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年跳樓輕生」、「16歲少年毆打母親」、「初中生暴打小學生」、「少女狂扇他人耳光」……近年來,類似青少年「傷己害人」事件已不再為公眾所陌生。不可思議的事件起因和手段方式,也不時令輿論譁然。
上述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不禁引發公眾疑問:陽光少年、花季少女,為何會走上極端道路折磨自己、欺凌他人?生命寶貴,為何一些人可以輕易放棄?人際交往中的小摩擦,為何竟能演變為毆打?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種種問題的矛頭,部分指向了一些青少年「脆弱」的抗壓能力。而這種「脆弱」,則由一系列「缺失」共同造成。
那些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
這是令人揪心的一幕。
6月21日,「浙江慶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學生」視頻在網上開始傳播,視頻中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被幾名初中生拳打腳踢,甚至遭菸頭燙傷,不住地哭泣求饒。
此事引發網民強烈反響,當地警方迅速展開調查。22日,慶元警方通報稱,被打者小毛和夥伴在冷飲店行竊,一夥伴被抓後假稱是與陳某實施作案。陳某很生氣,要求小毛帶他和朋友去尋找造謠者,未果後,便向小毛索要金錢。小毛答應從父親那裡拿錢給陳某,但沒有做到,陳某等人反被小毛的父親責罵。一怒之下,陳某就和朋友們一起對小毛實施了毆打。
了解糾紛起因後,一些網民表示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原因,居然就可以讓四個大男生,如此兇狠地毆打一個比自己小很多的兒童?」
類似事件並不罕見。有專家分析說,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未成年施暴者往往可能是在利用暴力方式,來宣洩內心的失敗情緒。
媒體報導顯示,一些青少年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甚至會對身邊的長輩大打出手。
據十堰晚報報導,今年5月,因為母親責罵自己沒有提前告知而私自使用她的手機充電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16歲少年曉明(化名)與之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毆打其母,致母親受傷住院4天後死亡。
據東南早報報導,6月12日,遼寧鳳城中學的初一男生小志(化名)無緣無故毆打兩名老師,校長趕來後,小志當著校長的面毆打其中一名老師的頭部。兩名老師憤怒之餘撰寫了一份「控訴書」發布在網上,不少網友紛紛轉發並痛斥該學生。
除了傷害他人,一些青少年在面臨壓力時,還可能採取極端手段傷害自我,青少年因壓力過大自尋短見的情況時有耳聞。
記者梳理發現,諸如此類的悲劇,不時引發公眾譁然:「是什麼樣的戾氣,傷害著施暴者與被施暴者的心靈?」而一些本應勇敢堅強、充滿愛心的孩子,面對失敗、矛盾、挫折,要麼變得殘酷、冷漠,以施暴他人為樂;要麼心靈脆弱如玻璃,經受不住外界輕輕一碰。這也讓不少網民發出疑問:「徘徊於脆弱與暴虐的孩子們,你們到底怎麼了?」
過半初高中生不願接受學校心理輔導
慶幸的是,面對壓力,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會屈服。
河南女孩小文(化名)就曾是一名「懸崖」邊上的孩子。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20歲那年,她父親被診斷患上腦癌,她的世界驟然崩塌,殘酷的現實和各種矛盾帶給她巨大的心理壓力。她曾經疲憊、絕望,甚至萌生了採取極端方式「逃避一切」的念頭。
她回憶當初,如果不是家人、朋友鍥而不捨地關注和陪伴,自己很難從「牛角尖」裡走出來,
「我的母親很需要我,她每晚都會做噩夢,然後哭喊著我的名字。她說我是她活下去的動力。我的朋友也每天鍥而不捨地聯繫我,雖然我對他們很冷淡,但是接連不斷地收到簡訊、電話還有遠方寄來的快遞,這種感覺讓我一點點意識到『這個世界值得留戀』。」漸漸地,小文不再封閉自己,開始傾訴內心的痛苦,而朋友的傾聽也緩解了她內心的焦慮,逐漸走出陰霾。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副主任李獻雲分析,在挫折面前,親情、友情給予了小文很好的幫助,這也證明了外部幹預機制,對提高青少年抗壓水平的重要性。
「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困難時,產生逃避心理也很自然,更不要說心智還在發育中的青少年。」李獻雲說,上述心理,其實是在提醒人們關注自身心理狀況、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對青少年來說,一旦出現極端念頭,不要掩著、藏起來,要向同學、老師、社會機構等積極尋求幫助,一旦有了『外援』,他們往往會發現,生活不是他們想像得那麼痛苦。」
在我國,李獻雲所提到的外部幹預機制,早就存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楊守建表示,我國已建立很多用來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諮詢機構,學校也開授心理教育課程、配備心理老師、設置心理諮詢處,可是很多孩子不知道這些渠道,有的不願意尋求幫助。
