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文章:
什麼食物有毒,一口都不能給孩子吃;
什麼孩子吃一口,相當於吃一個塑膠袋;
什麼這些食物,醫生都不給自家孩子吃……
這些文章中大都談到了一些孩子經常會接觸到的食物,比如酸奶、兒童水餃、兒童牛排什麼的。每天看得我是心驚膽戰,感覺整個世界都不美好了,已經沒什麼安全的能給孩子放心吃的東西了。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類食物是不是真的一口都不能給孩子吃?!
酸奶是皮鞋做的?
正規超市的品牌酸奶都是合格的!
最近經常看到一些公眾號在diss給寶寶喝酸奶的事,甚至有人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其實這有點偷換概念了。
在酸奶的生產製作過程中,為減少發酵時間,增強口感,可能會添加必要的增稠劑,目前常用的主要是明膠和卡拉膠。
明膠主要分工業用、食品用、藥用、照相用幾種類別,其中食品用和藥用的原材料都嚴格選材,首先是不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一般是乾淨消毒的動物皮層熬製的,因此老酸奶中如果用的是食用級明膠是不會對人體有害的。
而製作皮鞋用的明膠屬於工業用範疇,是不能用於製作酸奶的,有些媒體為了博人眼球把兩種用途的成分混為一談。嚇得大家多不敢喝酸奶了。
酸奶中的添加劑都在國家標準的範圍內
偶爾喝到並不會對健康有太大威脅
其實酸奶中我們更在關注的是它的含糖量,像老酸奶、果味酸奶、乳酸菌飲料中的含糖量都非常。曾經在拜託了媽媽的節目中做過實驗:
300毫升乳酸菌飲料大約含有45.6克的糖,相當於11塊方糖;
300毫升的酸奶大約含有42.3克的糖,相當於10塊方糖
酸奶雖好,但未必都適合寶寶喝,尤其是那些含糖高的老酸奶、果粒酸奶,最好別喝。提倡媽媽給寶寶自製酸奶,沒有添加劑和高糖,更安全、更健康。
好酸奶怎麼挑?
1.挑蛋白質含量≥ 2.9 g/100 g
這是分辨酸奶和乳酸菌飲品最主要的分界線,如果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中,標著蛋白質含量≥1克%,就是飲料;蛋白質含量≥2.9克才是酸奶。
因為酸奶是以鮮牛奶為主要原料的,蛋白質的含量比較豐富,現在乳品行業規定每一百克酸奶中的蛋白質含量不得少於2.9克。而乳酸菌飲品裡加了一部分水、糖等物質,因此它的蛋白質含量比較低,它的蛋白質含量一般不到1克。
2.挑配料表中除了生牛乳和發酵菌種,沒有太多額外添加劑的
通常食物中配料表的順序就表明了原料的添加順序,如果一款酸奶配料只有生牛乳和發酵菌種,沒有額外的添加劑,那這款酸奶就比較貨真價實。
3.挑配料表中不含「水」字的
其次,要看是否有水。配料表上註明含「水」的一般就是乳酸菌飲品,酸奶一般是不含水的。
4.挑包裝上沒有「飲料」字樣的
看包裝上是否標有「飲料」字樣,一般有這兩個字的就不是真正的酸奶。
相對而言,酸奶算是比較健康的一種寶寶零食了,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豐富的鈣質,酸酸甜甜的口感寶寶也容易接受。
酸奶要這樣吃:
1.一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吃——一歲以內寶寶的胃腸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對於乳製品中的乳糖難以消化吸收,所以建議寶寶一歲後,再嘗試酸奶。
2.最好飯後吃——酸奶中的蛋白質和糖的含量比較高,飽腹感強,如果在餐前給寶寶喝酸奶,會影響寶寶正餐的食慾和食量。所以最好飯後再給寶寶喝,酸奶中的益生菌還有一定的助消化作用。
吃魚丸相當於吃避孕藥?
