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天空星 鄧艾,字士載
三國第一寒門名將登場!鄧艾年少以放牛為生,但胸有大志,喜軍事,憑藉自身的努力終成長為文武皆能的一代名將!早期憑屯田之策引起司馬懿重視,曹魏能在淮南與東吳相持優勢多出於其謀,得以進入司馬氏幕府,曾參與鎮壓毋丘儉叛亂嶄露頭角,後期為徵西將軍坐鎮祁山與姜維在涼州長期奮戰,堪稱一世之對手,最後更兵行險著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立下不世之功。可惜不能為司馬氏所容,冤死於大功告成之時,堪比三國時代的嶽飛。
統率方面,這可是鄧艾一生的榮耀,雖然他出仕時已經是三國中後期,但論戰績他可以讓三國時代任何一位將軍汗顏。從公元243年開始,鄧艾和姜維在涼州展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拉鋸戰,更是在段谷之戰中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口幾乎擊潰蜀軍,令蜀軍幾乎三年之內不敢進入隴西。
鄧艾用兵,靈活多變,善於利用天氣,地利和與少數民族的關係,讓姜維幾乎束手無策。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大舉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滅亡了蜀漢,其出色的統率才能實至名歸。縱觀鄧艾波瀾壯闊的戰爭生涯,整個三國能和其相提並論了了無幾。智謀方面,鄧艾屢出奇招,屢屢料敵先機讓姜維無功而返;政治方面,鄧艾並不像《演義》中那麼低,他出身卑微,全靠司馬氏提拔,所以把司馬懿發動洛陽政變時堅定不移的背棄了他效忠的曹魏皇朝轉投司馬氏門下,鎮壓了曹魏名將毋丘儉,更是在後來的數次變故中堅定不移的站在司馬氏一邊,可惜這些並不能讓司馬氏保住他。功績方面,三國局面因他而被打破,蜀漢因他而滅亡,還用得著說?
鄧艾在民間也不缺名氣,如此優秀的名將更是活生生的勵志傳奇,他的傳奇故事註定為人們銘記,最後來說說他的刑名「空」字。為什麼他必死無疑?《演義》中說他被鍾會汙為謀反而被殺,其實只是片面的說法而已。真實的原因,首先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功高震主,他在涼州和益州的巨大影響力讓司馬昭忌憚;其次就是社會的問題了,以前說過了三國時代是士族社會,司馬氏則致力於建立以司馬氏為核心,以其他大士族為輔助的所有權力都歸於士族階級的國家,隨著司馬氏奪回政權,重新大量啟用士族獨攬所有權力,根本不能容許寒族覬覦權力。鄧艾雖然是司馬氏的親信,但他也是寒族,大士族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寒族進入權力核心而且還是擁有最重要的軍權?恐怕要不是無人能擋姜維鄧艾早就被士族的輿論淹死了。
第三,鄧艾的努力在那個時代等於給所有的士族一個響亮的耳光,不等於告訴所有的寒族,士族沒有什麼了不起,努力吧你們也可以像我鄧艾一樣逆襲成為凌駕於士族之上的英雄嗎?所以鄧艾越成功他就越沒有未來,他就離死亡越近。司馬氏即使對他有些感情也在時間中被其他士族的口水磨沒了,更何況司馬氏到司馬昭時其實已經有了八王之亂的先兆,地方士族勢力的壯大已經有了苗頭,為了維護地方的穩定,平息士族們的怒火,鄧艾也必須死!所以其實鄧艾的命運其實很早以前已經確定了,惜乎嘆乎!一代名將無論如何努力都註定到頭來是為別人做嫁衣註定是一場空,三國時代悲劇結局的名將不少,但沒有一個是鄧艾這樣讓人唏噓悲涼的結局,所以天空星給他是最合適的,鄧艾的排名不會有什麼爭議吧?
第十八,天佑星 張昭,字子布
東吳大總管登場,相信看到他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吧!再次重申本排名依據人物的功績,張昭就足夠了。
統率方面還是有上過戰場的記錄,但多為平叛;智謀方面,張昭沒有什麼明確記錄;政治方面是張昭登場的資本所在。首先張昭是中原名士,他本是徐州名士,逃難才來到東吳,名望本就不低,來到東吳長袖善舞,有效的緩和了孫氏集團和江東士族的關係,才能讓孫氏集團在江東穩定下來,紮下了根。
孫策時代,其領地上幾乎所有的重要事務都由張昭經手,使吳地免受黃巾戰亂之苦因此不光吳地士族和百姓尊敬他為張公,在北方也有不小的聲望,孫策不但不疑他,還稱他為自己的管仲,可見張昭雖然性格剛強但並非不通人情世故。後孫策遇刺,臨終前託孤於張昭周瑜,甚至有「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之言!眼不眼熟?這不就是劉備託孤諸葛亮之言?所以,可以說三國幕府第一人,魏是荀令君,蜀是諸葛亮,吳就是張昭。
孫權登位不久,就有孫詡等人發動叛亂,是張昭和周瑜盡心竭力幫助孫權平亂,穩定了東吳的政局,並多次諫言孫權在很多重要決策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到孫權稱帝,他都是東吳最重要的輔政大臣,沒有之一,堪比東吳的蕭何。沒有他孫吳政權根本不會存在,這是其功績所在。
當然他也有些缺點,比如在軍事上略顯保守,在對武將方面依然有名士一貫的清高等,但瑕不掩瑜,張昭的功績仍然足夠進入天罡,而且足以進入前二十。名聲方面,因為《演義》的影響,張昭成了丑角,但張昭就像一些開拓者,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誰對誰錯後人評說!近二千年回過頭來再看,張昭的確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治政能臣,不愧一個「佑「字之譽。
當然他的競爭對手也有不少,夠這個」佑「字必須是三國中真正的蕭何類型的總理大臣才夠分量,韓信們是不夠分量的,其中真正夠分量挑戰他的只有其他兩國的總理大臣諸葛亮和荀令君,但其他兩人都有更合適的星名了,所以張昭當仁不讓的認領了天佑星,他的排名爭議恐怕不小,但想換人請拿出證據,我是不會輕易換人的。
第十七,天暗星 鍾會,字士季