比如學校開設的心理諮詢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這一外部機制的「利用率」並不高。「比如說國外有的院校,一個學校裡有六千個學生,會配有30多個心理諮詢員,但對國內一所學校來說,這個數字最多不超過7~8個人。」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宋尚桂也曾刊文稱,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和進步的速度相比,心理服務宏觀管理體制的完善,實則是「過於遲緩」的,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心理服務宏觀管理體制。
不少青少年遇到壓力時,也不願意尋求心理諮詢。
新華網曾報導,《課堂內外》雜誌社一項針對中國青少年成長的調查報告顯示,54.02%的高中生表示自己的學校擁有心理健康老師或心理諮詢室,而這一選項到了初中則降低為36.09%,小學更是低至22.90%。調查中,關於「如果學校開設了心理諮詢室,你有不良情緒時是否會去諮詢?」的問題,66.11%的小學生表示願意,但高中生和初中生願意接受心理輔導的比例,則分別為43.81%和43.79%,不到一半。
化解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必糾結於「老思路」
對部分青少年來說,一旦難以獨自戰勝挫折,既有的心理外部幹預機制又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時,如何才能給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加油」?
李獻雲表示,對於不願意尋求幫助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向他們普及心理學知識,使其了解到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並不丟人,「可以像肺炎、感冒一樣通過治療化解」,而且經歷過後還可以收穫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她強調,要讓孩子們知道身邊有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心理問題,但是通過有效治療,都能恢復正常生活。
「心理問題到達一定程度時,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直言不諱。在他看來,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
他認為,我國目前對青少年尚缺乏挫折教育的理念,導致很多孩子耐壓能力差,無法直面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多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遭受挫折時,容易把問題想得過於嚴重,覺得未來一片灰暗,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無法經受正常的風吹雨打。
熊丙奇認為,與經常參與社區實踐、從事公益活動的外國青少年相比,我國青少年在平日的教育中缺少生活的鍛鍊和體驗,缺乏團隊協作能力。而我國的基礎教育、高中教育也仍局限於書本中,沒有和生活建立足夠密切的聯繫,使得孩子們難以具備「隨時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沒有生活中的磨礪,你的抗壓能力怎麼能提高?」
在教育壞境之外,家庭對於抗挫折能力的鍛鍊,也至關重要。
在李獻雲眼裡,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悲觀、敏感、多疑等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假如父母追求完美,凡事爭第一,其實無形中就給孩子灌輸了類似的意識。」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那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利的,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父母有時候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她說道。
李獻雲還提出,化解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必糾結於老思路。
現在的青少年熟練使用新媒體,遇到問題多習慣於求助網絡。當一個孩子在網上搜索自殺的方式時,搜尋引擎應當同時顯示出預防自殺的科普知識、求助熱線、心理幹預機構等信息,引導孩子認識到不一定要採取極端行為,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尋求幫助。「或許,這樣可以讓『懸崖』邊上的青少年多一些思考,把他們從『死胡同』那邊拉回來。」李獻雲說。記者 王帝 實習生 張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