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耿‖漉碗面來【有趣客家話7篇,值得一看】

2021-02-19 客都原創
葉屋有隻婦人家,人家喊佢葉伯姆。葉伯姆養欸一大綱雞欸,每朝晨放出去,臨夜邊雞欸轉來準定愛點數。佢點數唔係一隻只欸點,係一雙一雙去點。有一日臨夜邊點數,唔係往常個雙數,而係單數,雞欸少撇一隻。第二日一點係雙數,佢話雞欸自家走轉來欸。過欸一日一點,又係單數,雞欸又少撇一隻。再過一日一點又係雙數,佢話雞欸又走轉來欸。背尾佢見倒人就講:「亻厓個雞欸會到去到轉個。」唔知得有隻賊古將佢放出去個雞欸每日偷撇一隻,正會一日點出單數,一日點出雙數。梅縣話個歇後語葉伯姆個雞欸——到去到轉就係咹樣來個。在學校讀書,有些人喜歡給同學起花名。長得高的同學,叫他「高佬」;長得胖的同學,叫他「肥仔」;長得瘦小的,叫他「奀孱哥」;臉色黝黑的,叫他「煎圓欸」;說話尖酸刻薄的,叫他「阿尖」;蠻不講理的,叫他「蠻古」。有個同學好心代別人上臺致辭迎新,結果出盡洋相,被人起了「大番薯」的花名。有個同學斤斤計較於老師少給了一兩分的分數,給起了花名「分君」,諧音「昏君」。給人起花名,有人很是反感。我覺得只要不是帶侮辱性的,不必一概加以反對。有的花名,能反映某人的特徵或趣聞,有可能讓同學們久久難忘的。如足球宿將曾雪麟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給起了「栽帥」的花名,是因為他投籃姿勢優美,由「姿勢」一詞音轉而來的。至今同學還會叫他「栽帥」。又如花名叫「大番薯」的那同學,後來還有了英語「potato」的譯名。有的同學已記不起他的原名了,卻忘不了他「大番薯」的綽號。久別重逢時,同學叫他「大番薯」或「potato」,他本人也看成一種愛稱,欣然應答,還對老同學一直惦記著他深表感謝呢。

上個世紀50年代,有個廣州幹部調來梅縣。他到縣委組織部報到後,一位組織幹事帶他先入住縣委招待所,跟他說:「吃過晚飯我帶你去認管走走。」晚飯後這位組織幹事領著他出了梅縣縣委會,沿水南路前行,過梅江橋,走過了凌風東路、凌風西路,再轉入中山路,然後路經西門路、東門路,轉到東湖路,經東門塘邊走上梅江橋。快到梅縣縣委會時,那廣州來的幹部問他:「你說帶我去認管走走。認管在哪裡,怎麼沒去啊?」組織幹事回答說:「剛才就是去認管走了啊。」原來梅縣話的「認管」就是到處的意思,那外來幹部還以為是一處地名呢。