又有出乎大家意料之中的人物登場了吧?鍾會,穎川豪族鍾氏末子,其父鍾繇是三國時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長期替曹操坐鎮長安,官居太傅。他自幼才華橫溢,深得魏帝賞識,有著名的不汗之答的故事。
洛陽政變後投效於司馬氏,成為司馬氏親信,主要幕僚,司馬師死後,識破魏帝曹髦解除司馬昭兵權的計劃,直接建言司馬昭回師洛陽得以保住司馬氏大權,後不顧自己丁憂在身,隨司馬昭壽春平叛,秘密策反吳將全儀全懌致壽春人心背離,成功誅殺諸葛誕,有司馬師評為此真王佐之才也。公元261年更身居司隸校尉,朝庭大小事宜幾乎皆出於其手。後更為司馬氏奪權鋪路,大舉伐蜀,拿下漢中,後與鄧艾合作攻滅蜀漢風頭無兩,但其後懼怕司馬昭清算發動叛亂失敗死於亂軍之中。
看了前面的介紹不知大家如何評價鍾會其人,這個人是好人?是壞人?貪權?重義?貪利?忠魏?忠司馬?好像都不是,好像又都是!人都是複雜的,這種特質在鍾會身上尤其明顯!統率方面,他獻計伐蜀,又領軍拿下漢中,還是合適的;智謀方面就太多了,鍾會最擅長就是揣摩人心,這一點壽春之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政治方面,他識破魏帝曹髦的奪權計劃,又助司馬昭壓制曹魏舊臣的反撲政治能力可想而知。
但是鍾會也知道自己走得是一條不歸之路,一旦他把阻攔司馬氏奪權的敵人全部剷除,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他知道得太多了,司馬氏不可能讓一個對自己知之甚深如此危險的人物繼續存在,君心難測,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重要的秘密只能當權者自己掌握,加上鍾會這些年的表現已經有壓過司馬昭的苗頭,司馬昭為身後事也不敢留下鍾會,所以鍾會只能鋌而走險在蜀國自立。鍾會還是做了很多的準備的,比如他四十歲愣是沒有子孫,就無法在出徵時留下人質在洛陽等等,可見鍾會心機之深。
但他低估了司馬昭對軍隊的掌握能力,加上長期為司馬昭做不見光的事難以積累聲望導致了軍隊的譁變,最後還是司馬昭棋高一著一石三鳥的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所以他的政治能力有所減分;功績方面前面已經說了,再加上以主帥身份拿下漢中,平滅蜀漢,所以足以顯赫了;名聲方面,鍾會因為最後的失敗所以並不高。他的作為到底是對還是錯?他拼命的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想這是鍾會死前最後的心結,所以我送了他天暗星之名,最後我再送一句話給鍾會和三國時代所有的人,亂世之中,沒有人是無辜的,是非功過後人評說吧。
第十六,天捷星 陸遜,字伯言
東吳用兵第一人登場!陸遜,本是廬江人氏,其祖父陸儀曾任九江都尉,曾與袁術派遣的孫策軍對壘,堅持兩年後失敗,不久病死,陸遜遂隨家遷至吳縣,少有賢名,後孫權坐穩江東,遂將侄女嫁與其,並經常與其計論國策,曾獻計擴軍,得到授權並領軍先後平定尤突費棧等山越叛亂,後乘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機與呂蒙共計襲取關羽,終助呂蒙白衣渡江,奪得荊襄九郡。不久呂蒙病逝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終火燒連營讓劉備一代梟雄飲恨於白帝城,成功打贏了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再利用曹休的輕敵於石亭設伏大破曹休的曹魏兵團,令曹魏之後數年不敢南顧,功績在東吳一時無兩,成為東吳第三任丞相,但晚年因捲入奪嫡之爭加上孫權打壓江東士族被逼死,一代名將無聲歸於塵土,不免讓人唏噓。
統率方面陸遜審時度勢,知已知彼,捕捉戰機,出奇制勝,善於著眼大局,不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更長於大兵團作戰,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天生奇才,這一點陸遜勝於周瑜,周瑜的用兵才能更多體現在水軍方面,連續打贏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兩大戰役,常勝將軍當之無愧;智謀方面他足智多謀,巧用瞞天過海之計以少勝多擊敗山越,再示敵以弱騙了關公,再以逸待勞擊敗劉備,再用苦肉計大破曹休,當然無愧的智謀之士。
政治方面我要說一下,首先他能掘棄前嫌為東吳效力,善於團結同僚,在戰場上以弱勝強,在朝堂上他正諫不諱繼張昭之後努力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廣得百姓稱頌,按理說沒有問題,但遺憾的是他是江東士族出身,孫權雖然默許了江東士族和孫吳勢力的融合共享權力,但並不真的完全信任江東士族。在江東士族勢力佔據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怕被江東士族架空,所以孫權必須保證東吳必須是孫吳本族人佔據主導地位的態勢,再加上陸遜軍功卓越剛正不阿功高震主,遂引起孫權猜忌,再加上陸遜與太子孫登交好並在奪嫡方面支持太子,更讓孫權擔心他之後陸家會架空孫氏政權,最終被孫權逼死。
陸遜結交太子的做法的確太不聰明,古往今來都是大忌,基本都不得善終,陸遜為何如此糊塗?個人認為,陸遜很可能也是身不由已,此時他已經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一個大家族之長,必須要為以後多考慮,加上有別有用心之人的調撥離間,致一代名將不得善終,惜乎嘆乎!所以政治有所減分,功績方面不用說了吧?光兩大戰役的功績就夠分量了,我倒想問問張飛有這樣的戰功嗎?哪怕他只有是這樣戰爭一半規模的戰功就足以入選天罡了。陸遜在民間的功績因為擊敗了劉備並不低,總結陸遜真國士也!如此幾乎完美的軍政全能人才也只有曹操、諸葛亮、鄧艾可比肩了,而他的星名是選的他最出彩的地方,他的軍功之捷也,陸遜的爭議應該不會有吧?
