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勤勞才能致富丨納雍縣沙包鎮青槓社區居民朱君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朱君,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沙包鎮青槓社區第三居民組居民。

我和妻子結婚後,三個兒子相繼出生,一直居住在兩間開了大裂的石房子裡。  因為愚鈍,不大開竅,未學到任何手藝,只會種莊稼。但收成不是很好,我家全部土地,種得最好、不欠收的年份也只能打2000斤玉米。身無長物,家徒四壁,2013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要靠自己改變家庭貧困狀況,2013年,將孩子託付給母親看護後,我和妻子遠赴浙江打工。兩年後,懷揣著省吃儉用剩下的6萬元錢,我和妻回到了風雨飄搖的兩間石屋。  石屋已經不能再居住了。趁著手裡有餘錢,買地基、買建築材料,請工匠建房子,但只砌到磚牆封頂,沒錢鑄板了。我和妻商量再外出打工,找錢把房子修完,可想到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需要父母管護,猶豫了。

經過幾年的辛勞,朱君修起來的新家

「不出去也可以的呀!我們社區靠種烤菸致富的有好幾家呢。」這時,社區幹部動員我種烤菸,既然不能出門,那就試一試吧。於是租了15畝地,我和妻子全身心投入到烤菸種植中,烤菸前期長勢好,但由於沒掌握好烘烤技術,只賺了3萬餘元。  雖然收入不盡如人意,我還是決心幹下去。我擴大了生產規模,租地25畝,兩口子一起辛勤勞作,但還是因為種植、烘烤技術不到位,效益不是太好。2016年,賺了6萬元,2017年,賺了7萬元。2018年,通過菸草站技術人員的指導,同時向寨子裡有經驗的人求教,加上自己幾年的摸索,種植和烘烤技術提高了,30畝烤菸地,2018年收入10萬元,2019年收入12萬元,2020年收入11萬元。  「錢在白巖,不苦不來」。種烤菸,費工費時,如果找小工,就找不了幾個錢。自從栽種烤菸以來,除了必須的肥料、農藥等投入外,整土、打土、起壟、蓋膜、打坑、插苗、補苗、施肥到打藥、打葉、烘烤、運輸、出售等十多個環節,都是我倆夫妻自己動手,從不找人幫忙。有時為了趕時節,每天天不亮就動身,天黑才回家。  烤菸栽種結束後,我還到附近做臨時工。哪裡要人,我就去哪裡。比如選址在社區的養雞場就需要大量的小工,我就經常去。  今年,除了種烤菸,我還種了8畝辣椒,由於管理時間較少,收入不太好,只賣得1.2萬元,如果管理得好,要賣2萬多。我還在煙地的邊邊角角種南瓜,賣得3000多元。  每年,我都要餵2頭豬,都殺來自己吃,過年時殺1頭,5月間殺1頭。  通過這幾年的勤勞,我的房屋修好了,還買了小貨車。  雖然我沒想向國家索要,但國家也沒忘記我。2018年,我被聘為保潔員,每月工資600元,今年8月,我妻子趙群又被聘為防疫消殺員,每月工資800元。   國家政策好,但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要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整理