無稽之談
魚丸、蝦丸、魚豆腐、蟹肉棒……是咱們大人吃火鍋時的常見食材,有寶寶的家庭可能也會給寶寶吃。
但這些丸子裡完全可能完全不含魚肉蝦肉蝦肉蟹肉,主料基本是魚糜和澱粉,味道大多是用香味料調製出來的。為了增加丸子的口感,也會添加一些食用膠類。
甚至網上流傳著蝦丸魚丸裡面甚至還含有一些激素類的物質,經常吃蝦丸魚丸相當於服用避孕藥,這種說法沒有科學的依據。
一些劣質魚丸確實存在質量的問題,如果經常使用,對身體確實有危害的。比如路邊攤或菜市場裡一些小攤位的魚丸可能為了魚丸的口感更爽滑勁道添加了硼砂。所以只要選購到正規魚丸產品,偶爾食用並不會有太大問題。
如何挑選魚丸:
1.最好在大超市購買有獨立包裝的魚丸蝦丸。很多超市都有散裝魚丸蝦丸,稱重銷售的,這類產品消費者很難看到商品信息,比如產品名稱、配料、廠址、保質期等。而獨立包裝的小袋魚丸,如果是合格產品,都可以看到這些信息。
2.買回家魚丸先測試下是否含有硼砂。可以用pH試紙貼在魚丸上,如pH試紙變藍,則證明該食品被硼砂或其他鹼性物質汙染,如試紙無變化則表示正常。或者用感官檢驗:凡加入硼砂的食品,用手摸均有特別滑爽的感覺,並能聞到輕微的鹼性味。
3.如果家中有碘酒或碘伏,可以滴在丸子上,如果丸子全部變成藍色,說明這裡面根本不含肉質,全部是澱粉製成,基本上沒有什麼營養,添加劑也比較多。
這類丸子製品其實是不太適合孩子吃的,如果偶爾吃,也一定要注意。
魚丸怎麼吃?
1.不建議3歲前的孩子吃。魚丸大都比較Q彈,低齡寶寶的吞咽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可能會被小塊兒魚丸卡喉,發生誤吸風險。
2.不要多吃、不要經常吃。魚丸中的添加劑比較多,尤其是鹽和防腐劑,對寶寶是有一定健康危害的,所以即便是吃也只能是偶爾,不要經常給孩子吃。
3.如果寶寶很喜歡吃,建議媽媽選購新鮮魚蝦,在家給寶寶自製魚丸蝦丸。網上有很多製作魚丸的教程,媽媽可以搜搜看。
速凍水餃、速凍蔬菜沒營養?
這只是一種加工工藝
我兒子特別愛吃速凍水餃,尤其是三鮮餡的,比自己家人包的餃子還愛吃。我媽總說我偷懶,老給孩子吃速凍餃子,沒營養。
現在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難免有來不及給孩子好好做頓飯,隨便湊合一下的時候。吃這些速凍水餃、速凍餛飩類的食品真的這麼沒營養嗎?到底能不能給寶寶吃這些東西呢?
這裡最重要的是跟大家解釋一下速凍食品的生產工藝:
速凍食物,重點在於這個「速」字。速凍採取的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冷凍過程,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定義,它是一種使產品迅速通過其最大冰結晶區域,當平均溫度達到-18℃時,完成凍結加工工藝的凍結方法 。
速凍食品會把營養凍沒了嗎?
當然不會!
速凍蔬果並不會比新鮮蔬果損失更多營養
冷凍蔬果一採摘下來很快就會在零下18℃下進行冷凍。在這個溫度下,蔬果的呼吸作用幾乎停滯,微生物也無法生長繁殖,理論上更有助於營養物質的保留。
研究發現,速凍蔬果的糖分、可溶性蛋白、胺基酸、維生素C並不比新鮮蔬果差多少。而且,在連續存放6天以後,新鮮蔬果的營養成分反而遠不如冷凍蔬果。
速凍肉類的營養價值幾乎不會流失
肉類主要提供蛋白質和礦物質。在溫度極低的條件下,蛋白質和礦物質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冷凍肉類的營養價值幾乎不會有損失。但冷凍肉類的問題可能是口感會稍微差一些,長時間冷凍,肉會逐漸失水,吃起來的口感也就沒有那麼嫩了。
速凍餃子和速凍餛飩要留意鈉含量
既然速凍蔬菜和速凍肉都不必擔心營養流失的問題,那速凍水餃是不是也和自己家現包的餃子一樣好呢?
速凍餃子營養上雖然沒有太大流失,但其餡料中的鈉含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在挑選速凍水餃的時候有講究。
怎麼挑速凍水餃?
