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學習筆記(物權編——第一分編:通則)

2020-12-16 澎湃新聞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幾代法律人的夢想終於實現。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施行後,《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侵權責任法》九部法律同時廢止。法律人因此笑言:半生所學,毀於一旦;專業選得好,每天像高考。

但笑言僅是笑言而已,1260個條文背後蘊含的法理、法治原則和法治內涵並沒有太大變化。全國人大常委會王晨副委員長在《關於(草案)》的說明》中使用了「編訂纂修」這個詞,這個用詞是非常精準的。王晨副委員長同時指出,民法典編纂的過程「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增強民事法律規範的系統性、完整性,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同時處理好、銜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下各類規範之間的關係」。

因此,《民法典》出臺後,雖然民事法律規範產生了諸多變化,但總體而言還是穩定的,法律人半生所學,依然有用。(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迭代加快,保持知識結構的開放性、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是迅速變化著的社會對所有人的要求,法律人也當如是。)

《民法典》第一編《總則》基本保持了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只是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的要求,對個別條款做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最後。因此,筆者的《民法典》學習從《物權編》開始。由於深入解讀《民法典》的相關書籍尚未面試,故筆者目前的學習只能是初步的,相關理解也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01

#《物權法》概覽#

現行《物權法》於2007年3月通過,於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共五個分編加附則,共計19章、247個條文。《物權法》通過後,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臺了三個司法解釋,分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7號,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8號,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16)5號,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除增加一章「居住權」作為第十四章外,其餘結構與現行《物權法》基本一致。按照王晨副委員長對草案所做的說明,《物權編》對現行《物權法》的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則分編,修改了對於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2、所有權分編,完善了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3、用益物權分編,規定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後續期問題、完善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增加居住權的規定。4、擔保物權分編,擴大擔保合同範圍、刪除有關擔保物具體登記機構的規定、簡化抵押合同和質押合同的一般條款、明確實現擔保物權的統一受償規則。

02

#通則分編#

1、平等保護原則

第207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與《物權法》相關條文對此,增加了「平等」兩字。

本處修改雖然比較原則,但意義重大。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有學者提出的物權法建議稿建議不區分所有制,在物權法中不區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謂之「所有權一元論」,但之後通過的物權法第五章仍然規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現《民法典》從之。個人認為,《物權法》和《民法典》的這一做法是科學的和必要的,而且這樣規定並非說明三種所有權在保護力度上存在差別。現第207條加了「平等」二字,更加突出這一點。

2、不動產登記資料保護

第219條規定:「利害關係人不得公開、非法使用權利人的不動產登記資料」。

本條系新增規定。國務院《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第28條規定,查詢不動產登記資料的單位、個人應當向不動產登記機構說明查詢目的,不得將查詢獲得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用於其他目的;未經權利人同意,不得洩露查詢獲得的不動產登記資料。本條系對《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該項規定的凝練和提升。

利害關係人如違反本條規定,將承擔何種責任?《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未規定利害關係人違反上述規定的法律後果。《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104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洩露不動產登記資料、登記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據此,利害關係人違反本條規定的,應承擔侵權責任,本條可以為權利人主張侵權責任提供請求權基礎。

值得思考的是,利害關係人如實施了本條規定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什麼?筆者認為,如果被公開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權利人是自然人,那麼似乎構成《民法典》第1033條規定的「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進而認定利害關係人侵犯了權利人的隱私權。但如果被公開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權利人是法人,侵犯的權利客體是什麼?似乎難以確定。另外,如果利害關係人以外的人實施了本條規定的行為,又該如何適用法律?只能從侵權法領域去尋找請求權基礎。

3、指示交付

第227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與物權法第26條相比,「依法」兩字被刪去。

本條規定的是動產交付中的指示交付,指示交付又稱為返還請求權讓與。該讓與的請求權指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還是兼而有之?理論上一直有爭議。原《物權法》第26條強調第三人「依法」佔有,則讓與人所讓與的返還請求權應當是基於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關係而產生的債權請求權。現本條將「依法」刪去,似乎意味著讓與人所轉讓的返還請求權還包括了物權請求權,比如因第三人佔有讓與人遺失的電腦,讓與人因此具有的物權返還請求權,也可以成為讓與的客體。

4、遺贈財產的物權變動

第230條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與物權法相比,將「受遺贈」刪去。

因遺贈導致的物權變動適用何種規則,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即存有爭議。孫憲忠教授認為,因遺贈引起的物權變動本質上雖然屬於依據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但就物權變動的生效時間而言,適用與繼承同樣的法理。但本條將「受遺贈」刪除,應該是採納了與《物權法》相反的觀點。民法典第1124條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據此,被繼承人死亡後,遺產應屬全體法定繼承人共同共有。若有遺贈協議、且受遺贈人表示接受遺贈,則遺贈財產所有權並未立即發生變動;此時,受遺贈人對全體法定繼承人產生了一項債權請求權,請求將遺贈財產登記/交付,在登記/交付完成後,遺贈財產的所有權才發生變動。

我們將陸續推出民法典系列學習筆記

敬請期待!

