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拜倫兩句詩的思考,「再見之時,唯無言,唯流淚」

2020-12-22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

拜倫的幾句詩:

「若有緣再見,事隔經年。我該如何向你致意,以眼淚,以沉默。」——《春逝》

「閒時」所感

看到拜倫的這幾句詩時,我在想,明日的我,是否還是今天的我呢

不知你是否同意,人其實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這個現實在腦中投影而成的世界,不如稱為想像世界吧。

有人把前者稱為物質世界,而把後者稱為精神世界,無妨,無妨,不影響理解即可。

現實的世界,是永遠處於變化之中的。

春夏秋冬,萬物榮枯,人也不能避免地在生活中改變著。

想像世界之中,時間卻是以更加緩慢的節奏在進行的,這也是有時會說一個人「固執」的原因,甚至,其中的時間是可以靜止不動的。

理解了這兩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拜倫的這句詩。

當相思之人分開之後,在各自的想像世界中,一直留住的是往昔的記憶。

但現實生活的時間是不會停止的,兩個人在各自的經歷之中,都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個變化並僅是指時間對容貌的改變,更是指一個人心境的變化。

如果有緣,兩人再見之時,現實與想像兩個世界對一個人印象,便會發生激烈的衝突。

往昔的美好,現實的蛻變,但現實世界畢竟代表了某一種真實,不容想像世界繼續維持著美好的「假象」,兩個世界,在這一時刻,一同崩塌了。

現實,唯無言以對;

想像,唯淚流兩行。

於是,我不經在想這個問題,明年的我,是否還是今年的我呢?

「翻書君」絮語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對於深情的人而言,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

但也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讓兩個人的感情在變化的歲月之中,協調地同步,所謂的「與時俱進」,大概也有這個意思吧。

