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那碗桔湯麵,上海知青來報恩,遺憾涕零

2020-10-03 鬼眼穿魂

天氣涼了,樹葉黃了,新居村村前是稻田,稻子呈現出一片誘人的金黃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後是成片的竹林,時不時有鳥兒飛進飛出。藍天下白雲悠悠,整個村子顯得格外寧靜。

一輛外地牌照的銀灰色小轎車緩緩駛進了新修的村道上,慢慢地開進了村。這是誰從外地回來了呢?年近六旬的鄒大年眯縫著眼睛站在自家門前張望。

小轎車在鄒大年的面前停下了,下來兩個年輕人,一個老者坐在車裡望著鄒大年,好像在回憶什麼。

這幾個人從來沒到村裡來過,鄒大年一個都不認識,也不知是誰家的親戚。

這時,一個年紀三十歲左右的年輕男子給鄒大年遞上一支香菸,並為他點上了火,說:「大叔,我們是來找人的,你們村是不是有個叫鄒元善的人?」

「有,有有。」鄒大年一聽是來找鄒元善的,趕緊點頭。

車內坐著的老者看上去有七十歲的樣子,聽到鄒大年這樣說,臉上露出喜色,不等年輕人開口,帶著微笑接話:「請問,他住在哪裡?帶我們去一下麼?」

鄒大年皺了一下眉,回答:「你們來找他晚了兩年,他已經過世了。」

沒想到鄒大年說完此話,車內的老者臉上頓時沒了笑容,接著就手捂著臉,抽泣起來。

一問才知,原來車內的老者就是當年在這裡插隊的上海知青陳是斌,現在年歲已高,身體欠佳,而且腿腳不便,想在有生之年見見自己的恩人鄒元善。遺憾的是,鄒元善已經去世了,享年八十九歲。

那麼,陳是斌老人口中的恩人鄒元善,當年對他有什麼恩呢?說起來其實也只是一件小事,就是鄒元善特地煮了碗桔湯麵給他吃,可是,在他看來不是一碗麵那麼簡單,是真誠,是大愛,是恩情,必須永遠記在心上,必須來報答一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青上山下鄉,條件非常艱苦,他們感覺很累很苦,想吃點好的東西都吃不到。

那天,陳是斌淋了一場雨,發起了高燒,大家勸他去赤腳醫生那裡打一針,可他怕打針,就是不去。這樣熬下去怎麼能行呢,萬一燒壞了身子怎麼辦?鄒元善得知此事並沒有多言,回家去了。

鄒元善回到家中沒有幹別的,提了一個竹籃先到桔樹林摘了一些桔樹的葉子,然後到地裡挖了些生薑,準備為陳是斌煮一碗驅寒散熱的桔湯麵。

桔湯麵先要熬桔湯,將桔樹葉洗淨放在鍋裡煮上半個小時,把葉子濾出來就可以了。湯熬好了之後,放入麵條、生薑、大蒜,煮一會兒,一碗香噴噴的桔湯麵就做出來了。為給陳是斌補補身子,鄒元善還在麵條裡放了兩個雞蛋。

當鄒元善把熱氣騰騰的桔湯麵端到陳是斌面前時,旁邊的人聞到了香氣直流口水,只是,陳是斌不忍心吃這碗面,因為他知道鄒元善家也苦,這碗面來之不易。

見陳是斌不肯吃自己親手煮的麵條,不善言談的鄒元善有點生氣,說:「這碗面是用桔湯煮的,驅風散寒,吃了你的燒就退了。你要是不怕打針,我才懶得煮給你吃呢。」

「我不吃,我睡一覺燒就退了。」陳是斌還是不肯吃。

這下,鄒元善真的來了火,說:「城裡娃,我再問你一句,這碗面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當著你的面倒掉!」

大家聽鄒元善說煮的是桔湯麵,知道這碗面他花了工夫去煮,如果陳是斌這個小夥子不吃,憑他的倔脾氣,可能真的會倒掉。因此,大家紛紛勸:「小陳,你還是吃了吧,煮一碗桔湯麵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是人家鄒大叔的一片心意,就怕你們這些城裡娃在我們這裡遭罪。」

「從千裡來,遠離父母,到這裡來打土疙瘩,還不讓我們關心一下,是何道理?你要是覺得欠了咱的人情,到時你再煮一碗給我吃就是,現在就是要你快點把燒退了。」鄒元善緩和了一下語氣說。

