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根呼籲推倒柏林圍牆,蘇聯評價「公開挑釁,煽動戰爭」

2020-12-22 史海挖掘者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首都柏林由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分區佔領。其中英美法佔領區為西柏林,被包圍在東德境內,成為西德的一塊飛地。

隨著鐵幕落下,數百萬東德人從蘇聯佔領區逃到西柏林,甚至其他東歐國家的人也將柏林視為通向西方的捷徑。1949~1961年,大約有260萬東德人逃到西柏林,大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醫生、律師、教師、技術工人,對東德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961年8月13日,為了阻止更多的德國人逃離,同時也為了將所謂的西方間諜拒之門外。在蘇聯的支持下,一夜之間,160公裡長、3米多高的柏林圍牆拔地而起。東西柏林之間的邊境被徹底封鎖,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又經過10餘年的翻修,花費了數百萬馬克後,柏林圍牆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堵牆了,而是形成了一個戒備森嚴的工事。柏林圍牆的整體結構包括觸髮式報警器、探照燈、瞭望塔、反車輛壕溝、186個瞭望塔和20個碉堡。

附近還駐紮了1萬多東德邊防軍,武器包括6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汽車、900多條軍犬、數十門榴彈發射器和反坦克炮。柏林圍牆沿線有25個公路、鐵路、水路檢查站,成為冷戰的重要象徵之一。

柏林圍牆修建以後的20多年間,先後只有5000多人成功逃入西柏林,200多人在逃亡中喪生。柏林圍牆的存在成為東德人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礙。

不過,一切終將改變。

進入1980年代後,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太空競賽給蘇聯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蘇聯不得不停止了在全世界咄咄逼人的擴張。而美國的經濟則開始從滯脹中復甦,政府的稅收也超過了1萬億美元。1980年裡根當選為美國總統後,也有底氣掀起新一輪軍備競賽。

早在1977年,裡根就已經形成了針對蘇聯的觀點,他堅持認為:「美國終將獲勝,蘇聯註定失敗。」

1982年,裡根發表了著名的「邪惡帝國」演說,將美國和蘇聯的競爭稱為「正義和邪惡」之間的對決。裡根堅持自己的策略,大肆擴軍,啟動「星球大戰」計劃,決不與蘇聯緩和或者共存,而是要徹底打敗蘇聯。

此時,蘇聯的計劃經濟舉步維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面對美國的軍事壓力,蘇聯仍然將大量預算花費在擴軍備戰上,陷入一場無法獲勝的軍備競賽。

1987年6月12日,裡根總統訪問西德,在西柏林發表了著名的「柏林圍牆演講」。在現場45000名觀眾面前,他號召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實施開放政策和經濟改革,並呼籲:「推倒這堵牆!」

裡根談到:「我們相信自由與安全共存,人類自由的進步使我們更努力追求世界和平。蘇聯也可以為促進自由與和平做出卓越貢獻。為了蘇聯和東歐的繁榮,戈巴契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

在演講的結尾,裡根又談到「有朝一日,這堵牆將會倒下,信念可成真。因為它無法阻擋信心,無法阻擋真理,也無法阻擋自由。」

而蘇聯官方對裡根的演講表現的不屑一顧,並譴責裡根:「公開挑釁,煽動戰爭。」東德官方的評價也是「非常荒唐!」

沒想到29個月後,裡根的演講成為了現實。1989年11月9日,面對東德的洶湧民意,蘇聯不得不允許東德民眾拆掉柏林圍牆。矗立了28年的柏林圍牆,像紙牌屋一樣垮了,就像它升起時一樣突然。不久,蘇聯也解體了,柏林圍牆的垮掉也成為冷戰結束的標誌之一。