相傳有個人告訴好友,他晚上回家,路上常常遇見鬼,很是害怕。好友說:「你所遇見的看不看得到影子呢?有影的是人,無影的是鬼。」第二天,他帶上手電筒回家,路上碰到有人,便用手電筒照一照,發現都是有影子的,證明以往遇見的並不是鬼,而是人,從此不再疑神疑鬼了。後來人們就用「有影」表示有這回事,「無影」表示沒這回事。聽說許多年以前,有個客家人來到廣州,在街上逛累了,走進一間飯館,找了張桌子坐下來。他對服務員說:「漉碗面來!」過了不久,服務員端出六碗湯麵給他。他一看傻眼了,忙說:「厓係牛肚呣?」服務員以為他要牛肚,喊了聲:「牛肚一碟!」很快又端了一碟牛肚過來。他感到不對,忙說:「個咹樣就走啦!」那服務員又以為他要酒,說:「酒來!」氣得他啼笑皆非!操不同方言的人相互間的言語誤會,於此可見一斑。你看,在四方雜處的城市提倡說普通話是不是非常必要啊!在客家地區,有一對夫婦,在一起過日子,雙方總是寬容相待,從不挑剔。有一回,妻子煮菜多放了鹽。丈夫一嘗,鹹了。妻子問他菜鹹了點嗎,丈夫用客家話回答說:「鹹過香!」又有一回,妻子煮菜少放了點鹽。丈夫一嘗,淡了。妻子問他是不是淡了,丈夫用客家話連聲說:「淡過甜,淡過甜!」夫妻相處,在日常小事上就是要糊塗點兒,和順點兒,不要太較真,才能公不離婆,相伴到老。推而廣之,家庭成員之間,也是要多禮讓點兒,多容忍點兒,才能和睦相處,達至家和萬事興。客家話有句俗語:「人愛人打落,火愛人燒著。」意思是一個人被人奚落了,就會振作起來,就像柴火要人燒著一般。被人奚落後大為振作的莫過於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了。趙匡胤自幼喜習武藝,但又好賭成性。有一回賭本輸光了,跑到市郊去偷西瓜,被守園的老人抓個正著。他拿不出錢來贖身,就把隨身的盤龍棍押了。那老人接過盤龍棍一看,大為嘆息:「這盤龍棍要是在英雄手中,可以衛國保天下;如今落在賭徒你手上,就一文不值了。」說完,老人把棍還給了趙匡胤。受此奚落後,趙匡胤把賭戒了,努力習文練武,投身後漢郭威部下,屢立戰功。後郭威稱帝,建立北周,趙匡胤任典掌禁軍。到周世宗繼位,當了殿前都點檢,亦即衛戍部隊最高司令。公元960年,在陳橋驛發生兵變,部將將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當皇帝,建立宋朝,成了開國皇帝宋太祖。「人愛人打落,火愛人燒著。」一個人處於逆境之中,被人奚落幾句,不必為此感到沮喪,而應將奚落看成一種鞭策和激勵。如若從此棄舊圖新,奮發圖強,應是大有可為的。作者簡介:廣東省梅州人,中山大學教授,為一至三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二至四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學術委員,廣東省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出席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語修辭學》(與黎運漢合作,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6年版)、《漢語修辭學》(與李聖超合作,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華客文化》(與潘小洛合作,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客家話詞典》(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相關閱讀:

張維耿‖梅桂小學往事回想【客都原創】

張維耿‖客家方言與客家文化【客都推薦】

張維耿II客家書院式祖屋樹德堂【客都原創】

張維耿‖為什麼蔥蒜韭菜是葷菜

張維耿‖梅縣廣益女中的往事【客都原創】

張維耿‖梅縣客家山歌劇的雛形

張維耿‖我認識的幾位知名老中醫

張維耿‖我的客家文化情結【推薦】

張維耿‖漫話鬆口古鎮【客都原創】


客都原創,讓客家與您更近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微信號:sjkjwh

《客都原創》微信公眾號主編:花樣年華。

所有文章、圖片經作者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您而來的公眾號,正能量!

傳播客都經典,弘揚客家文化。

歡迎原創投稿,郵箱2234919855@qq.com。

您關注了嗎?

