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忘黨恩 致富要靠勤勞

2020-12-23 瀟湘晨報

劉澤均一家六口人,父母年邁多病,兩個小孩讀書,原本生活困窘。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幫扶部門的幫助下,劉澤均靠著勤勞的雙手,積極進取,2017年底順利脫貧。「今年種植優質稻14.7畝,養肉雞50羽,加上瓜果蔬菜2.3畝,年收入可增加約35000元。妻子被選聘為村臨時性公益性崗位,每月有1000元收入。」劉澤均高興地說。劉澤均家中還有兩個小孩讀書,大兒子在梧州七中讀高二;二兒子在新夏中學讀初三,未來可期。2018年,在危房改造政策基礎上,劉澤均一家自籌資金舊房換新顏。劉澤均在勞動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不但甩了「窮帽子」,還過上了好日子,如今,劉澤均逢人就道黨的恩情大、政府的惠民政策好。

劉澤均發展種植優質稻產業增加收入,圖為劉澤均種植優質稻喜獲豐收。.jpg

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劉澤均主動向村委請纓,積極衝到防疫一線,參與消毒、衛生治理、卡點值守等志願工作。在得知村裡要建基礎設施,可能會佔用自己家土地時,劉澤均毫不猶豫,主動讓出土地,並表示出工出力。在大家眼中,劉澤均是一個踏實勤勞、明理善良,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他用實際行動回饋著社會,回饋著昔日的善意和幫助。

「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給予了最大的幫助。2018年危房改造補助了25000元、拆除舊房補助了5000元;今年發展產業,不僅給了我產業獎補6000元,還給我派了駐村隊員,幫我出謀劃策;我母親今年80多歲了,身體不好,每個月都要吃藥,區武裝部也經常關心,幫忙買藥;現在每人每月還享受260元的低保;孩子們讀書也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補助和好心人的資助......這些大大小小的幫扶,我一直如數家珍、銘記於心。我也一直教育我的孩子們要心存感恩、努力讀書、自強自立,將來回饋社會。」劉澤均感激地說。

