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這件事,說得多,不如說得對。
說得對,讓人洗耳恭聽;反之,讓人充耳不聞。
其實,會說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
不揭人短,是說話的基本素養。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
言語一旦傷了人心,比身體受傷更難修復。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開不起玩笑的人,不受歡迎嗎?」
其中一個回答印象深刻:「無論關係有多熟,揭人短和開玩笑都是兩回事。對於大家約定俗成的東西,不能亂說,比如身體缺陷、容貌和一些不好的經歷。說你開不起玩笑的人,其實是缺乏同理心,非蠢即壞。」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沒人不愛面子,但傷了面子,便傷了人心。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瘸子面前不說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東施」面前不言醜。
說話不揭短,應是一個人說話的基本素養。
心理學有一個「冰山理論」。
我們眼睛只看到水面上冰山的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而大多數人透過世相,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
不知他人苦,就不要說「何不食肉糜 」,沒經歷他人的傷,莫勸人大度。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他人的經歷你沒經歷過,他人的感受你也無法體會。
看過這樣一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就要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都擁有你的優越條件。」
當你不了解別人的經歷時,就不要貿然做出評價。
其實,真正成熟的人,從不隨意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荀子·非十二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說話恰當,是明理的表現;而沉默得當,是一種看破不說破的智慧。
一位作家,分享過自己高中同學的故事。
高中同學晶晶的爸爸是銀行保安,但出於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自卑,每次大家問她爸爸的職業,她都說在銀行上班。
有時,晶晶還會刻意強調:「我爸是櫃檯的職員,大家需要換零鈔,都可以找我幫忙。」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她隱瞞了真相。
因為班上的另一個同學,就住在銀行附近,見過她爸爸很多次。
難能可貴的是,同學們都沒拆穿她。
印象最深的一回,是大家去吃麻辣燙,晶晶的爸爸穿著保安服,迎面走來。
在場的同學感受到了晶晶臉上的窘迫。
就在那瞬間,其中一個女孩突然笑著說:「我想去一趟超市,一起吧?」
不由分說地,就拉著晶晶的胳膊,往超市的方向走去。
就這樣,大家心照不宣地,用一種默契的方式,保護了一個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整整三年。
多年後再次相聚,同學晶晶早已走出了青春期時的自卑,她大方提出那段往事,謝謝他們之前的善待,沒有拆穿她。
看破不說破的背後,不只是管住了嘴,更是設身處地,體諒他人尷尬的善良。
那些身邊會說話的人,讓關係相處融洽。因為他們,會在難堪時機智地幫你解圍,會在尷尬時幫你化解危機。
古人云:「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說話出自天性,不說出自智慧。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
有人曾說,「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其實,會說話的核心,就看你心中是否有他人。
說話不揭短,是懂得對他人的弱點保持沉默,給人留面子;
知人不評人,是懂得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背後是理解和寬容;
看破不說破,是懂得給人留臺階,保護他人自尊。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是能說會道,而是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我們的五官,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解釋:我們為什麼都長著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呢?
因為我們多聽,多看,少說話。
切合時機地緘口沉默,是懂得,是選擇,是善良,更是一個人的高素養。
少說話是教養,而會說話,則需要一生修煉。
劉琦
《法治報導》《平安德州》《出行有道》
主持人
一級播音員
德州市廣播電視臺法制部副主任
德州交通安全公益形象大使
從事播音主持工作15年來,曾擔任過《今日德州》《今晚播報》《承諾在線》等欄目主播。在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活動中,獲「中國播音主持愛心使者」榮譽稱號並赴人民大會堂領獎。主持的多部作品獲國家、省、市級獎項。
加主播微信,每晚為您推送《主播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