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射陂邊煙景多,雲錦十裡翻風荷」
——清·時弘化
「稟僕射!大喜事!陛下將鄭州東的湖地賜您啦!這塊兒風水寶地以後就叫僕射陂啦!」差役遠遠來報,僕射李衝聽到,喜上眉梢,開懷大笑。
現存最早的鄭州舊志——明嘉靖的《鄭州志》中寫道:「僕射陂,在州東。後魏文帝賜李衝,因名之。」
僕射陂湖面寬闊,「周回十八裡」、「廣可十餘頃」,「夏月荷花盛開,香風襲人。一郡之勝概也」。那麼僕射陂與「鳳臺荷香」有何瓜葛?
《鄭州志》載「鄭州八景」給出了確切答案。「鄭州八景」首圖即為「鳳臺荷香」,並配以張鉞手書《鳳臺荷香》:「僕射陂邊水,螺痕鏡裡青。鳳凰難出穴,君子尚餘亭。」古人紛做「鳳臺荷香」歌詠此地,此地當然就是鳳凰臺。鳳臺與僕射陂好比斷橋與西湖,共同勾勒出彼時鄭州那令人嚮往無比的「東湖勝景」。
話說北魏僕射李衝拿地之後,迅速啟動了湖域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加之李僕射因提出均田制、三長制使得國力大增,李衝威望震野,僕射陂自然也是風行水上,生機勃勃,四方百姓傾心維護之。
到了唐朝,唐玄宗將僕射陂更名廣仁池,並且提升了湖域生態保護力度;禁漁、禁採摘!南北候鳥、東西馬猴、上下水土、左右風雨等歡聚於此,廣仁池自然保護區成長為國家公園,引得無數文人雅士前來打卡攬勝,也難怪唐代詩人趙嘏送李蘊來鄭州做官時大吐酸水:「僕射陂西想到時,滿川晴色見旌旗。」「惟君此去人多羨,卻是恩深自不知。」 另一位唐代詩人羅鄴在《僕射陂晚望》中描述,「離人到此倍堪傷,陂水蘆花似故鄉」。因為羅鄴是杭州人,離開家鄉來到鄭州,看到僕射陂的景色和他的家鄉非常相似,這才「欲把僕射比西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僕射陂太出名,宋代詩人梅堯臣自然也要蹭一波熱度。他在《張子野赴官鄭州》中說,「秋雨生陂水,高風落廟梧」;在《李審言歸鄭州》中寫道,「長榆啼鳥亂,細草牧陂閒」;而在《送晁殿丞鄭州籤判》中則言道,「關雲來雨腳,陂岸長蒲芽」。由此可見,僕射陂在梅堯臣心中的至高地位。
明萬曆年間,任戶部主事的鄭州人陰化陽在僕射陂岸邊鳳凰臺周圍購田建園,將此地建成了私家花園。陰主事以大手筆、大投資在僕射陂建設亭臺樓閣、水榭長廊——「來儀亭」、「石淙莊」、鳴鳳堂」、「蘧覺軒」、「望遠亭」、「先月樓」、「棲雲塢」、「茹翠洞」、「君子亭」、「知樂亭」、「猗猗院」等建築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鳳臺與荷香閃耀其中,鄭州東部「綠柳長廊,碧荷水殿,極目注望,荷香十裡。識者擬之為東山勝地。」 陰主事愈發得意:「至君子亭,則池塘環抱,如坐冰壺中。芰荷之紅白動蕩,恍若能解語者。」「每攜達人著屐登眺,其西之雉堞,峙在咫尺,而城中塔影,又隱隱雲樹間。自西而北望,則太行山、紫荊山若從雲際飛來。正西南而望,則遠而嵩少,近而梅泰,足豁雙眸。臺正南,其山岫又環繞如屏,與嵩少梅泰若一脈逶迤。」
康熙時更美!「翠鳥翔于波上,錦鱗遊於淵底。迎岸弱柳垂絲,滿塘鞭蕖放蕊。秔稻離離,恍若南國蒔種;漁舟泛泛,疑是滄浪停艤。君子亭邊,可以乘興納涼;東山脊上,得以極目眺視。」 (康熙二十九年鄭州學正徐杜《鄭州攬勝賦》)
清朝時,僕射陂已被稱作城湖。從僕射陂到廣仁池,再做城湖、東湖,風景日新月異,名稱不斷變換,但在人們心底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鳳凰臺!
「鳳凰去後剩空臺,臺下陂塘面面開。亂把秧針將水刺,齊撐荷蓋接天來。閒鷗眠處清芬滿,孤鶩飛時落照巉。自有舟如蓮瓣小,香風搖蕩綠雲隈」。一個「亂把」,映畫出蓮荷的生機勃然,一個「齊撐」,描摹出撲鼻而來的荷香噴湧,怎不令人心動?
