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為什麼被明朝人稱為千古一帝?

2021-02-13 一壺紗史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這就是明朝那些大臣們對明孝宗最直觀的評價。甚至到了清朝,那些漢人的官員、文人們都對孝宗也是極為的推崇,如清末名臣曾國藩就曾經這樣說過「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可以說在很多人的眼裡明朝皇帝成就最高的非太祖朱元璋,非成祖朱棣,也非宣宗朱瞻基,而是孝宗朱佑樘。所以孝宗皇帝不僅僅是在明朝被人稱為千古一帝,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孝宗是整個歷史上少有的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那麼到底明孝宗做了什麼,讓他有如此大的好名聲呢?

受盡迫害,但始終都帶著一份寬容之心

熟悉明孝宗的歷史愛好者都應該知道孝宗在未登基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如履薄冰。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得從他父親明憲宗朱見深說起,當然這跟憲宗皇帝的本身是沒關係的,我們要怪的是他那奇葩的愛好。那這奇葩的愛好是什麼呢?就是憲宗皇帝專寵比他大17歲的保姆萬貞兒。

按理說皇帝專寵妃子沒多大關係,連明孝宗一生不都只是專寵張皇后嗎?對的如果萬貴妃的品格能像張皇后一樣,那倒沒關係。但是無奈的是萬貴妃乃是一個不安分,又陰險的主。當年的她為了不讓其他的妃子留下憲宗的子嗣,一旦妃子被他發現懷孕,她就會派人去為這位妃子墮胎。

而在當年孝宗皇帝的母親紀氏就因懷上了孝宗就差點被害,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孝宗才能被幸運的生了下來。但是到後來紀氏因偷偷生下孝宗被發現,她就暴卒在皇宮中,據說是被萬貴妃所害。而在當時孝宗皇帝不但因萬貴妃而失去了母親,同時還要時刻提防著萬貴妃的迫害,若不是最後他被自己的祖母周太后親自撫養,孝宗恐怕活不到成年。

但就是在這樣的深仇大恨,孝宗皇帝登基後並沒有去為難死後的萬貴妃和她的族人。雖然在那個時候不管孝宗皇帝如何對待她,官員和百姓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殺母之仇,又有迫害孝宗的嫌疑,怎麼對付萬貴妃都不為過。但是事實上此時的明孝宗皇帝卻什麼都沒做,他沒有剝脫萬貴妃死後所得到的封賞尊號,也沒有對萬貴妃的族人做出什麼。就這樣孝宗皇帝選擇性的忘記之前所遭受到的所有困難,他對萬貴妃淡然的選擇了寬容。

登基稱帝,治理出「弘治中興」

眾所周知明朝第一次衰落始於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後,在當年明朝經過這次大戰後,自朱棣時期所留下的全部精銳將士和名臣名將幾乎損失殆盡,如張輔、陳懷、李珍、鄺埜等,更甚者明朝最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也全部全軍覆沒,自此一役鼎盛的明朝自此一去不復返,明朝走上了衰落。

而雖然在土木堡之變後,經過明代宗的力挽狂瀾,明朝慢慢減退了衰落的趨勢,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奪門之變」的爆發,明朝又經歷了一場內亂。

可以說在經過明英宗這位皇帝的反覆折騰,再加上繼任者憲宗皇帝晚年熱衷佛道,導致許多奸詐小人混入朝堂,弄的整個民間是怨聲載道,可以說此時明朝的衰落註定已不可避免。而這直到明孝宗時期,明朝中衰才被阻止,並進而走向了中興。

明孝宗一登基後就將憲宗一朝所有的阿諛奉承之徒全部清理出朝堂,或殺或貶或驅,比如他就將紙糊三閣老全部辭退,又比如他將妖僧繼曉處死。可以說正是因為孝宗皇帝登基後的雷厲風行,讓當時朝堂的政治環境頓時為之一震,之後他在清除一批無用的大臣後,就又選了一些賢良之臣來治理朝政,包括劉大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等。

就這樣在擁有一批賢良之臣來作為孝宗的執政班底後,孝宗開始了對明朝進行了較大的軍政改革。孝宗先是重開了被廢除已久的午朝制度,藉此大臣們和皇帝將能有更多的機會去一起討論如何治國,而後又嚴防宦官幹政的行為,雖然孝宗並沒有將東廠、西廠等宦官機構廢除,但此時的宦官機構顯然已無法再胡作非為。

之後在完成對朝廷內部的改革後,孝宗開始對全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經濟上他輕徭薄賦,興建水利,並提倡節儉,而在這樣的治理下,孝宗朝的稅收增至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朝中期的最鼎盛時刻。軍事上,孝宗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並數次擊敗了韃靼小王子、火篩的數次入侵。也就是在這樣的治理下,明朝正式步入了中興的時代,史稱「弘治中興」。

善始善終,成為歷史少有的從始而終的明君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很多,漢文帝、唐太宗、隋文帝、宋仁宗等這些都算是明君,所以可以說中國任何的朝代都不缺明君。但是能做到從始而終都是明君的皇帝在歷史上卻是少有的,而恰恰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