第十五,天立星 司馬師,字子元
看到司馬師的名字大家吃驚嗎?知道為什麼我要跳過天立星了吧,天富星現在大家知道是誰了吧?先不說天富星的爭議,司馬師放在這裡相信很多人不認可吧?其實那是因為大家不了解司馬師而已,我看司馬師其實連進前十都是有資格的,只不過這個」立「字更符合而已。這個立字在我看來有兩個解釋,第一建立樹立,第二嚴厲狠厲,這兩個字意居然真的貼合了司馬師的兩大特點,他就是特別能開創建立也特別狠,包括對他自己也是如此。
司馬師,司馬懿長子,為人沉著堅強,雄才大略,甚至有豪傑之名,是西晉王朝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司馬懿為緩和其與曹氏矛盾遂與夏侯氏女夏侯徽通姻,曾任中護軍,但因談國事被曹叡囚禁對曹魏徹底失望轉為與其父努力致力於奪取曹魏政權,恢復權力完全由士族壟斷的五等爵制,這個具體等司馬懿的時侯再細講,他陰養私兵以待時機,期間更為了保密親自毒殺自己的妻子夏侯徽,洛陽政變時全程協助司馬懿控制洛陽,起事前平心靜氣,靜如處子動若脫兔,連司馬懿也嘖嘖稱奇,司馬懿去世後全面架空曹魏,更改選官選材法規,整頓綱紀,朝野肅然,並在荀令君的基礎上全面完善建立了以士族為核心的政治體系,這也是其星名立字的由來,後雖在東關之戰中不敵諸葛恪,但牢牢掌握軍隊先打贏新城之戰,再挫敗夏侯玄為首的政變圖謀,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得以穩固局面,但為平定壽春二叛受重傷,不治而亡,後被追認為晉景帝。
統率方面,司馬師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雖然在東關之戰中失利,但先是在新城之戰中料敵機先,重挫諸葛恪,再在壽春二叛中擊敗平滅高句麗的曹魏名將母丘儉和文欽,但也不宜過高,A還是合適的。智謀方面,司馬師解決問題往往簡單粗暴,但偏偏往往行之有效,他做事往往大開大合,著眼於大局。
政治方面要說的就多了,他繼承了司馬懿五等爵制政治體的設想,完善了西晉的政治制度,後來的司馬昭更多是沿用他樹立的政治制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了,他是西晉政治軍事民生選官輿論國防體制之父,他在大事上往往無所畏懼一往無前,對政敵甚至對自己都特別的嚴厲,真不愧是天立星之名,這可能也是他早死的原因,和周瑜一樣。功績方面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他在西晉初年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名聲方面因為演義對他的描述十分有限讓他的名氣甚至不如司馬昭。
最後說說他的排名,這個立字給他很合適,但相信大家對他入天罡星還高居第十五爭議應該很大,其實大家不了解真實的司馬師,認為他不過是撿司馬懿人功勞的富二代而已,這就大錯特錯了,若論功績他其實在司馬昭之上,甚至不下於他的父親,西晉能建立他們父子三人都非常重要,後世一直有曹操拓地,司馬懿奠基,司馬師種樹,司馬昭成材之說,司馬師正是那個決定西晉建立成什麼樣的關鍵人物,其實以他的功績和影響進前十也綽綽有餘,可惜前十沒有太適合他的位置,只能在這裡了,他的爭議應該會很大,但我絕對不會換人,這是建立在我對他在歷史上作用的深刻了解之上的。
第十四,天傷星 張頜,字儁乂
又名張郃,河北河間人,早年參與鎮壓黃巾,後歸於袁紹,參與大破公孫瓚,河北四庭柱之—。官渡之戰時因袁氏將帥內訌歸於曹操,被曹操贊為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長年跟隨曹操張遼,參與了河北討伐戰,管承討伐戰,烏桓討伐戰,天柱山之戰,又跟隨夏侯淵大破馬超韓遂聯軍,更親領大軍拿下散關,逼迫張魯投降,定軍山之夏侯淵戰敗收攏敗兵守住了漢水,但因補給不利跟隨曹操退出了漢中。曹叡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幾乎拿下涼州全境,張頜在著名的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軍,斷了蜀軍的糧道,逼迫諸葛亮退回漢中,功績卓著,後幾次配合司馬和曹真幾次擊退蜀軍進攻,但後期因追擊蜀軍在木門道中陣亡,一代名將不得善終讓人唏噓不已。
統率方面,張頜早期在袁紹時就已經能獨挑大梁,河北四庭柱名聲在外,歸曹後更屢立戰功,幾乎參與了曹魏官渡之戰後所有戰鬥,用兵穩定的前提下不失機變,也是不世出的用兵奇才。張頜真正成名不是離不開蜀漢北伐的襯託,此時的他比較官渡之戰時,用兵能力更勝一籌,被譽為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布陣,根據地形布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此時的張頜不再只是一個大將,而是一個真正智勇雙全,機變無比的一流統帥,這也是為什麼我給他第十四的高位的原因,真正參考的還是他在蜀漢北伐時的表現;智謀方面,張頜曾經建議袁紹先救烏巢保住糧食,可見其見識不凡,更在對陣蜀軍作戰中屢屢識破敵軍計謀。
政治方面,他能審時度勢歸於曹操,再加上他雖最晚加入曹操卻在曹操軍中混得風生水起能得曹魏三代皇帝的賞識,政治能力也不低;功績方面就不用說了吧,他戰黃巾,破公孫,跟隨曹操南徵北戰,更在對抗蜀漢北伐時大放異彩。可惜他的民間名氣不如張遼,多有人怪其破壞諸葛亮北伐,誰叫演《義》尊劉貶曹呢?
