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傷己害人事件頻發:部分青少年抗壓能力弱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14歲少年跳樓輕生」、「16歲少年毆打母親」、「初中生暴打小學生」、「少女狂扇他人耳光」……近年來,類似青少年「傷己害人」事件已不再為公眾所陌生。不可思議的事件起因和手段方式,也不時令輿論譁然。

  上述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不禁引發公眾疑問:陽光少年、花季少女,為何會走上極端道路折磨自己、欺凌他人?生命寶貴,為何一些人可以輕易放棄?人際交往中的小摩擦,為何竟能演變為毆打?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種種問題的矛頭,部分指向了一些青少年「脆弱」的抗壓能力。而這種「脆弱」,則由一系列「缺失」共同造成。

  那些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

  這是令人揪心的一幕。

  6月21日,「浙江慶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學生」視頻在網上開始傳播,視頻中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被幾名初中生拳打腳踢,甚至遭菸頭燙傷,不住地哭泣求饒。

  此事引發網民強烈反響,當地警方迅速展開調查。22日,慶元警方通報稱,被打者小毛和夥伴在冷飲店行竊,一夥伴被抓後假稱是與陳某實施作案。陳某很生氣,要求小毛帶他和朋友去尋找造謠者,未果後,便向小毛索要金錢。小毛答應從父親那裡拿錢給陳某,但沒有做到,陳某等人反被小毛的父親責罵。一怒之下,陳某就和朋友們一起對小毛實施了毆打。

  了解糾紛起因後,一些網民表示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原因,居然就可以讓四個大男生,如此兇狠地毆打一個比自己小很多的兒童?」

  類似事件並不罕見。有專家分析說,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未成年施暴者往往可能是在利用暴力方式,來宣洩內心的失敗情緒。

  媒體報導顯示,一些青少年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甚至會對身邊的長輩大打出手。

  據十堰晚報報導,今年5月,因為母親責罵自己沒有提前告知而私自使用她的手機充電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16歲少年曉明(化名)與之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毆打其母,致母親受傷住院4天後死亡。

  據東南早報報導,6月12日,遼寧鳳城中學的初一男生小志(化名)無緣無故毆打兩名老師,校長趕來後,小志當著校長的面毆打其中一名老師的頭部。兩名老師憤怒之餘撰寫了一份「控訴書」發布在網上,不少網友紛紛轉發並痛斥該學生。

  除了傷害他人,一些青少年在面臨壓力時,還可能採取極端手段傷害自我,青少年因壓力過大自尋短見的情況時有耳聞。

  記者梳理發現,諸如此類的悲劇,不時引發公眾譁然:「是什麼樣的戾氣,傷害著施暴者與被施暴者的心靈?」而一些本應勇敢堅強、充滿愛心的孩子,面對失敗、矛盾、挫折,要麼變得殘酷、冷漠,以施暴他人為樂;要麼心靈脆弱如玻璃,經受不住外界輕輕一碰。這也讓不少網民發出疑問:「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你們到底怎麼了?」

  過半初高中生不願接受學校心理輔導

  慶幸的是,面對壓力,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會屈服。

  河南女孩小文(化名)就曾是一名「懸崖」邊上的孩子。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20歲那年,她父親被診斷患上腦癌,她的世界驟然崩塌,殘酷的現實和各種矛盾帶給她巨大的心理壓力。她曾經疲憊、絕望,甚至萌生了採取極端方式「逃避一切」的念頭。

  她回憶當初,如果不是家人、朋友鍥而不捨地關注和陪伴,自己很難從「牛角尖」裡走出來,

  「我的母親很需要我,她每晚都會做噩夢,然後哭喊著我的名字。她說我是她活下去的動力。我的朋友也每天鍥而不捨地聯繫我,雖然我對他們很冷淡,但是接連不斷地收到簡訊、電話還有遠方寄來的快遞,這種感覺讓我一點點意識到『這個世界值得留戀』。」漸漸地,小文不再封閉自己,開始傾訴內心的痛苦,而朋友的傾聽也緩解了她內心的焦慮,逐漸走出陰霾。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副主任李獻雲分析,在挫折面前,親情、友情給予了小文很好的幫助,這也證明了外部幹預機制,對提高青少年抗壓水平的重要性。