明孝宗是少有的能做到從登基到去世都保持著明君的主,當年的孝宗皇帝從始至終都能理性治國,一生從不貪戀美色,也一直都能做到從諫如流,且寬厚待人,及勤於政務。當然孝宗曾有一段短暫的事情因身體原因導致他誤信佛教,然後對政務有些鬆懈,並讓奸臣乘機而入,但是孝宗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迅速的改正,之後重新回歸勤政的道路上。

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記得當年明月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他說「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這句話恐怕是對孝宗皇帝最好的詮釋。同樣在中國歷史上能被說成好皇帝的絕對有著數十位之多,但是能做到即是好皇帝又是好人的皇帝,我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少之又少,個人認為除了宋仁宗和明孝宗,恐怕幾乎很少有皇帝做到。

孝宗皇帝是好皇帝,我想毋庸置疑,創造出「弘治中興」的皇帝能不好嗎?那孝宗是好人又好在哪裡呢?對於百姓的治理,孝宗做到了以人為本,百姓遭災他就免賦稅,百姓被官員欺負他就免官,律法對百姓嚴苛他就改律法,百姓沒田地他就給田地,可以說就是在這樣的治理下,在明朝已是屢見不鮮的農民起義在孝宗一朝幾乎就從未發生過,而這就可以知道百姓對於孝宗的認可。

而對於官員,孝宗也基本保持著待臣寬厚的心態,同樣自朱元璋時期就實施的「廷仗」在孝宗朝就從未出現,他對官員的勸誡,不管是對還是錯,都能坦然受之,絕對不會給大庭廣眾之下讓官員難堪,而每當官員因上朝,亦或在皇宮處理公務太晚,孝宗皇帝都會派人鋪軍執燈傳送。而當自己因某些事情不能上朝的時候,孝宗皇帝還會派人去向文武百官告假,可以說整個朝廷就在孝宗皇帝的治理下呈現出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景象。