1.看營養成分中的鈉含量,鈉含量越低越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上,關於兒童鈉含的建議攝入量:
0歲以上,每天不超過170mg;
0.5歲以上,每天不超過350mg;
1歲以上,每天不超過700mg;
4歲以上,每天不超過900mg;
這款餃子,每100g餃子裡鈉含量476mg。這盒餃子的包裝上標註著,300克/30隻裝,也就是說,一整盒裡就有約1300mg+的鈉。所以,給寶寶吃的速凍水餃,要挑鈉低的。
2.看配料表,配料越簡單越好
比如下面這款水餃的配料表中,第一位是小麥粉,第二位豬肉,第三位玉米。其他食材也是大家常見的、認識的,沒有太多額外的添加劑,這樣的水餃還是比較健康的。
3.如果購買彩色水餃,要看好有沒有添加色素
有些兒童速凍水餃為了吸引寶寶們做成了彩色的,我見過有紫色的、綠色的、橘色的。可能媽媽們會擔心這裡是不是有色素呀。其實多數大品牌彩色的兒童水餃都是在麵皮中加入了天然的蔬菜汁製成,對身體是無害的。
比如這款綠色水餃皮中
添加的是菠菜汁
所以,如果要吃帶有顏色的餃子,就選擇包裝上標註著「不添加人工色素/香精」和「採用xx蔬菜汁上色」字樣的最好。
4.看致敏源信息,避開自家寶貝過敏的成分
也許水餃裡的餡料沒有寶貝過敏的,但生產線可能還會加工其他食品,致敏源信息中就會標出可能存在在這個食品中一切容易過敏的成分。有特別容易對其中某種食材過敏的,媽媽們就要小心點啦。
兒童牛排才是添加劑之王
最好少吃或不吃
還有一種兒童食品——兒童牛排,越老越多的成為了寶寶餐桌上的洋氣食物。喜歡吃西餐的爸爸媽媽可能更是經常給孩子做牛排。
我自己也是經常在網上購買冷凍牛排存在冰箱裡,隨吃隨拿。但我基本上不會專門去買兒童牛排給孩子吃。我來跟你們說說為什麼。
隨便到超市找到一個兒童牛排
看看它的配料表
簡直多的嚇人
也許這是個例外
那我們再換個品牌的兒童牛排看看
依舊是一長串的添加劑
我可算知道它為什麼叫兒童牛排了,不是因為它更健康,而是因為它迎合了兒童的口味、口感,牛排更香更好嚼。但如果孩子經常吃這種重口味的東西,難免形成重口味的偏好,對成長發育是個影響。
其實,牛肉是很適合寶寶吃的一種肉類,含鐵高,有一定的補鐵補血效果。但是這樣的深加工方式因為添加劑太多反而不適合寶寶吃了,媽媽不妨自己燉煮牛肉給寶寶吃,讓孩子嘗到最天然的食物的鮮香。
牛排怎麼選、怎麼吃?
1.如果一定想吃牛排的話,建議選擇原切牛排,自己在家用醃製,少放調味料,更有利於健康。
2.這種兒童牛排我們是不建議給寶寶吃的,即便偶爾吃,也要注意量,少吃,並搭配其他蔬菜和主食,以降低鈉鹽的攝入量。
生魚片壽司
要沒徹底加熱、要麼凍透再吃
日料也是很多年輕媽媽的最愛,感覺生魚片壽司既美味又營養,有時還會專門買點三文魚回家給寶寶做壽司吃。
如果有人說不能給寶寶吃生的,也許媽媽們會反駁:「人家日本孩子從小就這麼吃,不是照樣健康又聰明?」
生魚片的確營養又好吃,但要當心寄生蟲
生魚片因為沒有經過烹飪加工,所以體內有一定的機率存在寄生蟲。因此會增加食用者患寄生蟲病的機率。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生魚片體內都一定存在寄生蟲,所以怎麼挑到沒有寄生蟲的生魚片就至關重要了!
生魚片怎麼挑?
1.買有《入境貨品檢驗檢疫證書》的三文魚——了解所食用的魚的貨源,尤其是那些喜歡自己上網買來吃的孩子們,一定要仔細問店家有沒有《入境貨品檢驗檢疫證書》,並仔細閱讀上面的信息。去店裡吃生魚片的話最好找客流大有口碑的店家,去超市也要專門問清哪些是可以生食的。
2.購買通過冷凍標準冷凍過的三文魚——美國FDA規定魚肉必須在-35℃冷凍15小時,或是-20℃冷凍7天後才能生食,而歐盟要求-20℃冷凍超過1天。
3.淡水魚絕對不能生吃——市場有一種假三文魚,學名「虹鱒」,很多是以「現撈現切」的方式出售,相對於三文魚的價格要便宜很多,外觀也酷似三文魚。這種淡水魚是不能生吃的。
生魚片怎麼吃?
1.最好是5歲以後再嘗試吃——在日本,一個壽司、生魚片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的國家,父母也常常會等到孩子2歲到3歲後才會給他們吃帶肉的壽司,不過一些情況下,他們也會等到5歲甚至更晚才給。
2.免疫力低的時候不要吃——適度加熱不僅可以殺死可能的寄生蟲和致病菌,也不會破壞絕大部分營養,相反,烹飪還可能讓蛋白質更易消化吸收。所以,完全不用糾結烹飪會破壞營養。保險起見還是加熱吃更安全。
3.不要天天吃,一次不要吃太多——生魚片這種東西還是有一定的冒險性的,在購買和食用的時候總要抱著謹慎的態度。一般情況下,選擇正規,口碑好的店家還是風險比較小的,不過不要一次吃太多,也不要天天吃。
4.免疫力低的時候不要吃——生病期間,或者免疫力低的孕婦、低齡寶寶不要吃。因為免疫力低的時候更容易感染食物中的致病菌或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