最後說說張頜之死,張頜之死疑竇重生,按理窮寇勿追,歸敵勿阻這樣簡單的道理張頜不是不知道,那他為什麼追上去呢?也有人說是司馬懿逼張頜的,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張頜既然知道追過去兇多吉少,司馬不懷好意完全以想點別的辦法,比如派其他將軍突出,自己斷後,或者乾脆將在外君名有所不授,以他在軍中的崇高威望,司馬懿也不敢把他怎麼樣,更何況曹叡並非不通軍事,即使有違將領令,曹叡也不會在意的,畢竟歸軍勿阻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在曹叡心中張頜這樣的重將分量遠超司馬懿,可為何張頜還是追上去了?個人認為張頜是自殺的。
首先張頜出生年月不詳,但根據其履歷此時沒有六十多歲也有五十多歲了,古代醫療條件有限,張頜徵戰一生恐怕身上各種傷痛他自己都數不過來了,他已經自覺難以支撐了,做為武人的尊嚴讓他不願死在床上,想要轟轟烈烈的在戰場上結束自己的戰爭生涯,他還想用自己的血來教育幫助其他魏國將軍加速成長,這裡來自於《三國志·姜維傳》,我認為有理就借鑑了,司馬懿和曹叡可能都知道,也都默許了以示敬意,以傷為名,以傷為榮,以傷為終,這就是三國一代名將張頜的情懷啊!這也是其星名」傷「字的由來,當然有點牽強,在這裡我代表我自己緬懷一下這位名將,將軍慢走!你守護的土地如今安定富強將軍可以瞑目了!張頜的爭議會有多少呢?
第十三,天孤星 荀彧,字文若
荀令君終於登場了!荀彧,穎川荀氏士族出身,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魏早期戰略設計者,曹魏五大謀士之首,史載善統籌,善治政,善薦才,被曹操評價為「吾之子房也」。荀彧早年就被稱為王佐之才,不看好袁紹,投效曹操幕府,常年居後方為曹操制定軍事路線和戰略方向,曾在呂布來犯時力保兗州三城。為曹操制定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主要戰略方針,戰術上在官渡之戰奇襲荊州方面也多有貢獻,他還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批人才。
他長年任尚書令,處理軍國事務達十數年,人稱荀令君,可惜在知天命之年與曹操在政見不合,憂憤而死,後面我會介紹。統率方面,他只有力保三城的記錄,不過曹操常年在外,因為和士族的矛盾,大小叛亂不會少,不可能總靠夏侯惇,荀令君應該也有會協助平叛;智謀方面,他被稱為子房,也獻計良多。
政治方面要說的可就多了,荀令君並不是單獨意義上的謀士,他更像蕭何的類型,多做統籌和後勤工作,其實就像現在的國務院總理,這一點,和張昭,諸葛亮前期很像,諸葛亮後期更像國家主席,他的主要工作不是出謀劃策,更多是制定戰略規劃,然後分配給其他人去做。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活,你得了解每個人的優缺點才行,其實這比做具體工作更難更累。
曹操常年長徵在外,荀令君就是那個在後做主的人,不客氣的說,整個曹魏的政治經濟體制全是荀令君打下的基礎,甚至後來統一三國的西晉也是司馬師在他的基礎上改良而來,荀令君還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曹操其實並不擅長戰略規劃,曹魏早期的規劃都出自於荀令君之手!功績方面不用說了吧,沒有他就沒有曹魏,他是實實在在曹魏功績第一人。
再說名氣,荀令君隨著這些年三國歷史熱的升溫得到大家的關注和認可,他風度翩翩才華橫溢功蓋全國名滿天下,一直被認為三國第一王佐之才,不過我在這裡潑點冷水,不要太想當然的認為他是完美無瑕的,荀令君也是政治家,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共同特點就是臉厚心黑,這一點我想荀令君也不會例外,曹操在士族中名聲極差,甚至還不如寒族,閹宦遺醜用來形容曹操的名氣實在太恰當了,荀令君想要讓曹魏立足於士族的時代難度可想而知,手能幹淨的了嗎?但做政治家就要一往無前,一路哭不如一人哭,婦人之仁是成不了大事的,從這個角度看荀令君和曹操的確是絕配。
最後說說他的星名&34;字,正如易中天先生那期著名的進退失據,荀令君胸懷匡復社稷之志,是少有的擁有理想的王佐之才。早期跟隨曹操正是看中了他也有想匡復漢室的理想,這個不是胡說,曹操說過他的理想是做大漢的徵北將軍,荀令君才盡心竭力的輔佐曹操成就大事的。這裡還有穎川荀氏的背景支持,曹操早年的主要兵力來源,財源除了自己太監勢力的積累之外基本都來源於穎川荀氏,君臣相得也成為一代佳話。
但時代在變曹操也在變,荀令君卻沒有變,曹操勢力的逐漸壯大和赤壁之戰的失敗讓曹操開始思考曹魏的未來,他已經不可能統一天下,他的曹魏雖然實力仍然強大但他始終是漢臣,一旦他去世他的家人,舊部會如何,王莽董卓的教訓還不夠嗎?一旦失去權力他必然被夷九族,當曹操踏上了這條路他就根本沒有退路可言,要麼一條路走到黑攀上皇位要麼被夷九族根本沒有選擇,蓋世奸雄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
然而荀令君卻並不贊同,他依然認為曹操應該還位於漢帝,結果曹操氣憤難平,你難道當我是三歲小孩?你我相助數十載難道你還不明白我根本沒有退路?這恐怕才是曹操發怒的真正原因,因此他才會送出那個食盒,荀令君也明白曹操的想法,他很悲哀,他一生都致力於興復漢室,到頭來居然成了漢室的掘墓人,他鞠躬盡瘁的輔助的主人居然親自把自己的理想踩得粉碎,他為了理想奉獻了一生沒有理想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曹魏陣營之中只有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其他人都是支持曹操的,更可怕的是他的侄子荀攸他的家族也不支持他,他是真正地道的孤家寡人,他以後怎麼辦,他越努力,就離他的理想越遠,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就是易中天所說的進退失據,他只能死,他只能用自己的生命阻止曹操稱帝,用自己的名譽用自己的尊嚴為東漢做最後的一點努力,這也是他星名中&34;字的由來,哀哉荀彧,痛哉荀彧!曹操也是久久不能釋懷吧?荀令君無疑是個悲劇人物,願他來世不要再和曹操相遇了。荀令君的排名不會有什麼爭議吧?
