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文(1890年-1957年),國民黨政要,字兆銘,祖籍廣東順德,1910年加入同盟會。後留學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幹事。1917年回國,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陸軍軍需處處長、國民政府南京特別市市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陪都建設計劃委員、特考典試委員長等。1949年赴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57年4月在美國病逝。
何其鞏(1899-1955 ),字克之,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石磯青山人)人。,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和平解放北京功臣。1928年6月,北平特別市成立,時年29歲的何其鞏被任命為北平市的首任市長(也是北京歷史上的首任市長)。1936年擔任中國大學校長。與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合稱為在北平堅持辦學的三位著名大學校長。1947年,他辭中大校長職,在北平隱居。1955年,病逝。
黃郛(1880年-1936年),字膺白,號昭甫,同盟會會員,蔣介石的盟兄弟。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畢業。曾任北伐軍兵站總監、1927年7月7日,上海設立「特別市」黃郛任首任市長。後來又出任外交總長、教育總長、新中國建設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參與過上海光復、"二次革命"和護國之役、北伐戰爭等事件。1936年92月6日病逝上海。
林雲陔(1883年1月-1948年10月),原名林公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任高雷道都督。後留學美國。1920年後,歷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 1929年-1931年任廣州特別市市長,後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財政廳廳長、建設廳廳長、國民政府監察院審計部部長、審計長等職。1948年10月病逝於廣州。
南桂馨(1884-1968),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赴日本留學,1908年回國,受閻錫山接濟,並舉薦入新軍85標任書記官。辛亥革命成功後,南桂馨任職山西巡警道。1928年出任天津特別市市長。1930年被蔣介石委任為總司令部高等顧問、立法委員、導淮委員會等職。1949年後,桂馨任聯合銀行董事、政協山西委員會委員等職。晚年定居北京,1968年因病逝世。
潘文華(1886-1950),民國二級陸軍上將。歷任川軍教導師師長兼重慶市長、國民黨第7戰區23軍軍長、28集團軍總司令兼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率部起義,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在1926年重慶市長任職期間,倡導開辦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整頓街道,發展工商業,修渝簡公路,支持重慶抗日運動。潘文華一生愛國愛民,敬老尊賢,寬厚信守,熱愛桑梓,重視教育,關懷青少年。
劉文島(1893-1967),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26年5月赴廣州,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後任漢口市長,湖北省財政廳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司令行轅政治部主任,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武漢特別市市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1931年起先後任駐法國、奧地利、義大利公使。1967年在臺灣因病逝世。
吳思豫(1884-1958),字立凡,浙江嘉興人。1926年5月黃埔軍校任少將編譯員、訓練部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後被選為黃埔軍校特別黨部監察委員。1929年4月前,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交涉決定收回被日本侵佔的濟南、青島,思豫奉命負責接收。事後,任國民黨青島特別市黨部指導委員兼青島市代市長。1937年,吳思豫調任軍委會銓敘廳中將廳長,撫恤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9年2月2日致函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辭去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