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教授、美國的查爾斯·凱恩院士和中國的薛其坤院士。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於2015年,主要是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頒發,獎金為300萬元人民幣。應該說,這個獎設立的時間很短,影響卻越來越大,最直接的證明就是「提前給諾貝爾獎獲得者頒獎」。
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兩年後他們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9月,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巴裡·巴裡什,沒想到三位獲獎人於同年10月就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獎項是第二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那麼,是否下一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像第一次所頒發的一樣,出自三位科學家,值得大家期待。
擔任南大科技大學校長不到1個月的薛其坤院士,無疑是關注度最高的科學家和校長之一。2個月前的2020年10月16日,他以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身份作為主講人授課「量子力學」;11月20日,他南下深圳擔任南科大校長,也是第三任校長;再過一周,南科大將迎來十周年校慶。
出生於山東蒙陰縣貧困山村的薛其坤,曾3次考研,屢遇挫折卻越發勤奮,科研成果顯著,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時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的讚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物理學家」。
近年來,薛其坤院士屢獲國內外大獎。如2016年9月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其後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20年2月獲菲列茲·倫敦獎,如今又獲得「復旦—中植科學獎」。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菲列茲·倫敦獎,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院士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這也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此次的復旦—中植科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均為拓撲領域科學家,獲獎的理由是「薛其坤及其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對此,你怎麼看呢。
#薛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