第十二,天滿星 賈詡,字文和
滿者,圓滿完滿者也,三國時代人才濟濟,但真正稱得上人生完滿者又有幾人?司馬懿,曹操,孫權而已,劉備諸葛亮也稱不上是圓滿結局吧?我被這個星名愁了挺長時間終於想到賈詡這個人物才豁然開朗,其實只有這個滿字才能真正讓賈詡驕傲終生。
賈詡,涼州武威人,年少時足智多謀,善機變在涼州已經名聲在外,以文儒之身周旋於軍閥,異族,強盜之間,遊刃有餘,後乘何進與宦官勢力同歸於盡之機隨董卓之京,更與李傕郭汜在梁東擊敗孫堅。董卓遇刺後勸阻了李郭逃回涼州的想法,勸其進軍長安為董卓報仇,李郭遂聯絡涼州軍反攻王允,終攻破長安誅殺王允。
賈詡智慮深遠,知李郭難成大事,遂乘李郭內訌時出走並助漢獻帝逃出長安,後投靠張繡,助張繡聯絡劉表,兩次擊敗曹操軍,審時度勢,知成大事者非曹操莫屬,遂於官渡之戰危難時勸張繡歸降曹操,得到厚待,後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時屢獻奇謀,徵馬超時再獻離間計擊潰馬超韓遂聯軍,在曹丕曹植爭位時看清形勢,暗助曹丕終受封為太尉,還配享得文帝廟。
賈詡的一生堪稱傳奇,他的事跡相信很多人都聽得耳朵長繭子了,這裡就不多說了,統率方面賈詡的記錄不多。智謀方面,個人認為賈詡的確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軍師,沒有之一,這樣說相信很多人不服,諸葛呢?郭嘉呢?首先諸葛亮和荀令君的類型差不多,都是以統籌為主的,並非是純粹的謀士,郭嘉主要工作於情報領域,類似於李克農、戴笠,也不是純粹的謀士,賈詡則基本是以參謀為主。他善謀人也善謀已,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在當時就有毒士之稱,所以他才是三國真正的第一謀士。
政治方面,他的情商奇高,總是能在關鍵的場合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總是立於不敗之地。董卓敗亡,他及時說動李傕、郭汜二人,不然他自己也是涼州人,也是沒有活路的,他可以說選擇了當時最危險的一條路但偏偏是唯一的一條路,偏偏成功了。他幫助獻帝逃脫,給自己的惡名帶來一線生機,他投靠張繡再投靠曹操總是能給自己給家人帶來最大的利益,他知道曹操忌憚自己的才華,所以歸曹後深居簡出保證了自己的安全,他最後更幫助曹丕得到世子之位,讓自己得以善終,真不愧是三國時代情商最高的人。
功績方面就不用再說了吧,他給歷史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啊,他無愧於滿字之名!從歷史來看賈詡更熱衷於放縱於他自己天賦才華,較少計較千秋功名,這樣一個曾經被千夫所指的所謂千古罪人,居然能被曹魏委以三公的高位,還能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離去,賈詡可能比魯肅更適合天異星之名,但魯肅可沒有資格染指這個滿字,個人十分欣賞賈詡的才華卻為其老辣無所不用其極的手腕不寒而慄,他真不愧是三國第一奇人,賈詡的排名應該不會有爭議吧?
