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中立的瑞士

2021-02-23 戰爭事典

憑藉其強大的阿爾卑斯山防線和一支435000名士兵的軍隊,再加上鬥志昂揚的民兵組織,瑞士是個很難被徵服的國家。但希特勒並不需要這個阿爾卑斯山堡壘臣服,通過恐嚇和意識形態相結合的手段,他從瑞士得到了大多數他想要的東西。

 

大多數瑞士公民支持盟軍,反對納粹分子接掌他們的國家,但這個國家至少有40個法西斯主義和極端愛國主義組織存在,有些組織甚至在150多個社區擁有基層機構和地方分部,大多位於以德語為主的州。在黨衛隊頭子海因裡希•希姆萊和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積極支持下,柏林為這些親納粹組織提供了資金和指導,這些組織都持積極的反猶主義。德國駐伯爾尼領事館公開支持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一個分支機構,該機構吹噓說,他們有好幾萬堅定的追隨者。歷史學家艾倫•莫裡斯•朔恩寫道:「整個歐洲可能沒有哪個國家擁有這麼多與其人口和地理區域成比例的類似團體。」這些組織中的大多數,從勞動者和中下階層吸收成員,但半保密的「瑞士祖國協會」的主導力量卻是由戰時統治瑞士的政治、商業和軍事領導者所組成的三駕馬車。(今天,該組織親納粹和反猶主義出版物的副本,從瑞士各圖書館和學術資料庫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祖國協會的領導者主要負責瑞士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之間牢固的經濟關係。這種關係是瑞士聯邦委員會(該國的七人行政機構)裡通外國的總統馬塞爾•愛德華•皮萊-戈拉不遺餘力培養起來的,但它也植根於瑞士極端的經濟脆弱性:該國幾乎所有的燃料和大部分食物都依賴進口。瑞士從德國購買煤和農產品,並以鐵礦石回報。作為一個中立國,瑞士擁有與德國和義大利的合法貿易權,但國際法禁止一個中立國向交戰國供應任何戰爭物資。瑞士違反了這一法令。祖國協會的成員瓦爾特•斯坦普夫裡,組織起瑞士的工業生產,以滿足納粹德國的需求。瑞士的各大銀行(納粹德國銀行家們的首選)為納粹德國的武器生產提供資金,瑞士的各個行業為德國的戰爭機器生產出大量必需品,包括工具機、航空機炮、無線電零部件、軍用卡車、貨車、化工品、染料、工業鑽石和滾珠軸承。希特勒的同情者埃米爾•比勒所領導的龐大的厄利空工廠,為德國空軍生產120毫米口徑的高射炮,厄利空工廠的其他軍工品也出現在德軍幾乎每一個單位的武器庫中。瑞士還在德國境內建立起軍工廠,其中的一些在黨衛隊的指導下使用了奴工。這些工廠中,位於德國南部的幾座屬於國際紅十字會主席馬克斯•胡貝爾博士。1942年,瑞士出口產品的97%以上流向軸心國或是他們的合作者。

羅馬尼亞的石油經海路運往義大利,再由穿過瑞士的鐵路線轉運至德國,來自土耳其和巴爾幹地區的鎳、銅和鉻同樣如此。義大利與德國之間,穿越瑞士領土所進行的貿易活動也很活躍。歷史學家凱薩琳•J•普林斯寫道:「瑞士的鐵路系統,甚至包括瑞士本身,有效地屬於納粹德國。」納粹強盜從集中營遇難者嘴裡拔下的金牙所融成的金塊,以及從德國上流猶太人家中沒收的藝術品(這些猶太人已被送往死亡營),都被存放在瑞士的銀行裡。

 

戰爭期間,瑞士收容了大約20萬難民,其中的28000人是猶太人,但瑞士的猶太社區和其他組織靠收取人頭稅來幫助他們。另外,瑞士拒絕了成千上萬名向該國尋求避難的猶太人,其中一些遭到逮捕,並被轉交給德國和法國維希政府。1938年,瑞士司法和警察部長海因裡希•羅特穆德博士建議德國官員,猶太人的護照上應該加蓋上一個紅色的「J」,以方便瑞士邊境警察識別他們。

 

