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京
「撤桶並點」「定點定時、破袋投放」……當下,我市垃圾分類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分類質量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突然間有種感慨:天哪!家裡怎麼會有這麼多垃圾?
可以肯定,垃圾多了,是生活富裕的一種反映。譬如吃,在食不果腹、主食定量的年代,生活垃圾中也就一些皮、殼、渣以及魚骨頭之類,基本不會有可以下咽的東西。再譬如穿,對貧困年代的小朋友來說,過年能有一件新衣裳,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嚮往,所以寧波老話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之說。至於用,年輕人結婚時打一套家具,就準備管一輩子,不可能把能正常使用的家具扔掉。
社會發展,生活方式改變,催生了大量垃圾,其間尤以電商的快速發展為甚。據報載,今年「雙11」快遞量近40億件,產生的包裝垃圾可謂海量。更要命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易降解的塑料製品。塑料經久耐用,價格低廉,應用廣泛,一旦成為垃圾,不僅沒有回收價值,還會汙染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網上。像去菜市場買菜,以前往往是提著籃子去的,現在大多空著手進去,然後拎著大大小小的塑膠袋出來。很多人買了多少種菜,就有多少只塑膠袋,為方便提拿,還會大袋裝小袋。塑膠袋的消耗,多得令人難以想像。
我們常說,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話確有道理。但現實是,我們現在對分類垃圾資源化處理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大張旗鼓開展垃圾分類的同時,應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制度,多做些減少垃圾產出的工作,這無疑將大大提升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效。
減少生活垃圾產出,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從源頭開始,衣、食、用等日常生活消費,應堅持厲行節約、惠而不費。現在上飯店吃飯,有光碟要求。其實,居家生活也應同理。也許有人會說,花的是自己的錢,吃不了倒的是自己的東西,不關別人的事。其實不然,因為倒掉的食品也是社會資源,而且會增加後續垃圾處理的負擔。前些年,一些地方推行過淨菜進城,不失為從源頭上減少城市生活垃圾的好辦法。同樣,穿的問題,「剁手黨」們在下單時看到的是便宜划算,而把是否需要忘在了腦後,結果買一大堆衣服鞋帽,囤積一柜子「垃圾」,這於人於己並無好處。
基於此,筆者以為,我們既要倡導儉樸,不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而是滿足需求,健康生活,政府部門也應出臺一些舉措,限制一次性產品的消費乃至生產,通過市場手段遏制業已泛濫成災的包裝垃圾現象。基層政府、社團組織則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舉辦公益活動,給囤積在市民櫥櫃中的「垃圾」尋一個好歸宿,至少做到物盡其用,減少垃圾產出。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