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腫瘤其實算是一種基因疾病。通常是由於基因發生了突變從而導致了細胞的生長失控,最終形成了腫瘤。而造成基因突變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感染、輻射、飲食、環境惡化以及衰老等內外因素都會導致基因突變的發生。而腫瘤就是這些基因突變從量變到質變、長期積累的結果。
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腫瘤的治療可選擇的方式也是越來越多。近年來,免疫治療的發展可謂是如破竹之勢,越來越多的適應症已經被獲批可進行免疫治療。
但是,隨著眾多臨床實驗的開展,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腫瘤患者都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因此,篩選適合免疫治療的人群成為了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目前,已經公認的免疫治療標誌物有PD-L1,TMB和MSI-H/dMMR,但是還遠遠不夠。既然腫瘤是一種基因疾病,那麼在基因層面是否有可以預測免疫療效的生物標誌物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2020年Molecular Oncology(IF=6.574)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名為PRKDC基因發生突變後,或許可以成為實體瘤患者免疫治療預測的生物標誌物。
研究方法:選取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資料庫數據來源如下:
(1)TCGA中10種實體腫瘤的WES和Geneplus(一個中國泛癌人群數據集)中的NGS突變數據用於TMB分析;
(2)TCGA中10種實體腫瘤的mRNA表達數據用於免疫微環境分析;
(3)TCGA中胃、結直腸和子宮內膜腫瘤中微衛星穩定性信息,包括微衛星穩定(MSS)和微衛星不穩定(MSI)亞型;
(4)四套包含PRKDC突變與ICI治療響應狀態和生存時間的患者數據用於ICI療效分析;
1 什麼是PRKDC
PRKDC是基因損傷修復系統中的成員,其屬於DNA雙鏈修復(DSB)中的非同源末端連接通路(NHEJ),編碼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中的催化亞基(DNA-PKcs)。
相關研究發現,直接連接斷裂的DNA末端需要DNA-PKcs。因此,這使得PRKDC編碼的DNA-PKcs蛋白成為了NHEJ通路中的關鍵成員。
2 TCGA和Geneplus中PRKDC突變圖譜
在TCGA隊列中,結直腸腺癌的PRKDC突變頻率最高,為9.66%(51/528),其次是胃腺癌,為9.63%(42/436),子宮內膜癌為9.27%(23/248),以及非小細胞肺癌 癌症7.86%(81/1031)在Geneplus隊列中,黑色素瘤的突變頻率最高,為5.88%(1/17),其次是小細胞肺癌,突變率為5.45%(3/55)和宮頸鱗狀 細胞癌3.33%(1/30)。
3 PRKDC突變與TMB和MSI有關
為了驗證PRKDC突變與TMB的關聯,研究比較了帶有PRKDC突變的樣品和野生型PRKDC樣品的TMB。在TCGA數據集PRKDC突變頻率最高的前10位癌症中,結果顯示具有PRKDC突變樣本的TMB明顯高於野生型樣本的TMB。
進一步通過邏輯回歸分析TMB-H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PRKDC突變,BRCA1 / 2突變,POLE / D1突變,MMR基因突變和年齡是TMB-H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具有PRKDC突變可能更容易引起TMB-H。
該研究還分析了PRKDC與MSI的關係,納入了涵蓋三種癌症類型的四個臨床隊列(包括TCGA中胃、結直腸和子宮內膜腫瘤中微衛星穩定性信息)。結果表明PRKDC突變亞組中有63.89%(46/72)是MSI-H樣品,但PRKDC突變和MSI沒有完全重疊,與MSI-H組不重疊的大多數PRKDC突變仍為TMB-H。
4 PRKDC突變與CTL、NK細胞和炎症特徵基因的相關性
對TCGA中10種實體腫瘤的mRNA表達數據進行免疫微環境分析。結果顯示,PRKDC突變亞組顯示出比PRKDC野生型亞組更高的mRNA表達水平。其中包括CD8 T細胞(CD8A),趨化因子(CCL18,CCL3,CCL4,CCL5,CXCL10,CXCL11和CXCL9),免疫檢查點(PD-L1,PD-1,CTLA-4和LAG3),細胞毒性T細胞(GZMA,GZMB,CD8A和PRF1)和NK細胞(KLRC1和NCR1)。
5 PRKDC突變於ICI治療響應間的關係
對來自Allen隊列接受了抗CTLA4治療的110例黑色素瘤患者和來自Hellmann隊列的接受了聯合抗PD-1和抗CTLA4療法的75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進行分析。結果如下圖展示:
對兩個隊列進行多變量分析。ICI治療的患者結果顯示:PRKDC突變是改善臨床預後的獨立預測因素。
6 結論
研究發現,PRKDC突變與兩個大型獨立隊列中的TMB-H顯著相關,類似於POLE / POLD1,MMR基因和BRCA1 / BRCA2突變患者。該發現暗示PRKDC突變是臨床實踐中有價值的生物標記。
與PRKDC野生型相比,具有PRKDC突變的患者傾向於具有炎性的腫瘤微環境(TME),其中包括更多數量的CD8 + T細胞,NK細胞等,以及其他免疫檢查點和趨化因子表達。GSEA分析還顯示出IFN-γ應答的表達明顯上調同時TGF-b信號下調。
同時,在兩個接受免疫治療的隊列中發現PRKDC突變的患者更有可能受益於ICI。
參考文獻
1. ShridarGanesan,Janice Mehner. Biomarkersfor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J]. Annual Review of CancerBiology, 2019.
2. Yu Chen, Yi Li, Yanfang Guan, etal. Prevalence of PRKDC mutations and association with response to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solid tumors [J]. Molecular Oncology,2020.
本文來自VIP說,作者央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