近年來,像劉澤均這樣,自強奮進,脫貧不忘黨恩的貧困戶越來越多。他們與全鎮一道,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積極從脫貧退出走向鄉村振興。(通訊員 陳錦萍 黃鎮寧)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黨恩情 致富回報謝黨恩丨荔波縣高橋村...
    今日致富的我,昔日卻是一名貧困戶。如果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或許我和我的家人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荔波縣小七孔景區旁有個美麗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而在過去那裡卻是有著70多戶人家的窮山寨,守在景區旁卻吃不上旅遊飯。我家共有4口人,妻子與我、年邁多病的母親還有當時在上高中的兒子。我和妻子勤快能吃苦,但僅靠著幾畝薄田,找不到掙錢的門路。
  • 【脫貧之星】靠勤勞脫貧 扛致富帶頭旗
    【脫貧之星】靠勤勞脫貧 扛致富帶頭旗 2020-12-15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靠一雙勤勞的手致富,你就是最優秀的人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只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一夜暴富,但其實我們更加期待的,也更值得推崇的,是靠一雙勤勞的手致富。慢慢積攢起來的錢,一張一張數起來那種成就感,只有經歷過辛苦的人,只有在社會中磨礪過的人才知道。
  • 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為什麼勤勞不等於致富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勤勞,懶惰的人是沒有出息的,否則長大後老婆都找不到。我也一直深信不疑,等我上了大學時,我漸漸發現爸媽說的這個真理好像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勤勞並不常常會導致致富。一個很深刻的例子,曾經還一度讓爸爸懷疑自己是不是也錯了。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和妻子分工不同,楊英義騎上電動三輪車出門了,他要挨家挨戶地去給客戶送預定的雞蛋和土雞。晨曦微露,夫婦倆簡單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
  • 艾散:勤勞致富有志氣
    艾散這位曾經的貧困戶,如今靠著勤勞的雙手,開起了餐廳,還招收多名本地困難群眾當服務員。他說:「只要大家肯幹,我這裡收入穩定,能幫助他們過上好日子。」艾散今年31歲,做起事來乾脆利落,餐廳裡收拾得整潔有序。「我以前可不是這樣。」艾散說,高中畢業後,他整天無所事事。艾散的哥哥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並鼓勵他先學一門手藝,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
  • 從勤勞致富中汲取能量——西鄉縣大力推進精神扶貧紀實
    在西鄉縣開展道德扶志活動後,他辦起養雞場走上勤勞脫貧路,並當選為全縣自強勵志模範。作為西鄉縣百場脫貧模範宣講團成員,他巡迴鎮村演講,許多貧困群眾都被他的事跡感動得潸然淚下,並從中汲取了勤勞就能致富的強大正能量。創新實踐,激發動力,率先成立精神扶貧機構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西鄉縣有貧困村117個,貧困人口31854戶91125人。
  • 大胡格吉力吐——勤勞致富「領頭雁」
    大胡格吉力吐是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一位普通的農牧民,在近30年的養牛經歷中,靠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精心而科學的經營,成為了全鎮有名的養牛大戶,他還通過率先示範、親身教學等方式,帶動周邊嘎查村農業、牧草種植業、奶食品產業的發展,成為當地勤勞致富的「領頭雁」。
  • 三位勤勞致富的太公熱衷慈善,兒子卻成了黑社會
    這幾位太公青壯年時生活在宋仁宗時期,靠著勤勞致富也靠著朝廷的好政策成為農村的富戶,但是不幸的是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黑社會分子。先說史太公,這位太公比較有同情心。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為不堪高俅的迫害,帶著老母親逃奔邊關,途經史家村。當時天色已晚,王進母子錯過了住宿旅店的機會,來到史家村求宿。
  • 猶太人的生意經:賺大錢靠的從來不是勤勞和努力,而是這樣東西!
    中國人主張「勤勞能致富」,但是猶太人認為的是,勤勞是不會你變富的,還會讓你變窮。既然勤勞不能致富,那什麼才是致富的方法?猶太人的思維是,要想致富,還得靠這樣東西。 猶太人認為,賺大錢靠的從來不是靠努力或勤奮,而是這樣東西:「真正的致富手段」就是靠自己的大腦。
  • 兩當:巧手種植羊肚菌 勤勞鋪就致富路
    他把全副心思放到羊肚菌種植上,從選種、搭棚、整地、通風、灌溉每個環節都辛苦非常,他用勤勞的雙手一點點的積累起豐富的經驗。到了今年,他種植羊肚菌12畝,大棚65個,按照現在的長勢及價格,預計銷售收入可達10萬餘元。現在的王永周,憑藉勤勞的雙手鋪就了脫貧致富路,說話有了底氣,臉上也有了笑容。「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治懶」,這句話在王永周一家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 胡國雄:不等不靠謀發展 勤勞巧幹奔小康
    胡國雄告訴記者,自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政府先後扶持了肥料等物資助力其發展種養殖業,節省了不少生產成本,也讓他輕鬆搭上了「致富快車」。省級「脫貧光榮戶」  胡國雄  「以前剛結婚的時候,條件非常不好,我老婆又剛有小孩,她要照顧小孩,家裡地又少,只有我割一點膠,出外面打點臨時工,維持我們的生活
  • 勤勞能生四季財——仁和區大紙房村群眾致富奔康見聞
    政府幫,自己幹,勤勞能生四季財。仁和區中壩鄉大紙房村貧困戶在政府幫助下,通過勤勞努力,日子越來越好,摘掉貧困帽子,過上小康生活。走進村民王永明家,小院乾淨整潔,夫妻倆正熟練地整理、打捆小蔥。「價格高的時候,能賣到5元錢1斤。」王永明說。
  • 她是靠什麼來帶頭致富?靠種菜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湧現出了許多致富帶頭人 有人帶頭種桑養蠶 有人帶頭養豬養牛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致富帶頭人 是靠種菜帶頭致富的
  • 【我的脫貧故事】一不等二不靠 勤勞致富是正道丨基長鎮秀峰村村民...
    忙活家務 我決定要勇敢面對生活,繼續向前走。每天凌晨5點起床,完成煮飯、餵豬等事後,7點出門趕到鎮上尋找零活做,晚上8點回到家,繼續釀酒、做豆腐等,每天都要忙活到深夜才能休息。 2016年10月,由於手腳麻利,飯菜做得香,我在天洞景區建設項目部當了一年廚娘。同年,村幹部推薦我當上了生態護林員,天一放晴就到坡上巡山,轄區至今都沒有發生過火情,每年有了1萬元的固定工資。
  • 搬遷戶阮朝海靠勤勞雙手成當地學習榜樣
    勤勞的阮朝海在打理養豬場。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黃翔 攝阮家在安置區裡漂亮的小樓房。近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阮朝海勤奮努力、不等不靠,利用各項扶貧政策大力發展養殖業,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成了當地群眾學習的好榜樣。日前,筆者來到那巴安置點阮朝海家中。阮家乾淨整潔,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才能致富丨納雍縣沙包鎮青槓社區居民朱君
    我要靠自己改變家庭貧困狀況,2013年,將孩子託付給母親看護後,我和妻子遠赴浙江打工。兩年後,懷揣著省吃儉用剩下的6萬元錢,我和妻回到了風雨飄搖的兩間石屋。  石屋已經不能再居住了。趁著手裡有餘錢,買地基、買建築材料,請工匠建房子,但只砌到磚牆封頂,沒錢鑄板了。我和妻商量再外出打工,找錢把房子修完,可想到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需要父母管護,猶豫了。
  • 一個人想發達,不是只靠勤勞,而是要做到這3點,才能越來越富有
    勤能致富,真的嗎?不信,你看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都處都充斥著這四個字。如:獨家小院的大門上,客廳的牆上,學生的書桌上等。事實又上如何呢?勤不一定能讓人成功,但不勤勞肯定不會富有。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過多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行動是,時刻不停地督促著「快點」,要高效,忽視了思維的重要性。想法決定行動,思維決定成功。要想讓自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美好的未來,我們應該先有好的想法,再配發高效的行動。
  • 勤勞致富是個謊言?財富真正的秘密是什麼?你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錢
    但是並不是勤勞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說,有能力的人不如未來的人,有能力的人不如有能力的人。回首這五年,只有兩個行業真正能賺到錢: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勤勞的農民仍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年來,艱難的勞動似乎不能再致富了。
  • 海南黎族殘疾人夫妻身殘志堅 靠雙手養雞致富
    【同期】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村民 邢海平  就是想做而已,不管怎樣都想去改變這種(貧困生活),不想等著政府幫扶之類,然後我就想靠自己。那時候養一批就賺了24000元,其實是三個月賺24000元。  【解說】44歲的邢海平,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行動很不方便。妻子王翠娟也一樣,因病落下腿腳不便的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