可以說孝宗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是絕對有它的理由存在的,他的仁義,他的寬厚,他的善始善終,他的品格等等這些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都不具備的優點就註定明孝宗會成為名留青史的千古聖君。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孝宗為什麼會被一些人稱為明朝的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這個稱號,歷史上僅僅有四個人被人以此稱號評價,分別是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四人,所以說明孝宗是千古一帝
  • 明孝宗是個好皇帝,雖碌碌無為,但國泰民安,能稱為千古一帝嗎?
    孝宗作為相當其他明朝皇帝還算不錯,但也絕擔不上千古一帝的稱號。他所做的只是在前代皇帝留下的爛攤子上修修補補,並沒有能有大的政局上的突破。要說他被文官擺布吧,也不全是,宦官,外戚,傳奉官一個不缺,他要是用這三個幹了什麼好事也算是情有可原,歷史上有這種情況,可是愣是一件好事都沒幹,真的只是為禍而已。只能說明孝宗這個皇帝根本沒什麼能力,只是靠著他爹幹得好和統治慣性過完一生而已。
  • 明孝宗只娶皇后不納妃,開創了明朝的弘治中興!
    隋文帝和明孝宗是兩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隋文帝是隋朝的開國皇帝,登上皇帝位之後進行了很多的改革,並且消滅了西梁和陳,統一了全國,使得之前三百餘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景象。而明孝宗則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的盛世局面,可以說隋文帝和明孝宗都是一代明君。
  • 明孝宗朱祐樘明明劣跡不少,為何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
    例如明孝宗曾大力委派名臣,動用數萬百姓,治理黃河,防範水患,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或減少黃河水患,弘治年間恰恰是明朝黃河水患最多的時期,而且在後期黃河水患逐年遞增。明孝宗曾經採取諸多措施對軍事進行改革,還曾大敗吐魯番軍,收復哈密地區,但並沒有改變明朝軍事孱弱的局面,面對北方蒙古小王子騷擾邊境幾乎無能為力,弘治年間也是蒙古騷擾邊境最頻繁的時期。
  • 明朝僅次於「三楊」的內閣,輔佐明孝宗朱祐樘成為大明中興之主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他繼位後的年號是弘治。朱祐樘在位期間遠離奸佞,重用賢臣,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收拾好了父親朱見深留下的爛攤子,改變了當時明朝廷政治腐敗的狀況,使得國家再次強盛起來。因此,他在歷史上被稱為明朝的「中興之主」,他統治的時期也被贊稱為「弘治中興」。
  • 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           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歲,葬泰陵,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歷史故事——明孝宗的「弘治中興」
    我們之前講過有關萬貴妃官方記載,是明朝的官方史籍《憲宗實錄》。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明孝宗朱祐樘被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他執政期間,明朝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恢復。不過,在軍事上明孝宗的建樹並不大。面對北方韃靼騷擾邊境,明孝宗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政策,使得弘治年成為明朝受邊患最嚴重的時代之一。
  • 明朝皇帝的愛情:千古一帝是「禁慾系男神」,皇后卻「豪橫」傲嬌
    明朝的皇帝很多昏庸無道,難得有幾個「正常人」,明孝宗朱祐樘是個例外。他不但親賢臣遠小人、勤於政事重視法治,而且寬仁和善、輕搖賦稅,百姓莫不對其感恩涕零。這樣一位創造了「弘治中興」的好皇帝,後宮虛設,一生只有1個妻子,是地道的「禁慾系男神」。
  • 最專情的皇帝明孝宗,其實也差一點納妃,只因被一人勸阻
    不過最專情的明孝宗,其實也曾差一點就納妃,只因被一人勸阻,此事才作罷。這個人是誰呢?他說了什麼,能讓明孝宗放棄納妃呢? 按照明朝祖制,太子妃要從民間挑選良家女子,經過層層篩選,最後張氏脫穎而出,成為朱祐樘的太子妃。 同年九月,深受皇帝寵愛的萬貴妃去世,明憲宗悲痛欲絕,沒過多久也跟著去了。就這樣,朱祐樘繼承了皇位,是為明孝宗。張氏僅做了幾個月太子妃,就榮升為明朝皇后。
  • 歷史上廟號為孝的兩位皇帝,一位被譽為千古一帝,開創弘治中興
    南宋時期和明朝中葉有兩個君主死後的廟號為孝,說到這裡,熟讀歷史的人都會想到的南宋時期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以及明朝中葉的明孝宗;他們在歷史上名聲比較好,地位極高! 第一位:南宋時期的宋孝宗 1:人生經歷,本來是太祖民間子孫,運氣好被趙構立為接班人
  • 乾隆如果是明朝皇帝,恐怕早就被吹上天,絕對稱得上「千古一帝」
    我就來與大家聊聊,拋開成見,這個清朝皇帝,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虎臣眼中的康熙聖祖和高宗都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首先說一下乾隆,在虎臣看來,乾隆實際上比康熙的分量更重。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是一個好皇帝,要看普通百姓過得怎麼樣,國家有沒有疆界拓展。
  • 明孝宗年僅三十六歲,為何卻突然死亡?他是被庸醫害死的
    明孝宗名叫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他的人生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半生做了十八年的皇子,後半生做了十八年的皇帝。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族譜,難道《明史》真被清朝給篡改了?
    近年來,在我國福建,發現了一張載有明朝歷史的《張氏族譜》,族譜中記載了一段歷史,與清朝人所編纂的《明史》頗有出入。因此,不少人驚呼,《明史》就是清朝用來抹黑明朝的,就連專家也表示,清朝或許真的篡改了明朝的歷史。
  • 朱祐樘明明是明朝中興之主,卻為何在繼位之初重用一代奸佞小人?
    明朝弘治年間,在明孝宗朱祐樘的努力之下,明朝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後人把這一時代稱為明朝中興時代。明孝宗朱祐樘在歷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清代名臣曾國藩曾列舉古代五大名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明孝宗也在其中,這是對明孝宗最大的肯定。
  • 明孝宗朱祐樘剛剛繼位,他千挑萬選的吏部尚書卻要嚴禁花錢買官
    王恕理解明孝宗的心意,他在上任後在自己家的門上寫了一句話:「宋人有言,受任於朝者,以饋及門為恥,受任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今動曰贄儀,而不羞於人,我寧不自恥哉?」。翻譯過來,大體的意思是:宋朝人有一句話,官員收禮送禮都是可恥的。現在的官員,動不動就說表敬意送禮物,人家不覺得我羞恥,難道我自己也不覺得羞恥嗎?
  • 明朝賢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他們都是誰
    這句話出自《明史》,是對於明朝賢輔的評價。很多人都知道,  「三楊」就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是明初重臣,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  三楊任輔臣期間,使明朝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不過在他們的輔佐下,明朝國力也持續鼎盛,因此三楊一直被後世視作名臣,亦是賢臣。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明孝宗明孝宗召來劉大夏,問劉大夏:「軍隊的士兵生活怎麼樣?」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
  • 他是明朝最好的皇帝,曾國藩評價他不遜李世民,為何卻默默無聞?
    但其實呢,明朝還有一位皇帝,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在明朝官方的評價中,卻是最好的;他在明朝百姓心目中,完全不遜於赫赫有名的漢文帝和宋仁宗;至於他的功績,更是被曾國藩評價可比肩漢武帝和唐太宗。  那麼,這位皇帝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做朱祐樘,明孝宗是也!
  • 英國人:明朝皇帝
    但是英國人編纂的列舉了人類300項偉大發明的《發明大全》一書,卻將牙刷的發明權歸到我國明朝一位皇帝的名下。先來說說這位威廉·艾利斯,此人是英國的一名皮匠,本來和牙刷扯不上關係。但是這個人喜歡動手,也喜歡動腦。他憑藉著自己愛動手的能力,將自己和許多人折騰進了監獄,英國政府定的罪名是「騷亂罪」。在監獄裡,威廉·艾利斯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動手動腳了,只能憋著動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