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說清楚是困難的,把酒搬到紙上更是困難的。搬動酒到紙上就是搬動整個的人類歷史,搬動幾千年的滄桑變遷,幾千年的上下求索,酸甜苦辣,生老病死,無所不包容在酒中。酒中有乾坤。
酒本身不止是糧食釀造的,酒更是汲取了日月之精華,是神靈所賜。幾千年的酒文化註定了酒乃靈異之物,是唯一連接天地,打通人類盲道的可能性。
回望歷史,詩人們有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情,有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憂傷,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詩情畫意,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感嘆,還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鄉親」的孤獨……即使不善飲酒之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與酒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朗朗讀書聲裡,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水調歌頭》,陶淵明的《飲酒》,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王維的《渭城曲》,杜牧的《清明》太多太多的詩詞歌賦大都與酒有關。酒貫穿了我們的一生,也貫穿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
酒,水的外形,火的內核。酒是靈魂的載體,酒是唇齒間的江山,酒是歲月的沉澱,是一粒糧食的修煉與蛻變。也正是因為太多無法說清楚,酒是詩。朝花夕拾杯中酒,酒不在杯中。酒是飛著的靈魂。
我們往往把無法表述的語言寄托在一杯酒中,也會把我們整個人都裝進一杯酒裡,彼此碰的叮噹作響。我們的出生、婚禮、喬遷、祭奠、節日怎麼能少了酒呢?人們詩意地棲息,酒在靈魂的道場上從未缺失。
詩酒不分,大概既是如此吧。只要端起一杯酒,我們就有了一個真正的容器,承載我們所不能及的一切。憂愁,歡喜,無奈,困惑,統統都可以裝在一杯酒裡,任由酒杯飛!祭壇上的一杯酒,滴滴都有神的眼睛,擎過頭頂的杯酒,有天地和鳴。
小酌微醺,小船在平靜的湖心蕩漾,一朵花的距離足以讓芬芳滿溢整個世界。流水的清澈足以呈現出石頭的紋理和光滑的質地,不急不緩讓落葉看到自身的美麗,讓草兒回歸草兒本身,讓樹回歸到樹,傾聽物語細微的聲音。鳥兒重新從身體裡出發,帶著一個人最愛的顏色,飛翔。微醺,指尖上的火車是一個人的專列。一杯酒是冬天的暖,夏日的涼。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而「驚起一灘鷗鷺」時不正是意外所見的一番景色嗎?微醺是愜意的,酒是致幻劑,而詩意地呈現往往是最為真實的部分。遇見花開,一尾魚在自然中遊動,有好看的漣漪。
酒有度數,飲酒貴在有度,所有的美恰恰是適度。收放自如,張弛有度,時光會意地在時空中打上好看的蝴蝶結。而更多時候,酒推動著我們,那麼有力。
醉,是另一層境界。有人在深夜裡買醉,但沒有人看見一個的深淵,沒有人看見半瓶酒裡的肺腑。有人能看見一個醉酒的人尷尬失態,卻沒有人能看見他借酒讓自己飛出了堅硬的軀殼,自由自在地飛。
捆綁在現實中的他有些累,醉裡,他得到從未有過的釋放,在酒醒之前,他不是他,但肯定離真正的自己更近了些,在沒有回到現實之前,他是詩,離酒最近,離現實很遠。
容他忘記世界,忘記煩憂,像雲彩一樣飄一會吧。等待他的重生。醉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醉的理由,一生為愛而醉,醉一次又有何妨!如果沒有醉,就沒有詩,就沒有夢。如果沒有醉歷史將要重寫,有道是貴妃醉酒百媚生,李白醉酒詩百篇,歷史上有「鴻門宴」有「杯酒釋兵權」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酒,被借用了千百回。酒渡人生,渡時光,渡彼岸。
對於市面上的假酒和勾兌酒來說,酒,是良心的釀造。每一款好酒都包含著各自不同的酒文化,不同的人文地理,不同的釀造工藝。有詩云:「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喝酒無疑於酒與喝酒者的一次橫向與縱向的雙重交織與融合。這種交織與融合是微妙的,就像認識一個人,一個城市就等於一個人的模樣。
一杯酒裡的大河,平原,以及風物人情都在酒釀造的過程中得到了彰顯,舌尖上的花園,每一個味蕾都是一座宮殿,花園是一直醒著的,酒中的醇香,溫度,質地,都能感受到。看的最清楚的時候,往往是閉上眼睛,心靈打開的時候。
一杯酒總是飽滿的,滲透著世界也沾染著每個人喝酒時的心情,以及時空中不可避免的味道。就像讀一本書,口味不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體驗都是最獨特的,即使相同的酒每一次品嘗也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千絲萬縷地交織與融合的意義皆是人生。每一次,都是雙向地流動與驅使,每一次都是重生。
想真正地體驗並說清楚酒嗎?這可能是一個企圖吧,所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有人喝了一輩子酒,也沒有說清楚,但擅飲者有之。歷史上嗜酒如命的劉伶有人稱之為在酒杯上跳舞的神,他不單擅於飲酒,勇於醉酒,還能發酒瘋借一杯酒擺平俗事。而酒大自然傷身,文明飲酒是酒文化的根本。有《觴政》一書說到酒局上的忌諱,而且說到有十二種可共飲之人,七種飲酒場合。
豐富深厚的酒文化是一面鏡子,酒是尤物,是知音,是試金石,酒後吐真言。千帆過後,一杯酒的相約與陪伴,一杯酒的苦辣酸甜,一杯酒的成全與釋懷……
把酒搬到紙上的確是困難的,酒真的是屬於塵世之外的文字。我們飲下一杯酒,借味蕾和心靈感受它,深知杯中有乾坤卻並不真的懂它。有誰能一語道破這其中的秘密呢?「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切都在修行的路上。
近期作品
詩歌 | 王秀紅:聊城明清聖旨博物館見聞
散文 | 王秀紅 :坐擁一束光 ——走進成無己紀念館
散文詩 | 王秀紅:蝶舞(組章)
【陽穀縣「廉橋」文化有獎徵文·散文 】王秀紅:「廉橋」之風採
詩歌 | 微塵含笑:在醫院我小心捕捉火苗(組詩)
隨筆 | 微塵含笑:小句子
【詩歌】微塵含笑:一棵樹(組詩)
【作者簡介】王秀紅,女,1968年2月生人。筆名,微塵含笑。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聊城市詩人協會理事。有部分詩作發表在《山東文學》《詩歌月刊》《星星散文詩》《散文詩》《中國詩歌》《中國詩人》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