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集採將是大勢所趨,日後也會成為常態化,無論是藥品還是醫療器械將會有更多的品種加入其中。那麼,在這種情形之下,醫藥醫療器械行業還有未來嗎?
從此前遭遇集採,大單品落標的華東醫藥、信立泰來看,對業績衝擊並不明顯。雖然明年醫用耗材的其他類集採可能還會繼續開展,但是你要知道,集採的意思是取消中間商,不是要搞死中國醫藥和相關產業。醫保局成立後進行了很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醫保控費趨勢下變化和機遇共存。
從政策角度講,國家長期支持醫療行業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這是基本民生,也是人口老齡化下的一種催化。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不是要把醫療器械價降到什麼程度,而是為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同時能夠讓醫療資金更加健康高效可持續地運轉。可以促使相關企業健康做大做強,激勵真正的創新,甚至可以向國外輸出。
從市場需求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提升,醫療支出在全部消費支出中的佔比將確定性提升。同時,國產替代也在穩步推進當中,物美價廉的器械和服務正在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歡迎,這為以後市場的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個人覺得經過集採血腥殘忍的殺價之後,醫藥醫療器械行業的壁壘反而將會大幅提高。帶量集採要做的事第一就是製造參比塑造龍頭,對於沒有研發能力的藥企可能是滅頂之災,國家想要砍掉的是主要導致藥品價格虛高的根本原因,中間環節在分利潤。二票制一票制就是砍掉中間的環節,所以企業不會吃虧,GJ不會吃虧,吃虧的是中間的人,也就是原來的醫藥代表。
可以確定的是,明年醫藥部分板塊還將繼續展現出現結構性機會,一方面目前市場普遍看好的創新藥、生物藥、醫療器械、CXO、ICL、零售、醫美等諸多方向的龍頭公司正持續享受ZC紅利,優勢將更加凸顯。
從長遠來看,現在的集採恰好給咱們提供了一個非常舒服的醫藥醫療行業的上車機會。這個機會可能類似我們年初趁著疫情抄底消費股,類似年中趁著銀行利潤轉負抄底銀行股。所以大家一定要拿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