相關焦點

  • 葉伯姆個雞欸【有趣客家話7篇,值得一看】
    又如花名叫「大番薯」的那同學,後來還有了英語「potato」的譯名。有的同學已記不起他的原名了,卻忘不了他「大番薯」的綽號。久別重逢時,同學叫他「大番薯」或「potato」,他本人也看成一種愛稱,欣然應答,還對老同學一直惦記著他深表感謝呢。上個世紀50年代,有個廣州幹部調來梅縣。他到縣委組織部報到後,一位組織幹事帶他先入住縣委招待所,跟他說:「吃過晚飯我帶你去認管走走。」
  • 值得一看,廣東衛視《老廣的味道》,講述梅州客家各種「粄」的故事...
    二、缽粄(發粄、碗粄)缽粄(發粄)是梅州客家人過年過節常吃的糕品,也是祭祀場合的主客。「缽粄」又被叫作「碗粄」。十一、筍粄大埔縣傳統客家小吃品種多樣,風味獨特,色香味俱全,充分體現了客家美食文化的特色,頗負盛名,深受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國內鄉親的喜愛,大埔也因此有「客家傳統美食之都」的美譽。
  • 北方最具代表性的7碗面,第1碗面飽受爭議,第5碗面夏天吃倍兒爽
    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盤一盤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幾碗面,第一碗麵據說「飽受爭議」,而第五碗面夏天吃倍兒爽,是公認的夏季高人氣美食。第1碗:北京炸醬麵老北京的炸醬麵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作為北方名聲最響的麵條之一,在老北京人眼裡,炸醬麵就是「百吃不膩」般的存在。
  • 客家上梁說喜話
    雖說是寺廟造屋上梁,卻也完全依照客家上梁的儀式。在整個上梁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木、瓦匠師傅們以喊唱的形式說出的喜話。  所謂的客家,既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一個文化層面的概念。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方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客家民系是廣東、福建、江西、廣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
    不過野百合也有春天,近年廣東一躍成為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大量外來人口抱著發財夢南下廣東,接受「鳥語」薰陶。不過,廣東的「鳥語」到底是如何來的呢?三種方言的廣東讓一個沒學過外語的中國人聽法語和德語,大概會覺得兩種語言聽起來都是嘰裡咕嚕的鬼話。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
  • 客家圍屋話鄉音 歡聲笑語敘鄉情
    資料顯示,客家話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被譽為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如今,客家話正以逐年遞增的速度在式微,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引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擔憂。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 19日一齊去看客家方言電影咯~
    本月19日,我國第一部客家話院線電影《圍屋喜事》將與全國觀眾見面。上周日,這部電影的劇組主創人員來到了惠州,參加了點映儀式。新聞視頻13日下午,電影《圍屋喜事》點映見面會在天美國際影城舉行。電影主創人員親臨現場,與200多位觀眾分享電影創作故事。這部影片巧妙地把客家傳統文化融入到故事之中。
  • 「客家警官」謝明松:善用客家話服務客家人
    西河客家人主要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兩廣填川時由廣東梅縣、長樂、及湖北、江西一帶遷徙來。西河鎮歷來是客家人聚居集中的鄉鎮,客家人語言主要以客家話(土廣東話)為主。因為轄區客家人眾多,派出所在日常警務活動中會經常遇到當事人講客家話,教導員謝明松便發揮語言優勢,用客家話增進警民關係,被當地客家人親切地稱為「客家警官」。
  • 炎陵客家美食之---十碗葷(十大碗)
    第二碗是蒸蛋,淡淡的黃色,嫩嫩的蕩漾著。舀一匙吃進口裡,一絲清涼,滿口清香。比起油膩的扎紮實實的「頭碗」來,這個菜就顯得清淡而輕鬆了。這大概是遵從「文武之道,有張有馳」了。 第六碗叉上了一個「圍肉」,炎陵人又叫「喜事肉」。如果說第五碗「東坡肉」已經夠份量的活,這接青上來的「喜事肉」就太有份量了,整碗全是用一寸見方的方塊肉一層層圍壘雨成,故名「圍肉」。
  • 陽春麵是碗什麼面?
