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建
對於水滴籌這個平臺,相信大家不會太陌生。在朋友圈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轉發各種各樣的「求助」,打開一個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發布人的親戚、朋友之類的人,已經身患重病,面對高昂的手術醫療費用,家裡難以承受,所以想由朋友們之間互相分享,向網友們求助「捐款」。從中也可以看出病人的情況。醫院出具的證明,讓人覺得真的有麻煩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編輯
最近在網上曝光的一段視頻中,卻顯示出這樣一種情況:梨視頻的攝影師發現水滴籌線下服務人員被指控在醫院大樓裡尋找需要求助的患者,隨意填寫金額,不審核甚至隱瞞患者財產狀況。
水滴籌在40多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工作人員,他們經常自稱「志願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籌集資金。高薪+績效考核,審計漏洞百出,單筆最高提成150元,月收入可以達到1萬多元,優勝劣汰。
在醫院裡,「掃樓」尋找生病的「顧客」。他們不核查對方的財產狀況,而是直接編造模板化的故事,將患者送到水滴籌平臺募集善款。對於這種行為,讓網友們表示「太心寒了」。
雖然水滴籌募捐幫助了很多人籌集了大量資金,解決了急迫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增長,一些「漏洞」也被一些人鑽了空子。今年6月,杭州一名女子為父親發起了20萬元的籌款,她說父親得了胃癌。6月3日,該女子取到籌款8547元。6月12日,該女子被發現在網上發布了炫耀自己的包和車的照片。6月16日,這名女子說,她父親的病情正在迅速惡化,她願意歸還籌得的錢。6月17日,水滴籌回應稱其退款正在辦理中。
就在去年,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吳帥(藝名吳鶴臣),在腦出血住院後。家人在網上為其發起了水滴籌籌款100萬元。然而,有網友發現,在北京擁有兩套房子和一輛汽車的吳家,在眾籌過程中貼上了「貧困戶」的標籤。
經過時間發酵,水滴籌官網回應稱,審計信息並未界定「有車有房就無法籌款」,但前提是「應按平臺規定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平臺沒有資格審核發起人的汽車財產和住房財產,只能要求發起人公開說明家庭經濟狀況並「公示」公眾,然後由社會大眾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是否幫助他。而勾選「貧困戶」的標籤是發起者的誤操作,現在已修改。平臺已與醫院取得聯繫,但由於患者正在治療過程中,醫院無法給出確切的費用。
從患者家屬的角度看,透支親友的同情得到捐款,至少比自己賣車賣房好!許多人在面對高昂的手術和醫藥費用時,都不想考慮賣掉自己的固定資產。畢竟痊癒後,生活還需要繼續。如果病人不能治癒,錢也是白白浪費,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正是因為「水滴籌」這樣一個平臺的迅速崛起,很多患者,不管是重病還是輕傷,只要感覺到經濟壓力,就會有一個「工作人員」立刻跳出來說:「讓我幫你用水滴籌來籌錢吧,不管有多少錢,總比沒有強!」如果可以的話,家裡的財產就不要動了。事實上,這是一種可恥的方式,來消耗人們的同情心。
那麼有些人可能就會問了,平臺不是要調查這些人的家庭狀況嗎?事實上,平臺可能通過大數據了解到一些,但是數據畢竟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繞過你的規則其實很簡單。而且,以前對患者平臺的審核流程相對簡單。籌集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按要求提供各種醫療案例和檢查文件。家庭狀況也只取決於你的一面之詞。
另外,現在「水滴籌」專門的「業務員」,只要醫院裡有重症病人,就會有人向募捐平臺的工作人員透露情況,馬上就會有人來接近家屬,可以幫他們辦理水滴籌的業務,家屬一聽有人幫忙籌款,當然願意。
模版撰寫幫助故事,募捐顧問工作有一套標準的固定模板,水滴籌公司依靠「水滴」推動形成場景和流程來銷售保險、運營規範和社會愛心消費。募捐結束後,一些員工還向患者推薦保險,並稱患者此時購買保險的可能性較大。而對這些業務員來說,做完也有工資提成拿,自然也願意跑腿,於是亂象不斷出現。
那麼為什麼護士和醫生會對「水滴籌」的病人產生偏見?手術可以分為自費、自費、水滴籌,醫生和護士對這些病人是最了解的,平時可以看到家屬的狀況,有時要和病人交流,大概知道這些人的家庭經濟狀況,短暫接觸後有些人真的是沒錢,每天住院對家裡都不是一筆小開銷,但有些人很有錢,卻搞個水滴籌在朋友圈裡「賣慘」,甚至還在病房裡開玩笑,誰捐得少,真的不夠意思。
由於平臺無法進行全面審核,募捐平臺成為很多人牟利的工具。有些人通過模塊化的「文案」籌集了一大筆錢。除了醫療費,甚至可以買車買房。也有專門的機構獲取病人的信息,並將他們籌集的資金裝進自己的囊中。我們善良就這樣被隨意「消耗」了。
本文由企業先鋒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