End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閒時翻書君」,每日更新,不見不散(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拜倫很感人的一首詩,事隔經年,我若再見你,以眼淚,以沉默
    拜倫是英國著名的詩人,而且出身高貴,還是當時的貴族,不過他很不幸,由於兒時患了小兒麻痺症,最終落下了殘疾,以至於無法正常行走。但是正應了那一句老話,上天帝為你上了一扇門,但是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所以當兩個人彼此都深愛著對方時,一定要真誠,只有這樣愛情才會天長地久,才不會留有遺憾。拜倫就寫過一首很絕望的詩《春逝》,在這首詩中他把戀人之間的無奈,還有分別之生的重逢,描寫得感人肺腑,每一句都很經典,而這首詩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通篇情感細膩,寫出了愛情最大的遺憾。那在這裡筆者只節選其中的最後幾句,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原文讀一讀。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因為自己珍視之人就要離開自己,心情哪能會好?很多人在送別的時候,都會送朋友一些禮物,表示自己的懷念之情。在古時候,友人之間離別往往一般會作詩相贈,以訴不舍與之離別之意。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 奸臣秦檜後人考上狀元,路遇嶽飛墓時留下兩句詩,滿滿的無奈之情
    清朝時有一位秦檜的後人就考取了狀元,還受到了乾隆的重用。這位狀元還在嶽飛墓前留了兩句詩,被之後的文人墨客傳為美談。秦檜此人然而,總有一些人對此不置可否。他們認為賣國賊秦檜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作為主和派也為南宋的生存贏下了不少和平的時間。
  • 讀拜倫與雪萊(上)
    在我們欣賞藝術時,不管是繪畫還是音樂,審美跨越了時間鴻溝,溝通了作者與欣賞者,人生因此被賦予了意義。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中,對拜倫充滿了溢美之詞。木心先生說,拜倫的一生是十足的詩人的一生,是伊卡洛斯(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的兒子,與代達羅斯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翼逃離克裡特島時,他因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跌落水中喪生,被埋葬在一個海島上)的一生。拜倫筆下的哈羅德、康拉德、曼弗雷德、該隱、唐璜,都是語言橫蠻的小夥子,不讀書不看報,漫遊,搶劫,亂倫,罵上帝。他的詩中的人物,都是搗蛋的美少年,膽大,氣醇,賦厚。
  • 船山先生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不輸元稹,更與陸遊同垂青史
    下面介紹船山先生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不輸元稹,更與陸遊同垂青史。初度口佔明代:王夫之橫風斜雨掠荒丘,十五年來老楚囚。垂死病中魂一縷,迷離唯記漢家秋。後居衡陽之石船山,埋首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學者稱其為船山先生。王夫之是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和學者,他的許多詩作反映抗清思想及故國之思,論詩主張以意為主,講求情景交融、妙合無垠。此詩作於1661年,時年42歲。「初度」,原指初生之時,屈原《離騷》中有「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這兩句詩有什麼深意嗎?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這首詩的名句,有人說,就是寫景的兩句詩而已,未必有什麼深意。也有人不這樣認為,相信王維這兩句隱含了禪機。我們先從這兩句開始,然後欣賞一下整首詩,看看哪一種人說的有道理。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一定是王維的作品關於這兩句詩,首先要說明的是:行到,不是行至。另外,李肇的《唐國史補》記載,這不是王維的詩句,是他從別人哪裡借來的:維有詩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英華集》中詩也。」
  • 這三首詩被稱作「詠蟬三絕」,其中一首的最後兩句,是名言佳句
    比如唐代詩人雍陶寫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唐代詩人王勃,在他的《餞韋兵曹》詩中,也有歌詠「蟬」的詩句"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唐朝初年的詩人虞世南,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寫過一首詠物詩《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杜牧為贈別歌妓,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千年來廣為傳誦!
    抒寫離別之情也成了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主題。離別的內容則多種多樣,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友人之別,盧照鄰的「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是親人之別,王昌齡的「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是同僚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夫妻之別、過客之別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贈別二首·其二》,便是杜牧為贈別歌妓所寫的一首詩。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杜牧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
    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是古典詩歌裡較為特殊同時又較為重要的一類。寫這類詩的作者,通常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有「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他們把批判現實,抨擊弊政、陋習放在主要位置。其實這類詩,往往具有機敏的思悟、精警的語言,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從中獲取教益或引發共鳴。所以別看杜牧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也只有短短的4句,但它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值得我們一讀再讀。《送隱者一絕》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寫於大中元年(847),當時杜牧正在擔任睦州(今杭州淳安)刺史,為了送別一位隱者有感而發。
  •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續上兩句組成一首詩您怎麼寫?
    需要先說明的是,「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這兩句都是貶義。 東晉陶淵明的《飲酒》詩序言中也寫到: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 王昌齡的一首望月懷人詩,蘊含對人生的深沉思考,值得一讀
    他的詩語言精煉、意味渾厚,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七絕聖手」之稱。其實,他的五言古詩也不乏精品之作。《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就非常有名,值得一讀。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 蘇軾為紅顏知己寫詩,前兩句如大白話,後兩句卻出神入化
    年少之時,蘇軾志向宏大,渴望早日登第為國為民效力,正如他在《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中所言:「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儘管是安慰弟弟蘇轍,但這又何嘗不是他的志願?二十歲左右,蘇軾得到老師歐陽修的賞析,順利進入仕途,本以為如願以償終可實現志向,豈料「烏臺詩案」將他徹底打入深淵。
  • 此人只有兩句詩傳世,卻是家喻戶曉,還因此誕生一成語
    可想而知,這數千年的文化歷程中,有多少一生筆耕不輟、卻未留下隻言片語的詩人,畢竟像蘇軾、李白這樣揮手而就便是名篇的天才是少之又少。有些詩人,卻能因為一首詩而千古留名,如那個寫下「一入侯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崔郊,寫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松。在北宋時期,還有一位更厲害,僅憑兩句詩,便歷史留名,而且這兩句詩更是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
  •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兩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閨情詩或者愛情詩,有宮體詩和樂府民歌的味道。
  • 董元奔‖現實必須打碎·未來是這樣的:拜倫與雪萊的浪漫主義
    ,他是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心中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然而在拜倫及其作品於1902年經梁啓超介紹給中國讀者時,中國的文學大師們在讚嘆拜倫詩歌的感染力之際,不約而同的把拜倫看作是一個革命者:梁啓超說拜倫「實為一大豪俠」,王國維說拜倫是一個「以一身與世界戰」的人,魯迅則說拜倫是「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鬥士。
  • 王維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後世讚嘆不已,流傳千古
    在送別詩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堪稱是造詣不凡的,比如說在他的好友元二離開渭城之時,他為好友所寫下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成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被後世無數之人引用。而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送別詩,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種類,幾乎但凡是能夠叫出名的詩人,都寫過與此相關的詩作,而王維這首詩在其中也絕對算得上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 秦觀被貶時寫了一首詩,後兩句更是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就比如秦觀,他曾經在旅館寫了一首詩,而讓蘇軾愛不釋手,最後竟然寫在了扇子上,可見蘇軾對這首詩是極其欣賞的。為何蘇軾對秦觀的這兩句詞情有獨鍾呢?這自然是和兩人相似的經歷分不開的。再過幾年,在元祐八年時,高太后去世,朝廷大權又回到宋哲宗手裡,重新啟用新黨,蘇軾也因反對新黨被貶到惠州。作為蘇軾門下學士的秦觀受牽連也被貶到郴州。
  • 李白很狂的一首詩,只是開頭兩句,便令人不得不佩服
    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但現實很殘酷,李白的這種狂者姿態,不僅不被世人所理解,還常常會被當作「大言」來恥笑。如李白漫遊渝州(今重慶市),謁見當地名士李邕時,就因放言高論被說是「大言」,從而瞧不起他。李白對此很不滿,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一詩《上李邕》以作回應。
  • 拜倫:願你靈魂柔順,卻永不妥協
    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為世人留下了眾多光輝的詩作,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煌煌巨著長篇抒情敘事詩《恰爾德 哈羅爾德遊記》和《唐璜》等。在這些被世人譽為「抒情史詩」的輝煌作品中,詩人拜倫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將自己親身遊歷歐洲諸國的切身體會融入作品之中,用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筆觸,展示了遼闊雄壯的時代畫卷,抒發了豪情萬丈的詩人情懷,表達了傲然不屈的鬥爭誓言。拜倫在他的詩歌裡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