    從《上海飲食服務志》得知:1955年0.13元一碗;1965年0.12元;到1990年,衝到2字頭,每碗0.20元。這碗面之所以價廉,聽它原名便知:「清湯光面」。面清水光湯沒澆頭,調味就是放醬油,能加點豬油不要太幸福。光面如白飯,到店裡填肚皮,就喊陽春麵。就是進入配套,也沒失去平價本色;1958年3月23日報紙上報導了0.29元的一份套餐:「高粱二兩,陽春麵一碗,便菜一盆。」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這段話說明,「客人」最早是本地平原民系(即粵語區人)對山區民系客家人的稱呼;後來,原先作為他稱的「客人」被客家人所用,變成了自稱,但是他還未明確使用「客家」一詞。徐旭曾《豐湖雜記》客家一詞最初見於當時的官方志書中。嘉慶《廣東通志》93卷《輿地》引《長寧縣誌》:「當地相傳建縣時,自福建來此者為客家。」
  • 梅州這個縣的客家話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又何以造就半山客
    在豐順縣說客家語的分湯坑、八鄉、豐良、潘田、茶背等聲調;也有說潮汕話的,潮汕話又分留隍、湯南、黃金「漳州福佬話」聲調,更有一部分人會操潮、客兩種方言,但語音既不像潮,又不像客,一些語音潮、客相滲透,發音比較深濁昴重,故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豐順縣竟有這麼多有趣的語言?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緣由!
  • 尋味客家 | 客家的新年美食,挺有意思的
    過年時客家人還有一種不粘不膩又能開口笑的,是碗粄,又叫發粄,客家話中發財的發類似飯缽的缽。過去,發粄用小陶缽蒸出來,所以又叫碗粄,或者碗子粄。在豐順等客家地區,這是一種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發粄味道清甜且水分少,饋贈親友的發粄以四、六、八、十、十二的偶數為吉祥數。發粄由米漿盛入小碗中蒸製而成。為什麼發粄不粘也不膩而且又蓬鬆可口呢?廣府人稱松糕。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 特色 服務員來碗床子面+牛肉麵(大寬)
    蘭州的炸醬麵大概在西北是舉世聞名的,走進炸醬麵館,要一碗大碗的炸醬麵,聽著夥計敲打著大海碗的邊兒,看他們把各種佐料倒進面裡,美美地吃上一碗。其做法講究,但味道濃而鮮,來的實在,來的豪放,來的鮮香。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就是碗底的這個字哦!給了張特寫。正宗的褲帶扯麵,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麵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陝西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陝西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
  • 北京滋味兒最地道的38碗面,搓一頓去?
    (微信號:dafengtai)堅持每天清晨為您奉上新鮮、有用、有趣的實用生活信息。眼瞅著咱北京的天兒就這麼一下子熱起來了,什麼火鍋燒烤的逐漸沒有那麼誘人了,這夏天一來,一個最適合吃麵的季節就來了!有人說,面嘛,不就那樣,差不多一個味兒,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大中華怎麼可能如此單一?
  • 人生三碗面:情面、臉面、場面
    情面、臉面、場面,是人生必須吃的三碗面。 吃好這三碗面,如魚得水; 吃不好這三碗面,寸步難行。 在結婚典禮上,他發表了史上最不留情面的證婚詞: 「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 你們兩人都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結婚!」
  • 跑遍大gai小巷,樂山最值得吃的15碗面來了!每一碗都回味無窮…
    幹臊面、排骨麵、牛肉麵、雙打面、味精素麵…眾口難調於是我們跑遍大gai小巷整理了樂山最值得吃的15碗面總有一碗是你的愛~ / 鈴鐺麵館 / 地址:東大街小十字(近川劇院外地人來了都紛紛打卡的排骨麵,光看照片就流口水了!
  • 當廣東人說「我煮碗面給你吃」時,吃的都是什麼面?
    當廣東人說:來,我煮碗面給你吃……別猶豫,抄起飯盆,跟他走!廣東的麵食,雖比不上北方的種類繁多,但一一拎出來品評,其口感和賣相,依然是不容小覷的。廣東人: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給你下碗竹升面竹升面的面身製作完成之後,想做成什麼美食就容易得多——老廣所熱愛的雲吞麵,蝦仔面,各式撈麵的主食原料就是竹升面,面下沸水到加料上桌,不過十來分鐘的時間。
  • 該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國度以客家話為國語,很多人看不懂其文獻資料
    客家話又叫涯話、麥介話,新民話、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語或土廣東話,和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湘語並列為中國七大方言。一般認為,客家話的底層是唐初的正音,至今,梅縣人仍稱客家話為唐音。粵方言則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閩語則是晉朝正音,是融合甌閩古音而成;贛方言則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