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黃金十年」,這指的是1927年-1937年這段時期,有一種說法是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水準比較高的一個時期。民國黃金十年沒有搞什麼重工業,是按照經濟本來應該有的規律發展經濟的,才在那麼困難的前提下有了黃金十年。
那麼民國黃金十年有什麼經濟成就呢?國民政府1927年~1937年的「黃金十年」從本質上是工業發展的必經階段,而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是一些技術門檻和管理門檻相對較低的輕工業。中國當時的火柴、紡織等產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時甚至是兩位數的增速。在這期間,中國從棉紗進口國變成出口國,衛生、教育等領域同樣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
但國內的反對聲音卻說民國黃金十年沒有發展重工業,是民國的短視行為。發展重工業,尤其發展軍事產業大都發生在帝國野心勃勃的時期,重工業投入大需要政府牽頭發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大清難能可貴的搞了個百日維新,這一期間洋務派也走上了中國政治的舞臺,他們的理念是學洋技藝治洋,洋務運動向國外派遣了學童,去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同時,洋務派引進了鋼鐵廠,槍炮廠,本意是為了使中國強大起來,但事與願違,從國外引進的漢陽鐵廠只能用於鐵軌的生產,從投產後很多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因為漢陽鐵廠的產品只能靠型政府,修鐵路又要花費銀子,優先發展重工業只會使清政府的國庫越來越空虛,因為形成不了有一個經濟的循環,不能賺到利潤,使經濟運行下去。
漢陽鐵廠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幾年,才盈利了,歐洲各國在戰爭中對鋼鐵的需求量很大,也使得漢陽廠的鋼鐵有了銷路,但這是一個非正常的現象,隨著一戰的結束,漢陽鐵廠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因為清末其他的經濟部門沒有發展起來,清政府想靠一己之力把中國經濟帶來是不現實的,因為沒有需求任何單獨的產業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 。
民國的黃金十年,是在民國剛剛成立的背景下的歷史,在清末中國已經失去獨家茶葉生產股的優勢,民國政府可謂是一窮二白,所以接下大清亂攤子的民國並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也不想稱霸亞洲,所以沒有野心勃勃地發展重工業,而是先從較容易的輕工業入手發展經濟。
當清朝倒臺之後,民國面對的局面是連一根火材都不能生產,民國的經濟就是在不斷地填補國內空白的歷程中發展起來的。在經濟起點比較低的現實中民國採取了務實的態度發展經濟是對的,一旦經濟有了起色之後再發展重工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民國的黃金十年是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下取得的,1937年日本侵華打破了這一環境,民國的黃金十年被迫結束。如果在上個世紀中國不被捲入戰爭,那麼民國先發展輕工業是對的,但歷史沒有假設,1937年之後中國經濟就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