通訊員 蘆葦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聳古村的不解之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幫扶...
    我叫盧雲光,納雍縣人民法院政治部幹部。2019年8月初,根據法院黨組的安排,我們一行七人到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開展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工作。   聳古村位於納雍縣化作鄉和沙包鎮交界處,距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當地人把這個地方叫聳古梁子,顧名思義就是海拔高,在那山梁上。我們到村幫扶時,該村系納雍縣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7.4%。村裡土地貧瘠,尤其嚴重缺水,大多數群眾人畜飲水都是利用水窖引房面雨水儲存。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林老五的兄弟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
    讓我詫異的是,貼在老五家門上的明示牌不見了。老五不在家,我撥打他電話,無法接通。當我轉身走到離老五家約200米的竹林邊時,遇到了其子林貴霖,「李伯,您來了!」小貴霖給我打招呼。我仔細問才知道,他老爸林老五從貴陽打工回到家,說23號省裡宣布納雍和其他八個縣都脫貧了,他們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索性就把明示牌摘了。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 爭當脫貧先鋒丨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村民...
    我叫吳志高,今年47歲,我與妻子吳婢蘭都是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的普通農民。我們夫妻兩人聽力不太好,也不會說普通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多年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的各項幫扶措施,我家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退出,撕下了貧困的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丨納雍縣陽長鎮小壩子社區...
    我叫袁太付,是畢節市納雍縣陽長鎮小壩子社區居民。2006年3月15日,這一天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那天下午,我的妻子李向英在街上賣完豌豆後,乘坐三輪車回家。哪裡料到,三輪車剛一起步就轟然翻倒,妻子被車子砸倒在地,昏迷不醒。經過醫院全力搶救,妻子雖然甦醒了,但全身癱瘓。
  • 「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李」 丨納雍縣厙東關鄉黑沙...
    駐村幾年,「小李」漸漸成了我的標籤。我叫李榮華,2016年5月,我考上納雍的扶貧特崗,從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來到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帶著稚氣和衝勁,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初到李子,村裡正在進行貧困戶再識別工作。作為深度貧困村,李子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這項工作做起來很是繁複,要用「四看法」,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綜合評分,識別才會精準,需要對全村每戶情況瞭然於胸。
  • 【脫貧故事】致富能手羅讓的脫貧之路
    從貧困戶到致富能手,從思想落後到積極入黨,從只會放牛挖藥到種植駕駛樣樣精通,這是阿壩縣茸安鄉職尕村貧困戶羅讓的故事,也是這個位於深山峽谷中的貧困村諸多貧困戶的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我帶著村民修好了路 接通了水丨納雍縣勺窩鎮務井...
    「譚哥,讓我來弄,你先休息一會吧!」納雍縣勺窩鎮務井村務井組修路的那天,村民們怕我累著,主動讓我休息。看著他們此時的笑容,我心裏面高興:這4萬塊錢花得值。我叫譚劍,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文聯的工作人員。2019年,脫貧攻堅大考在即。
  • 「我的扶貧故事」真抓實幹顯擔當丨納雍縣化作鄉箐上村駐村工作組...
    我叫尚躍康,是畢節市九洞天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2019年6月,我到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開展幫扶工作,掛職化作鄉黨委副書記。多年來,我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走村入戶問農情,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韋世忠換上裝備,準備進山巡查從此,在扶貧政策扶持和幹部們的傾力幫助下,我家進入了脫貧的快車道,先後獲得生豬養殖、茶葉加工、綠殼蛋雞、創業車間等扶貧項目入股分紅,還分到了3箱蜜蜂自養。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同年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全家從大山深處搬到縣城了的安置區,成為了「城裡人」。
  • 【巾幗脫貧故事】王學英:用勤勞的雙手撐起家的希望
    【巾幗脫貧故事】王學英:用勤勞的雙手撐起家的希望 2021-01-04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靠雙手勤勞致富 我心裡很踏實丨劍河縣南哨鎮反召...
    納入貧困戶後,首先是我的三個孩子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貧資助,每年總共有近3000元現金資助,同時學校還有營養餐,加上其他的費用減免等,極大減輕了我的家庭負擔。沒了後顧之憂,我開始思考如何向前發展。村幹在給龍家來宣講政策當時我想跟著村裡的人一起發展割松油產業,但是苦於沒有資金去承包山林,遲遲無法開展。好在當時的駐村幹部龍成了解到我的想法後,便給我宣傳了「特惠貸」政策,我便馬上決定貸款了5萬元,發展起割松油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
    我叫甘桂花,是畢節市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一書記。   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民情,找準工作的切入點。通過進村入戶拉家常、院壩會棸民意、黨員座談民情、幹部會議謀發展等方式了解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攀比之風盛行,比的不是誰家勤勞致富而是看誰家得了國家多少救濟,得到了多少照顧,把脫貧致富寄希望於國家政策和幹部幫扶上。針對這種思想狀況,我決定從精神扶貧入手,把扶貧的著力點放在扶志和扶智上。
  • ...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羅小惠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納雍脫貧攻堅紀實》作品「走進校園」研討會在貴州財經大學舉行
    趙普在致辭中指出,開展脫貧攻堅故事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機關、走進企業活動使脫貧攻堅偉大歷史意義更加深入人心,動員全社會合力參與和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包御琨在致辭中對此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承辦此次活動的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 納雍縣珙桐街道舉行2020年度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黨建+積分」分紅...
    2020年9月27日,納雍縣珙桐街道辦事處在白水河社區舉行2020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黨建+積分」分紅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 納雍縣珙桐街道舉行2020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黨建+積分」分紅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此次參與分紅人數2015戶9237人,分紅資金820560元。其中,已脫貧人口1834戶8557人,分紅資金684560元,按照1:1的比例進行人口分紅和黨建+積分分紅。
  • 從勤勞致富中汲取能量——西鄉縣大力推進精神扶貧紀實
    在西鄉縣開展道德扶志活動後,他辦起養雞場走上勤勞脫貧路,並當選為全縣自強勵志模範。作為西鄉縣百場脫貧模範宣講團成員,他巡迴鎮村演講,許多貧困群眾都被他的事跡感動得潸然淚下,並從中汲取了勤勞就能致富的強大正能量。創新實踐,激發動力,率先成立精神扶貧機構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西鄉縣有貧困村117個,貧困人口31854戶91125人。
  • 思南青槓坡鎮:項目「精」「準」 脫貧「勁」足
    侯家坡村是青槓坡鎮貧困村,如何「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侯家坡村脫貧攻堅工作隊「對診出方」,根據本村產業發展薄弱短板「按方抓藥」,按照村集體經濟 公司 農戶模式,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在侯家坡村發展豇豆種植,前期規劃種植100畝,訂單保底收購,以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種出紅火「致富路」丨龍裡縣洗馬鎮落掌村村民何...
    「李老闆,我這邊又給你收了幾百斤辣椒,你儘快安排人過來拖去吧,要是晚了,怕又要給王老闆拖走了!」跟收購商打交道久了,我已經對做辣椒生意駕輕就熟了。我叫何順德,是龍裡縣洗馬鎮落掌村的貧困戶,今年52歲,大家都親切地叫我「老何」。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在尖山村任包村幹部3個月後我調整到了化窩村工作,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在化窩村任包村幹部期間,我主要開展了「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退耕還林、貧困戶脫貧退出等相關工作。在2016年5月全市啟動「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我根據鄉裡安排和指導,組織起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在村委召開群眾會,傳達上級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