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這裡-訂閱2020年《四川烹飪》雜誌合訂本▲
80年代初中日合編《中國名菜集錦》(四川卷) 中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資格最老、知名度最高的川菜之一。
在筆者心目中,除去那些已失傳或已少見的名貴大菜,麻婆豆腐與回鍋肉、宮保雞丁、開水白菜是幾道很有代表性的菜式——回鍋肉是家庭川菜頭牌,宮保雞丁為出自官府的名角,開水白菜是筵席之花魁,麻婆豆腐則是民間小吃之臺柱(跟今天說的小吃內涵有別),它們可稱為活躍著的傳統川菜「四大名旦」,當然這只是個人愚見,每個川人乃至喜歡川菜的外地食客,都有各自認可的名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陳麻婆豆腐」店招
關於麻婆豆腐的來歷和做法,各處的介紹已多如牛毛,從1909年《成都通覽》將「陳麻婆之豆腐」錄進成都著名食品店行列之日起,至今已累積了眾多陳麻婆其人其事、麻婆豆腐其味其法的各類型資料,耳熟能詳者不必贅述,這裡將其中幾個不常見的小片段整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燒麻婆豆腐,會用到豬油和米湯嗎
傅崇矩的《成都通覽》是較早記錄陳麻婆名號的文獻,但未論及其他。目前已知較早記錄其店址的是馮家吉,他在1924年刊印的《錦城竹枝詞百詠》中點明了該店位於萬福橋邊。1936年,貴州人周詢在《芙蓉舊話錄》裡首次闡述了麻婆豆腐的售賣方式、簡要調料及價格。
直到1947年,成都土著李劼人在《四川時報》的副刊《華陽國志》上,較為詳細地刊登了麻婆豆腐的淵源、製法和特色(李劼人在小說《大波》中也對其進行了精彩的創作),並在1948年修訂成正式文稿——《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
根據李劼人的記載,陳麻婆豆腐店最早的本名是「陳興盛飯鋪」,陳麻婆本人是一位模樣兒不太美觀的老婦人(在《大波》中說到臉上有麻子),因豆腐燒得好,店名逐漸被人喚作「陳麻婆飯店」。當時的做法是,菜油煎熟後放辣椒末,接著放豬肉片、豆腐塊、蔥、蒜苗,「一燴一炒,加鹽加水,稍稍一煮,於是辣子紅油蓋著了菜面,端上桌再放一把花椒末」。
可見上世紀40年代的麻婆豆腐,調輔料主要有菜油、辣椒末、花椒末、鹽、蔥、蒜苗等,程序上是先炒料,燴滋汁,再燒主輔料,最後撒花椒,跟後來的做法基本相同。李劼人的這段描述,也成了今天麻婆豆腐典故的一個底本。後來的做法在此基礎上有演變,但終究萬變不離其宗。
《農業生產》上記錄用豬油和米 湯烹調麻婆豆腐
讓人覺得新鮮的,是同樣在1948年的一篇文章中,寫到了不一樣的做法。這個版本是先把少許豬肉末或牛肉末放在豬油內煎熬至略焦的程度,然後加醬油、豆瓣醬、大蒜或蒜苗及少許米湯,略煮片刻下豆腐。燒到最熱的程度起鍋,再將紅辣椒油和花椒粉加在上面即成。
此文作者署名芝生,登於1948年北平出版的刊物《農業生產》上,該做法明顯與眾不同之處有二——一是用豬油,二是加米湯。用豬油的做法是很少見的,加米湯倒是好理解,能起到勾芡的作用,這個版本的麻婆豆腐確實有別樣風味,但經筆者實踐後表示不太習慣,稍顯葷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炒臊子,用豬肉還是牛肉呢