德國統一後的首任總理科爾表示,他永遠不會忘記裡根站在他身旁,呼籲推倒柏林圍牆。2014年,在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慶祝活動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回憶:「我希望你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至少我不會忘記。為了那一天,我等待了整整35年,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裡根總統「推倒柏林圍牆」究竟是誰不同意
    然而,在美國人民評比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總統中,裡根總統名列第二,僅次於林肯,甚至高於華盛頓和羅斯福等人。   1987年6月12日在西柏林布蘭登堡門,裡根總統說:「戈巴契夫總書記,假如你真的愛好和平、假如你真的渴望給蘇聯人民和東歐人民帶來繁榮,假如你真的是要開放,那麼,請你到布蘭登堡門來!戈巴契夫先生:請你打開這道大門!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
  • 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
    1963年6月25日,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柏林布蘭登堡門發表了著名的「柏林圍牆下的演說」。 最初開始修建柏林圍牆時,美國未能夠做出及時反應,一方面是因為甘迺迪覺得這「不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一堵牆比戰爭好得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人想不通東德及蘇聯人築牆的動機。 事實上二戰後,大量東德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開始逃離東德。
  • 推倒柏林圍牆,重啟一座城!
    希特勒的慾火和納粹的瘋狂,終於在1939年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柏林變成「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慾火徹底焚毀的城市」。戰爭臨近尾聲,從西而來的盟軍在柏林上空投下了45萬噸炸彈,從東方挺進的蘇聯紅軍攻佔柏林後地毯式摧毀和殺戮。但是,帶給柏林和柏林人最痛徹心骨的打擊,則是希特勒冷血的抵抗命令——如果德軍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將把德國人民同他一起拖入失敗的深淵。
  • 柏林圍牆倒了,真是「西方民主自由」的勝利?
    「柏林圍牆」的外圍是一道3.5米高、123.5公裡長的通電鐵絲網,鐵絲網與柏林圍牆之間有50米寬的空地,牆的上端焊接著光滑的圓形鐵筒,使人無法攀登。「柏林圍牆」的建立封死了192條街道,其中97條連接東西柏林,95條連接東西德其它地區。
  • 想想偉大的裡根總統,今天的共和黨人會不會潸然淚下?
    1989年1月11日,裡根在白宮總統辦公室通過電視轉播向全體美國人發表了告別演說,9天後他主政時的副手老布希接替總統職位。 此時,世界正處於重大歷史轉折點,德國統一,蘇聯解體,蘇聯的東歐僕從國紛紛告別原有的社會制度,冷戰結束的曙光終於到來。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蘇聯軍隊調動全國軍事力量,一路反攻追擊德國軍隊。美國、法國、英國也形成盟軍合圍德國。德國最後守衛柏林的部隊與首先攻入柏林的蘇聯紅軍殊死作戰。蘇軍250萬兵力進攻柏林,德國80萬兵力憑藉城市的複雜建築,保衛首都柏林。蘇軍復仇的士兵在史達林的命令下,潮水般攻擊。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蘇聯反對德國統一,主張相互承認東德和西德政府,然後分別與東德西德籤訂和約——從法律上講,四大國分區佔領德國時,與德國仍處於戰爭狀態,所以需要籤訂和約。不同的對德政策,源自不同的利益考量,西方想把統一後德國納入自己的陣營,對抗蘇聯;蘇聯則想從法律上分裂德國,把東德留在自己陣營,防止德國重新崛起威脅蘇聯。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蘇聯一直在國際上,指責美國和西方國家,通過西柏林進行間諜破壞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魯雪夫公開宣稱並會照,美英法等8國政府,必須協商一個合約,解決西方8國,對西柏林的軍事佔領狀態。還聲稱,如果8國拒絕,蘇聯則會當方面和東德締結合約。
  • 蘇聯帝國衰亡史:裡根卷
    到決賽圈時,裡根的對手是現任總統卡特,卡特命苦,還沒開始就被陰死了,那時候國際上鬧得最兇的事情就是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伊朗方面認為1980年9月爆發的兩伊戰爭是卡特有意挑起的,卡特是薩達姆背後的話事人,所以堅決不給卡特面子,大選期間絕不放人。
  • 那就是柏林圍牆
    文:白頭翁到柏林來的中國人幾乎都要去柏林圍牆看看,仿佛不看柏林圍牆,就不算來過柏林。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柏林圍牆倒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柏林圍牆不單單標記著二戰以後德國所經歷的一段經歷期間,更標記著兩種認識形狀在一個國度之中相互相對的非常終後果。而在柏林圍牆倒下以前,全部人都不信賴它有一天會倒下,並且是被確立的一方推倒。它的倒下不不過標記著德國的統一,更標記著冷戰的寧靜收場。
  • |西柏林|甘迺迪|赫魯雪夫|柏林圍牆|豬灣事件|...
    賴斯頓後來寫道:「赫魯雪夫卻以柏林問題和以戰爭解決爭端來威脅和恐嚇他……赫魯雪夫已對豬灣事件了如指掌……這讓赫魯雪夫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很容易受到威脅和脅迫的年輕領袖。」甘迺迪確實被赫魯雪夫的態度所震驚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這個兇狠的對手。會談最後,赫魯雪夫對甘迺迪說,他將在年底之前和民主德國籤訂合約,解決柏林問題,無論美國是否同意。
  • 柏林圍牆建成之前,甘迺迪和赫魯雪夫之間發生了什麼?
    甘迺迪很快強硬回擊,6月25日他發表電視演講,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一定是蘇聯借著柏林問題為幌子發動的。甘迺迪要求國會給五角大樓撥款32.47億美元,徵集預備役,把徵兵限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如此,他還命令重啟、檢修已經封存的飛機和艦船。
  • 從前有一堵柏林圍牆
    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完成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歐洲乃至世界的新秩序和格局開始顯現。這裡摘錄「德國之聲」的圖文報導,回顧這一歷史事件。圖片來源請見圖中右下角。不再令人害怕的高牆早在柏林圍牆開放前48小時,人們不僅在柏林圍牆兩側慶祝,還爬上了這道水泥牆。
  • 德國柏林圍牆——炫彩塗鴉道不盡黑白印跡
    在柏林旅行最大的感悟是,1945年結束的那場人類大戰,像一把鍘刀,將多數城市的面貌切成了兩個明顯的階段。而對柏林來說,恐怕還有一個更為畸形的標誌,那就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柏林圍牆——它提醒著一個國家被撕裂為兩半的劇烈疼痛,150公裡灰牆的兩側,是東西方冷戰時代的巔峰博弈。
  • 柏林的布蘭登堡門
    直到19世紀,柏林周邊一直設有很多關卡,18座城門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入門才算進了柏林。後來所有城門都被拆除,只留下了布蘭登堡門。現在,布蘭登堡門是遊客熱門打卡地,同時也是城市和國家的象徵。後來柏林有了一個別稱叫做施普雷畔雅典 ,但是請注意,這個暱稱並不是因為朗漢斯的建築,而是因為柏林在18世紀成為了歐洲的文化中心。
  • 柏林圍牆邊防部隊是如何把守柏林圍牆的?
    位於柏林圍牆的邊境軍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支屬於國民的軍隊。 在1945年納粹政權失敗之後,德國就處於美、英、法、蘇聯軍的控制之下,每個同盟國都瓜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德國解體了,被分解為西德和東德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城也被分解為兩片區域。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