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格吉力吐——勤勞致富「領頭雁」

2020-12-26 騰訊網

大胡格吉力吐是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一位普通的農牧民,在近30年的養牛經歷中,靠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精心而科學的經營,成為了全鎮有名的養牛大戶,他還通過率先示範、親身教學等方式,帶動周邊嘎查村農業、牧草種植業、奶食品產業的發展,成為當地勤勞致富的「領頭雁」。

清掃牛舍、餵料蓄水、鍘草清糞……每天清晨天不亮, 57歲的大胡格吉力吐,就開始在牛棚裡忙碌了。

視頻丨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村民大胡格吉力吐

一家富不算富,要帶動村裡其他老百姓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2010年,大胡格吉力吐在旗、鎮兩級政府積極鼓勵下,成立了養殖戶合作社,他依託政策擴大養殖規模並通過流轉貧困群眾耕地、村民草場和貧困戶託管養殖等方式,輻射周邊村民,助力貧困群眾增收。同時,在他的帶動下,阿古拉嘎查群眾黃牛養殖規模逐步擴大,散戶養殖數量更是大大提高,形成了先富帶後富、大戶帶散戶的良好發展局面。

視頻丨阿古拉鎮烏蘭那仁嘎查村民 烏力吉木仁

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村民 大胡格吉力吐

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村民 青山

現在大胡格吉力吐家肉牛年飼養規模已達130頭(存欄+出欄),依靠繁殖犢牛和牛奶出售,年純收入50多萬元,是全鎮有名的養牛大戶。旗、鎮組織的有關種養殖的培訓會、現場會等學習機會,他幾乎一場不落,並及時落實到實踐中,率先在嘎查裡推行了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模式、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種植、「糧改飼」等,不僅提高了自家收入,也為當地村民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養好小黃牛,過上「牛」日子。經過多年的努力實踐,大胡格吉力吐總結出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養殖增收模式,為當地黃牛養殖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示範帶動作用。如今阿古拉嘎查黃牛存欄發展到 1331頭,人均3頭,村裡賣牛奶和製作奶製品的養殖戶達到8戶。

視頻丨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村民 大胡格吉力吐

(記者:查幹 王青剛)