陳麻婆飯店是什麼時候開張的?現在的普遍說法是1861年或1862年,即清代鹹豐末年或同治元年(筆者考證到一些尚不成熟的材料,時間版本也較多,暫且不論)。在這一百多年裡,麻婆豆腐的臊子實際上經過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早年麻婆豆腐的經營方式,食客到店就餐需要自帶原料,包括割肉、打菜油、買豆腐,亦可委託堂倌跑腿代辦,店家只負責烹飪,並提供米飯和鹹菜。清代中前期,成都的牛羊宰殺和消費都有相關明文規定,漢族通常少有涉足,麻婆豆腐中的臊子可能是從豬肉開始的,也可能早先就沒有肉臊。
到了清代後期及民國時期,隨著牛肉入市漸多,牛肉臊子先是與豬肉臊子並存,逐漸後來居上,成為麻婆豆腐的標配,並在上世紀30年代改變食客自帶油和肉的經營方式後大放異彩。車輻曾盛讚黃牛肉是麻婆豆腐的靈魂,酥爛的牛肉臊子與滾燙的豆腐結合,會讓此菜生發出更加誘人的鮮香。解放後,雖然在行業菜譜中仍然是寫的牛肉,但在實際操作中麻婆豆腐又由於各種原因經歷了一段豬肉臊子時期,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才又批量恢復為使用牛肉。
技藝傳承,一群女老闆和一位男廚師
陳麻婆斷然不會想到當年手烹的這款小食,竟會在百多年後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川菜之一,她針對最初的食客群體(如下苦力的挑夫、小販等)量身定製的重口味,得到了各個階層食客的肯定。
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陳麻婆本人開始,往後的幾代經營者都是女性,包括陳麻婆的女兒魯陳氏(丈夫為魯希智)、外孫媳婦魯陳氏(外孫魯世權,其妻也姓陳)、外曾孫女魯俊卿等。解放後,魯俊卿與其兒媳鄧某又同在公私合營後的陳麻婆豆腐店工作直到退休。
巾幗老闆們經營得力,幫手們的辛勤付出同樣不可或缺,廚師薛祥順就為麻婆豆腐的興盛發揮了巨大作用,倘若從陳麻婆的廚藝層面來講,薛祥順是真正把它推向高峰的人。
上世紀20年代初,薛祥順進入陳麻婆飯鋪,前面提到過麻婆豆腐臊子的變化,從豬肉變成牛肉正是他的傑作。後來該店不再讓食客自己帶肉、帶油,而是由店家統一供應,既方便了食客,也有利於廚師對出品的控制,帶著香酥牛肉臊子的麻婆豆腐很快就聲名遠揚。
此後的五十多年裡,薛祥順除了在1950年後的幾年被調至部隊做飯之外,其餘時間都在陳麻婆主理廚事,直至1972年退休,兩年後因病去世。
【主料】豆腐
【輔料】牛肉、蒜苗
【調料】菜油、醬油、海椒麵、花椒麵、鹽、豆豉、水豆粉、鮮湯
【製法】
(1)豆腐以竹刀切小方塊,用開水浸泡一分鐘除去澀味;牛肉除筋斬細;蒜苗切節;豆豉剁細。
(2)鍋內下菜油燒熱,下牛肉末炒酥,放鹽、豆豉續炒,下海椒麵炒香,加鮮湯,倒入豆腐督三四分鐘,下醬油、蒜苗、水豆粉,用勺微微將豆腐與滋汁和勻,起鍋入碗,撒上花椒麵即成。
【說明】
1.督為川話,本字為「火督」,是川人做豆腐等菜的常用手法,小火、少湯、慢煮,湯麵冒大泡並有「咕嘟」聲,至原料水分排出味汁進入即可。
2.先前燒麻婆豆腐用海椒麵,後來多用郫縣豆瓣,把鹽用在汆豆腐塊的環節,用火方面也有變化。
泡海椒/文 編輯:田道華
☟
1.郵政網訂閱: 郵政報刊訂閱網
2.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62-50
3.微店訂閱或微信支付至微信號18980751350
- 微信公眾號id:scpr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