「你們都別說了,我吃、我吃……」陳是斌端起了碗。

三下兩下,陳是斌把麵條全扒到肚子裡去了,味都沒嘗出來。他邊吃還邊流眼淚,把圍觀的人都看得眼睛溼了。

吃了鄒元善煮的桔湯麵,睡了一覺,陳是斌真的退了燒,感覺神清氣爽。

大概過了半年,知青開始陸陸續續返城,陳是斌也準備走了。

臨走時,陳是斌特意找到了鄒元善,說:「大叔,我要走了,你給我煮的那碗桔湯麵真好吃,我永遠記在心裡,我一定會來看你的。農村真的很苦,你一定要多保重。」

鄒元善嘿嘿一笑,說:「你這城裡娃在這裡的確吃了些苦,但大叔我不覺得苦,習慣了。你回城去吧,不要記著那碗面了,有機會來我們這窮鄉僻壤走走,我再煮一碗給你吃。」

「好嘞,大叔,等著我哦。」陳是斌伸出了因勞動而變得粗糙的雙手,和鄒元善滿是老繭的手握了握之後,有些難捨地走了。

時光匆匆,一晃五十年過去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是斌並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從沒回過村來看望鄒元善。有記性好的人偶爾會說:「那些知青一回到城裡過上了好日子,哪裡會記得我們這些鄉巴佬哦。吃了桔湯麵,嘴一抹,啥也忘了。」

鄒元善年紀大了,仍然記得那些知青,說:「我是不願去城裡,如果去了,我就不相信他們連碗面也捨不得煮給我吃。」

「會煮,怎麼不會煮呢,城裡有大把的麵館,可要掏錢。」大家都笑鄒元善老人。

「你們不懂,你們不懂,吃碗麵還要錢。」鄒元善也樂了。

網絡圖片

現在,陳是斌真的來看望鄒元善了,可是,物是人非,就連鄒元善住過的老房子都被挖掉建了新樓房。

遺憾啊遺憾,見不到恩人的陳是斌老人眼淚抹個不停,想見見恩人的後人。鄒大年說:「老哥,他家的人早就搬到城裡去了,村裡沒有他家的人。」

為了滿足一下陳是斌老人的心願,鄒大年帶他去看鄒元善的墳。見到鄒元善的墳,陳是斌情緒失控,失聲痛哭,大喊:「鄒大叔,我來看你了,我來晚了,你給我煮的那碗桔湯麵我還記得……」

人間自有真情在,但願天堂的鄒元善老人知道陳是斌來看他了,但願陳是斌老人能解開心結,幸福晚年,但願天下人不忘過去,惺惺相惜,相互溫暖。

(文中均為化名)