  「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困難時,產生逃避心理也很自然,更不要說心智還在發育中的青少年。」李獻雲說,上述心理,其實是在提醒人們關注自身心理狀況、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對青少年來說,一旦出現極端念頭,不要掩著、藏起來,要向同學、老師、社會機構等積極尋求幫助,一旦有了『外援』,他們往往會發現,生活不是他們想像得那麼痛苦。」

  在我國,李獻雲所提到的外部幹預機制,早就存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楊守建表示,我國已建立很多用來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諮詢機構,學校也開授心理教育課程、配備心理老師、設置心理諮詢處,可是很多孩子不知道這些渠道,有的不願意尋求幫助。

  比如學校開設的心理諮詢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這一外部機制的「利用率」並不高。「比如說國外有的院校,一個學校裡有六千個學生,會配有30多個心理諮詢員,但對國內一所學校來說,這個數字最多不超過7~8個人。」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宋尚桂也曾刊文稱,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和進步的速度相比,心理服務宏觀管理體制的完善,實則是「過於遲緩」的,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心理服務宏觀管理體制。

  不少青少年遇到壓力時,也不願意尋求心理諮詢。

  新華網曾報導,《課堂內外》雜誌社一項針對中國青少年成長的調查報告顯示,54.02%的高中生表示自己的學校擁有心理健康老師或心理諮詢室,而這一選項到了初中則降低為36.09%,小學更是低至22.90%。調查中,關於「如果學校開設了心理諮詢室,你有不良情緒時是否會去諮詢?」的問題,66.11%的小學生表示願意,但高中生和初中生願意接受心理輔導的比例,則分別為43.81%和43.79%,不到一半。

  化解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必糾結於「老思路」

  對部分青少年來說,一旦難以獨自戰勝挫折,既有的心理外部幹預機制又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時,如何才能給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加油」?

  李獻雲表示,對於不願意尋求幫助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向他們普及心理學知識,使其了解到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並不丟人,「可以像肺炎、感冒一樣通過治療化解」,而且經歷過後還可以收穫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她強調,要讓孩子們知道身邊有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心理問題,但是通過有效治療,都能恢復正常生活。

  「心理問題到達一定程度時,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直言不諱。在他看來,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

  他認為,我國目前對青少年尚缺乏挫折教育的理念,導致很多孩子耐壓能力差,無法直面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多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遭受挫折時,容易把問題想得過於嚴重,覺得未來一片灰暗,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無法經受正常的風吹雨打。

  熊丙奇認為,與經常參與社區實踐、從事公益活動的外國青少年相比,我國青少年在平日的教育中缺少生活的鍛鍊和體驗,缺乏團隊協作能力。而我國的基礎教育、高中教育也仍局限於書本中,沒有和生活建立足夠密切的聯繫,使得孩子們難以具備「隨時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沒有生活中的磨礪,你的抗壓能力怎麼能提高?」

  在教育壞境之外,家庭對於抗挫折能力的鍛鍊,也至關重要。

  在李獻雲眼裡,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悲觀、敏感、多疑等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假如父母追求完美,凡事爭第一,其實無形中就給孩子灌輸了類似的意識。」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那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利的,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父母有時候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她說道。

  李獻雲還提出,化解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必糾結於老思路。

  現在的青少年熟練使用新媒體,遇到問題多習慣於求助網絡。當一個孩子在網上搜索自殺的方式時,搜尋引擎應當同時顯示出預防自殺的科普知識、求助熱線、心理幹預機構等信息,引導孩子認識到不一定要採取極端行為,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尋求幫助。「或許,這樣可以讓『懸崖』邊上的青少年多一些思考,把他們從『死胡同』那邊拉回來。」李獻雲說。記者 王帝 實習生 張童

