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主觀真理,所謂真理,就是事物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而事物規律,則是事物對象在主體統一規範的觀察測量方式下表現出的普遍的必然的可重複的整體特性。
雖然規律模式(比如牛頓力學模式)的建立,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比如真理命題),有人的作用在其中。但在規律探究中,人的作用是被觀察測量範式客觀化和規範化了的。比如人對物體重量的感覺,是被磅秤天平及其測量尺度規範和客觀化的;人對溫度的感覺,是通過溫度計及其測量尺度規範和客觀化的。
人們所謂主觀真理或真理的主觀性,一般就是指的就是真理的範式是人建立的,真理的描述是通過人的語言進行的。加上康德所謂人為自然立法、客觀要符合主觀的認識形式等等說法,給人的感覺好像真理也是主觀的。由於任何真理都有範式前提,在一些相對主義者看來,範式的選擇都是意識形態鬥爭的結果。實際「怎麼都行」,認為真理就是主觀的,至少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人建立了事物觀察測量範式,選擇了測量尺度、觀察範圍、抽象對象,但是客觀事物一旦被人們用統一規範的觀察測量方式觀察測量,其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可重複性的整體特性——規律,就是是客觀的。除非你改變了這個觀察測量方式。
比如,只要人們選定了圓形這個幾何標準模型,又選定了觀察對象——地球、蘋果和籃球的形狀,通過與模型的對照,人們得出結論「蘋果,地球、蘭球都是圓的」這一規律結論,就是客觀的。
雖然幾何學範式的「圓形」這個標準模型是人工建立的,但這個模型建立起來之後,作為統一公認的標準,它就是客觀性的啦。它自身固有的特性和規律性,就不是人的意識可以左右,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的。
當然,如果我們不選擇這個模型而選擇其他的模型,這個規律可能就發現不了。也可能會發現其他形式的規律。實際上,只要規律是觀察範式整體的產物,只要人在範式中的作用是被規範化和客觀化的,那麼作為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真理命題,就是客觀的。沒有主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