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客觀真理,沒有主觀真理

2021-01-19 我談唯名論

沒有主觀真理,所謂真理,就是事物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而事物規律,則是事物對象在主體統一規範的觀察測量方式下表現出的普遍的必然的可重複的整體特性。

雖然規律模式(比如牛頓力學模式)的建立,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比如真理命題),有人的作用在其中。但在規律探究中,人的作用是被觀察測量範式客觀化和規範化了的。比如人對物體重量的感覺,是被磅秤天平及其測量尺度規範和客觀化的;人對溫度的感覺,是通過溫度計及其測量尺度規範和客觀化的。

人們所謂主觀真理或真理的主觀性,一般就是指的就是真理的範式是人建立的,真理的描述是通過人的語言進行的。加上康德所謂人為自然立法、客觀要符合主觀的認識形式等等說法,給人的感覺好像真理也是主觀的。由於任何真理都有範式前提,在一些相對主義者看來,範式的選擇都是意識形態鬥爭的結果。實際「怎麼都行」,認為真理就是主觀的,至少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人建立了事物觀察測量範式,選擇了測量尺度、觀察範圍、抽象對象,但是客觀事物一旦被人們用統一規範的觀察測量方式觀察測量,其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可重複性的整體特性——規律,就是是客觀的。除非你改變了這個觀察測量方式。

比如,只要人們選定了圓形這個幾何標準模型,又選定了觀察對象——地球、蘋果和籃球的形狀,通過與模型的對照,人們得出結論「蘋果,地球、蘭球都是圓的」這一規律結論,就是客觀的。

雖然幾何學範式的「圓形」這個標準模型是人工建立的,但這個模型建立起來之後,作為統一公認的標準,它就是客觀性的啦。它自身固有的特性和規律性,就不是人的意識可以左右,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的。

當然,如果我們不選擇這個模型而選擇其他的模型,這個規律可能就發現不了。也可能會發現其他形式的規律。實際上,只要規律是觀察範式整體的產物,只要人在範式中的作用是被規範化和客觀化的,那麼作為規律屬性的語言表現——真理命題,就是客觀的。沒有主觀真理。

