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重慶城,共有城門九開八閉十七道,據說是應"九宮八卦"之象而築,以示"金城湯池"之意。其中的通遠門,位於正西面,是重慶城唯一的陸門,因為它是通往外地的陸路起點,故稱"通遠"。
如今,政府將通遠門及古城牆加以修繕,改造成了遺址公園,免費開放。圖片中是新建的通遠樓。
我們在城牆上俯瞰通遠門。據介紹,通遠門的前身為鎮西門,基址為三國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蜀都護李嚴修築的江州城牆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為抗擊蒙古鐵騎修築的石基構造牆。現存的城牆及城門遺址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牆的基礎上修築的石砌城牆。
在城牆上,可以正面欣賞這座新修的通遠樓,它具有濃鬱的巴蜀建築風格,為古老的城牆及城門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遠門段城牆也是重慶市唯一一段保存較為完整的城牆遺址,2013年3月5日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通遠門古城牆牆體已被修補,並且復建了城牆上的箭垛,還原了通遠門在冷兵器時代所獨具的特色。
據相關記載,通遠門自建成以來發生過兩場慘烈的戰事:一是張珏死守通遠門。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戰死後,蒙軍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臨安南宋滅亡。1278年強攻重慶,守將張珏抗擊元軍,血濺通遠門。二是張獻忠破通遠門。公元1644年,明崇禎17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率60萬軍馬,圍攻重慶。經6天激戰,終攻破通遠門,佔領川東要塞。這組雕塑再現了當年守城與攻城的故事。
這座需要拾階而上的小門洞,就是正宗的通遠門洞子。那座小門洞歷來是重慶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陸路通道,老重慶過去經常鑽七星崗通遠門洞子到較場口,因為這是他們到解放碑走慣了的老路。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通遠門及古城牆遺址現已位於市區主幹道上,多條公路在這裡交匯,每天車水馬龍,人潮洶湧。城上人們或晨練、或擺龍門陣,城下是南來北往的車輛及行人,這座原來守護古城的關隘,如今已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