鳳臺荷香僕射陂望晚依依,涅槃重生鳳凰臺旭日冉冉。曾經滄海,已過桑田。歷史總會把美好逐幀收藏,待你打開、任你打量。
相關古詩詞鑑賞:
送李蘊赴鄭州因獻盧郎中俶
趙嘏(唐)
僕射陂西想到時,滿川晴色見旌旗。
馬融閒臥笛聲遠,王粲醉吟樓影移。
幾日賦詩秋水寺,經年草詔白雲司。
唯君此去人多羨,卻是恩深自不知。
僕射陂晚望
羅鄴(唐)
離人到此倍堪傷,陂水蘆花似故鄉。
身事未知何日了,馬蹄唯覺到秋忙。
田園牢落東歸晚,道路辛勤北去長。
卻羨無愁是沙鳥,雙雙相趁下斜陽。
張子野赴官鄭州
梅堯臣(宋)
盡室寄東裡,一官辭上都。
只應乘小駟,寧肯躡雙鳧。
秋雨生陂水,高風落廟梧。
梅山為餘訪,還有舊家無。
李審言歸鄭州
梅堯臣(宋)
嘗從京索間,躍馬望春山。
氣象歸王國,丘陵接漢關。
長榆啼鳥亂,細草牧陂閒。
老厭行塗路,因歌送子還。
送晁殿丞鄭州籤判
梅堯臣(宋)
朝離泌水上,夕去野亭賒。
走馬日銜樹,度河風卷沙。
關雲來雨腳,陂岸長蒲芽。
共被方為樂,軍中莫摻撾。
僕射陂
張舜民(宋)
陂頭下馬問漁者,欲買鮮鱗充晚庖。
昨夜北風水面合,不禁楊柳已成苞。
僕射陂
馮振(明)
蕩漾平湖拒古陂,官名器重竟如何?
文章猶識前朝寵,雨露應沾北魏多。
荷芸分香花在豔,鯨鰲伴月水無液。
懷賢弔古高人事,涼月清樽試一過。
同時,馮振還在《鄭州懷古》一詩中提到了僕射陂:大夫廟古人猶祭,僕射陂頹水漫流。
東山勝地記
陰化陽(明)
鄭巽隅有鳳凰臺,遙睇山巒,雲翠飛動。臺之自北而東,綠柳長廊,碧荷水殿,夏秋間,極目注望,荷香十裡。識者擬之為東山勝地。餘素有山水之癖,遂竭孚囊以買山。至君子亭,則池塘環抱,如坐冰壺中。芰荷之紅白動蕩,恍若能解語者。每攜達人著屐登眺,其西之雉堞,峙在咫尺,而城中塔影,又隱隱雲樹間。自西而北望,則太行山、紫荊山若從雲際飛來。正西南而望,則遠而嵩少,近而梅泰,足豁雙眸。臺正南,其山岫又環繞如屏,與嵩少梅泰若一脈逶迤。
和張父母遊鳳凰臺光青蓮之作
張抱(清)
鳳凰臺上鳳凰遊,四壁薰風拂細流。
過雨芰荷走珠顆,迎暉山塢疑丹丘。
蟬鳴綠樹深深地,鷗泛碧波曲曲洲。
對此正堪娛永日,肯將盈昃恣閒愁。
東郊荷亭雅集
張檉(清)
水宮仙子漾清濆,坐對波光魚鳥群。
酒酌碧筒香欲咽,茶烹細蕊味偏芬。
蟬笙樹裡喧天籟,蛙鼓池邊侑客醺。
冉冉新妝誰共賞,濂溪別後有東君。
鄭州攬勝賦
徐杜(清)
東郊有湖,方可十裡。澄澈如鑑,一泓清水。翠鳥翔于波上,錦鱗遊於淵底。迎岸弱柳垂絲,滿塘鞭蕖放蕊。秔稻離離,恍若南國蒔種。漁舟泛泛,疑是滄浪停艤。君子亭邊,可以乘興納涼。東山脊上,得以極目眺視。
澄湖約諸公泛舟
吳駿(清)
解纜放中流,清風來正緩。
泬寥天際空,觸目秋光滿。
意適物彌佳,舟移境自轉。
鳳臺荷香
張鉞(清)
僕射陂邊水,螺痕鏡裡青。
鳳凰難出穴,君子尚餘亭。
蕩槳通花氣,搴筒繞鷺汀。
避炎應第一,磅礴思沉冥。
鳳臺荷香
張鉞(清)
臺荒不見鳳來翔,路轉迴廊得小涼。
十裡薰風三尺水,紅雲擎出翠雲鄉。
鳳臺荷香
朱炎昭(清)
鳳臺去後剩空臺,臺下陂塘面面開。
亂把秧針將水刺,齊撐荷蓋接天來。
閒鷗眠處清芬滿,孤鶩飛時落照巉。
自有舟如蓮瓣小,香風搖蕩綠雲隈。
東湖
時弘化(清)
僕射陂邊煙景多,雲錦十裡翻風荷。面面高嶺開帳幕,平湖一望漾碧波。亭名君子邃且阿,幾似會稽山陰之換鵝。步苔徑兮穿薜蘿,更尋小樓直上,窺見轘箕嵩山,遠峰環列如青螺。
鳳臺荷香
何源洙(清)
僕射陂前路,荷香遠引來。
綠全侵沼水,紅欲上亭臺。
君子長棲野,伊人合溯洄。
玉餐新入貢,努力事栽培。
僕射陂白蓮
王士禛(清)
陂名傳僕射,秋氣滿蒹葭。
十裡銀塘冷,千枝白氈斜。
他年履道宅,應憶管城花。
素手誰攀折,飄零自水涯。
《鳳凰臺記》創作團隊
策劃/指導:賀立輝 統籌:周 霽 文案:周 霽 劉唐捷 配圖:褚亞茹 李 林 版面:李 林 來源:局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