在防禦問題上,戰時瑞士政府向盟國解釋說,他們不願成為地理上的囚犯。1942年11月,維希法國被佔領後,整個瑞士被軸心國所包圍,最靠近的自由國家也在1000英裡外。盟國的特別外交壓力,再加上瑞士也意識到盟軍將贏得這場戰爭,這才說服這個已有700年民主歷史的政府於1945年2月改變了他們的經濟政策,不再向第三帝國出口與戰爭有關的產品。但不顧盟國的要求,瑞士國家銀行繼續接收裝滿德國銀行劫掠來的黃金的車隊。直到歐戰結束前的一個星期,瑞士聯邦委員會才宣布所有納粹黨基層組織為非法組織。「最終在1945年4月,瑞士屈服了——只比約德爾將軍早了一個星期。」外交家迪安•艾奇遜寫道,他後來成為杜魯門總統的國務卿。

 

擔心遭到報復或領土的完整性受到侵害,瑞士政府允許德國空軍在達沃機開火射擊。「什麼中立國?你只是想降落在那裡,親吻大地,可他們卻朝你開火。」一名美國飛行員抱怨道。但這位小夥子沒有意識到,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瑞士的炮手們就有理由保持高度警惕。頻繁而又壯觀的大規模轟炸行動距離瑞士邊境很近,美國航空隊經常會侵犯瑞士領空,有時多達數百架,儘管大多出於意外,但還是激怒了赫爾曼•戈林,瑞士空軍的大部分裝備都是從他那裡購買到的。戰爭期間,美國轟炸機有幾次誤炸了瑞士的城市,包括伯爾尼、巴塞爾和蘇黎世。最嚴重的一次意外發生在1944 年4月1日,沙夫豪森(Schaffhausen)遭到20架B-24「解放者」的轟炸,這些飛機在厚厚的雲層中迷了路。他們認為自己正位於敵方城市的上空,炸彈投向市中心,40名平民喪生,100多人受傷。瑞士政府要求並得到了正式道歉和賠償,但這並未平息邊境社區瑞士人的怒火。也許不是歷史中的一個意外事件,沙夫豪森遭到轟炸的當月,瑞士戰鬥機和高射炮手擊落了一架嚴重受損的B-17「小鰱魚」號,當時,這架轟炸機的兩具引擎冒煙,左前輪被擊落,正準備在蘇黎世附近迫降。六名機組人員身亡,其中一個是被迫在600英尺高度跳傘時喪生的。美國領事館提出抗議,聲稱「美國轟炸機以類似的信號回復了瑞士戰鬥機發出的綠色火箭信號後,仍遭到後者的攻擊」。對方的回應很簡短,只是提到發給瑞士空軍人員的指示「已經作出改變,部分原因是因為此次意外」。

 

身處阿德爾博登的美國飛行員們忍受著東道國對希特勒的綏靖以及他們對盟國空軍入侵越來越大的不耐煩。如果瑞士真的站在中立國立場,這些人和另外兩個拘禁營裡的美國飛行員就該獲得與身處瑞典的美國飛行員同樣多的自由,被拘禁在瑞典的美國飛行員,許多人在該國的飛機廠幹活,住在舒適的高級酒店裡。事實上,被拘禁在瑞士的美國飛行員待在營地裡,等待著戰爭的結束,很少受到瑞士士兵的虐待。但那些大膽逃跑的飛行員則進入到一個全副武裝的國家,這裡的忠誠形形色色,而該國的士兵、警察以及法院人員已接到命令,嚴懲被抓獲的美國飛行員。

 

