兩個多月下跌了40%,南極電商成為近期市場表現最衰的公司。
在連續多日下跌之後,南極電商股價在1月4日跌停,當日成交8.85億元,換手率3.6%。1月5日開盤不久,公司股價再度被大量賣單封至跌停板,直至尾盤才打開跌停,收盤大跌9.91%,公司最新市值也隨之跌破300億大關。
為什麼大跌?是誰在不計成本地出逃?又為何出逃?消息面來看,除了披露董事減持進展及實控人部分股份質押的消息外,南極電商近期十分平靜。
然而,就在1月5日,早前有關公司造假的傳言又在坊間發酵,這是不是引發股價大跌的導火索?有投資者在互動易平臺據此提問。遺憾的是,公司未對此予以正面回應。1月5日晚,南極電商發布股價異動核查公告,稱未發現異常。
另據記者獲悉,南極電商在1月5日下午3點半舉行了機構投資者電話交流會,這能止住持續下跌的股價嗎?
「造假傳言」再度發酵
1月4日,南極電商股價跌停當日,公司在互動易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還不斷釋放利好「鼓勁」,公司稱「將持續關注白酒賽道的相關機會」等。在回復業績是否超預期的問題時,公司甚至毫不避諱地稱「四季度銷售業績增速可觀」。
然而,這些激動人心的回覆並未改變股價頹勢,1月5日開盤後,南極電商的股價再度被大量賣單砸至跌停。
「外界如今又傳出公司造假,公司董事長緊急召開電話會議,應該是解釋這個事。」一位投資者對此表示。
據了解,儘管「造假傳言」已是舊聞,但隨著近期公司股價的莫名大跌,加上知名大V「舊事重提」,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都擔心:相關事件究竟是謠言,還是「遙遙領先的預言」?
據公開資料,彼時某機構在講述「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時,列舉了「XX電商」的案例,而所列細節經比對恰好與南極電商相吻合。
南極電商顯然也已注意到相關傳言。
據了解,1月5日下午,有普通投資者曾試圖接入南極電商交流會,但被對方拒絕。
「面對造假傳言,公司為什麼只向機構投資者解釋,反而忽視中小投資者的感受,不管造假與否,這一行為本身是否涉及重要信息的選擇性披露?」有投資者提出質疑。
經營創新還是玩概念?
在數千家上市公司中,為何南極電商成為了被懷疑對象?而這,還要從公司的經營模式說起。
2015年末,南極電商借殼新民科技上市,實控人變為張玉祥、朱雪蓮夫婦。登陸資本市場之後,南極電商儼然是一個「優等生」,業績增速驚人。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借殼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9億元,淨利潤1.72億元;2019年營業收入達39億元,淨利潤12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7.22億元,同比增長19.9%。
在競爭激烈的服裝業「紅海」裡,南極電商為何如此賺錢?剖析其商業模式演變歷程,2015年開始,南極電商貨品銷售收入銳減,主要收入及利潤來源於品牌綜合服務業務,逐步減少通過大型商超和直營店的貨品銷售,加大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毛利率得以大幅提升。
據此,多年前「地球人都知道」的保暖內衣品牌「南極人」,已經完全擺脫了生產商的角色定位。市場給南極電商商業模式的一個形象比喻是「賣吊牌」,網友更是戲稱「萬物皆可南極人」。
以2019年為例。報告期內,南極電商授權品牌產品的可統計GMV實現305.59億元,同比增長48.92%;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報告期內,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12.55億元,同比增長127.59%。
再看一個更加勁爆的數據:2019年度,南極人品牌在阿里平臺的店鋪的支付件數近3.35億件,支付人次超過2.88億人次;南極人內衣類目在阿里平臺的月均訪客數約為5115萬人,月均客單價約為49.76元,月均轉換率為20.28%。
在展望未來時,南極電商表示:將持續豐富品牌矩陣的內涵,包括保持現有品牌數量的同時適當增加適合公司運營的品牌,橫向和縱向豐富產品類目內涵,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性價比……
持續拓展類目再授權,南極電商「站著收錢」的滾雪球遊戲能持續嗎?
「一個生意能做大做強,一定有他的邏輯在,而不是創造一些新詞彙,故弄玄虛,這個本身就值得懷疑。」一位私募人士對此稱。
5日下午,記者多次致電南極電商的電話,不是佔線就是沒人接聽。
公司究竟有沒有涉嫌「體外循環造假」?本報將繼續跟蹤報導。
編輯:覃秘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徐銳 吳正懿 責任編輯: 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