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2020-12-16 大樹成長營

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教授、美國的查爾斯·凱恩院士和中國的薛其坤院士。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於2015年,主要是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頒發,獎金為300萬元人民幣。應該說,這個獎設立的時間很短,影響卻越來越大,最直接的證明就是「提前給諾貝爾獎獲得者頒獎」。

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兩年後他們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9月,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巴裡·巴裡什,沒想到三位獲獎人於同年10月就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獎項是第二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那麼,是否下一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像第一次所頒發的一樣,出自三位科學家,值得大家期待。

擔任南大科技大學校長不到1個月的薛其坤院士,無疑是關注度最高的科學家和校長之一。2個月前的2020年10月16日,他以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身份作為主講人授課「量子力學」;11月20日,他南下深圳擔任南科大校長,也是第三任校長;再過一周,南科大將迎來十周年校慶。

出生於山東蒙陰縣貧困山村的薛其坤,曾3次考研,屢遇挫折卻越發勤奮,科研成果顯著,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時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的讚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物理學家」。

近年來,薛其坤院士屢獲國內外大獎。如2016年9月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其後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20年2月獲菲列茲·倫敦獎,如今又獲得「復旦—中植科學獎」。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菲列茲·倫敦獎,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院士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這也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此次的復旦—中植科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均為拓撲領域科學家,獲獎的理由是「薛其坤及其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對此,你怎麼看呢。

#薛其坤#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問莫言:你我背景不同,得了諾獎啥感受?莫言回答讓人叫絕
    楊振寧犀利追問,氣氛緊張就拿諾獎得主來說,著個獎項即使是在學術界也是非常受科學家們敬畏的,每年的諾獎頒獎典禮都會引得全國的網友前去觀看,就好像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所把持的,發展中國家很少有人能摘取一樣。現在來看,由於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不管是科學還是文化領域都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得這個獎的卻寥寥無幾。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宇稱不守恆這個論文1956年發表,他們兩個1957年就獲得了諾獎,應該是諾獎史上獲獎最快的。因為這個真的很震撼,人類一直以來對宇稱守恆非常痴迷,深信不疑。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勇敢的提出質疑並且請他們的師姐吳健雄先生做了實驗,成功了!而且你仔細去看看,作者感謝。寫了五個人名字,就是這些人參與了討論。
  • 3位美國科學家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約翰巴丁曾經兩次獲得這一殊榮,因此事實上共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按照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南下深圳!離諾獎最近的物理學家擔任南科大校長
    巧合的是,1個月前的10月19日,「大樹成長營」曾寫過離諾獎最近的院士!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沒出過成果,11月18日,高考倒計時兩百天!南科大舉辦優秀中學生體驗營,一路向南到深圳也關注到南科大,可以說,「大樹成長營」算得上薛其坤校長和南科大的「雙重粉絲」。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118年950人獲過諾貝爾獎,關於諾獎你知多少?
    有資格的提名人:各評獎機構成員、各領域的專家、大學教授、前諾獎得主等 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諾貝爾基金會於1900年成立,1901年首次頒發獎項。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陪跑」諾獎多年的文學家,不止村上春樹一位
    然而,他卻一次又一次地與諾獎失之交臂。 當村上本人被問及多年「領跑」諾獎的感受時,他說:「其實挺困擾的,因為並非官方提名,只是被民間賭博機構拿來定賠率罷了。這又不是賽馬!」 分析人士稱,由於諾貝爾文學獎似乎一直偏愛「嚴肅文學」作品,因此「作品的通俗性較強」,便成了一些評論家不看好村上春樹獲獎的理由。
  • 可怕的日本人,19年內獲19個諾貝爾獎!為何日本能頻頻獲得諾獎?
    進入21世紀,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白川英樹為開端,日本迎來「諾獎熱潮」。21世紀以來的19年,日本人拿了19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此之前,1993年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曾表示,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四個關鍵的發現者:夏彭蒂耶、徹奇、杜德納和張鋒。所以,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規則顯然就是個問題。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貝特1967年得諾獎。2016年得諾獎的索利斯是貝特的學生 [4],也就是索莫非的學生的學生。索莫非自己被提名諾獎84次,可惜沒有得到。 玻恩的學生中得諾獎的有博士生德爾布呂克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博士後費米。諾獎委員會有點虧待玻恩,1954年才給他授獎。他的博士後奧本海默後來領導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 深晚報導|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曾獲...
    薛其坤,男,漢族,1962 年 12 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 年 9 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除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 " 諾獎 " 級科研成果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外,薛其坤還被稱作 " 量子王國垂釣者 "。
  •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分歧在所難免,但唇槍舌劍之下,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等諾獎得主們,俱稱心快意,甚至不能自已——工業革命徹底滌淨了中世紀的蒙昧殘餘,一個包涵宇宙萬物、深至時空本源的巨大未知庫,倏地就這樣擺在他們面前,任其觀摩揣測,自由馳騁。
  • 特立獨行的諾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 人盡皆知,詹姆斯·布坎南是經濟學科最高榮譽——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但他卻長期被經濟學界視為圈外人,這似乎很有些奇怪。布坎南在其職業生涯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既是一位有著圈外人思想的內行,又是一位對專業領域的既有狀態有內行主張的圈外人。正如布坎南所說,如果諾貝爾委員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組成的,他將絕無可能獲得諾獎,因為歐洲對他的研究工作的讚賞,遠比老家美國的研究共同體對他的讚賞多得多。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鮑勃·迪倫致信瑞典學院:無法出席諾獎頒獎典禮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當地時間2016年11月16日,諾貝爾官網稱,11月15日晚,瑞典學院收到鮑勃·迪倫的私人信函,「由於已有的安排,他將無法於12月前往斯德哥爾摩,也因此將缺席諾獎頒獎典禮。」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2名美國經濟學家獲諾獎分享726萬!一文看懂為啥是他們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2020年諾獎頒獎季的最後一枚大獎——經濟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12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993年,威爾遜的價格機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非線性定價》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費率設計和電信、交通和能源等公用事業相關主題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分析,該權威著作為他贏得了很高榮譽。關於諾貝爾獎獎金今年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增加。2020年的諾貝爾獎每項獎金金額將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762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