第十一,天富星 司馬昭,字子上
看到司馬師的名字相信大家就猜到了司馬昭是天富星君了吧,這位可能是所有星君爭議最大、最不穩定的人物了。當初我選他做天富星君也是有點猶豫的,但其他人有上有下有各種變動偏偏他穩定了自己的地位,現在來看讓他當天富星可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行的神來之筆。
司馬昭,司馬懿次子,為人通達善變,善於駕馭人心,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之一,早年為典農中郎將,免除苛捐雜稅頗得稱讚。後隨曹爽參加興勢之戰,無功無過;洛陽政變時追隨司馬懿全面控制洛陽頗有功績,後任安西將軍多次挫敗姜維進攻;後於東興之戰中輸給諸葛恪,但隨後在隴右擊敗姜維,將功補過。平定壽春二叛後,司馬師病逝,識破曹髦奪權企圖,回師洛陽晉為大將軍。在壽春三叛中,挾天子出徵,攻心為上平定叛亂並誅殺諸葛誕,但因曹髦反撲不得不停止建國之舉,改立曹璜為帝,轉為穩定國家專心生產發展經濟,等待時機。終於公元263年,派鍾會、鄧艾兩路伐蜀消滅蜀漢,成功建國,西晉由此誕生,不久後病逝,被追封為晉文帝。
看過司馬昭的波瀾壯闊的生平不知大家如何想,雖然對他的非議眾多,但他不愧稱得上亂世英雄四個字。首先從統率方面看,他參加的戰爭不少,但軍功卻不多,所以他的統率比司馬師都不如,還要考慮他是皇帝史官對他的許多美化,包括後來的伐蜀其實並不是最佳時機,但他已經自覺時日只能放手一搏;智謀方面,年輕時侯的司馬昭簡直就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形象,《演義》裡沒寫,史實裡也不多,應該是沒有什麼可寫的。他不像司馬師,胸有大志,飽經挫折才終成大器,他的心性和意志力比司馬師差了不少。但是司馬師死後,他為了自己的家族和自己的家人迅速成長起來,司馬昭史載最擅摸人心,言語中經常能直擊要害,切中要點,行事老辣密不透風。
政治方面,他沿用了司馬師確立的政治制度,著力於發展經濟民生,發展農業,促成了西晉初期的強大,成功積累了伐蜀滅吳的資本。他當政時期被認為是三國時代僅次於曹丕早期之外經濟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他牢牢把權力把握在自己手裡,大量啟用士族當權,強大國力的同時也埋下了地方士族壯大,八王之亂的隱患,以致於司馬炎後來只能大封諸王來平衡安撫地方士族,司馬昭在這方面難辭其咎,但瑕不掩瑜,他的政治仍然十分突出;功績方面他雖然平定諸葛誕,但因為曹髦的反撲無法得到全國士族的承認,只能冒險伐蜀,又被姜維阻隔在劍閣,多虧鄧艾偷渡陰平,可謂險中求勝,他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終於平安西蜀,完成了立國大任。曹魏從他開始才真的沒有任何復國的可能,晉國從他開始才真正被全國士族承認!名氣方面因為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才真正讓司馬昭為國人所熟知真是諷刺,他的名氣怎麼能不響。
最後說說他的星名,為什麼他是天富星,個人認為,西晉正是在他手裡真正走上正軌的,百姓因為他而富有,雖然他是為了政治目的,但他的確真心為百姓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所以給了他天富之名,除此之外,史載司馬師曾為其保媒時曾言,吾弟子上,即將富有四海,也算一個小證據吧?我相信他的爭議一定非常大,所以他是天罡星裡穩定率最低的,沒有之一,但我實在找不到比他更合適擔任天富星君的,有的合適的前面還有更合適的星名,所以只能啟用他,不過以他的在歷史上作為也足夠了,除此之外,他的排名怎麼可能比鍾會鄧艾低呢?只能把他放在這裡才合理,大家有什麼意見歡迎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第十,天貴星 袁紹,字本初
相信大家都知道袁紹會入選,袁紹本來的選擇是天富星,但原來的天貴星劉備上調了,所以需要一個新的天貴星,想來想去最後好不容易才想到袁紹,讓他做天貴星還是合適的,不然你讓司馬昭來做更不合理,所以袁紹幸運的擠進前十。
袁紹是漢末兩大士族袁氏庶子,袁氏是名滿天下的四世三公的大家族,門生故吏遍天下,這也是袁紹星名中貴字的由來。著名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他相貌英俊,氣質威嚴,喜結交名士,曾在群雄割據時期消滅威震遼東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成為三國時代最強大的勢力但。在不久後的官渡之戰中不敵曹操,不久病逝,其基業很快四分五裂。
統率方面,袁紹平定河北可不是光憑自己手下的能力,袁紹不乏有親自領兵作戰的記載,其擊敗公孫瓚的界橋之戰和易京之戰皆是神來之筆,雖然不敵曹操但也夠出色了;智謀方面袁紹能審時奪勢,當機立斷離開洛陽出走至冀州求發展,看出他的眼光,後來不久袁家即被遷往長安,後慘遭滅族。他能先後擊敗剷除擊敗了韓馥、劉虞、張燕、公孫瓚,後成功懾服了烏丸、高句麗等少數民族,其智謀不容小視,但他消滅的敵人都不是什麼強大的諸侯,所以評價略低。
政治方面要說得就多了,他先是鼓動大將軍外戚何進引董卓丁原入京消滅宦官,這本身看似是個很臭的主意,權力就那麼多你招外地軍閥入京又要多一個分權力的人,但實際應該是袁氏在京城沒有太多軍隊,怕外戚坐大想藉助外地軍閥的力量。軍閥的威脅在士族看來不大,袁家這樣的士族中,權力只應該屬於他們那樣有高貴血統的,一代代傳下來的士族文明人所有,軍閥那樣只懂打打殺殺的愣頭兒青想剷除還不容易?