相關焦點

  • 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是為何?如何給心理減壓?家長應該做到這三點
    青少年自殺事件一起接一起,不少人都在感慨,怎麼現在青少年的心理如此脆弱?自殺絕不是臨時起意,長期情緒的積累,一時的衝動就是最後的一根稻草。為什麼孩子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二、孩子情緒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十幾歲的青少年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比較特殊。他們追求個性,想要通過一些事情證明自己是成年人。但是,能力往往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不自信、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
  •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女生成「主角」下手比男生更狠
    欺凌陰影籠罩校園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呈現出參與人群低齡化,女生和留守、流動兒童屢成「主角」,嚴重暴力傾向,藉助網際網路炫耀等新特點,亟待引起關注。
  • 網絡霸凌頻發的時代,如何抵制其帶給青少年的傷害
    青少年是很容易捲入網絡欺凌中的一個群體。根據2015年美國政府網報告,在全美範圍內,約有21%的年紀在12-18歲的青少年經歷了網絡欺凌;2017年「青少年風險行為監控系統」數據表明,大約有14.9%的高中生都遭到了網絡欺凌。在英國的一項調查中,參與問卷的調查者中47%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曾收到過惡意評論,62%的調查者承認自己通過手機APP發布過惡意評論。
  • 別讓「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
    當下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和休閒娛樂的重要途徑,然而網絡內容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又很容易對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青少年模式」指的是2019年3月,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該系統會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截至今年10月,已有53家網絡視頻和直播平臺上線了「青少年模式」。然而,目前部分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存在「用戶身份難確認」「某些短視頻平臺內容把關不嚴」「隱私保護不健全」等問題。
  • 青少年牙齒矯正後遺症嚴重嗎
    核心提示:追求美麗是人之常情,同時隨著大家對於審美的水平越來越高,對於牙齒方面也是漸漸的關注起來,可是齙牙、地包天等畸形牙齒的出現,往往人們就會選擇通過牙齒矯正進行改正,但是青少年矯正晚牙齒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嗎?
  • 從熊孩子打賞主播看平臺監管:莫讓「青少年模式」淪為擺設
    該事件在業界也引發持續關注與思考。  近年來,隨著網絡直播行業快速發展,因未成年人打賞主播等亂象產生的糾紛越來越多。網絡直播平臺如何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更多正面引導?如何實現「青少年保護模式」不再流於形式?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監護人應當承擔哪些責任?
  • 斷層時代下青少年心理困局
    編導:黃旭HX 、馮丹    記者:郝奕樺 、馮丹    攝影:黃旭HX 、周尚坤    後期:黃旭HX 、馮丹    編輯:郝奕樺   2019年數據顯示,14-18歲青少年抑鬱高風險比例達7.7%,親子關係不良、校園霸凌、陪伴缺失、學業壓力、完美主義、競爭激烈等因素,一方面,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愈發嚴重,自殺事件頻發,另一方面,確診患者卻常常被汙名化成「矯情
  • 青少年足球賽現惡劣事件,媒體:別讓暴力行為玷汙青少年賽場
    12月12日晚,浙江省足協發布緊急公告,宣布對12月10日一場青少年足球賽(14歲以下組)當中出現的惡劣事件進行處罰——林某某(杭州隊)在爭搶時沒有收腳,直接踢倒金某某(寧波隊),該動作屬於暴力行為。此事件情節惡劣,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 青少年足球賽現惡劣事件,媒體:別讓暴力行為玷汙青少年賽場
    12月12日晚,浙江省足協發布緊急公告,宣布對12月10日一場青少年足球賽(14歲以下組)當中出現的惡劣事件進行處罰——林某某(杭州隊)在爭搶時沒有收腳,直接踢倒金某某(寧波隊),該動作屬於暴力行為。此事件情節惡劣,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依據《中國足球協會紀律準則》規定,對領隊和主教練通報批評,對小球員林某某停賽1年,取消今年足球運動員等級評定資格。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心理援助 新華社發 朱慧卿閱讀提示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比如孩子本身有注意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差,情緒不穩定,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等問題,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方式問題。我們常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 部分廣告對青少年負面誘導 需斬斷背後黑色利益鏈條
