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人尚武卻不大舉侵略擴張,那他們的軍事力量用在哪裡?
這是一個關於國家意志的問題。
斯巴達人,是公元前八世紀,居住在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的古希臘人。拉哥尼亞平原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小塊平原。「斯巴達」原來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因為斯巴達人既沒有城牆,也沒有像樣的城市,所以斯巴達人實際上是一個部落。
一小塊平原能夠養活多少人呢?沒有城市的城邦,社會生產力能有多發達呢?這就說明兩個問題:斯巴達的人口規模很少,社會經濟也不是很發達。總的來說,就是:斯巴達人日子過得很苦,周邊都是強大的敵人,唯有尚武才能保護自己。
國家意志即全體國民求生存與發展意志的集合,對外擴張就是將自身的生產方式延伸出去,以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從這兩個定義看,斯巴達人尚武,卻沒有大舉侵略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一點: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任何生產方式,沒有侵略擴張的國家意志。
斯巴達人是從公元前11世紀來到拉哥尼亞平原的一支希臘部落,他們毀掉了原有的城邦,在這裡定居下來。
而原來定居於拉哥尼亞平原的是希洛人,希洛人口規模遠遠超過斯巴達人,但是武力上戰敗,最後城邦被摧毀,希洛人淪為斯巴達人的奴隸。
希洛人也不完全是希洛人,還有別的種族。在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動了長達10年的戰爭,最後徵服了美塞尼亞,將多數美塞尼亞人變成了奴隸,並為希洛人。
希洛人由此成為了奴隸的代名詞,成為斯巴達人對立的一個龐大的族群。
為了統治龐大的奴隸族群,斯巴達人不得不依靠全民武裝。相應的,農耕依靠的希洛人,斯巴達人根本不管,只管搶劫。斯巴達人只從事一種職業,就是當兵,從小就當預備軍人,20歲之後就成了正式軍人,過了60歲才又轉為預備軍人。也就是說,斯巴達人一輩子,從生到死都在當兵。
斯巴達人對奴隸的控制相當落後,其在奴隸族群中並沒有相應的賦稅或者管理組織,而是依靠定期對希洛人進行搶劫,這造成斯巴達缺乏足夠的糧食,人口增長緩慢。
因為斯巴達人鬆散的控制,希洛人不斷掀起反抗,經常舉行武裝起義。而為了鎮壓起義,斯巴達人又定期屠殺希洛人之中的丁壯勞動力。斯巴達人經常派遣大量的青年戰士下鄉,他們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的給養品。在白天,他們分散隱蔽起來,尋找那些強壯的希洛人,將其殺死。
實際上,斯巴達人並不從事任何勞動生產,其勞動生產就是掠奪,對外是掠奪,對內還是掠奪。唯一的生產方式就是搶劫,這是破壞生產的行為。破壞生產,不可能得到財富,凝聚力量,斯巴達人沒有侵略擴張的需要,更沒有力量。
戰爭是消耗財富的,不存在完全依靠戰爭掠奪能夠生存的部落,即便是古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去搶劫,遊牧才是他們的主業。
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內部是不允許經商或者從事手工業生產的,而是推行一切財物歸公,這是原始社會的部落才會推行的制度。
斯巴達人依靠戰爭供養整個部落,或者說供養整個城邦,這毫無生產方式可言。既然沒有生產方式,自然無法將生產方式延伸出去。周邊的城邦實力強大,是因為其經濟能力強大,同時也為斯巴達人掠奪提供了條件。如果周邊落後,斯巴達人搶不到東西,那麼斯巴達人就會衰弱,或者就得遷徙到另外一個地區。
在歷史上,斯巴達人的衰弱,是希洛人反抗斯巴達人統治勝利,獲得了自由的權力。而在外,雅典同盟不斷壓制斯巴達人的生存空間,斯巴達人沒有了搶劫的地方,於是就衰弱了。
他們無法在其它地區同樣地推行這樣的生存模式,因為要統治另外一座城池,斯巴達人內部就得分裂出去一個部落出去。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財產公有,分裂出兩個部落,會削弱斯巴達人的實力,兩個城池也無法共享財富。從組織形式上就決定了斯巴達人維持其軍事同盟的依然是武力壓制。斯巴達人的社會組織,沒有任何能力進行對外擴張,最多就是搶劫一番。
綜上所述:斯巴達人尚武,其軍事力量都用在了維持日常的生活所需上,因為所有的物質來源都是掠奪,對內對外都是如此。斯巴達人就是一夥強盜,以破壞生產,進行掠奪為生,並沒有版圖的概念,也沒有國家的職能,更沒有擴張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