如此輕視軍閥的錯誤想法何進居然信了,他應該也是認為外戚勢力不穩想借軍閥的力量來加強對朝庭的控制,畢竟那時的董卓簡直就是全民偶像,終於釀成三國亂世的到來。袁氏為自己的野心和短視付出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方面袁紹雖然不是主謀但也難辭其咎,更何況他在後來是否迎奉獻帝時猶豫不決錯失良機,這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作為;功績方面袁紹的功績其實不在袁氏時體現出來,袁紹得到鄴城時為了穩固霸業大力發展工商業打擊黃巾,築城固本,使河北地區成為中國地區最發達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其實力已經不下於洛陽,以至於後來曹操得到時都得意忘形了。曹操得到這塊寶地後也立刻將自己的政治中心遷移到了這裡,曹氏從此也從以穎川士族為根本逐漸過渡到以河北鄴城士族為根本,曹操才真正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後來的司馬氏又是站在曹操建立的基礎之上建立了西晉,所以西晉最早建立基礎是袁紹打下的,袁紹平定四州有效的保護了百姓,穩定了社會促進了發展,袁紹功不可沒。袁紹死後,其掌握下的人才資源社會聲望被三國瓜分,比如袁紹就有分支逃到蜀漢,袁紹族人逃到東吳的也不少,魏國更不用說,真正的袁紹跌倒曹操吃飽,袁紹的勢力雖然不在了,但它仍然影響三國時代長達幾十年之久;名聲方面演義裡袁紹只是曹操的襯託,所以只有A,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第九,天英星 周瑜,字公謹
終於輪到東吳第一人了周都督登場了!周瑜,三國時代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政治家,東吳第一代軍事統帥,東吳淮泗軍事集團領袖。他乃名門之後,足智多謀,精通音律,雄才大略,姿容俊美,性度恢廓,英氣逼人。初隨孫策起兵,席捲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威震江東,後孫策去世後,輔佐孫權勵精圖治。後曹操起大軍南下,周瑜力排眾議說服孫權聯合劉備抵抗曹軍,並在赤壁之戰中徹底擊敗曹軍,終為東吳形成三權鼎立的有利態度。隨後更與曹仁大戰奪得荊州南郡,後在魯肅的勸說下借南郡給劉備,繼續聯劉抗曹,後因舊傷復發,病逝於巴丘,英年早逝。
做為打贏了三國三大戰役之一赤壁之戰的美周郎,相信不用我再多做介紹了,大家都很熟悉他。統率方面,周瑜的戰功太多,光打贏曹操這一項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了。周瑜用兵和陸遜類似,都是擅長於大集團作戰,尤擅水戰,這裡就不多說了;智謀方面,周瑜先獻計孫策入主江東,後為孫權舉薦魯肅,赤壁之戰精確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力挽狂瀾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幫孫權算清了赤壁之戰的軍事帳。他寬宏大度與人相交讓人回味無窮有「與周公謹相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的傳聞,可見周瑜的情商也不低,但他並不是純粹的謀士。
政治方面周瑜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孫策死後是他幫助孫權穩定局勢,消滅反對派,讓江東眾臣皆為孫權效死。赤壁之戰時也是他最先肯定了魯肅正確的形勢判斷,支持聯劉抗曹的,赤壁之戰後也是他看清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為了聯合抗曹支持魯肅借南郡給劉備分擔軍事壓力的,孫權居然還因此懷疑他的想法真是荒唐。功績方面,他一直是孫策時代和孫權時代早期的東吳軍事集團領袖之一。孫策去世後,他更是絕對的軍事領袖,沒有他就不會有東吳,赤壁之戰流芳千古,雙方將星薈萃,也是他運籌帷幄,用兵如神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的,他對東吳的重要性僅次於孫權,這個應該不會有爭議。
名氣方面即使再沒看過《演義》的也知道三國周郎赤壁的故事。最後他的星名,有人說天雄星更適合他,但我還是選擇了天英星,主要原因是周瑜的特點還是英姿勃發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他雄才大略也不少,但比較之下,不如他的英氣特點突出,所以給了他天英星。另一個原因主要還是我覺得如果連他都不是天英星,三國裡真沒有誰有資格了。
最後我想說說周瑜之死,這裡我想說點周瑜的壞話了,首先周瑜是一個極其優秀的人物,可惜他是典型的對自己過分嚴苛,什麼責任都要自己背的人,他這一點有點像諸葛亮和司馬師了,事事躬親,做什麼都怕別人做不好,不敢放權,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兄長和主君孫策留下的基業,勵精圖治,克已奉公,雖然成功的讓江東基業穩如泰山,卻也累垮了自己的身體,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其次周瑜與孫權的君臣關係與江東大族關係處理得都不好,周瑜雖然幫孫權穩定了局勢,但他仍然擔心孫權無法承擔江東之主的重任。孫權即位後周瑜仍然把握著軍權,而且在與孫權有矛盾時屢有逾越,如果說這一點還很難說是對是錯的話,那在與江東大家的關係方面,周瑜仍然堅持不放權給江東大族,涇渭分明,這在那個時代就是取死之道。
孫權有意改革礙於周瑜在軍中的影響力也不敢輕易有所變動,直到周瑜死後孫權才開始推動東吳政權本土化,如果沒有這項改革,東吳很可能根本支撐不到司馬氏奪權的那個時候,也可以說周瑜之死其實對東吳是利大於弊的,周瑜的英年早逝反而成就了東吳的成功轉型,真是造化弄人。周瑜雖然後期已經成了東吳發展的障礙,但仍然不能掩蓋他早期為東吳做出的巨大貢獻,畢竟人無完人,人雖逝,但他英姿勃發,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的壯舉將永遠為人傳唱,令人神往,周瑜排名的爭議應該不會有多少吧?
