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2021-02-13 南都周刊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夠稱奴才,稱奴才是需要資格的。

文 | 吳鉤

不管是漢唐,還是宋明,大臣寫進呈皇帝的奏疏時,都是自稱「臣」。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

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

當然。

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夠稱奴才,稱奴才是需要資格的,只有旗人才可以稱奴才,漢臣想要稱奴才都不讓。旗人的地位怎麼可能比漢臣更卑賤呢?雖然乾隆皇帝曾說,「蓋奴才即僕、僕即臣,本屬一體,朕從不稍存歧視。不過書臣覺字面冠冕耳。初非稱奴才即為親近,而盡敬稱臣即為自疏而失禮也。」標榜臣與奴才一視同仁,但這話顯然屬於「此地無銀三百兩」,正好證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稱奴才才跟皇上更親近,稱臣則顯得疏遠。怪不得大清臣子要爭先恐後地自稱奴才,以成為皇上的奴才為榮。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奴才的地位其實比臣更尊貴?也不是。試想像一下,一群原來稱臣的官員,爭著稱奴才,難道就是地位更尊貴的表現?清史研究方家杜家驥先生說,清代漢官自稱奴才,是「自賤其身」,往代漢族士大夫的那種廉恥觀念與剛直氣節在他們身上喪失殆盡。這個評價是有道理的。

清朝旗人自稱的「奴才」為滿語「阿哈」(aha)的音譯。阿哈即奴才、奴僕之意。清人入關之前,阿哈與主人是常見的社會關係,因為女真部落還保留著草原奴隸制的遺存,八旗體制便是一種主奴體制,旗人中的包衣、旗下家奴,法律身份均為家奴,包衣隸屬於天潢貴胄、王公貴戚,是皇室、貴族的家臣;旗下家奴隸屬於一般的正身旗人,是法律上的賤民,沒有獨立戶籍。不管是包衣,還是旗奴,他們的家奴身份都是世代相承的。

旗奴在主家面前,自稱奴才。包衣在自己所隸屬的宗室貴族面前,也是自稱奴才。奴才,本質就是人身隸屬於另一個人的私民,代表一種人身上的依附關係。

其實,漢語中的「臣」,原本也表示一種人身上的依附關係。在甲骨文中,「臣」如束縛之形,意即「奴虜」。《尚書正義》注釋:「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章太炎考證說,「臣本俘虜及罪人,給事為奴,故象屈服之形。」也就是說,從字義的本源來看,「臣」與「奴僕」是同義的。在甲骨文時代(殷商時期及之前),臣就是奴僕,奴僕就是臣。乾隆皇帝稱「奴才即僕、僕即臣,本屬一體」,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到了周代,附著原始奴隸部落制度的瓦解,「臣」字已經擺脫了原始的意義,不再指奴僕,而是指君主任用來治理國家的官僚。《說文解字》稱,「臣,事君者也。」《禮記·禮運》稱,「仕於公曰臣。」

雖然臣為「事君」之人,理當效忠於君,但經過先秦儒家的闡釋,臣並不是君之私僕。君臣關係因而是一種權利—義務對等的合作關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首先要像個君的樣子,臣才有效忠的義務;君若不君,則臣可以自行解除效忠的義務,「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是孔子賦予君臣關係的新內涵。

孟子的君臣思想比孔子還要「激進」。他認為,對於異姓之卿來說,「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而對於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是說,如果君不君,則臣可批評,如果君不聽,則異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關係,貴戚之卿更是可廢掉君主,另立新君。甚至,孟子還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也就是說,經由孔孟的闡釋,甲骨文時代的私人性主奴關係已經演變成儒家時代的公共性君臣關係。自此,臣應該服從的,與其說是君主,不如是說自己信仰的道,「從道不從君」,用宋人的話來說,「君雖得以令臣,而不可違於理而妄作;臣雖所以共君,而不可貳於道而曲從」。

雖然秦制建立後,出現了君尊臣卑之趨勢,但歷史發展到宋代時,士大夫地位達至歷史高位,形成典型的士大夫政治。士大夫自我期許為治理天下的主人翁,自認為「士當以天下為己任」,並且向皇帝說「君主當與士大夫共天下」。而宋朝皇帝也不能不同意。這個時候,你要是說臣是君的奴僕,宋朝士大夫寧可一頭撞死。

清朝皇帝要求旗人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是想強調皇帝與旗人之間,是一種「你屬於我」的主奴關係。漢人爭著自稱奴才,也是想向皇帝表明心跡:我也您的人哪。

從臣變成奴才,意味著先秦以降的有著「從道不從君」內涵的公共性君臣關係,退回到部落文明形態的強調人身依附的私人性主奴關係。從甲骨文時代到孔孟時代的千百年文明演進,算是白費功夫了。

來源|南都周刊

END

轉自我們都愛宋朝(ID:wugoudasong)。一個講述宋朝故事、發現大宋文明的訂閱號。小南的小夥伴。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聯繫原公眾號。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    