本文摘自《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


想免費看書嗎?我們正在飄書哦,請加QQ群 「指文讀者服務社」(群號338497064),我們來聊聊!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瑞士為何能保持中立,奧斯陸七國:它太雞賊
    為了能夠保全自己,商量了一天的七國,最終發布了一個聲明:宣布在未來的衝突中保持中立,史稱奧斯陸七國。然而,在德國面前,這點小伎倆根本就入不得德國法眼。挪威、芬蘭、丹麥、比利時、盧森堡等幾個國家要麼佔據著交通要道,要麼有著重要經濟價值,總之,很快就被德國的鋼鐵洪流淹沒了。
  • 二戰時瑞士真的中立?瑞士銀行與納粹黃金案使其公正的形象被玷汙
    然而,大量新近解密的史料表明,永久中立國的瑞士在二戰中卻以自私和妥協的態度,屈從了法西斯德國,並協助德國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也應該是不能迴避的。在歷史上,瑞士曾經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為了限制法國,反法同盟通過了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聲明,瑞士由此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
  • 瑞典及愛爾蘭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的原因
    瑞士、瑞典、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及土耳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的中立國,這些國家為何保持中立或為何能保持中立。
  • 二戰中瑞士和瑞典是靠什麼中立的?
    瑞典位於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西接挪威、東臨芬蘭,南部隔厄勒海峽與丹麥相望;而瑞士是位於中歐阿爾卑斯山區的內陸國,四周被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和法國包圍。就人口規模來說,瑞典有1037萬,瑞士有860萬,相差不大,但前者的面積卻是後者的十倍有餘。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中立國,瑞士和瑞典都以不介入大國紛爭而名存於世,不過它們的中立卻有著明顯不同。
  • 瑞士只有420萬人口,又和德意相鄰,在二戰時為何能保持中立
    二戰爆發後,全世界遍地狼煙四起,打作一團。作為二戰的主戰場,歐洲打得更是無比慘烈。可就在那種混亂的局勢下,歐洲依然有很多國家聲稱保持中立。他們中的一些是在觀望局勢、等待戰機,比如義大利;也有一些是想暫避戰爭,抓緊發展,例如蘇聯。
  • 瑞士80萬士兵,為何在二戰期間選擇中立卻沒有遭到納粹黨侵略呢?
    雖然許多國家都參與了這場二戰,而鄰近德國的瑞士卻在二戰期間選擇中立,且納粹黨也是所謂尊重瑞士的中立,沒有派兵攻打瑞士,這是為何呢? 在希特勒眼裡,瑞士只是強大的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只是無意讓它保持中立罷了,實際上,納粹黨也曾經計劃出三個單獨入侵瑞士的計劃,但綜合因素使得瑞士保持了中立,最後到戰事結束。
  • 二戰時宣布中立的荷蘭比利時挪威等國被德國佔領,為什麼唯獨瑞士...
    希特勒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決定進攻瑞士,僅僅是因為瑞士當時是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嗎?那麼比利時和丹麥等同為中立的國家為什麼在納粹的第一波攻擊中倒下。1907年,世界瀰漫著大戰的陰霾,歐洲列強為暫時緩解紛爭,又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國際和平大會第二次會議,瑞士在會議中簽署了關於中立的國際公約。「海牙公約」首次以書面形式將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固定下來。它明確規定中立國領土不受侵犯;在國際戰爭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對交戰國任何一方採取敵視行為或提供幫助,禁止交戰國使用本國領土等原則。
  • 瑞典、西班牙、瑞士為何能在二戰中獨善其身?
    (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已有7個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分別是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哥斯大黎加、土庫曼斯坦和愛爾蘭。)b,瑞典在二戰中極盡所能擴大武裝力量,實行「刺蝟戰術」。(德軍借道瑞典)c,瑞典在二戰中是「有保留的中立」偏袒德國,比如瑞典在二戰中迫於德國的壓力,曾讓納粹德國借道;據悉,整個戰爭期間,經瑞典共運送214萬名德軍士兵和10萬節車皮的物資。