文字:王燕華

原標題:《民法典學習筆記(物權編——第一分編:通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東方公證】《民法典》學習講座(2):《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
    《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若干新領域的思考上海市東方公證處金融二部副部長 朱沛冉人身安全、財產保障和契約精神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基石。《民法典》關乎國計民生,《民法典》物權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通過確認和保護物權彰顯法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維護和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法典》物權編在對《物權法》進行適度修訂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並延續了《物權法》「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的立法目的和功能。
  • 學習民法典,昆明市婦聯這樣做……
    學習民法典,昆明市婦聯這樣做…… 2020-07-24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天倪律師事務所民法典系統學習開始了!第一堂課總則編
    2020年6月12日下午14:00,天倪律所在大會議室舉行了為時3個小時的《民法典》學習座談會。繼《民法典》通過以來,也即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也給大家留了半年時間來學習。天倪所也於今天啟動了民法典總則編內部學習研討會,並計劃於民法典正式生效前把所有的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等六編全部學完,在天倪所掀起了學習民法典的一波熱潮。
  • 民法典日日談 01|一部法典頒布的劃時代意義
    本文作者 / 樊東峰 律 師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為「《民法典》」),《民法典》內容由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附則共八部分構成,全文共1260條,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 話說民法典|這條路走了66年 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
    從婚姻法到民法典體系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就屬於民法範疇。1950年5月1日,作為我國首部民事單行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實施,其基本功能是廢除封建主義的婚姻制度,建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發揮安定社會和保障人權的作用。
  • 溫世揚:中國民法典體系構造的「前世」與「今生」
    王利明教授認為,我國民法典應設以下八編:總則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物權編、債法總則編、合同編、侵權行為法編。徐國棟教授認為,我國民法典應設四編十個單元,即序編、第一編「人身關係法「(設自然人法、法人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分編);第二編「財產關係法」(設物權法、智慧財產權法、債法總則、債法分則分編);附編「國際私法」。
  • 三分鐘學法161丨《民法典》解讀之物權編②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民法典的有為和有所不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出臺了,這部民法典明明白白冠名為「典」,成為新中國以來第一部命名為「典」的法律。從法律形式上說,「典」意味著立法表達形式達到了科學系統化的較高水平,顯示出較高成熟度和穩定性。從法律地位上說,冠名為「典」意味著法律高位階的肯定。民法典為什麼這麼重要?  首先在於民法關乎的是社會生活的常識常理。
  • 婚前重大疾病告知、離婚冷靜期、撫養探視權……民法典這些議題火了!
    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重要一步,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相較於現行的民事單行法,各分編(草案)有哪些新規,有哪些亮點?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有6編1034條此次提交初審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共有6編,各分編順序是: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
  • 周江洪:從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何以有別
    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日前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此我國民法制度邁入民法典時代。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民法涉及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眾權利的「宣言書」、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的民法典,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匯總,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也是公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 《民法典》基本原則
    《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0-07-01 0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民法典,重點學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在千呼萬喚中出臺了。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民法典的受重視程度絲毫沒有打折。民法典通過後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集中學習了民法典。中央領導在學習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將民法典上升到了「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的重要地位,並對切實實施好民法典作出了重要部署。
  • 三分鐘學法164丨《民法典》解讀之合同編④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民法典全文來了!一生都有用!收藏備查!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8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第4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新華社6月1日受權全文播發這部法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和附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意義。
  • 杜萬華 | 《民法典》 總則編重點問題解讀
    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020年5月29日下午就 「切實實施民法典」 舉行第 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對於我們貫徹學習《民法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可以說,《民法典》通過以後,在全國掀起了學習《民法典》的熱潮。現在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了解《民法典》的內容。
  • 你知道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什麼?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
  • 【民法典】關於《民法典》的時間效力問題
    具體到《民法典》而言,是在5月28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第4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而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條「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規定,《民法典》的施行生效時間為2021年1月1日。
  • 最高院林文學法官:《民法典》合同編新規定及其適用
    關鍵詞:民法典;合同編;新規定;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 民法典來了|關於《民法典》的時間效力問題
    自從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第4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就誕生了,這不僅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還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意義,而從「法」到「典」的更替,更是開啟了一個民事權利保護的新時代,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我國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