20200930凌晨

相關焦點

  • 知青生活故事:嫁給當地農民的上海知青
    1969年3月末,柳樹河的冰面還沒融化,耕地上還有殘雪,山間田野還都是光禿禿的一片。就在這個春寒料峭的日子裡,柳樹河大隊來了兩名上海知青,她倆是到柳樹河大隊插隊落戶的。 這兩名知青一名是初中畢業生,十七歲,她叫楊柳絮(她父親姓楊,母親姓柳),高高的個頭,長得蠻漂亮。另一名知青是高中畢業生,個頭不高,她叫江鈴,19歲,長得很白淨。
  • 這黃魚不是那黃魚,這碗面不是那碗面
    因為在學本幫菜時,接觸到很多上海地方文化元素,就想起一部喜歡了很多年的小說:《上海銀樓》。於是幾個月前又把它翻出來,重讀。收藏這本書的初衷,和「吃」沒半點關係,而是因為這個故事的主要場景是老上海的一家銀樓(手工金銀首飾店)。
  • 10年來這個故事超越國度,感動千萬人
    十點到了,店員們領了紅包也回去了,主人急忙將牆壁上的價目表一張一張往裡翻,把今年夏天漲價的:「湯麵一碗二百元」那張價目表,重新寫上一百五十元。二號桌上面,三十分鐘前老闆娘就先放上一張「預約席」的卡片。剛剛我弟弟讀一碗湯麵的時候,我曾感到很羞恥,但是看見弟弟挺胸大聲讀完一碗湯麵的時候,感到羞恥的那種心情才是真正的羞恥。」「這些年來……媽媽只叫一碗湯麵的那種勇氣,我們兄弟絕對不會忘記……我們兄弟一定會好好努力,好好的照顧母親,今後仍然拜託各位多多關照我弟弟。」
  • 曹知青肚裡有墨水(八)
    還說他到時候要弄上二百斤帶回上海孝敬他的父母親! 他說的這些話,真讓我們心裡暖烘烘的。尤其是她們四姐妹,高興的問這問那,不知不覺地就回到了家門口。 晚飯後,隊長破例來我家,帶來一壺糯米酒釀和幾碟下酒菜,就在我家商量下一步工作,那態度活像犯錯的小學生來見老師。
  • 上海知青當年回家探親的艱難歷程,說出來您也不一定相信(下篇)
    上海知青當年回家探親的艱難歷程,說出來怕大家不相信(下篇) 陸路不行改水路。我們避開站臺人員的視線,不出站地尋找大連上車的月臺。 這時,發現一個戴紅圍巾的女孩子,橫背著大挎包,靠在水泥柱子上哭得好傷心。我們忙上前問緣由,她告訴我們她叫小菊,是安圖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
  • 「知青往事」上大學前告別鄉親
    1973年秋,我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出發前,我從黑河去插隊落戶的愛輝區張地營子鄉大新屯村  一進村,我就直奔白忠山的那間泥土草房。見到老白頭,我們倆緊緊拉住手,都說不出話來。老半天,老白頭先開口了:「糧票夠吃嗎?」我眼睛溼潤了:「夠!在外邊要是吃不飽,就回來,上忠山哥這兒吃。」老白頭拿出一沓兒糧票塞給我,其中二十斤是老白頭全家攢的,另外二十斤是鄉親們湊的。  那天下著陰涼的小雨,遠處傳來抬木頭喊號子的聲音。村裡正好來個副業活兒,給林場的卡車裝原木。
  • 記憶 我的知青歲月(4)
    《自殺--一段黑色的記憶》 本章節涉及個人陰私,為尊重朋友,故化名代之,並把其他知青點故事揉雜進來,以保護我那受盡屈辱的同伴們。但事件絕對真實。 提到自殺,首先想到的是官坊大隊的上海知青吳妮妮,她於1975年秋,投身於五福水庫,自沉水底…這是個近乎荒誕的悲劇。 吳妮妮,一個漂亮且倔強的姑娘。據說她的父親因右派言論,寧可以死自證清白而不肯認錯。
  • 故事:齊桔父母見了唐榮後,劇情急轉直下
    齊桔和男朋友萬國逛商城,興致正高時,突然被一個男的抓住手,滿懷欣喜地說:「老婆跟我回家吧!」萬國很驚詫,也很憤怒,沒等齊桔反應過來,就一把推開那個男的說,「你找死吧,當面調戲我女朋友!」那男人不甘示弱,一把扣住萬國的衣領說:「我說怎麼兩天沒見人影,養了小白臉了!」齊桔滿腹疑惑,上去質問那個男的說,「我不認識你,幹嘛要往我身上潑髒水!」
  • 女知青拋棄親生女,四十年後女兒尋到母親下落,母女卻陰陽相隔
    女知青張梅出生在上海,當年下鄉是自己偷偷報的名。家庭條件尚好的張梅正上高中怎麼就突然報名下鄉了呢?這事還得從她小時候說起。張梅的父母在上海都有工作,婚後生有兩兒一女三個孩子。因張梅是家裡唯一女孩,父母對她很疼愛。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藝。上初中時就是學校宣傳隊幹部,每當學校舉行重大活動或慶祝節日時她都會精心策劃編排節目,因此在學校裡名聲很高。後來升入高中仍是宣傳幹部。
  • 知青故事:當年偷嘗禁果意外懷孕欲嫁禍於人,幸虧她迷途知返
    那兩名男知青臨時住在了第一生產隊的隊部裡,隊部裡間屋裡有一鋪火炕,也有鍋灶,只是長時間沒人在那做過飯,那口大鍋已鏽跡斑斑,不好好刷洗是不能用的。安排好了這五名上海知青的住處,燒柴吃糧等生活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知青們就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生產勞動。簡陋的生活環境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幾名大都市來的知識青年真的是難以適應,三個女孩子趴在被窩裡偷偷哭過好幾次。