  • 二戰中瑞士玩了哪些貓膩而未被德國吞併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 瑞士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大部分軍隊裡都有瑞士人,義大利和法國中尤為明顯。在極盛時期,義大利60%的軍人都是瑞士人。瑞士人也參與了許多歐洲著名戰役,比如義大利戰爭、拿破崙戰爭。直到現在,梵蒂岡的教皇護衛隊只僱傭瑞士人。這是因為,在1527年著名的「羅馬之劫」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兵洗劫羅馬城。當時羅馬的教廷護衛隊中,其他國家的士兵都逃跑了,只有瑞士僱傭兵浴血奮戰,頑強堅守。
  • 瑞士,二戰裡的「端水大師」
    二戰之火在它棲身的歐洲大陸氣焰最盛,它卻能夠明哲保身不被殃及;荷蘭、比利時等同樣聲明「中立」的國家早早淪陷,它卻始終可以穩坐「中立」這把交椅,不被強權裹挾。憑什麼?一塊「硬鋼板」和那些戰火燒身才臨時抱佛腳、宣布自己中立的「戰時中立」國家相比,瑞士的中立國身份由來已久,也是經國際社會籤字承認的「永久中立」。
  • 看世界舞臺上的瑞士:從二戰後到疫情中
    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隊美國大兵愉快地走出琉森火車站。他們是來這裡集體度假的-由美國政府出資,作為對他們戰爭貢獻的獎勵。
  • 二戰時瑞士富得流油,為何德國不去攻打他?中立身份只是原因之一
    這下瑞士就更加不妙了,右邊奧地利被佔,右邊法國投降,下邊義大利是德國盟友,上邊就是德國,瑞士這下可就被團團包圍了,這時候若是德國想要佔領瑞士,那麼就可以直接包餃子吃掉瑞士。
  • 二戰中德國不打瑞士,跟中立國沒啥關係
    目前全球有七個中立國(瑞士、最著名的中立國是瑞士,它經濟高度發達,是多個國際組織所在地。二戰中,德國打遍了整個西歐,唯獨沒動瑞士,但這跟中立國沒多大關係。希特勒不講規矩。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閃擊波蘭、入侵法國、侵略蘇聯,是按照哪一條國際法?瑞士在1815年通過《維也納會議》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很多國家都承認了,包括德國和義大利。德國如果進攻瑞士,是自己不守承諾。但這不是主要原因。
  • 瑞士為何能在一戰二戰期間安然無恙,不參與戰爭?
    中立是瑞士的自豪,中立是瑞士的執念,中立是滲透到每個MFS骨頭裡的國家認同。【Neutral wie die Schweiz】跟瑞士一樣中立,這也是德語中的俗語之一了。瑞士外交手腕一直很高明,中立和中立政策就是外交部永遠都打不厭的王牌。同時中立身份也機智的被塑造成了瑞士的外交優勢。
  • 瑞士面積小人口少,為什麼卻能保持永久中立,誰也不敢招惹它
    瑞士的國土面積為4.1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為820萬。世界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幾乎覆蓋了瑞士的絕大多數領土,使它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山地國家,被其它幾個歐洲國家環繞。瑞士的西邊是強大的法國,北面是曾經挑起二戰戰火的德國,東面是相對弱小的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南面則是二戰時期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
  • 二戰希特勒不進攻瑞士,不僅因為瑞士銀行,更是捨不得100萬精銳
    二戰希特勒不進攻瑞士,不僅因為瑞士銀行,更是捨不得100萬精銳 在二戰時期,有一個讓人難以猜透的謎團。那就是希特勒為什麼沒有進攻瑞士?要知道在希特勒的眼裡國際法根本毫無約束力,雖然瑞士是一個奉行永久中立的國家,但奉行中立的國家並不只他一個。
  • 號稱二戰最好用的步槍,卻沒參加二戰?奇葩的瑞士了解一下
    瑞士作為一個中立國家,不參與任何戰爭,但也得防備著別人打它。二戰初期德意聯軍橫掃歐洲,到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德國已經徵服了歐洲大陸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唯獨只剩下中間的瑞士,簡直是肉中釘眼中刺,很尷尬,我要是希特勒我也想打它。
  • 為何說瑞士必須中立,即使自己不想中立,歐洲各國也會強迫它中立
    說起瑞士,這個除了有銀行和手錶,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立。瑞士在19世紀初宣布中立,一直到現在沒有參與任何戰爭。而且瑞士的中立是永久中立,不管什麼時候都會保持中立。當然,瑞士宣布中立後各國都遵守其中立。從瑞士中立後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入侵過瑞士。
  • 二戰時與德國交界的8個國家,7個被佔,為何小小瑞士能倖免
    瑞士地處歐洲中南部,是一個風景優美、高山聳立的典型內陸國家。它東接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南鄰義大利,西壤法國,北面是德國,總面積不過4萬平方公裡。這樣的一個中歐小國,在戰火紛飛的二戰中,雖然被軸心國重重包圍長達4年之久,卻生生躲過了納粹德國的肆虐,逃脫了戰爭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