第八,天威星 關羽,字雲長
關二爺登場了,關羽,河東解縣人,史載身長九尺,丹鳳眼,臥蠶眉,為人有始有終,恩怨分明。黃巾之亂爆發,劉備在涿縣組建義軍,關羽和張飛即加入,為劉備別部司馬,之後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戰徐州,徵呂布。後短暫追隨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刺顏良,後依然跟隨劉備赴荊州參加赤壁之戰,功勳赫赫,後在劉備入川後留守南郡,不久為策應劉備漢中之戰發動襄樊之戰,趁曹軍被洪水淹沒之機大破于禁軍,威震華夏。但不久後因兵力不足被徐晃擊敗,後更被呂蒙偷襲敗走麥城,為吳將潘璋擒殺,晚節不保。
二爺的名號太響了,武聖,美髯公,關帝,居然連民間有很多行業也尊關公為袓師爺,但實際上真的較真二爺的功績其實並不多。首先統率方面,二爺常年跟隨劉備南徵北戰,一直是劉備身邊用兵第一人,關羽是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敗於徐晃比較減分了;智謀方面關二爺絕非無謀之人,常年領兵在外,獨當一面;政治方面就是二爺的軟肋了,其實二爺怒懟孫權嫁女其實是沒有毛病的。古往今來與強敵為鄰,防止敵人惦記最好的辦法就是示敵以強,以攻為守,二爺在荊州實力本就不及孫權,當然只能用強硬喝止敵人的野心了。
可惜二爺做的過了,示強和示好都需要,二爺就只會示強不會示好,終於徹底激怒東吳,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直接把劉備集團打入十八層地獄,一直到蜀漢滅亡都是如此,關羽正是罪魁。名氣方面就不用說了,原因大家肯定都知道,典型的忠臣楷模嗎,不捧他捧誰,他終與諸葛亮成為三國人氣最高的二人,當之無愧。
最後是二爺的總評,其實光從歷史上來看二爺其實是沒有資格排這麼高的,他量淺,胸無城府,即使入天罡也應該在三十名之外,然而小說影響太大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不得不讓我對二爺有所偏袒,加上原來的天威星名次上調了,所以二爺榮登第八名的高位,理由實在是找不出來這裡就不硬編了。
二爺歷史上事跡真的假的一大堆,早就耳熟能詳了,這裡就不多說了。總結一下,他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他集驕傲狂妄輕敵自大於一身,他斷送了諸葛亮整個戰略計劃,斷送了整個劉備集團,斷送了整個蜀漢。當然個人認為真正的原因還是劉備缺乏真正能獨擋一面的大將只能讓關羽強頂上的結果,劉備才是罪魁,這就是關羽,千古武聖,後人評說。
第七,天猛星 呂布,字奉先
三國第一猛將登場!出身寒門,因長於弓馬為并州刺史丁原所提撥,兩人不是義父子關係,呂布因在與異族交戰中大放異彩,威震并州,因在戰場上來去如風故有飛將之名,後受大將軍何進邀請隨丁原入京參加消滅宦官十常侍的戰鬥,但入京後何進與十常侍同歸於盡,朝政歸於董卓。
董卓為削弱外戚勢力廢少帝改立獻帝,拉攏呂布原并州軍閥力量殺死丁原,呂布遂與董卓聯合,被任命為其警衛隊長,後為士族派系王允拉攏,刺殺董卓。但涼州軍閥殘部李傕等人反撲,呂布被迫先後投靠袁紹、張揚等,並在張邈等接應下進入兗州,但仍然為曹操擊敗。後投靠劉備並趁勢奪取徐州,但缺乏政治頭腦和與士族打交道的呂布註定難以穩坐徐州,後在下邳被曹操擊敗,在白門樓被絞死,結束了他的戎馬一生。
統率方面,呂布真正厲害之處其實根本不在於他超強的武藝。三國前期,兩軍對壘才會有大將出現鬥將的現象,後期已經基本杜絕,戰陣,衝鋒,後勤,各兵種合理使用,對天氣地勢士氣的各種把控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呂布常年在并州與異族較量,因此其騎兵堪稱一絕,這也是異族稱呂布為飛將的真正原因。這方面呂布也讓中原群雄尤其是曹操吃盡了苦頭,但他在補給和戰略上欠缺讓他統率能力大打折扣;智謀方面呂布絕非《演義》裡那樣的無知,他能審時度勢刺殺董卓對其形象和聲望都有相當的幫助,他後來能入兗州和徐州都是因為他刺殺了士族最大的敵人董卓,不然他可能下場比董卓還慘。
他能選擇兗州和徐州做根據地是因為那裡是平原,是騎兵弛騁的戰場,能最大限度發揮他并州軍的優勢,這不是一個無謀武夫能想到的。政治方面,呂布也不是政治蠢材,甚至比馬超還要強一些。他能從并州諸將中脫穎而出可不是光靠武力就可以的,丁原提撥他也是因為丁原不是并州人對呂布為代表的并州的拉攏,可見呂布是當時并州軍中當之無愧的領袖,這可不是一個政治蠢材能做到的。
在洛陽時他能在董卓大勢已去時果斷選擇站在士族一邊保住并州人的性命,他在徐州時能轅門射戟阻止袁術討伐劉備也看出呂布還是有一些政治頭腦的,但他與士族的糟糕關係讓他註定在劫難逃;功績方面,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我雙標,為什麼張飛不行,典韋不行,許諸不行,顏良文丑不行,為什麼呂布就能上天罡還高居前十,這裡我告訴大家,我選呂布並不是看他是天下第一猛將而是他在三國實實在在的影響,這點和董卓是一樣的。
呂布在三國時代的影響其實並不下於董卓,他主要代表了跟隨他的一支名揚三國的鐵軍:并州鐵騎!與董卓一樣,呂布為首的并州人並不甘心於在邊境做士族的棋子,他看到朝庭沒落,外強中乾時也想染指皇權,這才是呂布刺殺丁原和董卓的真正原因,再加上他率領著并州鐵騎在兗州和徐州轟轟烈烈的戰鬥,讓呂布的并州鐵騎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做為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野心,但他也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呂布本質上和董卓沒有區別,他們都從頭到尾拒絕和士族合作,想成立自己的霸權,但這在那個時代只能是白日夢而已,加上《演義》上對他名聲的加成,因此呂布才有資格入選前十,不過因此他終究是失敗者;名聲方面,因為《演義》,」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之名眾人皆知。
最後總結下,呂布驍勇善戰,但勢利多變,不善權變,陳壽評為,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這就是呂布。呂布的爭議應該不會有吧,這個天猛星簡直就是為他量身訂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