  • 曹知青肚裡有墨水(七)
    點心不吃,水酒也不來喝,站得遠遠的,總瞄著曹知青,嘰嘰喳喳的不知在說什麼。 隊長家的幾個大丫頭往這些桌上添食物,招呼那幾個姑娘前來吃點東西,卻怎麼也請不動她們。年大妹拉上曹知青,卻很快就把她們請進來了,年大妹指著曹知青說:還是你有面子,你就陪她們多吃一點吧。曹知青拱拱手:行,借花獻佛,大家別客氣,還為幾個姑娘每人斟上一碗酒。然後陪著本隊的小孩在地上下褲擋棋。
  • 新疆往事:雙面人生 十萬上海青年大漠逆行的故事
    八月,伴隨著鑼鼓鮮花,鄭建強隨數千名知青一起乘列車奔赴新疆,列車從上海北站出發。列車開動的一瞬間,車廂裡、站臺上哭叫聲連成一片,老鄭頭沒有來,建強的母親帶著四弟、五弟哭成了淚人。農場裡的知青們都戲謔鄭建強,稱賀秀是故事和逃亡換來的媳婦。勞作的日子沒有盡頭,每天都是一樣的,遺憾的是兩人這麼多年也從未見有個一兒半女倒是鄭建強作為知青中為數不多的高中生,略有文採,每每上面來了領導檢查,農場的一些幹部也會請他代寫一些報告,儼然已經成為農場的頭號筆桿。恰逢十年動亂,團部的二連長借題發揮,在鄭建強曾經代寫的報告中大作文章。
  • 房似錦來上海前的故事
    不由分說抓起那單薄的包單就要往門口的機井裡填,小房似錦哪裡知道這世間的冷漠,還沒有給她餵半口奶的媽媽高高舉起剛出生的她狠心的欲投向井裡時,她還圓睜兩個閃亮的小眼睛,四肢不停的亂蹬,嘴裡發出唧唧的叫聲,還以為媽媽在陪她玩呢。可巧這一切被善良的爺爺撞見,就在要落入深井的那一刻,爺爺死死的抱住了那個裹單,拯救了小房似錦的性命。善良的爺爺拋下一句話:「你這不是作孽嗎?
  • 我的知青生涯(10)小靳來了
    我又說到這麼一個話題,一天晚上睡覺前,也不知道誰起的頭,說到了文革中兩派的事,一說起來,那三個知青都是一派的,就我自己是一派,結果就因為看法不同爭辯了起來。小靳吃驚的說你們怎麼把派性還帶到鄉下來了?那天我和小靳談了一個下午,最後小靳說這麼著,明天我中午過來和你們大家溝通溝通,你們之間就是缺乏溝通。說罷小靳道別回了公社。 第二天中午吃完飯,小靳準時來到我們知青宿舍。
  • 《今夜有暴風雪》|知青文學的電影改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下,大量城市知識分子受到鼓舞,只身前往離家千裡的偏遠農村參加勞動生產並定居。隨著大批知識分子下鄉與農村和土地進行密切接觸,產生了不少反映鄉土與知青生活的文學作品,這些由知青作家所寫,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叫做知青文學。
  • 知青軼事之(二)
    就這樣,在那文化生活非常貧乏的年代裡,他把我們帶入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讓我們暫時忘記了生活的艱難。 但是不管哪個兄弟、朋友,都怕和他睡一個房間,是什麼原因呢?他睡覺愛打鼾,而且聲音太大。他的鼾聲如同天邊來的那滾雷、火車進站的鳴號、防空的警報聲,由遠而近,由小而大,由細而粗。最後是撼天動地,排山倒海,好像房屋都有點震動,好像瓦片譁譁往下掉,好像床在搖晃。
  • 我的知青生涯(41)串門
    到了別的知青點兒,見了面都異常親切,家長裡短的說個不休。那時候人們都指望著工分生活,串門也是有時有晌,不可能常去串門。下鄉五年,我一共去外大隊串門兩次,而且都是有原因的。 一年夏末秋初,我弟去了我那,要到另一個大隊看望同學,我就和他一起去。那個大隊離我們那有八裡地,那個知青點兒有以前的老三屆知青,後來又去了幾個73屆的初中畢業生,其中就有我弟的同學。
  • 知青老師的葬禮上,來了個衣著講究的老太太,隨完禮就默默地走了
    前年年底,我的小學老師去世了,我趕回老家村子參加了他的葬禮,那天,來了很多人,師母哭得呼天搶地,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悲傷。我的小學老師,姓袁,是上山下鄉時期來到村裡的知青,當時,村長感嘆這窮鄉僻壤終於來了個有文化的人,就讓他教孩子們讀書認字,就這樣,袁老師成為了村裡唯一的一名老師,後來,知青返城,他已經在村子裡有了師母和孩子,更捨不得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學校和孩子們,就留在了村子裡。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至今, 我依然清晰記得1 9 6 6年國慶節, 那一片紅色浪潮漫湧進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宋建惠是海庭輔導班的小同學, 聽說海庭報名上山, 她來搭夥。我們三人走到了一起。那時, 我們的父親都處在幹部學習班的隔離審查中。四十年後, 我才了解到, 我們的父輩共同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 是在1949年革命戰爭的硝煙中, 從太行山解放區走出來的南下幹部。