    【藝評】斬斷誤導青少年價值觀的利益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6月19日通報稱,一些電視臺播出的「O泡果奶」「莎娃雞尾酒」「邦瑞特植物防脫育發露」等廣告,存在導向偏差和誇大誇張宣傳、誤導受眾等嚴重違規行為,已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停止播出。
  • 《迷你世界》色情誘導青少年,多次封禁仍頻現涉黃信息
    王小雲提到的《迷你世界》,是一款針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沙盒遊戲。去年,《迷你世界》通過官方微信發布文章稱,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這款以「鍛鍊青少年三維空間思維,開發想像力和認知能力」為宣傳語的遊戲,因出現涉黃及色情誘導信息,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4月7日,遊戲方發文稱進行整改。
  • 青少年頻發跳樓: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我一直認為,這樣的事件不僅僅發生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而是一直都有,只是隨著現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透明度的提升,我們聽到的越來越多了。 不過當我們的專欄作家小馬君發過來一篇熱騰騰的論文,我還是被數字嚇了一道:原來青少年抑鬱的真實情況比我們想像中要嚴重得多。
  • 湟中區上新庄司法所開展青少年法治講座
    學法知法以法育人 用法守法依法維權上新庄司法所開展青少年法治講座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幫助青少年提高安全防範能力,2020年12月24日,上新庄司法所聯合鎮林業管護隊、多巴鎮中心法律服務所王律師在上新莊初級中學開展了以
  • 夏季溺水事件頻發 水上救生志願者招募應者眾能者多
    原標題:夏季溺水事件頻發 水上救生志願者招募應者眾能者多   浙江在線杭州7月21日訊(首席記者 童俊 通訊員 張潔)每逢夏季,溺水事件頻發。其中青少年溺水死亡數更是佔所有非正常死亡數的39%,高居榜首。  為預防和減少溺水事故的發生,提高水上救援速度,杭州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與杭州市體育局、共青團杭州市委,聯合發起招募杭州市水上救生志願者服務隊活動。目前,已有近300名遊泳愛好者報名參加。  7月21日上午,城區的102名報名者在城東公園遊泳池進行了200米遊泳、10米潛水測試和自然水域救生技能的初級培訓。
  • 「疫」起面對,「青橄欖」社區青少年增能活動在繼續...
    2020年的疫情讓本就緊張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虹口社區的部分青少年在青少年事務社工的帶領下來到虹口區青聯青企協單位在活動過程中,虹口團區委為虹口工作站進行資源平臺連結,指導虹口工作站對社區部分青少年就/創業工作方面加強社會關注和倡導,整合社會資源搭建支持網絡。
  • 少年猝死事件頻發,原因主要是這三點!
    但以往頻發在中年男性身上的猝死情況,怎麼突然發生在中學生身上了?我們認為主要是下列3點原因: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熬夜導致睡眠不足眾所周知青少年時候是身體成長發育最關鍵階段,因此教育部規定:小學生每天要睡足10個小時,初中生每天要睡足9個小時。但因為繁重的課業壓力,很少有學生可以睡滿足這麼長時間。
  • 練習散打對青少年及青年的好處
    現在的散打運動技術包括進攻技術、防守技術和防守反擊技術三大類。散打由於自身的特性以及自身的需要,更突出地反映了武術的本質——技擊性。打擊對方保護自己是散打運動的基本目的。對於大眾,尤其是青少年,長期練習散打能夠培養人們的綜合素質。  健體防身  散打是一項較力、較技、鬥智、鬥勇的運動項目,長期練習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
  • 遊戲《迷你世界》被舉報色情誘導青少年,多次封禁仍頻現涉黃信息
    王小雲提到的《迷你世界》,是一款針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沙盒遊戲。去年,《迷你世界》通過官方微信發布文章稱,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這款以「鍛鍊青少年三維空間思維,開發想像力和認知能力」為宣傳語的遊戲,因出現涉黃及色情誘導信息,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4月7日,遊戲方發文稱進行整改。
  • NCT全國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測試,助力青少年現代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在新時代新教育的新要求之下,NCT全國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測試應運而生,據悉,2019年3月-5月,NCT全國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測試召開主題為「青少年編程 能力模型與等級標準」會議,旨在探討研討青少年編程教育的學科體系和教學規律,推進相關標準研製,標誌著《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標準項目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