相關焦點

  • 為何在乾隆面前,紀曉嵐是臣,和珅是奴才?身份地位有何區別?
    乾隆面前,紀曉嵐自稱「臣」,和珅卻稱「奴才」,兩者有何不同?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劇的朋友經常會聽到這樣對話:「奴才和珅叩見皇上」和「臣紀曉嵐參見皇上」。小時候沒多注意,長大了才發現這兩個皇帝的跟班在稱呼上不一樣。
  • 清朝大臣們上奏,有的稱自己奴才,有的稱臣,難道是電視劇失誤?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經典人文之旅,歷史上那麼多的朝代,清朝是最受關注的,因為它比較熱鬧,電視劇當中經常可以看到清朝的身影,而從裡面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清宮戲裡面,有的人自稱奴才。八旗子弟裡有屬人。屬人一般稱其主為主子,叫自己是奴才。或者咱視頻,就像高其位,在給雍正皇上請安的奏摺裡,就把自己稱為奴才,後來旗人大臣,在奏摺裡面,叫自己奴才的現象,開始流行起來。雍正皇帝不喜歡這種稱呼,所以他一刀切說臣更為得體。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他就有所更改,對於大臣們,稟奏公事的時候,稱自己為臣像日常請安謝恩尋常的奏摺,還是要稱自己為奴才。
  • 為何古代官員都自稱微臣,只有清朝稱奴才?其實這是一種特殊榮耀
    古代的官員大多自稱為「臣」,臣字的歷史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而其本來所代指的,是身份低微之人,直到秦朝都還用「男曰臣,女曰妾」來形容貧賤之人。但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後,「臣」又成為了官吏在君王面前的一種謙稱。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謙遜之詞來感激先王的知遇之恩。而皇帝則一般稱呼大臣為「卿」,這是先秦時期對士大夫階層的一種尊稱。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許多觀眾想當然地就會認為,前者故意貶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悅皇帝;後者錚錚鐵骨,不屑於幹這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不過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按照清朝祖制規定,旗人官員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要自稱臣。
  • 清朝培養的奴才精神,外國都是上流人,唯有自尊自愛才能讓人尊敬
    奴隸只是身體上的奴隸,還可能保有一些反抗意識;而奴才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奴隸,還是思想上的奴隸,奴才一生一世都是奴才。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不管是暴秦強漢,還是大隋盛唐,還是文宋剛明,大臣進呈給中國君王的奏摺中,都是自稱「臣」,就連元朝的奏摺中,大臣們也是自稱自己為「臣」。
  • 許子東:當年魯迅批判「奴才」,而現在古裝劇卻在培養這種文化
    「奴才告退,臣妾做不到,奴才遵旨,主子息怒。」這些詞可謂是融入人們的日常聊天中了。當許許多多的人把奴才引以為口頭禪,經歷了千百年的時光,才努力擺脫了封建帝制的統治。但是由於各種快餐文化,粗製濫造的古裝劇的在網上熱播,這些文化糟粕又一次在大眾身邊默默的生根發芽。
  • 奴才文化製造的恐怖的無知與愚蠢
    在滿清一朝,滿官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低一等的漢官連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稱臣。「臣」這個官員的自謙稱謂,因此在清朝有了特別的含義,也即奴才的奴才之意。那麼,普通民眾低人一等的漢官面前,又是什麼人?閣下去想吧。那樣的奴才文化,自然令歷史大倒退和空前的窒息,也就留下了歷史的一系列大笑話。
  • 貓咪「眼神冒火」瞪奴才:該當何罪?
    Twitter飼主@KOHAKU_CHACHA家中有隻長相呆萌的蘇格蘭短毛貓「Kohaku(コハク)」,平時總是露出無害模樣;沒想到日前奴才一個不小心,把喵皇關進衣櫥裡,等它終於出來後便收起往常的天使脾氣,殺氣十足的眼神與奧嘟嘟臉讓網友笑瘋直呼:「奴才,是你的失當還不下跪!」
  • 中國有24個朝代,為何只有清朝的官員自稱奴才?真正原因讓人心痛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王朝,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就進入了封建時代,為了能夠管理國家,秦始皇也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另外還設立郡縣制,這樣一方面能夠更好的管理國家,同樣也能夠唯才是舉,到了隋唐時期,設立了三省六部制,開創科舉,提拔大量的讀書人作為官員,到了後世的明清兩代,分別設立了內閣和軍機處,但是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 皇帝的自稱:朕、孤、寡人,三個詞有何不同?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更帶有中國特色。對於自己是「稱呼」有很多,讀書人介紹自己時,會用小生,不才,在下等,大戶人家女眷的自稱大多是妾身,賤妾等。至於有些人梁山好漢公開場合喊話時,會自稱為老子。
