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走出的以色列總理,能聽懂中國話,直言自己的「根」在中國!
以色列國,簡稱以色列,地處地中海東岸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紅海和埃及,其最早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左右。在《聖經》中,以色列意為「神勇鬥士」。
熟讀世界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其國民大部分是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題的民族國家。
有一種聲音稱,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雖說在全世界總人口中,猶太人只佔了百分之零點幾,但猶太人卻是擁有諾貝爾獎得主人數最高的民族。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百分之二十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猶太人。
在世界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猶太人也比較多,例如:著名繪畫大師畢卡索、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宗教領袖耶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等等。毫不誇張地說,猶太人在文學、科學、經濟以及音樂等多個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出色。
埃胡德·奧爾默特,以色列前總理,對於他而言,以色列是他的祖國,而他的根卻是在中國的哈爾濱。他是一個從中國哈爾濱「走出去」的猶太人,經過多年努力走上了人生巔峰,被委任為以色列的總理,此時的他不忘祖輩的遺命,對於他而言,東北便是他的根。
1945年9月30日,埃胡德·奧爾默特出生在以色列的一座城市,和土生土長的埃胡德·奧爾默特不同的是,其父母和祖父都曾經是在中國哈爾濱生活過很長時間的猶太僑民,至於他的祖父更是長眠於哈爾濱。因此,在他年幼的時候,他便記住了哈爾濱這個城市,希望有一天能夠到那裡去看看自己的祖父。
十九世紀後期,由於猶太人有著非常特殊的民族特色,因此這個民族被當時歐洲的許多國家都視為異類,遭受到了被驅趕和屠殺的命運。對於猶太人來說,那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時刻。許多猶太人為了生存,開始背井離鄉尋找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沒多久,一些猶太人便找到了一個可以安然生活的地方,這便是中國的東北。
作為一個幅員遼闊、歷史久遠,我國自古以來就奉行著「遠來是客」的待客之道,這種良好的包容心態接受了逃難而來的猶太人。經過重重磨難後,猶太人到達了寒冷的哈爾濱,在這裡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在眾多猶太人中,奧爾默特的祖父約瑟夫便是其中的一分子。1918年,約瑟夫夫婦帶著兒子莫爾傑哈伊(奧爾默特的父親)遷居中國,開始了新的生活。為了培養自己的兒子,約瑟夫用盡了心思,將家族希望都寄託了兒子莫爾傑哈伊的身上。而莫爾傑哈伊也沒讓他失望,考上了哈爾濱本地有名的大學。
在哈爾濱生活了十五年後,莫爾傑哈伊趁著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回到了自己真正的故土。在臨走之前,其父約瑟夫卻做出了留在中國,拒絕回到以色列的決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早已經紮根在哈爾濱了,在他內心深處,哈爾濱是他的第二故鄉,他愛這裡,要永遠地留在這裡。
看到父親約瑟夫做出了留在哈爾濱的選擇,莫爾傑哈伊只好帶著自己的妻子以及兒子(奧爾默特的哥哥)回到了以色列。回到以色列後,莫爾傑哈伊的妻子又生下了自己的第二個兒子,這便是奧爾默特。
由於奧爾默特的出生在哈爾濱,所以對哈爾濱、以及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的印象非常時刻,所以經常給弟弟說起那些在哈爾濱的快樂時光。再加上奧爾默特的父母也經常會用東北話進行交流,經過多年潛移默化的薰陶下,奧爾默特內心深處也把哈爾濱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鄉。
1941年,約瑟夫在哈爾濱逝世,他生前的願望便是將自己埋葬在哈爾濱這塊土地上。莫爾傑哈伊也尊重了父親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哈爾濱的猶太人公墓中。
2004年6月,奧爾默特作為以色列副總理進行了首次訪華旅程。在這次訪華行程中,除了首都北京外,他還去了他最想去的地方——哈爾濱。到了哈爾濱後,他專程去了猶太人公墓去祭奠了他的祖父。
在這裡,他還公開表示:「我的根是在中國的,這裡是我父母的出生地,我的祖父埋葬在這,這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就是半個哈爾濱人。」同時,他還非常感謝中國給予他父輩以及其他猶太人的幫助,他非常喜歡中國,對中國的這份特殊情感非常深厚。
小結:
作為一個並未在中國出生,也未在中國生活成長的外國人來說,由於家族的長輩們對於中國的這份感激之情,而心懷感恩、不忘根本,奧爾默特的這份特殊的「中國情懷」讓國人十分動容。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的外國人會喜歡上中國文化,會愛上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參考資料:《聖經》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