相關焦點

  • 人類與真理的特殊關係!
    這樣的真理看似中性的,也可能是客觀的,但這樣的真理可能存在嗎?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理論中存在的真理與發現者無關,更與使用目的無關,這樣的真理本身是沒有目的的,對所有的存在對象都不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人們一直在尋找這"永恆不變的唯真正理",即絕對真理,但無法找到,找不到的原因是它沒有理由存在。
  • 2020年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十一講真理
    也就是那個客體是客觀的,因此說: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當然,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因為只有一個客觀的東西才能稱作是「檢驗標準」。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只有一個,這就是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於特定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 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哲學之真理及其客觀性
    1.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和規律的認識。2.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同任何認識、意識一樣,都是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的統一,但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即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賴於人的、正確地揭示了客體的客觀內容,不含有同客觀實際相違背的主觀成分,具有真實的客觀內容;其次是指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社會實踐也是客觀的。真理的客觀性說明只有客觀真理,沒有階級真理。真理不因人而異,也不因階級而異。3.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反對唯心主義真理觀。
  • 什麼是真理,真理的標準是什麼?
    自然科學的真理很好理解,人文、社科領域有沒有真理呢?當然有,比如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真理,因為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再如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真理。儒家文化是中國漢民族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的禮樂仁義等道德規範,是構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也是塑造中國國民性的基本元素。
  • 真理永恆,追求真理真相的我們「一如既往」
    追求永恆和永生,只有數學家和哲學家做到了,因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很多人都把哲學家和數學家的奇異舉動當神經病,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世界、意念世界,和現實生活是顛倒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現了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和共產主義這個真理。牛頓第二定律,也是宇宙兩個相對物體之間的關係,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哲學為科學、神學、以及佛學、文學、藝術,提供如同底層邏輯一樣的存在。
  • 「每日靈修」約8:32「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經文】約8:32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NIV)【主題】真理使人得自由【簡釋】(一)解釋:1.「信」:原文的時態是表達「開始相信」之意。「真理」:含義有二,一是客觀方面,指神的啟示,使人明白神的旨意,藉以得著救恩;二是主觀方面,就是指基督自己(約14:6),因為基督是神啟示的中心(加1:16),也是神救恩的具體表現(弗3:6)。3.
  • 把科學當成學科,當成真理都不對,應如何定義
    科學不是真理的代名詞,因為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還伴隨著錯誤與危害,有邪惡的應用與汙點伴隨。但科學已然成為了我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的意識,那麼就必須明確,科學更是一種態度,客觀的態度,當然也包括已經形成經過檢驗的理論形式,同時需要的科學的方法繼續在科學的進程中掌握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與西醫的發展中,何為科學的解釋太突出了,以至於影響到相關行業的發展。
  • ——尋找「真理」,要尊重「客觀事實」 上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尋找「真理」好消息,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上一講我們通過理性分析,尋找到了造物主。當用理性不斷思考時,我們發現造物主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沒有造物主,萬物不能存在,宇宙也不能維持正常地運轉。
  • 真理標準與改革開放40年實踐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新時期在思想上真正的起點是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的重大意義歷經漫長歲月而日益鮮明。沒有這場大討論,就沒有新時期改革開放,就沒有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境。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經過實踐檢驗而證明的真理。當時的代表性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雖然曾經遭受過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的否定和圍攻,「但是,長期的革命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終於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
  • 追求守望初心的真理和價值
    2.在堅守真理追求中守望初心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教會了中國共產黨人守望初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把握與遵循客觀規律,堅持科學精神,運用科學方法,鼓足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道路上的大無畏勇氣。辯證唯物論指明了守望初心的世界觀基礎。
  • 真理在於人的目的,再不會真假難辨!
    而當個人的認識、經歷、經驗、思想經由他人認同,它們就有了一定的可重複性即確定性,認同的人越多,它的可確定性就越高,越多的人認同的事實就是越是真相,越多的人認同的道理就是越是真理,真相和真理與認同度相關聯,和客觀和絕對沒有關聯。
  • 2014考研政治馬原高頻考點精解——真理和價值辯證關係難點突破
    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價值的問題。 一、實踐活動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 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實踐的真理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反映了實踐對象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人們只有按照真理辦事,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實踐的價值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特定的價值目標。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刊發40周年 這篇爆款文改變中國命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 真理概念的變遷
    真理不存在於人之外一神教只有惟一的神,因此只有一個真理。這與古代西方的觀念衝突。古希臘、古羅馬信奉多神。卡普託說:「古希臘人的神是地方性的,而地方性的神是當地社會生活結構的一部分,是當地風景的一部分,全面地嵌入了城邦的風俗、價值觀、語言和地理之中,是他們身份認同的根源,當地人聚集在這把傘下尋求保護。」他指出:「古代人沒有把真理從宗教中剝除。他們假定了神的多樣性。
  • 第二十四篇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上)
    召.會就是託住這個真理,而站在那裡。今天我們必須有一個領會,召.會不能只是客觀地託住真理,以聖經為獨一無二的標準,這是不夠的。真理的柱石,其內在意義是柱石成了真理。換言之,這些柱石不單是客觀地託住一些真理,更是主觀地被這些真理所組成。柱石站在那裡,就等於真理站在那裡。真理與柱石不再是兩個東西,乃是變成為一個東西了。
  • 邢賁思:真理標準討論的當代意義
    不破除「兩個凡是」,人們看不到希望,對社會主義前景沒有信心。這就是這場大討論發生的背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揭開了這場討論的序幕。該文提出了一個雖屬馬克思主義常識但已久被遺忘的重要觀點:究竟什麼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還是領袖的決策和指示。文章發表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起激烈爭論。
  • 在實踐中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站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重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深刻地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 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多好,追求真理的道路可能有千萬條,真理只有一個我們都是追求真理的人,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沒必要因為文化傳承的不同從而互相瞧不起對方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二:集百家之長於一身你原來可能信仰的是道家文化
  • 共識即真理——真理屬於時代
    人性不是真理,不是理論上最好的那個東西,人性是當下的共識。所以,我們既要堅持真理、追求理想,又要面對現實、追求共識。每一個時代最大多數人的共識就是這個時代的真理。除了真箇是真理,沒有絕對的真理。所以,無論是宗教還是商業都不能去追求所謂絕對的真理,這個世界上何嘗會有絕對真理?當你達到你認為的絕對真理的那一刻,又有了新的真理,這是沒有窮盡的。
  •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假如是主觀的,讀史還有什麼意義?
    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借用《道德經》開篇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和名存在於萬物,至於它是什麼東西不能說,所有說出來得「道」,言出來的「名」,都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和「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