  • 賭王家過年秀牌技,三太胡出十三么,何超蓮點炮笑稱:做孝順女兒
    賭王最美女兒——何超蓮是賭王何鴻燊和三太陳婉珍的女兒。本可以靠著絕佳的顏值悠哉修養,偏偏何超蓮是個要強的女性,2012年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於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經濟學院。不但自己創業成為老闆娘,更與朋友共同成立了慈善組織。網友笑稱:明明可以靠顏值,偏偏要靠才華。
  • 「殿下」不是王爺公主的專稱,南北朝時還用此稱呼皇上
    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殿下」所稱謂的對象是有區別的。「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直觀之意為「殿階之下」,後來用於對皇族成員的尊稱,次於代表君主的陛下。《漢書》中有曰:「陛者,升堂之陛。王者必有執兵陳於階陛之側,群臣與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曰卑以達尊之意也。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可見,「殿下」之意近於「陛下」。
  • 由奴才與狗說開去
    影視劇裡經常有罵人的橋段,無外乎「你這個該死的奴才」甚至還有「你這個狗奴才」。我不知道狗與奴才之間有何相似之處?為什麼是狗奴才而不是豬奴才或者羊奴才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女人身邊有一條高過膝蓋的靈緹,女人對狗說:「兒子過來給媽媽親一個。」我聽完一愣!那畜生還真通人性,猛撲過來一個人站立起來準備湊上去親一下,誰知女人並不真想與狗親熱,抬手就是一掌,狗不是直立動物,站立顯得有些勉強,被女人一掌打的很遠,側身倒地,摔得「噗通」一響,嘴裡嗷嗷叫。要是一個人被女人戲弄會怎麼想?會不會臭罵這女人?
  • 自己的奴才自己寵,1人1貓熟睡的畫面太有愛了!
    飼主這天四處不見喵星人「西西」的身影十分焦急,靈機一動跑去查看1歲兒子「奧特」的嬰兒床,竟看到西西與小朋友緊緊相依熟睡在一塊,溫馨的畫面也讓網友們融化說,「這張太有兄弟愛了!」喵星人「西西」與兒子「奧特」的感情非常好。
  • 何炅被爆稱粉絲應援禮不好 回應稱粉絲不要送禮物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快樂家族成員收取粉絲應援禮物,並指出何炅曾在節目中吐槽粉絲應援禮的不乾膠貼太死,引發網友熱議。22日凌晨,他在微博就此事道歉,稱當時在節目中調侃的內容被拎出來,現在再看自己也覺得不妥,原本想引導不要浪費,現在反而變成了不好的引導,真的很抱歉。他表示自己曾多次說過粉絲不要送禮,錄節目時和粉絲也沒有接觸過,此前曾因不好意思拒絕而收過藝人和團隊送的問好禮物,但他想藉助爭議再次明確,以後不再收任何的禮物。
  • 「外蒙古」之稱從何而來?
    「外蒙古」之稱從何而來?明中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臺吉有七子,分居喀爾喀河流域,這七個鄂託克(領地)被稱為「喀爾喀·多倫·和碩」,即喀爾喀七部或喀爾喀七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七部舉旗南遷,投奔清朝,被安置在喀倫邊內。
  • 中國最「特別」的一個省會,網友們稱它為萬年老三!有何原因?
    由於我國的南北東西方向跨度很大,因此,在我國有很多個省份,每個省份也有許多著名的城市,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國多民族多文化這一大特點!你們知道嗎?我國有一個最「特別」的省會,堪稱「最沒面子」的一個城市,網友們稱它為萬年老三!有何原因?你們知道小編說的是我國的哪一省會城市嗎?事實上,它就是位於我國山東境內的濟南。那麼網友為什麼對它有「萬年老三」的這一評價?
  • 「江西老表」這一稱呼有何來歷?老表一詞是對江西人的謔稱嗎?
    江西衛視更是有一檔節目,專門給全國普及了一下——你為什麼稱呼江西人為「江西老表」。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江西老表」,究竟有何來歷呢?江西地處江南,自古有「千越之地」、「形盛之區」等美稱。因此,從古至今,江西坐擁如此風水寶地,就有著喜歡幫別的省份看風水的習慣。倘若你的是一位如假包換的風水術士,羅盤便是佔卜的必備之物。
  • 「拓跋」、「鮮卑」合稱與拓跋氏族稱問題
    *這三部著作都對拓跋氏屬於鮮卑族的史事加以說明,但都沒有明確以「拓跋」、「鮮卑」連稱作為其族稱。唐長孺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所寫的《拓跋國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一文中,多數都稱作「拓跋部落」,也偶見有稱「拓跋族」者。*直到馬長壽先生《烏桓與鮮卑》一書中,才對「拓跋鮮卑」的語義範疇進行了界定:「拓跋鮮卑,正確地說,應當包括北魏建國以前的拓跋部、建國之前的拓跋魏,還有建立南涼的禿髮部,一稱河西鮮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