審核:寶成、張志煒

編輯:馬俐、劉慧雨、蘇日古嘎

聲明:轉載文字及圖片,請註明來源於科左後旗融媒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雪合熱提·圖爾蓀:從貧困戶到致富「領頭雁」
    這位一邊做示範,一邊給村裡的年輕人講解的就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雪合熱提·圖爾蓀。  雪合熱提·圖爾蓀是查幹諾爾鄉敦都布呼村一位普通的農民,今年49歲的他,雖然已是兩鬢白髮,但是他好學,有幹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韌勁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以前的雪合熱提·圖爾蓀除了一把子力氣,別無所長,只能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父親和母親身患重病,長期治療,家裡一貧如洗。
  • 致富「領頭雁」 看沙場村帶頭致富「能人」
    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帶頭刻苦研究,謀致富路。如今,在定邊縣就有這樣一位肯鑽研的「能人」,成為帶領村民集體脫貧奔小康的致富「帶頭人」。紅柳溝鎮沙場村大棚倒茬種植定邊縣紅柳溝鎮沙場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沙窩腹地,土地鹽鹼化嚴重,村民以前依靠傳統種植業廣種薄收,2013年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屬於典型的貧困村。
  • 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為什麼勤勞不等於致富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勤勞,懶惰的人是沒有出息的,否則長大後老婆都找不到。我也一直深信不疑,等我上了大學時,我漸漸發現爸媽說的這個真理好像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勤勞並不常常會導致致富。一個很深刻的例子,曾經還一度讓爸爸懷疑自己是不是也錯了。
  • 東興:領頭雁廣傳致富經 合作社鋪就致富路
    人民網東興5月13日電東興市江平鎮那漏村康竹園原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建清積極發揮領頭雁作用,不斷創新「合作社 品牌 農戶 電商」的經營模式,持續為村民提供種養殖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推廣和回收等「一條龍」服務,為村民鋪就致富路。
  • 勤勞能生四季財——仁和區大紙房村群眾致富奔康見聞
    政府幫,自己幹,勤勞能生四季財。仁和區中壩鄉大紙房村貧困戶在政府幫助下,通過勤勞努力,日子越來越好,摘掉貧困帽子,過上小康生活。走進村民王永明家,小院乾淨整潔,夫妻倆正熟練地整理、打捆小蔥。「價格高的時候,能賣到5元錢1斤。」王永明說。
  • 【脫貧之星】靠勤勞脫貧 扛致富帶頭旗
    【脫貧之星】靠勤勞脫貧 扛致富帶頭旗 2020-12-15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富路上的「領頭雁」——記2020甘肅省勞動模範馮巧葉同志典型事跡
    致富路上的「領頭雁」——記2020甘肅省勞動模範馮巧葉同志典型事跡 2020-12-09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不忘黨恩 致富要靠勤勞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幫扶部門的幫助下,劉澤均靠著勤勞的雙手,積極進取,2017年底順利脫貧。「今年種植優質稻14.7畝,養肉雞50羽,加上瓜果蔬菜2.3畝,年收入可增加約35000元。妻子被選聘為村臨時性公益性崗位,每月有1000元收入。」劉澤均高興地說。劉澤均家中還有兩個小孩讀書,大兒子在梧州七中讀高二;二兒子在新夏中學讀初三,未來可期。
  • 【致富路上領頭雁】鞏雙海 鞏仕傑:攻堅戰場父子兵
    編者按:增強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帶貧能力,建立貧困戶穩定脫貧保障機制,切實發揮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引領產業發展和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的作用,甘谷縣根據國家八部委《關於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的指導意見》《甘肅省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實施方案》和《天水市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工作方案
  • 靠一雙勤勞的手致富,你就是最優秀的人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只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一夜暴富,但其實我們更加期待的,也更值得推崇的,是靠一雙勤勞的手致富。慢慢積攢起來的錢,一張一張數起來那種成就感,只有經歷過辛苦的人,只有在社會中磨礪過的人才知道。
  • 艾散:勤勞致富有志氣
    艾散這位曾經的貧困戶,如今靠著勤勞的雙手,開起了餐廳,還招收多名本地困難群眾當服務員。他說:「只要大家肯幹,我這裡收入穩定,能幫助他們過上好日子。」艾散今年31歲,做起事來乾脆利落,餐廳裡收拾得整潔有序。「我以前可不是這樣。」艾散說,高中畢業後,他整天無所事事。艾散的哥哥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並鼓勵他先學一門手藝,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
  • 基層婦聯「領頭雁」張澤彥:心繫婦女群眾 認真履職盡責
    基層婦聯「領頭雁」張澤彥:心繫婦女群眾 認真履職盡責 2020-12-22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位勤勞致富的太公熱衷慈善,兒子卻成了黑社會
    這幾位太公青壯年時生活在宋仁宗時期,靠著勤勞致富也靠著朝廷的好政策成為農村的富戶,但是不幸的是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黑社會分子。先說史太公,這位太公比較有同情心。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為不堪高俅的迫害,帶著老母親逃奔邊關,途經史家村。當時天色已晚,王進母子錯過了住宿旅店的機會,來到史家村求宿。
  • 從勤勞致富中汲取能量——西鄉縣大力推進精神扶貧紀實
    在西鄉縣開展道德扶志活動後,他辦起養雞場走上勤勞脫貧路,並當選為全縣自強勵志模範。作為西鄉縣百場脫貧模範宣講團成員,他巡迴鎮村演講,許多貧困群眾都被他的事跡感動得潸然淚下,並從中汲取了勤勞就能致富的強大正能量。創新實踐,激發動力,率先成立精神扶貧機構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西鄉縣有貧困村117個,貧困人口31854戶91125人。
  • 兩當:巧手種植羊肚菌 勤勞鋪就致富路
    他把全副心思放到羊肚菌種植上,從選種、搭棚、整地、通風、灌溉每個環節都辛苦非常,他用勤勞的雙手一點點的積累起豐富的經驗。到了今年,他種植羊肚菌12畝,大棚65個,按照現在的長勢及價格,預計銷售收入可達10萬餘元。現在的王永周,憑藉勤勞的雙手鋪就了脫貧致富路,說話有了底氣,臉上也有了笑容。「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治懶」,這句話在王永周一家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 阿不都熱合曼: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
    「小夥子不僅踏實肯幹,還帶著大家一起幹一起致富,是個好小夥。」在新疆庫車市阿克吾斯塘鄉,提起阿克吾斯塘鄉博斯坦核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不都熱合曼·克比爾,村民們無不誇讚。自合作社成立以來,阿不都熱合曼·克比爾就想方設法把庫車的核桃賣到全國各地,解決本鄉及周邊300餘名富餘勞動力長期就業,成為帶著村民致富的引路人。
  • 做好「領頭雁」 帶領鄉親一起富
    做好「領頭雁」帶領鄉親一起富省人大代表劉準幫扶了西渡鎮7個村208戶661個貧困人口在他眼中一人致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共同富才是他最大的夢想。2010年,劉準帶頭創建了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現代農業為主線,以產業扶貧為主題,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三方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村委會搭臺、合作社唱戲、貧困戶受益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
  • 勤勞致富是個謊言?財富真正的秘密是什麼?你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錢
    但是並不是勤勞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說,有能力的人不如未來的人,有能力的人不如有能力的人。回首這五年,只有兩個行業真正能賺到錢: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勤勞的農民仍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年來,艱難的勞動似乎不能再致富了。
  • 勤勞的悖論:是人生的美德,還是加班的障眼法?
    勤勞,是一種美德嗎?在傳統的中國,勤勞始終都被認為是一種美德。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勞才能夠有業績。勤能補拙,勤奮比天才更重要。勤勞致富也是改革開放的人生名言。國際勞動節,在中國的意義就是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其中的核心就是勤勞、刻苦,無私奉獻,當然現在還包括工匠精神,創新和管理人才的勞動。但是,沒有誰否認勤勞的正面性。現在社會觀念開始變化,勤勞致富,致富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嗎啊?很多人並不在乎富裕,而更渴望有尊嚴,有安全感的生活。
  • 【媒體看倭肯】《頭頂拌菜飄香 巧手勤勞致富》在七臺河電視臺播出!請為民主村大媽們點讚!
    12月6日,七臺河電視臺新聞節目播出《十九大精神在基層•巾幗見行動 頭頂拌菜飄香 巧手勤勞致富》,倭肯鎮民主村的大媽們一鳴驚人,請為她們點讚!在勃利縣倭肯鎮民主村,就有這樣一群朝鮮族阿瑪尼,她們平均年齡都在65歲以上,就是靠著製作辛辣美味的朝鮮族拌菜與米腸、打糕等食物,走上了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