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一歲了,可以開始培養閱讀了嗎?前天偶遇大學同學美珊,聊到培養孩子的事,美珊孩子今年一歲了,每天都會進行一定時間的閱讀,才剛呀呀學語的孩子就開始了學習之路:「孩子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看著她一臉認真的樣子,我陷入了沉思。一歲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了解多少,又懂得什麼,雖然同學說他們只是稍加引導,對於12個月大的寶寶,到底早不早呢?
有育兒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在18個月開始閱讀最為適宜,為什麼這樣說,以下幾點進行具體分析。
一、 初步身體發育完善
剛生下來的嬰兒很脆弱,經過一段時間母乳的餵養,在18個月大的時候,身體各個部位器官具備初步的抗壓能力,同時對外界信息有一定了解,人體質與發育時間有很大聯繫,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是不一樣的,自身體質本就不同。
有的孩子在媽媽的腹中發育良好,生來體質強壯聰明睿智,無論身體還是智力發育相比其他同齡孩子都要略勝一籌,語言的開發也就相對容易,兩歲前後是蒙臺梭利博士所謂的語言爆發時期。
這種爆發性的現象,不是任何人引導的,而是自發的,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孩子從不會說話,而學會使用各種名詞、動詞以及句子的排列。兩歲至三歲,喜歡聽人讀書,喜愛童謠、童詩,尤其最愛。有許多聲音仍無法發的準確,但詞彙量與句子結構的複雜度大大增加。所以在18個月的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啟發性閱讀是最為恰當的。
二、 明確早期閱讀目的
1. 閱讀意識一歲多的孩子還不識字,此時閱讀對於他們來說是困難的,但是要培養一種閱讀意識,讓孩子以閱讀為習慣,喜歡閱讀,熱愛閱讀,讓閱讀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不是全無道理,美國哈佛教育心理學家凱薩琳· 斯諾經過研究發現,6歲前會說故事的孩子,小學時學習和社交能力比較好。
這是因為當孩子在說故事時,需要用到組織能力、語言詞彙能力、想像力,說故事時還需要運用到記憶力,以及加上孩子內有的道德判斷力和生活經驗,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認知能力的關鍵,將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受益匪淺,閱讀意識不只是一時的啟蒙,是一輩子的財富。
2. 修身養性未來是變化莫測的,孩子的應對困難的能力取決於他的精神世界是否頑強不屈,睿智謹慎,閱讀帶來的不僅是精神世界的飽滿,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頭腦,自古以來哪個成功的王侯將相不是飽讀詩書,家長首當其衝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另外作為家長不要過於逼迫孩子閱讀,要慢慢引導,通過閱讀開拓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思考力,甚至是開發大腦的語言中樞,推薦家長去購買一本名叫《小故事大道理》的書,豐富多樣的小故事,在結尾總是具有深意引人思考,家長們也應該抱以這樣的初衷,並且以身作則,用故事用「身傳」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3、 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孩子不喜歡被束縛,不喜歡管教,嚮往自由,愛讀書的人永遠保持著一顆求知赤子之心。最初啟蒙時一定不要將閱讀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並且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所處的家庭環境也不同,相同的是貪玩好動。首先家長可以在家到處擺滿書,漫畫、故事書、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等等,各種各樣的書籍都可以進行擺放,擺放不可古板,可以進行一些設計感,讓「書」看起來像一件華麗寶貴的東西,運用表面來吸引孩子的第一目光。其次,書籍材質分類,軟硬兼具,但不要過於堅硬,容易磕到孩子,一歲多一點的寶寶甚至有可能會拿起來吃。
所以繪本也不要過軟,不然書籍易受損。最初的引導最好用彩色圖畫式的書,給孩子構造一個童話世界,在這個童話世界他可以肆意暢想,極大程度開發大小腦。
最後是家長的陪伴,一定要花大量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
可以採取讀的方式引起孩子注意力,此時家長的肢體動作和語言最好誇張一些,才會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也可以採取一起拿著書閱讀的方式,家長要抓住精彩部分,「大手抓小手」去摸書,去講解,這種方式孩子會更具有參與力;兩種方式都可以嘗試。
家長要注意時間的控制和固定時間的養成,比如早晨吃完早飯後或者晚上睡前小故事,孩子的專注力非常短暫,自控能力差,家長不可長時間灌輸「閱讀」。
無論是18個月前還是18個月後,時間段相差不要太大,年紀過小接受不了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年紀過大自主意識強不容易控制引導。孩子閱讀最佳時機,家長一定掌握好,錯過最佳時機可能會成為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